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

xvnnnjko


諸葛亮徵南中地區,收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家喻戶曉,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為世人稱道!可以這麼說,南中地區的歸化是為蜀漢帝國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後方,是三國時代漢民族對外擴展的有力之舉,堪比曹操北征烏環的壯舉,甚至可以說是諸葛孔明事業的又一次巔峰!

但是在蜀漢帝國被鄧艾偷襲,在生死存亡之際,南方部落為什麼沒有帶兵來救?這個問題看似很奇怪,實際上則反映了客觀事實,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來不及!我們都知道,蜀國是被鄧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八百里而成功擊敗的。說是擊敗,不如說是主動投降。當時蜀漢的精銳部隊都由姜維部署在劍門關一線抵擋魏國。蜀漢帝國到了後期實力最弱,僅有的家當都部署在邊境上,內部十分空虛,面對鄧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懾是巨大的。兵貴神速,此時若徵調姜維部南下已經來不及。成都為平原地形,無險可守,姜維南下打不打得贏不說,成都基本守不住。這樣的條件下,南部蠻族即使得到信息願意派兵馳援,從集結到車發在行軍到成都,沒有半年是不能的。因為南中地區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險惡,道路崎嶇,姜維南下都來不及,更別提孟獲北上了。

二、叫不動!的確,諸葛亮七擒孟獲,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民族融合。但是這樣的個人行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區,既成都平原往南,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那個時代,基本屬於文化經濟均十分落後的未開化之地。這個地區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閡,一時半會是很難消融的。諸葛亮徵南中,其戰略目的也僅僅是安定蜀國後方,不至於發生叛亂。想要他們派兵來援,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時,蜀漢政權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南中個部落很難說對其有多少認同感。再者,諸葛孔明雖智,但此時已作古很多年,孟獲本人是否還在也是問題,孟獲對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盡,更何況現在也不是諸葛亮當家的那個國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三、不想召!我們知道,後主劉禪與昭烈帝劉備很大不同,他是一個安樂皇帝。國家的興衰在他看來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劉禪這個人也可以說有大智慧,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果斷放棄北伐的國策,而是內養民力,外修鄰里。專心經營國內。對蜀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他十分清楚,到了三國後期已經基本尚失競爭力,被另外兩者之一滅國是遲早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用民力和國力去做無為的掙扎沒有必要。所以,投降在劉禪的腦海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從愛民的角度講,劉禪投降的的確確給蜀漢子民留下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環境,要不也沒有魏晉時期富庶的蜀地。有大智慧的劉禪,在兵臨城下時自然會選擇妥協,而不是徵召南中蠻兵負隅頑抗!

四、沒有用。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沒有生效。蜀漢不僅徵召了南中蠻兵,而且蠻兵還如期而至,那又怎麼樣呢?在虎狼似的魏軍面前,蠻兵雖勇,恐也無濟於事。當年諸葛亮徵孟獲,七擒七縱,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抓了放,放了抓,收放自如。兩者間的實力差距不言而喻,這裡面固然有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但是雙方軍隊間從物質、素質到戰術上的代際差異才是勝敗的決定因素。區區幾十年,這樣的差距很難彌補,更何況這時面對的是比蜀軍更強大的魏軍。再者,在成都平原,蠻兵失去可以賢淑運用的地形和氣候優勢,慘敗是必然的!所以,來了也沒有用。不來才是上策。





週週說古今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應當是指263年的司馬昭伐蜀,那一年,孟獲早就去世了,何談救蜀漢。

孟獲是南中一支少數民族,彝族的首領,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的那一年,跟隨益州豪族雍闓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漢,兩年後,諸葛亮才發兵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並俘虜了孟獲,諸葛亮為了爭取南中地區的民心,沒有殺孟獲,而是赦免了他,之後,孟獲終生不再反叛蜀漢。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的38年後,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三路大軍伐蜀,由鍾會為主帥,魏軍攻入漢中,蜀漢大將軍姜維從沓中虛晃一槍,退守劍閣,將魏軍全部擋在劍閣,進退不得,由於補給困難,而又無法攻克,鍾會已有退兵打算,但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偷渡到成都,經過700餘里的無人區,出現在成都腹地。

