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且有多重要?为啥龙且一死,西楚霸王项羽就知道自己离灭亡不远了?

铁锤文史


楚汉之争最为焦灼的时候,刘邦和项羽各有一支“法宝”——韩信和龙且。当时,刘邦和项羽各率主力在荥阳对峙,双方谁也吃不掉谁。不过,从整体势态来看,刘邦还是占据上风的,并且准备派韩信拿下东方的齐国,实现对项羽的夹击。

刘邦觊觎齐国,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儿了,除了土地广袤、城池众多外,齐国还是一处极具战略意义的区域:如果刘邦得到此地,可以实现对项羽的夹击与合围;如果项羽得到此地,则可以顺势稳定后方,并得到殷实的补给。所以,刘邦与项羽,都拼了老命想要拿下齐国。

在收服齐国的策略上,刘邦是两手准备的,他一面派郦食其游说,一面让韩信率军准备强攻。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郦食其原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齐王田广甘愿臣服,但韩信惧怕郦食其获此大功,便乘机出兵,以武力征服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也使得齐王烹杀了郦食其。当然,这并非我们要讲的重点。

齐王田广逃跑后,在高密暂时安顿了下来。经过一番商议,田广决定向项羽求救,而项羽则趁机派大将龙且前去抵抗韩信,以避免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年的斗争,刘邦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而项羽手下的精兵却越来越少。当时,项羽为了击败韩信,特意划拨给了龙且二十万大军。须知,项羽自己能调配的总兵力,也不过在三十万左右。

项羽大手一挥,就将三分之二的兵力交给龙且,足见其对这位大将的信任,也显示出了此战对项羽集团的重要性。

龙且得到命令后,统领大军日夜兼程,进入齐境后随即与齐王田广取得联系,两支大军兵合一处,气势颇盛。而韩信这一边,问听龙且前来救齐,也未敢轻敌,连夜派人向刘邦求援,调来了曹参和灌婴两位悍将。这样一来,龙且、田广的队伍在潍水东岸扎营,韩信、曹参、灌婴等人在潍水西岸筑塞,双方隔河相持。

论军事能力而言,韩信和龙且都是当世名将,两者不说并驾齐驱,倒也算实力相当。可是,龙且这个人多少有些项羽的影子,打心底里瞧不上韩信。毕竟,韩信是从项羽军中“跳槽”过去的低级将领,而龙且可是项羽的心腹。

在战争开始之前,龙且身边的谋士曾建议,先率大军稳住局势,同时让齐王田广派人去招降齐地守城的军将,在调动起齐国军民的战斗热情后,再一举向韩信军队发起总攻。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高明的决策。因为,此时韩信刚刚拿下齐国城池,人心尚不稳固。如果此时军民得知齐王田广尚在,势必会全力反抗。这样一来,韩信便会陷入被动。

然而,龙且并未采纳,反而觉得自己率精兵前来,凭着自己的神勇和谋略,足以击溃韩信。也正因如此,龙且不仅自己战死,也导致项羽的精锐损失大半,再也无力抵抗刘邦。

韩信击溃龙且,凭借的是智谋:

由于龙且急于出兵,而双方又隔河扎营。所以,韩信暗中命人用沙袋在上游将潍水截住,让水流变小。结果,龙且发现水位下降后,随即率军渡河,向韩信发起进攻。随后,韩信佯装败退,引龙且追击,接着又命人在上游放水,上演了一场水淹龙且的好戏。

渡河涉险,乃是兵家大忌。可是,龙且偏偏就被韩信给诓骗了。随着潍水的暴涨,龙且大军被冲散,而韩信乘势反击,致使龙且大败。经过这一战,龙且阵亡,齐王田广溃逃到了彭越处,齐地彻底落入了刘邦阵营。

龙且战死的同时,项羽派去的近二十万人马付之东流,同时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窘境。更为致命的是,大将龙且及其精锐的覆灭,令项羽的部将们人心惶惶。可以说,随着龙且的阵亡,西楚霸王的末日,也日益逼近了。


史海烂柯人


龙且作为项羽的五大将之一,非常勇猛,他和项羽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好,项羽对他也非常的信任,龙且对项羽也是最为忠心的!项羽是楚国皇族,龙且是楚大夫之后,地位也很显赫。他为西楚立下赫赫战功,一直跟随项羽,直到战死,从一而终,可敬!

