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序言:在清朝学术当中,史学的发达程度仅次于经学。中国典籍一般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经"指经学,"史"指历史,"子"指荀子、墨子等诸子百家之学,"集"指文集、诗集等文学方面的著作。

随着经学的基础学问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诸子学视为经学的附庸进行研究。对治经之人而言,研究诸子典籍的语言文字是很有必要的。如此,诸子研究便开展起来了。总之,诸子的研究范围十分狭窄,史学研究较之更发达。史学研究也是在经学研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顾炎武

1、清朝史学的发展始于黄宗羲、顾炎武

到了明朝末期,经学开山之祖黄宗羲、顾炎武开始提倡史学。黄宗羲、顾炎武二人分别是浙东学派和浙西学派的创始人。黄宗羲虽然阅历丰富,却未留下有关史学的重要著述。他的门下弟子万斯同则著有《历代史表》,补充历代历史年表中缺漏的部分,书中所承为黄宗羲之学问。

浙东学派转入史学的说法,就源自万斯同此举。后来,全祖望也十分关注明末历史,写下许多文章,堪称一名历史学家。全祖望对记述古代水道的水经之学也颇有研究。以上就是先后继承黄宗羲之学的历史学家。

我们再说顾炎武。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撰有《资治通鉴后编》一书,这部书并非由徐乾学一人完成,而是他召集众多学者,合众人之力编撰。而顾炎武的历史编纂思想,在其所著《日知录》中均有体现。《日知录》对查询史料、考辨史实真伪的学问有奠基之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学著作。总之,黄宗羲、顾炎武可谓清朝史学的开山之祖。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二十四史分类

2、什么是“正史”?

此后,史学渐渐分成很多流派。在此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正史。什么是正史呢?譬如元、明等朝代灭亡以后,接替它的下一个朝代都会为前朝编史,并以此为史籍之正宗,这就是所谓的“正史”。历史上历朝各代撰写的正史共有二十四部,所以又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就是清朝学者撰写的《明史》。

编修《明史》时,一个新变化出现了。此前修史大多效仿《资治通鉴纲目》体例,评判历史人物的“正邪善恶”。《明史》编修机构"明史馆"设立之初,经学方面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朱彝尊曾上书明史馆总裁,主张修史不能一味效仿《资治通鉴纲目》,而应有所创见。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史记》示意图

以前,宋学家、朱子学者修史立传时,学者一般被一分为二,分列《儒林传》和《道学传》。著录学者传记的《儒林传》最早见于《史记》,《唐史》当中也有设列。但编修《宋史》时,《儒林传》之外又增设了《道学传》。他们对学者加以区分,将研究朱子学义理空论、偏向哲学的学者列入《道学传》,而将钻研经籍治学之人仿照旧例列入《儒林传》,并自此形成惯例。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明史》示意图

朱彝尊却标新创异,认为根本无需做此种区分。这到后来还引发了朱子学者与汉学家之间的一场争论。最终,《明史》总纂采用了朱彝尊的意见。《明史》以后,学者传记才又统一列入《儒林传》,舍弃《道学传》。以上就是发生在清初时期的有关朱子学的史学思想之变化。

担任《明史》总纂的人是清朝学者王鸿绪。经王鸿绪对草稿的整理编纂、修改润色,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明史》。现存的王鸿绪《明史稿》中,《史例义》一文阐述了明史的撰修原则以及它所遵循的编纂体例。文中多有反对朱子学说的言论,主张不蹈袭《资治通鉴纲目》旧例的修史方针,呈现出与宋元明以来史学大不相同的面貌。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十国春秋》示意图

3、清朝历史学家们如何修补旧史?