主戰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兵臨成都城下,這個時代蜀漢已到了即將滅亡之際。

這人時候來看一下當時蜀漢國內的軍力分佈情況:

漢中地區的諸葛亮時代興建的漢城與樂城,仍在堅守,沒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鍾會軍包圍。



北邊的姜維起先在劍閣,後來退守到東邊的郪縣,仍有萬精兵,可救援成都。

東邊的右將軍閻宇鎮守永安,而羅憲鎮守江州,共有精失近萬人,也可救援成都。

西邊的郫縣還有汶山郡,都在蜀漢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邊雖有很多少數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於蜀漢,並不算做是蜀漢的直系,蜀漢在強盛時,命令這些少數民族武裝救援也許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將滅亡之時,這些人 肯定是不會來救援的,他們對蜀漢並沒有多少忠心。說到孟獲,這個時候早就去世了,離諸葛亮徵南中已經過了38年,已經換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南邊只有蜀漢的翊軍將軍霍弋統率南中諸郡,計有精兵數萬人,而且霍弋也向後主劉禪請示出兵救援成都。



那麼這個時候的成都是什麼樣子呢?

首先是成都被鄧艾率軍包圍,鄧艾軍到成都城下時,僅有2萬餘人,而成都蜀漢朝堂之上關於是降是戰還是逃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主張逃往南中,有人主張投靠東吳,有人主張堅持抵抗,但更多的人主張立即投降,後主劉禪在投降派大儒譙周的忽悠下,決定棄城投降,並且拒絕了蜀漢各方援軍的救援。

不是不救啊,是劉禪下令不要救成都,是因為後主決定要投降了,於是蜀漢滅亡 ,滅亡於劉禪之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蜀漢滅亡時,按照常理推論,只有南方的南中四郡離成都最近,也保留有一定兵力。那麼為什麼孟獲這些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呢?

這其實跟當時的大形勢有關,南中四郡分別為益州郡(也稱建寧郡)、永昌郡、牂柯郡、越巂郡,其中牂柯郡、越巂郡離成都最近,益州郡、、永昌郡離得最遠,基本到東南邊界了。而孟獲在益州郡,如果他真的有心支援成都,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那麼孟獲等人會支援成都嗎?不會。早在夷陵之戰時,劉備新敗,國力大損,越巂郡、益州郡、、牂柯郡同時發生叛亂,蜀漢東南一片混亂。後來,諸葛亮率軍南下一直打到益州腹地,殺死越巂郡叛將高定,牂柯郡叛將朱褒,以及益州叛將雍闓,諸葛亮沒有選擇殺死益州大族孟獲,而是選擇多次釋放孟獲,又多次擒獲,最後征服了孟獲。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留當地人作為部族首領協助郡守治理,基本達到了綱紀粗安的地步。粗安意思就是馬馬虎虎,夷漢之間保持相對和平而已。後期叟夷部落數次作亂,多次殺害太守,致使越巂太守沒人敢去上任,諸葛亮沒有再採取大的軍事行動,而是派將軍馬忠前去治理。

諸葛亮又設置庲降都督總管南中四郡政務,庲降都督張翼執法嚴厲,造成了夷族首領劉胄發動叛亂。沒有辦法,諸葛亮又調馬忠回來任庲降都督,平定了劉胄叛亂,從此以後,馬忠作為鎮南將軍,鎮守南中四郡,確保蜀漢南方的平安。

蜀漢滅亡時很突然,當時鄧艾軍三萬人正奔赴成都,劉禪和朝中大臣如驚弓之鳥,慌忙在朝中議論形式。此時馬忠得到消息,成都危矣,已經打算出兵回援成都了,但是孟獲這些南方部落是不會跟他去的。為什麼呢?