我们知道龙且是在同韩信淮水之战,韩信用诱敌之计杀死了龙且,按说韩信才区区几万人,是不可能打败二十万军队的龙且。这里我们不得不说骄傲会使人失败的道理。龙且心里一直看不起韩信,总用老眼光看人,韩信是吃过漂母的饼,也受过胯下之辱,从军后跟随项羽也没有立下什么战功!但不代表韩信没有才华,只是跟随项羽时没有机会展现自己。龙且的轻敌导致了他潍水之战的大败,而且送了生命,当项羽听到消息后,几乎晕倒。一向驰骋天下的霸王何至如此!

龙且、项庄、钟离昧、季布、英布五人合称‘’西楚五大虎将‘’!龙且被称为之首,他一直跟随项羽南城北战,有很多的战功,由于同项羽的私交特好,项羽对他也是绝对的信任,所以我认为龙且和范增是对项羽没有任何私心的人,他的死对项羽来说失去了左膀右臂!

项庄是项羽的堂兄弟,也号称西楚第一剑客,他和项羽都是由叔父项梁抚养大的,鸿门宴上范增就是安排他刺杀刘邦,但由于项伯的通风报信,张良安排樊哙搅了局!

钟离昧是在韩信投军后加入楚军的,而且他和韩信私交甚好,钟离昧武功高强,也为楚军立了很多战功,后来由于韩信投靠刘邦,项羽开始不信任他,打击他,钟离昧没有办法,只好离开项羽,但他并没有投靠刘邦,而是隐居了,直到刘邦统一天下后知道钟离昧在韩信处,刘邦逼韩信交人,韩信不交。刘邦非常不满,钟离昧为了不连累韩信,自杀身亡!也是一豪杰!

季布英勇神武,项羽曾亲自拜访,而且同他切磋功夫,项羽打败英布,两人惺惺相惜,季布跟随了项羽。在钟离昧离开后也离开了项羽,刘邦统一后,在很多人的劝说下,并没有杀死季布,而且还给了他官做,他一直活到汉文帝时期,也算是落个善终!

英布原来是秦国的囚犯,后来投靠了项羽,英布为项羽做了很多贡献,但他认为跟随项羽没有前途,就投靠刘邦去了,后来为刘邦立了不少战功,开始膨胀,后来英布造反,被刘邦诛杀!

还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说,陈平,他背叛项羽后,为刘邦献了离间计,离间了项羽和亚父范增的关系。这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看完项羽身边的这些人就知道,龙且是项羽的忠实战士,他的死无疑加速了西楚的失败,但项羽的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也是西楚灭亡的根源!





一本夏


英布是项羽的贴心小棉袄,打仗打头阵,巨鹿之战当先锋;脏活全是他,坑降卒杀怀王。

但是,小棉袄还是衣服,啥时候想脱就脱,没有就光着膀子穿大衣,总不至于没有就冻死。

但是,龙且就不一样了,他是项羽的真手足。

首先,感情到位才能彼此信任,这是忠诚的另一个底层逻辑

为人谋事而尽忠,员工为老板谋事是为了工资;合伙人为公司谋事是为了分红;谋臣为主公谋天下是为了富贵。但这都是利益忠诚,没了利益也就没了忠诚,甚至还能反目成仇。

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却有永远的利益。

但是,人是讲感情、讲对错、将伦理的,所以除了利益忠诚,真得有感情忠诚。龙且对项羽就是感情忠诚。

两个人都是硬汉,还是发小,小时候一起玩、长大了一起造反,而且龙且早把自己的人设定位成了项羽的小弟。

对于这样的人,项羽必须的留在身边,就是能封出去当王,在乱世的时候也得考虑一下。因为主公身边必须得有使着顺手的兄弟。

所以,打九江,龙且带着十万大军就去了;打齐国,龙且带着20万大军就去了。独自领军,这非常危险,要是他带着兵造反了,咋办?能力不重要,龙且有忠诚、项羽有信任,这是最重要的。

英布很能干,看上去也很听话,但项羽从不敢分给他一支军队,让他出去独挡一面。挡不挡得住没关系,重要的是英布这小子会不会拥兵造反。

其次,龙且真得很能干,潍水之战不能说明他无能

龙且肯定比英布能打。项羽在荥阳干刘邦,英布却在九江国造反了。于是,项羽赶紧让龙且带着十万大军去收拾英布。

龙且一到就把英布打得落花流水,要兵没兵、要地没地,然后灰头头脸地跑去投靠刘邦。所以,战力上说龙且一点儿都不比英布差。

能带十万人的将军,并不是有多勇猛,一个打十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有组织十万人作战的能力。这种指挥才能太重要了,整个楚汉争霸期间也没几个人有这本事。所以才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种将军真得很难求。

