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驢”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序言:

“自古見其生不食其肉,資其力必報其功。馬牛驢皆能任重致遠,濟人使用,先有處分,不令宰殺。如聞比來尚未全斷,郡牧之內此弊尤多。自今以後非祠祭所須,更不得進獻牛馬驢肉。其王公以下,及天下諸州諸軍宴設及監牧皆不得輒有殺害。仍令州縣及監牧使諸軍長官切加禁斷,兼委御史隨事糾彈。”——《禁屠殺馬牛驢詔》

上文是節選自唐玄宗頒佈的《禁屠殺馬牛驢詔》,這段引文的主要內容是:除了祭祀以外,宴會或者進貢一律不得屠殺馬牛驢,如果違反這條規定就會受到嚴重處罰。這條詔書證明了在唐朝驢的稀缺性以及唐朝政府對驢的重視。

在唐朝驢像現在熊貓一樣珍貴,在當時被認為是“奇畜”,說明唐朝,驢還是一種非常稀缺的牲畜。看到這裡您難免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驢會如此珍貴呢?為什麼驢又能夠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呢?唐朝是如何管理和使用驢的呢?在下文之中我將一一解決這些問題。

在唐代,“驢”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毛驢


一、在唐代驢為何如此珍貴?

唐代對驢是非常重視的,不僅有相關的法律,嚴禁任意殺害驢。而且驢還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唐朝,無論是對外征戰,還是普通百姓出行,都看得到驢的身影。正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才使得驢如此珍貴:

1、稀缺性

在唐代如此重視驢,是因為驢的稀缺性。因為驢並不是中原本土的牲畜。它是一種來自於西域的動物。在秦朝之前,中原根本就沒有驢這種東西。顧炎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自秦以上,傳記無言驢者,意其雖有,非人家所常畜也。——《日知錄》

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以後,中原和西域的聯繫日益密切。才使得驢這種牲畜被大量引進。中原內地的毛驢數量也由此開始增加。出現了:“騾驢、肝施,盡為我畜”的局面。——《鹽鐵論》

2、性情溫順,耐勞苦

驢所紀委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性情比較溫順,而且能給人幹活。這種性格很受人類的喜歡。一方面它不像馬匹那樣嬌貴,什麼髒活累活他都幹得了。另一方面,毛驢的抗病能力要強與馬,毛驢基本上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病情。而且還比較好養活,吃普通的草料,住個破草棚,就可以解決驢的“溫飽問題”。

3、馬的替代品

毛驢是馬的一個重要替代品,因為在唐朝初年戰爭比較頻繁,馬匹大多用於軍事戰爭,所以在民間的馬匹是

比較少的。而毛驢就是馬的一個重要替代品。在軍事運輸方面,毛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唐代甚至出現了租售毛驢的商業活動。由此可見唐朝對毛驢的利用還是非常高效的。

在唐代,“驢”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古代騎毛驢的人


二、唐朝政府對驢的管理。

在唐代驢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唐朝中央政府還設置了專門管理驢的機構。太僕寺就是唐朝中央政府設置的專門管理牲畜的機構。除此之外,唐朝在地方政府也設置了很多管理牲畜的機構。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太僕寺——管理驢的中央機構

太僕寺這個機構早在唐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我國曆朝歷代中,太僕寺都是一個專門管理牲畜和畜牧業的機構。所以太僕寺就是唐朝管理毛驢的重要機構。對於太僕寺的職責《唐六典》中有這樣的記載:

太僕卿之職掌邦國廄牧、車輿之政令‚總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及諸監、牧之官屬少卿為之貳。凡國有大禮、大駕行幸,則供其五格屬車之屬。凡監、牧所通羊、馬籍帳則受而會之,以上於尚書駕部‚以議其官吏之考課。——《唐六典》

從上面這段史料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太僕寺主要職責就是,掌管皇帝和王公大臣車伕的培訓。另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管理各地方的畜牧業。太僕寺對驢的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掌天子五格

“乘黃令掌天子車格,辨其名數與馴馭之法垂為之貳”。——《唐六典》。這句話主要講的就是:太僕寺負責訓練天子的五格。所謂的天子五格,就是以馬匹作為動力,供皇帝乘坐的馬車。畢竟是給皇帝做的,所以要求非常高。唐朝規定馬的顏色必須和車的顏色是一樣的。具體來說,“五格”包括以下五種類型:一為象格、二為革格、三為木格、四為召格、五為驢格。