蜀漢國力強盛時,南方部落礙於馬忠恩威並重的治理,對蜀漢還算忠心。蜀漢北伐的許多兵力都是從南中抽調的。例如著名的無當飛軍,就是由南中的少數民族青壯年組成,是北伐軍中的特種部隊,戰鬥力相當強悍。

但是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如同當年劉備新喪時一樣,這些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想讓他們加入回援成都的隊伍,非常困難。因此,馬忠想要回援成都,既要考慮南中的穩定,也要考慮成都的危急,這是個非常難以下決斷的事情。但是即使這樣,馬忠也做好了回援的打算。可惜的是,還沒有等到馬忠回援,劉禪已經開城投降了。

那麼既然南方部落不能夠回援成都,還有哪些地方能回援成都呢?我們就來整體分析一下當時劉禪面臨的形式。

蜀漢軍力分佈主要在三個地方,一個是永安,由鄧芝率兵駐守,目的是防備東吳。二是漢中,由姜維鎮守,也是蜀軍的主力,既負責鎮守漢中,又負責北伐曹魏。漢中主要由胡濟防守,姜維主要負責進攻曹魏。三是南中

,由馬忠鎮守,目的是防止南方叛亂。

蜀漢滅亡時,漢中已經失守,但是姜維的主力還在劍門關防守,而劍門關易守難攻,姜維完全可以抽兵回援成都。鄧芝回援成都必須經過漢中,而漢中已經失守,鄧芝無法支援成都。南中極易發生叛亂,因此馬忠如果支援成都,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因此,如果支援成都,主要還靠姜維,其次是馬忠。至於南方部落就不要想了,他們不發生叛亂已經是上天照顧了。

劉禪最後倉促投降,氣的姜維拔劍砍石,馬忠也是仰天長嘆,因此,大家就不要再說劉禪是一代英主的話了,連大形勢都看不清楚,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富貴,倉促間斷送了劉備一輩子辛苦得來的基業,蜀漢至此滅亡,他難道不是罪人嗎?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蜀漢滅亡時,南中還有馬忠在那裡鎮守,但是南方部落向來反感外來人的統治,在蜀漢國力強盛時勉強服從,而一旦蜀漢遭遇危險,他們第一選擇是叛亂,而不是去援助。因此,雖然南中離成都很近,馬忠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去支援成都,至於夢想著孟獲這些南方部落去支援,基本是痴心妄想。成都能否躲過一劫,就看姜維是否能夠儘快支援成都和劉禪能否堅守住,可惜最後結果是姜維還沒來的及出兵支援,劉禪率先投降了,你說氣人不氣人?


每日趣評


首先,這些異族才不關心中原是誰當政呢,只要不干擾他們的生活就好,他們只會趁火打劫,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出兵幫助某一方。

其次,就算孟獲還念著諸葛亮的恩德,帶兵前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連劉禪都投降了,上上下下沒有幾個人有抵抗之心了。


歷史都付笑談中


據路邊史載:孟獲自歸降擔任蜀漢高官之後,對蜀漢幼帝和諸葛先生真誠拜服,五體投地。故而終諸葛亮之世,直到蜀後主劉禪降魏,他居官一生,均兢兢業業,造福鄉梓,有大功於南方彝族與其他各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相互之間的大融合。

諸葛亮病重,臨終時特地召來孟獲,當面囑咐他說:“我雖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

這天正是立夏時節,孟獲是個直性爽快人,一經答應,就要做到,從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見蜀主劉禪。數年後蜀漢後主阿斗降魏;

再後,晉武帝司馬炎把阿斗擄到洛陽,孟獲不忘諸葛亮所囑,每年立夏日仍然帶了親兵護衛前往洛陽看望阿斗。

孟獲粗中有細,唯恐阿斗被虧待,每次都要親自用大秤稱量阿斗體重,並一再告訴晉武帝,如有絲毫差池,他是決不答應的。

孟獲之所以在蜀亡國之時沒出兵解圍大致是以下的原因:

1 當時的形勢發展太快,孟獲居住的地方太偏收到信息太晚,等到知道時,蜀漢已降了。孟獲的力量連蜀國也打不過,就更打不過魏國了,只好作罷。

2 當時蜀國內部鬥爭太激烈了。蜀國因為是外來的軍事政權,也就是軍閥。在當時如果想統治好一個地方,就需要和當地的氏族聯手。而劉備的主要力量都是湖北河北人,進入四川后,四川的氏族看不起劉備的出身太低,不願意與他合作。劉備就一直壓制四川氏族勢力。到了後期,四川本土勢力在蜀國內部任職者很多,並直接促成了蜀漢的投降。四川氏族在投降時,也派人告訴了孟獲,警告他不要亂來。

3 根據上邊的史實,大家就能發現孟獲始終對蜀漢劉家是忠誠的,在蜀國滅亡後,還很關心阿斗。作為一個力量不強大的人,能做的大概也只有這些了。


新知傳習閣


蜀漢政權和以孟獲為首的南中部落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樣好,諸葛亮去世後雙方關係非常一般,甚至多次爆發衝突。南中部落不趁機騷擾蜀漢就算好了,至於派兵救援就別想了。



一、孟獲其人

孟獲在《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只出現在《漢晉春秋》和《襄陽記》中,他是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廣西、貴州大部分)部落首領。由於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他是什麼民族,所以有人認為他是南遷的漢族,也有人認為他是彝族的祖先。但不管如何,他曾是南中地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為夷漢所服”,這是毋庸置疑的。

225年,益州豪族雍闓在東吳的支持下叛亂,孟獲同高定、朱褒等人響應,諸葛亮親征南中。經過艱苦的戰鬥,諸葛亮平定叛亂,殺掉了雍闓、高定、朱褒等人,並留用孟獲管理南中部落。此後關於孟獲再無記載,不過我覺得他也不可能活到蜀漢滅亡之時。

二、蜀漢對南中地區的管理

南中地區氣候潮溼,山地眾多,民族複雜,管理起來非常困難。劉備稱帝時,在這裡設立庲降都督,駐地在朱提郡(雲南昭通),防範南中部落。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叛後,南中地區的局面是“夷漢粗安”,也就是蠻夷和漢族之間的關係剛剛安定下來。


諸葛亮從南中地區獲得了大量的物資,甚至還收編一部分善於山地作戰的少數民族組成了精銳的無當飛軍和元戎部隊,活躍在北伐前線。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政治日趨黑暗和腐敗,對南中地區的剝削日益加重,南中部落經常發起叛亂,蜀漢為此不斷增兵。直至蜀漢滅亡時,安南將軍霍弋手下有萬餘士兵駐紮在南中,可見蜀漢和南中關係之緊張。

三、歷任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與江州都督、永安都督和漢中都督是蜀漢常置的四個都督,庲降都督主要負責防禦蜀漢南線。庲降都督共有6任,分別為鄧方(215-221)、李恢(215-221)、張翼(231-233)、馬忠(233-249)、張表(249-?)和閻宇(?-258)。除鄧方駐守在朱提郡(雲南昭通)外,其餘皆駐守在平夷縣(貴州畢節)。最後一任庲降都督閻宇於258年卸任後,防禦南線的任務交給了安南將軍霍弋(霍峻之子)。


曹魏大軍壓境之時,霍弋曾要求派兵支援成都,但被劉禪拒絕。蜀漢滅亡後,霍弋歸降曹魏,世代鎮守南土。

四、劉禪曾想逃亡南中

諸葛瞻戰死綿竹後,成都人心惶惶。面對敗局劉禪想要逃亡南中地區,但遭到了益州大儒譙周的阻止。

譙周說,南中地區只是攝於諸葛亮才歸附,丞相死後我們對他們的剝削很重,他們多有叛亂,並未誠心。再者,如果逃亡需要早做準備,倉促出行恐遭不測。最終劉禪打消了念頭,選擇出城投降。


石頭說歷史


蜀漢即將滅亡時,南方部落不來援,原因有三,一是無兵支援,二是無力支援,三是無心支援。

先看第一條,無兵。南中地區的精壯大部分已經被諸葛亮給搬遷到了成都,剩餘的戰鬥力並非很足。

諸葛亮在225年平定南中叛亂之後,對南中地區的豪傑進行了一番整頓。除了委派他們擔任蜀漢官職外,特意搬遷了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231年蜀軍北伐時,王平就是率領這些人馬擋住了張郃的圍攻,使得諸葛亮得以在正面大破司馬懿主力。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南中地區面積雖大,人口密度較少。搬走1萬多戶精銳,還是很傷筋動骨的。這當然是諸葛亮一方面充實朝廷兵力,一方面削弱南方勢力的計策。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了。孟獲也已經擔任了蜀漢的御史中丞。