潍水之战,之所以失败,不是龙且太无能,而是韩信太厉害。阴谋诡计、战场使诈,韩信是秦末第一人。而且这种手段专克以兵形势为主的楚国军团。

另外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龙且太骄傲,他从骨子里就没把韩信当棵葱,但是韩信不仅是葱而且是棵山东大葱。另一个是急于求胜,就是想赶紧打完山东之战后,再带着兵返回中原战场,楚国集团不能分兵太久。

第三,龙且全军覆没,楚霸王确实感受到了恐惧

原因是项羽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没有形胜之资的西楚国,扛不住两线作战。

项羽一直在进攻。成皋荥阳不是西楚之地,他是越国千里追过去、打刘邦的。齐地也不是西楚之国,龙且也是追过去、跟韩信较量的。

为什么?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兵形势为主要作战特色的楚军,就是善于进攻,就是要追着敌人打,防守不是他们专长。

另外,西楚之地根本就没法防守,除了背后的大海,处处受敌。所以,楚霸王必须把西楚集团打造成一个刺猬,就是四面出击、打服四面。

但是,龙且战败直接产生了三大影响:

一是有生力量被报销,项羽已经无法组织四面出击了,因为兵不够了。

二是没了独自领兵且绝对信任的将领了,即便有兵,谁能带着去跟天下诸侯较量。西楚集团就剩下项羽这个大将了,至于钟离眜可能有能力但项羽信不过,而信得过的项氏子弟又真心没啥本事。

三是西楚门户大开,韩信的齐国军团可以直接南下扫荡整个西楚,而且后来韩信就是这么做的,垓下战前,西楚已经不再姓项,被灌婴的骑兵军团来回扫荡。

所以,征战八年、从无败绩的项羽真心感觉到了恐惧。于是,赶紧答应鸿沟议和,赶紧回兵西楚,晚了就会被人端了根据地。

所以,早被项羽打怕的刘邦,才敢那么嚣张,鸿沟议和笔墨未干,就带着兵追过来、打项羽。

至于项羽是不是知道了自己离灭亡不远了,那倒未必。因为有至少三个变数:

一个是韩信,韩信不要说投降项羽就是再在齐国多磨蹭一年,项羽迂回获得极大的回旋。而且韩信敢磨蹭,立即就会失信刘邦,所以肯定也就得天下三分了。

另一个是成皋荥阳战场出现变数,刘邦不再学乌龟,出来野战,然后被项羽一战报销,那也可以了。

再一个是英布和彭越这两个变数,英布打不进九江国,彭越趴在梁地起不来,也可以。但是这些变数都没有出现。原因就是项羽军事太厉害,厉害到没朋友,而政治上搞联合,动手又太晚、手腕也不硬。


减水书生


因为龙且死后,汉强楚弱的局面已经形成。


背景介绍:公元前205年,刘邦抓住项羽在齐国平叛,深陷齐地,不能分神的机会,联合其他几路诸侯,率领56万联军,东出函谷关,攻打项羽的西楚国。联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迅速占领彭城。正在齐地平叛的项羽闻讯后,亲率3万精兵杀回彭城,并且大败刘邦。刘邦在彭城战败之后,本就松散的联军迅速瓦解,西魏国、代国、赵国先后叛汉。于是刘邦便派韩信北伐,韩信在灭了西魏国、代国、赵国之后,又迫使燕国投降,并且灭了齐国。韩信灭了齐国之后,齐王田广逃到了高密,并且连夜派人向项羽求救。于是项羽派大将龙且带领20万军队到齐国帮齐王田广打韩信。


龙且战败

龙且带领20万军队到达齐国之后,有人向龙且建议说韩信的军队远道而来,兵锋正盛,我们不能硬打,我们应当深挖战壕,坚守城池,暂不出战,然后派一个特别有号召力的齐国大臣,到齐国的各个城市去散布消息,告诉他们齐王田广没有死,楚国的救兵已到。只要这个消息一散布出去,已经投降韩信的70多个齐城,会集体造反的。韩信是远道而来,齐国各地的城市都反了,到时候我们再和韩信决战,韩信必败无疑。

