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每逢戰亂時期,就是人們建功立業的好時機,趁著這樣的機會,不少人都能夠立下赫赫戰功,從而名流千古。就比如清朝晚期,各國派兵侵入大清,使得國家民不聊生,紛爭驟起,百姓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過的苦。百姓的生活一苦,就總有造反者站出來,他們期待帶領著百姓創造新輝煌,更期待利用這樣的機會開創自己的天下。但是自古以來,能夠成功造反的人屈指可數。由此看來,造反並不是有人帶隊,有人響應就能成功,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晚清時期,袁世凱手握7萬兵馬就感野心勃勃逐鹿天下,他為何能有這麼大的底氣呢?要知道,曾國藩當時可是握有50萬大軍,但他依然盡心盡力的效忠大清。與他相比,袁世凱手上的兵馬根本不夠看,那他為何還是敢造反呢?這就有幾個原因了!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其一、野心不同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這就表明著人或多或少都有想要往上爬的心理,誰不希望站在高處俯瞰天下,伸手一揮就有無數人響應。那種人上人的滋味感,很容易就讓人上癮。所以,自古以來,手握大權的將軍們常常想要推翻王朝,自己坐上皇位。袁世凱當然也是這樣,他想要做那發號勢力的王,不想做那聽從命令的兵。於是他一直在養精蓄銳,找時機發動叛變。


反觀曾國藩,他當然也是有野心,但他的野心只是權傾朝野,並非是坐上王位。曾國藩是一位讀書人,他本是朝廷裡的文官,出於愛國之心,最後才會領兵上戰場。文官和武官的想法不一樣,大部分的文官都想著勾心鬥角,如何一步步往上爬?他們的思想複雜中卻又透著單純,不像武將那般野蠻且目標遠大。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其二、對軍隊的掌控度不同

別看袁世凱手上僅握有7萬兵馬,這些兵都算是他的精兵,每一位都對他服服帖帖,最為忠心於他。很多時候,團隊的人員在精不在多,如果心不齊,力量是不會大的,心向一致的時候,才是最為所向披靡的時候。曾國藩手上的兵是多,但真正效忠於他的,估計還不足10萬。而且他掌握這麼多的兵馬,使得軍隊裡的關係錯綜複雜,一旦處理不好,不就會爆發問題。到時候別說征戰天下,內戰就能先將他逼瘋。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其三、思想觀念不同

在古代,讀書識字能讓人明事理,同時也能讓一個人變得迂腐起來。曾國藩作為一名文人,他讀了不少儒家經典,知道為官之道,有不少治理天下的好方法。這些書籍讓他變得頭腦靈活,能想出不少的應對之策。可同時也讓他有著守舊的思想,只知道效忠國家,就算偶爾生出了反叛之心,他也會很快將這個萌芽給扼殺掉。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袁世凱的思想就不一樣,他像是一位膽大的賭徒,可以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敢於為了目標而拼盡全力。再者來說,像他這樣在刀光血影裡存活下來的將士,他的內心要更狠一些。他可以為了王位不顧天下百姓的死活,但曾國藩卻做不到不考慮百姓的想法。因此,思想的不同,讓他們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其四、有無靠山的區別

袁世凱之所以敢造反,不僅是因為他手下的兵都對他忠心耿耿,還因為他背後有著大靠山。他在造反之時,地方勢力大部分已經心向於他,因而他也算是眾望所歸。加上列強國家開始覺得清政府有點脫離掌控,有了換新主的想法,所以他們也都紛紛支持袁世凱。如此一來,袁世凱的底氣就足了,自然就該奮力一搏。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曾國藩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別看他手上兵多,但當時他已經處於裡外不是人的尷尬境界。對內,他用鐵血手段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這樣的手段不僅震撼住了反叛者,也讓百姓們對他覺得忌憚,認為他沒有仁慈之心,不想要支持他。如果他敢在這個時候造反的話,他手上握有的軍隊說不定也會同時反叛於他,讓他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對外,曾國藩思想守舊,還有著濃烈的忠君愛國情緒,這樣的情緒讓他對外國列強的好感不深。他一直在用全力阻撓著列強國家在中國的勢力擴展,這就變相地得罪了列強國家。所以他們不可能推選他為新主,畢竟擁立一個屢次與列強國家做對的人,對他們來說可不是一件明智之舉。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綜上來看,曾國藩手上握有幾十萬的兵馬,看上去似乎是搶佔了先機。但實際上,他一沒有膽色去放手一搏,二沒有百姓全力支持,三沒有靠山給他支撐。所以他只能選擇盡忠職守,做一位名流千古的"忠臣"。再反觀袁世凱,他手上兵力雖然不多,但是卻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他敢賭敢拼,不在意外界的流言蜚語,不在意旁人的目光,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他能成功,也算是理所應當的一件事。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很多時候咱們看待事物不能僅看表面,而是要透徹冷靜的分析一下。為什麼從古至今造反成功的人那麼少?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被手上握有的東西蒙蔽了雙眼,以至於他們無法冷靜的分析局勢。以為手上的這根雞毛能夠直接當令箭用,雞毛就是雞毛,輕飄飄,風一吹就跑。所以,沒有足夠籌碼之前,還是要沉著應對,不能擅自出手。否則失敗了,那就等同於掉入了萬丈深淵,根本就不回來了。

為何手握50萬兵馬的曾國藩不行動,看著袁世凱帶領7萬精兵稱王

平日裡沒事大家還是應該多讀一些歷史,歷史上發生的故事往往透露出不少的經驗,讓我們從中學到不少的知識。讀書能能夠讓人明事理,讓人變得更聰明。但讀書也不能讀死書,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撥開雲霧看內涵。否則,死讀書會讓人變成書呆子,有知識卻無靈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