再看第二條,無力。南方部族的兵馬並不具備千里迢迢北上勤王的能力。

223年到225年南中地區叛亂時,反抗蜀漢的軍隊人數確實不少,但這些都是本鄉本土徵集的民兵,無組織無紀律。他們在高定、孟獲等當地領袖率領下打打本土防禦戰、游擊戰還可以,但稍微遭遇正規的敵人就要吃虧。所以李恢在劣勢下一個突襲就能反敗為勝,諸葛亮幾個月時間中就能玩七擒孟獲。經過蜀漢鎮壓和抽調精銳北上後,剩餘的南中本土武裝更是無力化,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從雲南到成都救援。就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表現也不會比諸葛瞻的成都部隊更好。


最後看第三條,無心。南中地區對蜀漢始終是抱有反抗之心的。

雖然孟獲被諸葛亮第七次生擒後,說過“南人不復反”,資治通鑑也說“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就在諸葛亮班師之後不久,南中又發生了夷人叛亂,殺害當地守將,被李恢迅速的剿滅。公元233年,南中夷人首領劉胄起兵造反,被馬忠帶領張嶷、張翼等平定。南中地區形勢複雜,徹底根除叛亂是不可能的。諸葛亮的軍事政治手段主要是讓南中地區相對安定,以後發生的叛亂都是小打小鬧,不會發生之前數郡叛亂動搖國家根基的事情。諸葛亮死後,南中地區更加動盪,以至於蜀漢必須駐紮一支兵力監視。

所以在蜀漢末年,南中地區對蜀漢並不是很忠誠的。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考慮逃到南中去負隅頑抗,譙周就有一番勸告: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

按譙周的說法,劉禪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舉反叛,更別說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當然,諸葛亮當初在南中的建設還是有一定成效。傳說諸葛瞻的第三子諸葛質在蜀亡後不願降魏,就前往南中,投奔孟獲之後孟虯去了。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三國趣話共享)


巴山夜雨涮鍋


蜀漢將滅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不能帶兵來救,說明了蜀漢對南中治理的成功!

孟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孟獲生卒年不詳,我們無法知道蜀漢滅亡時孟獲還在不在世,但是,即便他在世,他也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諸葛亮南征,打服了孟獲,孟獲表示:南人不復反矣。

諸葛亮是個明白人,口頭承諾這玩意,一般是靠不住的,等他大軍撤離,天高皇帝遠的,什麼都說不準!

諸葛亮也很“感動”:既然你們這麼有誠意,留在這裡太屈才了!不如和我們一起去成都享福!

於是,建寧、朱提的南中大姓,紛紛一起調到了蜀中做官!

所以,孟獲早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他早已經是一個標準的在京退休老幹部了!

能戰之兵早就被抽走了!

諸葛亮知道:南中偏僻、其民善戰好鬥,即使孟獲這些意見領袖走了,也是不穩定的!

要解決南中造反的問題,發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讓南中子弟獲得充分的“就業”機會,可以過上比造反更好的日子,才能解決問題!

諸葛亮採取了兩個方法:

1、鼓勵大姓富豪聘請少數民族“惡夷”做部曲。

這樣,這些少數民族子弟跟著大戶有吃有喝,自然就不會造反了;

2、徵發南中勁卒。

諸葛亮把南中的青羌中能戰之士調入蜀軍,一起北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無當飛軍”。

為了方便管理,也為了解決勇士的後顧之憂,諸葛亮乾脆把青羌萬餘戶遷移到了蜀地!

如此,南中勇士獲得了立功緻富的機會,自然造反的少了!蜀漢,也多了一支能戰之軍!

雙贏!