但是龙且却说用不着,因为龙且认为韩信胆小怕事,非常好对付,并且如果韩信最后被迫不战而降的话,龙且他自己没有功劳。于是就要和韩信开战。

开战前,两军是隔着潍水列阵的,韩信头一天晚上,派了一万名士兵,带着布袋,到潍水的上游,每一个袋子里边装上沙子,做成沙袋,然后在潍水的上游拦住潍水,把水堵住之后,下游的水就变得很浅了。第二天,两军一开战,韩信便带着军队杀过来了(此时的潍水很浅),杀到一半,韩信就装作一副怯懦的样子逃跑了,韩信一逃,龙且非常高兴(因为他的猜测没有错,韩信果然是胆小怕事),就带着军队杀了过去,等到龙且的军队一进入潍水中,韩信就下令让上游的一万名士兵把沙袋全撤了,堵了一夜的潍水倾泻而下。此时龙且只带领少量的军队渡过了潍水,大部分军队还没有过潍水。波涛汹涌的潍水迅速就将龙且的军队分隔成了两端,过去的一少部分,未过去的一大部分,中间还有部分被河水冲走了。然后韩信就率军包围住了龙且和他带领的已过河的少量的部队,以多打少,将这些楚军包括龙且在内全部杀死。没过河的楚军看到主将被杀后,全部溃散,然后韩信率领汉军过河,迅速地消灭了20万楚军。就这样,韩信彻底的占领了齐地。

龙且

为什么龙且死后,项羽就知道自己离灭亡不远了?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整体战略包围已经形成

龙且战死后,韩信彻底平定齐地,而项羽也彻底的处在了刘邦集团的整体战略包围之中。

西边:刘邦在彭城战败之后,可以说是被项羽追的是一路狂逃,直到在荥阳建立起防线,这才抵御住了项羽的进攻。此后虽说在荥阳的战场上,刘邦是败多胜少,荥阳城也是几番易手,但是最终,刘邦还是在荥阳挡住了项羽的进攻,项羽的进攻也停在了荥阳这里,再也没有向西更进一步了,双方形成对峙的状态。

北边:项羽的北边一直不安稳,刘邦在撤到荥阳的时候,彭越并没有跟着一起撤退,而是回到了河上(今河南濮阳),后来彭越趁项羽在南阳攻打刘邦,后勤补给线拉长的机会,突然率军南下,切断了项羽的后勤补给线。迫使项羽回兵来打通补给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刘邦的正面战场上的压力。

后来韩信北伐灭了西魏国、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之后,项羽就不仅仅是要面对粮道被截的危险了。因为齐国就在现在的山东,西楚国的国都彭城就在今天的徐州,山东被韩信占领,那么徐州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如果此时韩信率军南下攻占彭城,那么项羽的运粮通道将会彻底瘫痪,而且项羽也要直接面对韩信的军事进攻了。

南边: 南边是九江王黥布,黥布曾是项羽手下的悍将,后被项羽封为九江王,统治九江、庐江二郡。公元前204年,黥布叛楚归汉,虽然项羽后来派遣龙且率军十万将其击溃,但是黥布的势力还是存在的,后来黥布派人到九江招揽了自己的一些旧部,再加上刘邦拨了一些军队给他,黥布的势力又恢复了一些。

东边:东边是黄海;

由此可以看出,龙且一死,项羽就处在整个刘邦集团的包围之中了。

刘邦集团对项羽的包围

二: 军事实力的削弱

龙且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眜、英布、虞子期同为楚军五大将。龙且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后随项梁起义,曾在东阿大破秦军,拯救反秦义军田荣。英布背叛楚国后,项羽派龙且带十万楚军去攻打英布,大败英布,迫使英布逃离九江。后来韩信灭了齐国,齐王田广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前去营救,韩信诈败,利用潍水,将龙且打败,龙且也战死了。龙且一死,可谓是斩断了项羽的一臂,对项羽的损失不可谓不大啊。

而且龙且战败,损失的可不只是楚国的一员大将,还有他带去的20万楚军。龙且战败后,20万楚军全军覆没。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楚国的军事实力骤然下降。此时,刘邦有20万军队,韩信灭齐后,手下的军队达到30万,仅这二人,汉军的兵力就超过了50万,这还不算彭越和英布手下的军队。而此时项羽只剩下10万楚军。以10万对50万,即使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的项羽恐怕心里也在打鼓啊。

龙且战死

三:军心不稳

项羽与刘邦在荥阳对峙期间,虽然楚军胜多败少,但是刘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屡败屡战。而且项羽后边还有彭越在不断的骚扰着项羽的后勤补给线。前有刘邦对峙,后有彭越威胁,刘邦和彭越就像是猫戏老鼠一样,来回调动着项羽,使本来就疲惫的楚军更加的被动。现在韩信又占了齐地,灭了龙且,随时可以挥军南下,直接攻占彭城。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楚军就不止是粮道被切断,而是整个后路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楚军的军心怎么会稳定呢?