清朝史学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譬如"修补旧史"和"考证旧史"等等。其中,修补旧史在明朝以前也有,但考证旧史却是在清朝才有的。明朝有很多修补旧史的著述;清初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邵远平的《续弘简录》等均在明朝历史著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弥补缺漏、订正谬误,重新改编旧史。

从厉鹗到彭元瑞,清朝修补旧史形成了有别于明朝的特有风格。明朝人修补旧史时,从不言明自己所用史料是否准确,只是选取自认为可信的材料进行改写。而清朝的风格则是将自己所用材料全部列出,以便他人也能用此材料进行研究,治学更客观公允。《辽史拾遗》一书就将参考《辽史》之处一一摘录列出,供人参考。这就是清朝学者修补旧史的风格。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周济画像示意图

当然,也不免有人自行判断、改编历史。但整体而言,清朝修补旧史采取公正罗列材料的方针,以方便他人继续研究。这与明朝改写旧史的方法大不相同,可谓独具清朝风格。

不过,也有人另辟蹊径,譬如撰写《晋略》的周济。周济作《晋略》不以考证史实为主,而是将《晋书》当中自认为不合史家笔法之处,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改编。周济是清朝屈指可数的大文豪,文笔精炼,提倡回归唐前的史书写法。清朝修补旧史的学者当中,周济可谓独树一帜。《晋略》这种不证史实、只改史法的做法,几乎只此一家,十分特别。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赵翼画像示意图

4、清朝历史学家们如何考证旧史?

下面我们来看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旧史的考证在清朝时期尤其发达。王鸣盛、赵翼、钱大昕等人从宏观角度研究历史的著述比较有名。除《十七史商榷》以外,王鸣盛还著有《蛾术篇》,论述经学、历史。除《廿二史劄记》之外,赵翼还著有《陔余丛考》,其大部分内容也在论史。

特别是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可谓开新史学之先河。《十驾斋养新录》效仿清朝史学之祖顾炎武的《日知录》体例,论及经学、历史等各种学问。在以"实事求是"著称的学者中,钱大昕治学也称得上严谨缜密。因此,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放到当下皆不失水准,其研究方法堪称当代中国历史学者的圭臬。

虽然王鸣盛、赵翼、钱大昕都很有名气,但市面上流传甚广、在日本也有翻刻的赵翼的《廿二史劄记》较之王钱二人的著作却逊色许多。对史学有奠基之功的首推钱大昕。从钱大昕开始,清朝的史学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史学。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钱大昕画像示意图

此后,史学研究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强调通过旁征博引、多方求证获取历史事实。顾炎武等人依托金石碑文研究历史的主张也开始受到关注。史料的选取尽量倾向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钱大昕之于清朝史学,好比戴震之于经学,是一个不容忘却的人物。后人承袭钱大昕的学术,开展了诸多具体的、局部的研究。

此外,王元启、梁玉绳、洪亮吉等人兼治历史和地理,章宗源研究史志目录,沈钦韩研究《汉书》《后汉书》,吴卓信格外重视《汉书》中《地理志》的研究,张敦仁研究《资治通鉴》,汪士铎研究《南北史》。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这里只列举上述主要人物,并将他们的大部分著作展览出来。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读史方舆纪要》示意图

5、清朝的地理史学

随着历史研究的展开,人们也开始研究地理。地理研究早在此前就有人陆续在做。譬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就是记述中国历史地理的著作。即使放在今天,历史地理学也是历史学中一门很不成熟的学问,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作为立足政治的历史地理著作,其研究可谓系统而全面。

《读史方舆纪要》书中首先分述各地形势,引征各种文献资料,考订古代地名、现今地名;其次分省记述,譬如山东省、河南省等等,各省都写有一篇通论,论述其政治形势;最后再从整体上总结中国历代地理的沿革变迁。

因此,《读史方舆纪要》既有分论,也有综述。《读史方舆纪要》对今天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堪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我们从《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获益颇丰。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胡渭画像示意图

