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重疊待伏”戰術,成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劉伯承生前有“當代孫武”之美譽。他先後在重慶陸軍將校學堂、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三次軍校求學經歷, 使他在軍事理論上造詣很深、創造很多。特別是在學習古今中外的軍事理論,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軍事理論。他提出了生動形象的“五行術”是集畢生的心血形成了系統的軍事理論,為他在日後指揮軍隊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劉伯承任一二九師師長在太行山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奇襲陽明堡、伏擊神頭嶺、巧勝七亙村等戰鬥,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打破了敵人的十三路"圍剿"。特別是七亙村伏擊戰成為八路軍實施伏擊作戰的經典戰例,後來被英國的軍事家列入了世界十大經典戰術的隊列之中。

劉伯承“重疊待伏”戰術,成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1937年10月,日軍在相繼侵佔我北平、天津和保定之後,侵略氣焰更加囂張,更加自信為不可戰勝。繼而大舉南下和西進,企圖佔領整個華北和中原地區。為了保衛山西太原,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和第二戰區急調10多萬部隊,在太原以北的忻口地區組織防禦。同時,又調集多個師,據守娘子關,以配合忻口之戰。

日軍為了切實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緊從井陘至平定的小路運兵運糧。劉伯承計劃在七亙村打一仗,鉗制日軍的迂迴進攻,掩護娘子關友軍。七亙村是理想的伏擊戰場,它是井(陘)平(定)小道的必經之地,從七亙村往東到石門,正好是10裡峽谷,谷深數10米,底寬不足3米,地勢十分險峻。劉伯承經過實地調查,選中了這個伏擊陣地,隨即命令第772團在七亙村附近待機。

劉伯承“重疊待伏”戰術,成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七亙村位於太行山脈中段、晉冀兩省接壤處,又是平定、昔陽、井陘三縣的交界地帶。古稱“太行八陘”之一的井陘,有兩道大門可穿過太行山進入山西平定縣。北門是娘子關,南門就是七亙村。該村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峽谷陡峭,道路奇險,素有“龍虎環抱”之稱,實為屯兵之要地。該村東鄰山西平定的甲南峪、東石門村,直通河北省井陘的測魚鎮;西鄰改道廟、營莊,直達平定縣城。村邊有一條寬不足兩米的大道,路南邊是高約10米的土坎,路北是幾十米深的山溝。劉伯承師長認為,七亙村是日軍20師團進犯平定、太原的必經之路,也是八路軍伏擊日軍的理想之地。

劉伯承“重疊待伏”戰術,成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10月中旬,日軍第20、第109師團主力一部由井陘經測魚鎮向正太路山地進犯,對娘子關正面守軍實施迂迴攻擊。為配合正面作戰,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奉命向娘子關東南日軍側後前進。25日,由陳賡率領第386旅第772團第3營和特務連一個排進至七亙村南側山地。獲悉日軍第20師團後方輜重部隊約1000餘人在測魚鎮宿營,師長劉伯承判斷七亙村是日軍由井陘進攻平定的必經之路,遂決定利用七亙村、甲南峪間的有利地形,伏擊該日軍。26日拂曉前,第772團第3營和特務連一個排進入伏擊陣地。拂曉,測魚鎮日軍之輜重部隊在200餘步騎兵掩護下開始西進。9時,日軍先頭掩護部隊通過伏擊區,當後尾輜重隊進入伏擊區時,第3營突然發起攻擊。日軍在行進中遭到突然衝擊,頓時大亂,向東石門逃竄,又遭到特務連一個排的截擊。戰至11時,日軍大部被殲,殘部逃回測魚鎮。此戰,八路軍共斃傷日軍300餘人,繳獲騾馬300餘匹和大批軍用物資。八路軍傷亡10餘人。

劉伯承“重疊待伏”戰術,成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第一次伏擊戰鬥後,八路軍第129師根據日軍第20師團正向平定進犯,急需補給的情況,判定退至測魚鎮之日軍輜重隊必將沿原定路線繼續西進,遂決定在七亙村再次伏擊日軍。27日夜,第129師第386旅第772團及特務連一個排進至七亙村伏擊陣地。28日拂曉,測魚鎮日軍之輜重部隊在100餘騎兵和300餘步兵掩護下再次西進。11時,伏擊部隊放過日軍先頭部隊騎兵100餘人,對後續輜重部隊實施猛烈的火力襲擊。戰至黃昏,因下雨道路泥濘,八路軍增援部隊未按時趕到,遂使日軍部分先頭輜重部隊衝過伏擊地區向平定方向逃走,後另一部分輜重部隊逃回測魚鎮。此戰,八路軍共斃傷日軍100餘人,繳騾馬數十匹。八路軍傷亡20餘人。

劉伯承“重疊待伏”戰術,成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古人在兵法中強調“戰勝不復”,認為重複使用同一種計謀或戰術,會使敵人產生警惕,難以收到出其不意的作戰效果,也就難以取得勝利,這是戰爭的常理。然而,當敵人也根據“戰勝不復”的道理推測八路軍行動時,八路軍偏偏來個“如法炮製”的“戰勝有復”,又恰恰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八路軍三天之內兩次伏擊日軍成功,劉伯承親自把這次伏擊戰的經驗總結為“重疊待伏”戰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