彭越和韩信直接威胁着项羽的粮道和国都

四:汉强楚弱的局面已经形成了(最重要的原因)

韩信占了齐地,那么就意味着汉强楚弱的局面已经形成了。仅从军事实力的对比来看,当时的情况是刘邦有20万军队,韩信有30万军队,项羽有10万军队。所以韩信占领齐地对项羽的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项羽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一种行动:派说客。项羽一生都很迷信武力,派说客来解决问题是项羽此前从来没有用到过的手段,但是这次项羽却这么做了。由此可以间接的看出项羽害怕了,因为汉强楚弱的局面已经形成了。

项羽

综上所述:无论是整体战略的包围,还是军事实力的下降,或者是军心不稳的缘故。龙且死后,真正让项羽感到自己离灭亡不远的原因是汉强楚弱的局面已经形成了。


微观历史


龙且是项羽手下的一员悍将,是当时著名的万人敌,与英布、季布、钟离昧、虞子期四人合称西楚五虎将。龙且率二十万楚军北上援齐击韩信,结果被韩信水淹大军,趁他们半渡而击,楚军折损大半,龙且被汉军当场格杀。龙且一死,项羽十分震恐,深知败亡不远矣,其原因有三:其一、龙且战死后,韩信取得齐地,三分天下汉已有二,西楚整体实力弱于汉了;其二、龙且一员虎将战死,项羽折损了一条臂膀;其三、二十万精兵作了鸟售散,西楚兵力空虚了。

项羽手下有五员虎将,皆有万夫不挡之勇,其中龙且、季布、钟离昧是项氏家将,忠诚不用怀疑;英布是骊山刑徒军,勇力过人却最终背叛了项羽;虞子期是项羽小舅子,忠诚亦不用怀疑。五虎将之首是龙且,此人智勇双全,兵法卓著,可以独挡一面,也算是当世名将,曾经击败了英布叛贼。项羽攻击刘邦的时候,唯有龙且领兵在外单独作战,韩信攻掠齐地,也是龙且领兵救援齐国。能力超群又忠诚无比,因此龙且是西楚国的一大支柱,损失了他意味着西楚军事力量损失一小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何况大将与精兵都折损了,这岂能不让项羽胆战心惊。

龙且战死齐地,韩信收复齐鲁大地全境,且有分兵北击燕地,南掠楚地之势。当时秦国、韩国、魏国、赵国、齐国五国的领土已属于汉国了,西楚已经势单力薄了。韩信攻掠诸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声势有超过项羽之实,龙且的大军被韩信的一支弱旅击败,这意味着韩信完全有实力与项羽一战,且战胜的可能性极大。项羽后来派人诱降齐王韩信,说三分天下,刘邦、项羽、韩信各得其一,但是韩信拒绝了项羽的这一要求,他忠于汉王刘邦,誓灭项羽。

西楚国兵力强盛之时有四十万之众,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此消彼长,楚国兵力空虚,盟友皆叛,楚国实力已经弱于汉国了。龙且亲统二十万楚军北上援齐,就是想一举击溃韩信,然后收复齐赵之地,结果韩信利用潍河之水击败龙且,不仅如此还擒杀龙且,招降楚军。龙且的失败代表了楚国一半的军力损失,楚国败亡之势已经不可逆转。垓下之战时,项羽的楚军仅十万之众,而刘邦的联军却有四十万之众,楚军作为一支疲师残兵,再无法谱写巨鹿之战的辉煌!


大秦铁鹰剑士


龙且之死,意味首项羽过去一切努力皆为徒劳,他在战略上已彻底失败!

惊恐的霸王

项羽嚣张一生,从来就没害怕过什么。

可是,当他听说龙且死去时,却十分恐惧。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史记.淮阴侯列传》。

龙且究竟有多重要?为何他一死,威风凛凛的霸王会感到恐慌呢?

独一无二的龙且

在项羽的部下中,龙且是特殊的一个。

陈平在分析项羽集团时,曾经指出了项羽的骨鲠之臣: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

在陈平施离间计后,范增、钟离昧等逐渐被项羽疏远。(小编以为,范增被疏远应当与离间关系不大,但钟离昧此后未受重用,或与离间有关)

但是,龙且未受影响,一直被项羽所重用。

此后,龙且就成了项羽手下少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就能力而言,龙且曾经大败英布,其将略,在天下也应该名列前茅!