与此同时,阎若璩、胡渭等人依托经学研究历史地理。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编修《一统志》时,以上这些人都应邀参加。不过,这些研究并非为编修《一统志》而做。历史地理学早在那时就显露兴盛之兆。顾祖禹等人的研究也已取得显著成果。不过,顾祖禹等人受徐乾学之邀编纂《一统志》,得以博览群书,研究因此才取得更大进展。总之,在康熙年间,徐乾学等人对学者有提携和扶持之功,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是一部非常特别的著作。《水道提纲》不考论古代地理,而是记述当代地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水道提纲》与第三讲提到的西方传教士所绘地图颇有渊源。传教士所绘地图中的水道,也就是水路、河道,与齐召南《水道提纲》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其实是依据传教士测绘结果的汉语文本写成。后来,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学者开始研究海外地理,新地理学自此兴起。譬如,魏源就写有一本《海国图志》。总之,海外地理的研究日盛,清末一个叫"邹代钧"的学者曾前往海外,他主张以西法研究地理学,他开创的新地理学逐步取得一定发展,这个人就是我国近代地图学的奠基人之一。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元史》示意图

6、清朝的塞外史学

众所周知,钱大昕在清朝的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自钱大昕以来,塞外史学、西北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所谓塞外史学、西北地理学,就是对蒙古等地的研究。钱大昕读《元史》后,认为《元史》是二十四史中最粗劣的史书,于是心生重编元史之念,开始研究《元史》。

钱大昕发现了一本用蒙古语写的记述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汗两代事迹的《元朝秘史》,便据此研究元史,并最终写成百卷《元史稿》。《元史稿》如今是否保存完好,这点尚不可知。总之,钱大昕此举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元史也被称为蒙古历史。蒙古历史的研究和蒙古地理的研究相得益彰,共同将清朝史学推向了高峰。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皇朝藩部要略》示意图

除钱大昕之外,也有人出于政治方面的实际需求研究西北地区。譬如祁韵士所著《皇朝藩部要略》。《皇朝藩部要略》记述了清朝建立以来蒙古藩部诸事,是一部难得的佳作。遗憾的是,《皇朝藩部要略》的草稿还未完成,祁韵士就离世了。

后来,经其同乡张穆之手,《皇朝藩部要略》才得以完稿成书。张穆也对蒙古之事兴趣颇浓。他本想写一部关于蒙古历史地理的书,却也在即将完稿时与世长辞。后来,何秋涛继承张穆的遗志,完成此书。何秋涛的《朔方备乘》是皇帝御赐的书名。只是今天的《朔方备乘》大部分经人改动,已不足为信。《朔方备乘》原名为《北徼汇编》,是一部论述中俄边境问题、涉及西北地理的著述。

上述这些人的研究使蒙古之事渐为人知,也让中国的西北地理学取得长足发展。无论是张穆还是何秋涛,都十分钦佩钱大昕的学问。他们继钱大昕之后,对记述成吉思汗事迹的《皇元圣武亲征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而后又有洪钧出使西方,根据西方材料研究元史,写下了《元史译文证补》。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徐松画像示意图

与此同时,松筠开始实地考察蒙古、新疆、西藏等西北地区,并根据这些考察结果开展研究。松筠是蒙古人,曾屡次被任命为西北地区的大官。他对历史很感兴趣,相关著述也很丰富,对徐松等人影响颇深。

徐松为官时,由于一些过错,曾被流放到伊犁。流放期间,徐松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考察,做出很多研究成果。在此期间,魏源等人也已出现。魏源等人主张将国内研究与海外研究综合并举。总之,清朝的历史地理学成为清朝史学当中成就斐然、相对突出的一部分,这一点是需要重视的。

清朝史学:清朝学者如何考证旧史?一文厘清清朝史学的发展史

黄宗羲画像示意图

结束语

起初,很少有人把历史当作一门独立的学问来研究。不过,这种笼统的史学研究很早以前还是有的。譬如唐朝、南宋时期,就有很多著名学者像我们理解的那样去研究历史。可自从著名的《通鉴纲目》问世以后,史学家开始评判历史人物的正、邪、善、恶,这种史学观念盛行一时。明朝的史学研究无不受其影响,很少有对历史客观正确的研究。

直到清初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研究史学开始,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学者。正是因为以上这些清朝史学名家的出现,清朝史学才取得了巨大进步,一改从前动辄空论历史的观念,开启了依据基本史料求证史实、实事求是的研究方式。这是清朝史学最显著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