②飼養驢、馬

除了民間飼養毛驢以外,唐朝政府也飼養了很多毛驢。負責飼養這些毛驢的就是太僕寺。一般來說,毛驢的飼料是由太僕寺負責調派的。以及毛驢的幼崽也是由太僕寺派人管理的。唐朝對太僕寺飼養驢、馬,有如下規定:凡象一給二,丁馬一、中馬二、鴛馬三、駝牛·騾各四、驢及純犢各六、羊二十各給一丁乳駒、乳犢十給一丁。——《唐六典》

通過上面這段記載就可以看出,相比於馬匹來說,唐朝政府對於驢的重視程度還是稍微差一點的。畢竟馬是作為一種戰略物資來飼養的,一旦發生戰爭,馬匹就會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是毛驢則不會,試想一下,我們不可能騎著毛驢上戰場吧。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毛驢是比較容易飼養的,並沒有馬匹那麼嬌貴。

在唐代,“驢”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太僕寺


2、典牧——管理驢、馬的專職機構

典牧是管理馬、驢等牲畜的專職機構,聽這個名字就能夠大體瞭解它的職能。主要就是管理畜牧業這一塊兒。《唐六典》對他的職能有這樣的記載:“典牧令‚掌諸牧雜畜給納之事壓為之貳。凡群牧所送羊、犢皆受之‚而供於凜犧、尚食之用諸司合供者‚亦如之”

典牧的另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管理驢的殺戮。唐朝政府規定沒有特殊的事情,一般是不允許殺驢的。為了落實這項規定,唐朝專門設置了機構來管理這件事情。這個機構就是典牧。一般來說典牧會巡視四方,對於私自殺害牲畜的行為,典牧會進行處罰。

在唐代,“驢”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影視作品中的掌牧


3、駕部——管理毛驢運輸的機構。

駕部也是中央設置的,管理毛驢的重要機構。但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部門,從隸屬上來說它隸屬於尚書省兵部的一個部門。它的主要職責就是管轄全國範圍內的交通運輸,主要包括馬車,驢車,各種車輛以及各種雜畜的運輸,《唐六典》對他的職能有這樣的記載:

駕部郎中、員外郎、掌邦國之輿葷、車乘,及天下之傳騷、廄牧官私馬牛雜畜之簿籍辨其出入闌逸之政令,司其名數。凡春秋二時渴陵、冊命王公及內外職事四品已上拜官正冬朝會、婚葬、奉使‚皆視其品秩而給之。——《唐六典》

①掌分配驢、馬

作為管理全國交通運輸的機構,駕部自然會和驢打交道。唐朝規定不同品級的官員可以擁有不同數量的馬匹,這些馬匹都是政府分配給官員的。除了分配馬匹以外,還分可以一些毛驢,這些毛驢就是用來運送東西的。

②掌天下驛傳

除負責分配馬匹以外,全國各地的驛站也是有駕部負責管理的。雖然這些驛站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因為馬能夠日行千里,而驢則不能代替馬的這項功能。但是驛站也配備有很多毛驢,運輸一些比較沉重的物品。根據唐代史書的記載:諸騷封田皆隨近給,每馬一正給地四十畝,驢一頭給地二十畝這說明驢子和馬一樣,也是可以授予一定數量的田地。

在唐代,“驢”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毛驢圖


三、唐朝政府管理“驢”的具體措施。

除了在政府中設置專門管理驢的機構以外,唐朝政府還制定了很多關於毛驢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唐朝統治者對於毛驢的重視。管理驢的具體措施如下:

1、建立簿冊、量化管理

對毛驢兒進行量化管理,是明朝政府想出來的一條錦囊妙計。唐朝規定地方機構都要把包括驢在內的所有牲畜,統計數量、登記戶主載入簿冊。所謂量化處理,就是將毛驢生死情況進行量化,主要標準有兩個分別是死亡率和生存率,具體指標如下:

  • 生存率

生存率的指標不止針對驢一種動物,除了驢以外還有犛牛,馬,駱駝、羊等。唐朝的法律中有具體的規定,驢的生存率為60%,也就是說,如果有100頭小毛驢,只要能生存下來60頭就算飼養合格。其他的,比如騾子的生存率為30%,駱駝的生存率為23%,山羊的生存率為70%,羚羊的生存率為80%。在唐朝的法律中具體規定是這樣的:

“北馬一百匹,化牛、驢各一百頭,每年課駒、犢各六十,騾駒減半。馬從外蕃新來者,課駒四十,第二年五十,第三年同舊課。牛駝一百頭,三年內課駒七十,白羊一百口,每年課羔七十口,羚羊一百頭,課羔八十口”——《唐律疏議》