正因为龙且的特殊地位,在睢阳,项羽一口气给了龙且20万大军,让他去打韩信。

要知道,当时项羽自己手里都未必有20万大军!(项羽在未受重创的情况下撤军时,手中只有10万大军)

可以说,龙且,既然是项羽的首将,他所统领的又是项羽军主力的大部!

首将阵亡,大部主力被歼,项羽怎么能不惊恐呢?

正面进攻的战略的破产

楚汉相争,各自秉持着不同的战略思想。

百战百胜的项羽,正面作战能力强,自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了中路突破的抉择。

而正面打不过的刘邦,自然选择了正面相持,侧翼迂回的战略方针。

刘邦正面与项羽苦苦想持,并派韩信在北方战场活跃、派军支援英布在南方战场活动、派军支援彭越在梁地打游戏。

项羽的战略很直接:正面突破,只要击败刘邦军,其他部分不足为虑!

截至前203年9月,项羽的中间突破战略还是比较成功的。

正面战场:项羽已经占据成皋,并多此击次击败刘邦。刘邦一度考虑放弃成皋以东,退守巩、洛。

北方战场:韩信虽然已经攻略魏、代、赵,但其主力已经被刘邦抽调走,看起来暂时无法左右战局;

南方战场:英布虽然重新活跃,但力量有限,对楚核心区域影响有限。

后方战场:彭越虽活跃,但项羽只需要15天就能摆平!

可是,韩信在极短时间内破齐,并大破龙且!

如此,占据齐地的韩信,随时可以直接进攻彭城。

汉军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形势瞬间逆转!

这意味着:刘邦的外线战略已经实现,项羽独攻中路的战略彻底破产!

“非战之罪”

最让人郁闷的是:项羽是在屡战屡胜中,一步一步走到失败地步的。

彭城之战后,项羽的每一次胜利,换来的都是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前204年12月,项羽终于击败了英布,平定了九江。

换来的局势是:韩信已经平定了魏、赵、代、燕。

前203年10月,项羽仅仅10几天就击破了彭越,安定了梁地。

换来的局势是:西面,曹咎战死,刘邦收复成皋;东面,韩信攻破齐地!

前203年11月,项羽再次压制刘邦于广武。

换来的局势是:龙且战死,20万大军灰飞烟灭!

也许,在项羽看来,赢得战争,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断赢得战役。

项羽努力奋斗,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战役胜利。

可是···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

当龙且死后,自己陷入危急时,对项羽来说,“非战之罪”,是最大的无助。

因为这告诉项羽:

他和对手不在一个维度上。你再打胜仗也没用!

失败的尝试

嚣张一世的项羽,第一次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他派武涉去找了韩信,希望韩信能投楚!

这一步棋,总算是回到了点子上!

当时,韩信,就是胜负的关键。

今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说客说得也在理:刘邦是什么样的人?项羽今天死,你韩信下一个死!

可是,韩信拒绝了。

项羽失去了最后的希望,走向覆灭。

攻势综合症:龙且之殇

项羽手下大将有一个特点:面对汉军时的发挥,令人匪夷所思!

曹咎率军留守成皋,项羽给的指示非常明确:坚守不出,15天以内我就回来。

可是,曹咎身为大将,却忍不住谩骂,直接带军出击,结果全军覆没!

龙且率军打击韩信。有人指出:楚国大军来到,只要坚守,齐国地方自然反对韩信,韩信就得不到粮食,自然失败!

可是,龙且居然认为:“吾平时素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

龙且的话,道出了楚军将领屡次发挥失常的原因,也道出了项羽集团失败的原因。

“韩信易与”吗?此时的韩信已经通过连续胜利证明了自己不好对付;

不战而降就无功吗?难道不战而胜不是唯一目的吗?

项羽的楚军,是一支奇迹之军。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他们不断创造奇迹。

可是,奇迹上瘾,就成了毒素。

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项羽的胜利剧情如出一辙:形势不利——奋勇一击——成功翻盘。

即或到了垓下失败,项羽生命走到尽头时,他依然以一波猛攻,骄傲地询问手下:我怎么样?

显然,不怕困难、藐视对手、一往无前地进攻,已成了项羽集团的“企业文化”。

曹咎、龙且,这些项羽身边最信赖的人,之所以能得到项羽的重用,应当也是极为符合楚军的“企业文化”:所向无前!