不想好好過日子的,也已經造反了!

諸葛亮尚無力大力發展南中經濟,南中落後的狀況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造反依然免不了的!

所以,南中地區,一直斷斷續續有一些造反。

被諸葛亮稱為“精通軍事”的向寵,就是在鎮壓南方少數民族造反時犧牲的。

此外,霍弋也曾多次鎮壓少數民族造反!

如此,親近蜀漢的勇士,多已加入蜀軍北伐序列,不親近蜀漢的勇士,多已經造反了。能指望去救蜀漢的兄弟不多了!

被錯過的續命機會

即便如此,南中依然曾有兩次機會給蜀漢續命!

第一次,魏攻蜀時,南中領建寧太守霍弋曾主動提出帶兵北上,包圍成都。

可是,後主表示:我們這裡防禦部署得很好,你們不必來了!

確實,誰能想到諸葛瞻大軍敗得那麼快!

第二次,蜀國在最後一次討論中,曾提出過:去南中!

不過,後主再次拒絕,果斷出降!

當時,即使後主真的退到南中,也只能稍微延續一下蜀漢國祚而已。

漢中、西川都沒守住,依靠南中之地,想要抗拒天兵,沒什麼機會。

總的來說,當時南中少數民族不能救援蜀漢,說明了蜀漢治理的成功。

假如這些少數民族的軍力救蜀國,那他們就有實力在早些時候威脅蜀國!

因此,蜀漢要想獲得穩定的後方,就必須充分削弱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軍事力量!

蜀漢通過成功的治理,已經充分動員了南中的戰爭潛力、削弱了當地的軍事力量!

到蜀漢將亡之時,再指望南中少數民族救命,痴人說夢而已!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蜀漢政權同南中諸部落的關係很微妙,公元225年益州豪強雍闓在東吳的支持下叛漢,孟獲同高定、朱褒等人響應,諸葛亮親征南中,苦戰之後孔明平息了叛亂,殺掉了雍闓、高定、朱褒等人,留下孟獲管理南中諸部。

劉備稱帝時於南中設立庲降都督,駐地朱提郡~今雲南昭通,以防範南中部落。225年孔明平叛後南中地區的局面是夷漢粗安,諸葛亮憑藉著個人望威望攝服南中眾酋,還利用當地人擅長山地作戰的特點組建了名燥一時的無當飛軍,元戎部隊,用於北伐作戰。

諸葛亮逝後蜀漢政治日愈腐敗,對南中地區的盤剝日甚一日,夷人不堪其苦,至使部落多有反叛。蜀漢為此多次派兵彈壓,至蜀漢亡時,安南將軍霍弋仍統萬餘士卒鎮守南中,可見南中諸部與蜀漢關係之緊張。遣南中部落抵抗曹魏大軍只能說是一種美好的想像,毫無操作性可言。

諸葛瞻戰死綿竹後劉禪是有逃亡南中的想法,被譙周阻止了。譙周說:南中地區只是攝於丞相恩威才肯歸附,丞相亡後我們對他們對盤剝很重,他們多有叛亂,心中怨恨,若出行恐遭不測。由是劉禪打消了南逃的念頭,出城投降鄧艾軍。


賀灝


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交通、通信閉塞: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孟獲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與南中道路崎嶇難行,互相傳遞消息時間過長,成都被圍,等收到消息,劉禪已自縛率眾投降了。

二、無兵可調: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90多萬人口,南中更是地廣人稀,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為削弱南方勢力,特搬遷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現有的兵馬屬散兵遊勇,無組織無紀律,經不堪一擊,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三、南中部落並未真心歸蜀:

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七擒七縱才讓孟獲心服口服。南中地區總算安定,但也僅僅只是“綱紀粗定,奉漢粗安”的局面。蜀漢強盛時,南中部落礙於恩威並施的治理,還有部落數次作亂,殺害太守,諸葛亮只許派將軍馬忠前去監視。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又怎會以身冒險,去得罪強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考慮逃到南中去負隅頑抗,譙周就有一番勸告:按譙周的說法,劉禪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舉反叛,更別說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祝君閱讀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