  • 死亡率

除了生存率以外,另一個指標就是死亡率,一般來說像牛馬驢這樣的牲畜,產仔率還是比較低的。不會像豬這樣的牲畜,一次就能產十幾個崽兒。牛馬驢一般也就是產一兩個小崽兒而已。所以說對牛馬驢這些牲畜的看護,還是有必要的。如果不加以照顧的話,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唐朝的法律規定,牛馬驢的死亡率皆為10%,也就是說如果有100頭驢的話,允許死亡10頭。駱駝死亡率為7%,騾子允許的死亡率為6%,山羊的死亡率15%。

如果牲畜是從一個場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的話,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這個時候死亡率可能高一些,所以唐朝政府規定,牛馬驢的死亡率為20%

。駱駝的死亡率為14%,騾子的死亡率為12%,山羊可以接受的死亡率為25%

史書中的具體記載如下:

諸牧雜畜死耗者,每年率一百頭論,駝除七頭,騾除六頭,馬、牛、驢、投羊除十白羊除十五。從外蕃新來者馬、牛、驢、投羊皆聽除二十,第二年除十五。駝除十四,第二年除十,騾除十二,第二年除九,白羊除二十五,第二年除二十,第三年皆與舊同。——《廄牧令》

在唐代,“驢”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毛驢


2、用印記識別毛驢

在唐朝,無論是官方飼養的毛驢,還是私人飼養的毛驢,一般都蓋有印記。如果毛驢走失了或者是走散了,主人就可以通過印記來分辨是否是自己的毛驢,如果是的話 物歸原主。如果不是的話就要送還給原來的主人。從本質上來說,這個印記就象徵著毛驢的所有權。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印記:

①官印——代表政府飼養的毛驢

關於象徵著毛驢是歸政府所有的,而且唐朝法律對官印要印在什麼位置?印什麼樣的文字,什麼樣的人來印?都有明確的規定。

  • 小驢駒:史書中記載,對於剛出生的小毛驢,一般是一個“”字印在他的左腿上,把它的出生年月印在他的右腿上。以此來識別它的年齡和所有者。
  • 兩歲以上毛驢:為了識別毛驢的力量強弱,唐朝用不同的字來識別不同的驢。比如一些能力不太強,但是比較靈敏的毛驢,一般都印“”字。對於一些質量上乘而且負重能力比較強的毛驢會印:“”字。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夠識別出不同質量毛驢。
  • 賞賜的毛驢:作為財富的象徵,有時候皇帝也會拿毛驢來賞人。一些皇室貴族一般也會拿毛驢賞給下人。一般來說,皇帝賜給大臣的毛驢會印有“”字。而一些貴族賞給下人的毛驢會印有“”字。以此來區別皇帝和大臣。

②私印——象徵毛驢私人所有

與官印相對應的就是私印,但是私人的印記並沒有官方的那麼全面。一般都是在毛驢上印上自己的名字,象徵著對毛驢的所有權。如果毛驢走散或者丟失了,可以通過名字找回自己的毛驢。下面來列舉幾個具體的印記:

  • 例一:一頭青/黃父十歲次膚脊全近人耳宛鼻全西長印。
  • 例二:獸醫目波斯乘驢一頭青黃父八歲次膚脊全兩帖白遠人耳折西長印。
在唐代,“驢”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騎毛驢


結束語:唐朝對毛驢的管理和使用,從側面反映出唐朝對毛驢的重視。

作為以武立國的唐朝,對馬匹是非常重視的。但是除了馬匹外,毛驢也得到了很大的保護。唐朝的法律明確的規定,如果私自殺害毛驢,馬匹的話,會受到法律的嚴懲。而且從中央到地方設置了很多管理馬匹、毛驢的機構,制定了很多保護馬匹的法律。而且還有很多具體可行的制度。這些都在一個側面反映出,唐朝對於毛驢這些牲畜是非常重視的。

在整個唐朝,不僅政府非常重視毛驢。民間對待毛驢也是非常重視。比如在唐朝像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都喜歡騎著毛驢到處旅遊。

在現在看來他們確實是挺奇葩的,你可能會有疑問,像李白這樣的人身上有的是錢,為什麼不騎一匹馬呢?實際上在唐朝,騎毛驢象徵的是身份和地位,可以這麼說,騎馬不如騎毛驢有身份。在唐朝騎毛驢就是一種風尚,是一種潮流。所以說在整個唐朝都對毛驢非常友好。

《唐六典》

《廄牧令》

《唐律疏議》

《鹽鐵論》

《日知錄》

《禁屠殺馬牛驢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