所向无前,是好习惯,可是,如果没来由地轻视对手、罔顾形势,一往无前,就成了莽撞!

曹咎、龙且、项羽,皆以此而死!

龙且,是项羽集团最重要的将领、重兵集团的司令,也是项羽集团战略思想最重要的执行者、企业文化最坚定的信仰者。

龙且死去,不仅代表着项羽失去了大将和二十万大军,也代表着楚汉之争的局势瞬间被逆转,项羽陷入刘邦集团的包围。

当然,更重要的是,龙且之死,也代表着项羽集团战略思想、企业文化的彻底失败!

如此,项王何得不恐?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龙且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对项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难得的是他还是项羽身边少有的忠臣。今天笔者围绕龙且战死的潍水之战来为读者解释一下为什么龙且战死会让项羽如此沮丧。

先介绍一下龙且,龙且在楚国的地位很高,被誉为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合称为楚军五大将,和曹咎、周殷一样是楚军的大司马,共同节制楚国的军队。

而且龙且自幼和项羽一起长大,从项梁起义就一直跟在项羽身边,可以说是项羽最信任的人。龙且的能力也是不容小觑,英布背楚投汉的时候,就是龙且带兵击溃了同为楚军五大将的英布。

提到潍水之战,我们通常会称它为楚汉之争的转折点。在潍水之战以前的局面是楚强汉弱,直到潍水之战,刘邦的老婆吕雉和父亲刘太公还在项羽手里押着呢!到了潍水之战后,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就发生了变化,刘邦的优势就逐渐开始显现。

首先,我们要知道龙且去潍水去做什么?当时韩信攻打的是齐国,项羽和齐国是盟友,接到齐国的求救之后,项羽就派龙且带二十万大军去救援齐国。当时刘邦和项羽正在荥阳打的热火朝天,这时分兵去救援齐国足以看出齐国在项羽心中的分量。站在项羽的角度,齐国是他的最后一个盟友了,如果齐国战败,齐国的大片土地和人口、资源可就全都落入了刘邦手中。龙且战败被杀后,这些都成为了现实。

其实在潍水之战的过程中,龙且是有可能取胜的。龙且刚到潍水,手下的谋士就建议龙且说,我们应该以逸待劳坚守阵地,然后让齐王派人带着信物去策反汉军中的齐人。因为汉军远道而来,再遇到后方齐人的不断袭扰,粮草供应必然出现问题,这样就可以大破汉军。但是龙且非常骄傲,希望用正当实力打赢韩信来证明自己,最后却被韩信用计打败了。

我们再来从战略层面看一看这次的潍水之战,在项羽大举进攻荥阳的时候,韩信提出了历史上非常典型的迂回战略。韩信建议刘邦凭借有利的地形在荥阳和项羽周旋,自己带兵东进,消灭赵、代、燕、齐等割据势力。再从齐国南下,进攻项羽的后方,从而完成战略迂回。潍水之战后,韩信的目的基本达到了。这种战略上的失败才是项羽真正感到害怕的地方,项羽甚至一度希望向刘邦求和。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此战影响甚大,虽然不在正面战场,但还是被看做楚汉争霸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同时作为项羽手下第一大将的龙且也在这一战中陨落,这使项羽大受打击。从此项羽的后花园不再安全,项羽的粮食供应基地淮河南北直接暴露在韩信的兵锋之下,就连都城彭城也无险可守,直接暴露在汉军的攻击之下。


邓海春


龙且个人是项羽的大将,但是对项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项羽所到震撼的原因是龙且所带来的20万军队,这是楚国最大的一股军事实力,人员数量远远超过项羽当时正面战场的军队,而这股军事力量的消亡,也就基本主动了项羽的失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

龙且作为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与曹咎、周殷同为楚军大司马。并且和项羽一起长大,所以项羽对龙且也是极为信任,在得知韩信占领燕、赵、魏等地,而又攻灭齐国时,可以从侧面威胁楚国,所以项羽就派遣了龙且进入齐地,准备与韩信决战。

龙且率领浩浩荡荡的20万大军,杀向齐国,韩信也帅军抵抗。龙且与韩信,一个在淮水之东,一个在淮水之西,率军摆下战阵。龙且看不起韩信,依旧把韩信当做是胯下之辱的无能之辈,轻视和傲慢最终葬送了龙且。

面对龙且的大军,韩信却早已经想到了破敌之法,他命令人夜晚在淮水上游用沙袋子将水堵住,然后开始诱敌之计。白天韩信先命令的军队打过河去,然后佯装战败,迅速撤到淮水西岸。龙且一看大喜,下令军队抢渡淮水,下阵来穷追猛打。当一半军队渡过淮水时,韩信命令上游的士兵拉毁堤坝,大水突然从天而降,把龙且正在渡河的部队拦腰斩成两段。登上淮水西岸的龙且部队,被大水堵住了后路;韩信的军队黑压压一大片,呼天喊地杀将过来了,不一会儿工夫,西岸的龙且大军全部被杀,龙且也在混战中丢了性命。

此战之后龙且的二十万大军全部报销,所以项羽才恐惧,想策反韩信自立,结果没有成功。韩信也在刘邦册封为齐王之后与彭越、英布帅军合围项羽,此时韩信率领大军有30万,而项羽只有10万人,在后无粮草,也无援兵的情况下,最终被韩信围困垓下。

项羽在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情况下,逃到了乌江边上自刎而死。若是龙且不死,依靠保留的20万军队,项羽或可有一战之力,但是龙且20万大军的灭亡,已经注定了项羽失败的结局。


帝国烽火


因为,伴随着龙且的死,项羽的西楚仅存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也被汉军消灭了。使得楚汉之间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胜利的天枰彻底倒向了汉军。

公元前204年(汉四年),刘邦派郦食其出使齐国,说服其归顺汉军。谁知,郦食其前脚刚踏入齐地,韩信的大军后脚就对齐地发起进攻。汉军很快就攻陷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广逃往高密,齐相田横逃奔博阳。

无力抵挡汉军的齐国,只好转而向往日的死敌项羽求助。于是,楚汉之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潍水之战爆发。

此战,项羽派麾下大将龙且,率楚军二十万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军会师。当时,齐、楚两军隔潍水摆开阵势对峙,韩信命人连夜赶制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上游。然后,通过佯败引龙且追击。等龙且率部强渡潍水追击汉军时,韩信当即命人挖开堵塞于潍水上游的沙袋。最后,大水顷刻间便奔泻而下,将龙且的部队给吞噬了。此战,韩信全歼龙且的二十万楚军,并一举平定齐地。

而这一支楚军实际上已是项羽最后一支有生力量了,此战的失败,损失一个龙且事小,可最后的有生力量都打没,这才是最致命的。

并且伴随着齐地的平定,汉军也完成了对西楚的战略迂回。至此,项羽其实已经彻底失去了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实力了。此后,刘邦的汉军开始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时刻,并开始准备发动对楚的最后决战——垓下之战。

所以,其实这就和那句“传庭死,则明亡矣!”差不多。龙且的战死,对于项羽而言,不光是失去一位得力干将,也不光一场战役的失败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大战略和局势的彻底失败。



这些历史要读


龙且(jū)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他的死亡,更是决定了楚汉战争的结局。

龙且是何许人也呢?据说他是项羽身边第一猛将!

项羽是他小时候的玩伴,两个人就像亲兄弟一样,后来跟随项羽的叔父项梁起义。他这个人威猛无比,在战场上更是不留余力,也因此立下很多战功,深受项羽的喜爱和信任。

在史记中对龙且的记载少之又少,而他的战绩仅记载了4次。

  1. 公元前206年,龙且率军在东阿大败秦军。
  2. 公元前205年,也就是在彭城之战之前,龙且率军大战刘邦,最后战败。
  3. 公元前204年,英布背叛项羽,项羽亲命龙且攻打英布,龙且大胜,英布逃往汉国。
  4. 公元前204年,在潍水大战韩信,龙且战死。

虽说历史上对他仅记载了四次,但是他的名字却出现了无数次,出现的地方则是汉初功臣表上。可以这么说,刘邦手下的将领,几乎都有一个功劳,那便是“杀龙且”。龙且的死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他为很多的汉朝功臣铺平了封侯之路。

当然,不仅如此,他的死还影响了整个战局。他最后一战潍水之战,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如果没有此战刘邦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胜利。

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当时龙且率领了项羽的20万兵,这20万兵可是项羽最后的稻草,也就说在潍水一战中,项羽失去的不仅是第一猛将,还失去了自己的兵力。也因此项羽开始防守,不再进攻,刘邦成为了主动方。

龙且一死,项羽就知道自己也离死亡不远了,因为他手中已无兵力,没有可以反抗刘邦的实力了。

资料:

《史记·淮阴候列传》: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史记》: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

《汉书》:羽使从兄子项它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韩信破杀龙且,追至成阳,虏齐王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