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举有多难?

彩云东升戴宝山


在古代,中个举人,那可是相当相当不容易。其难度,

比考清华北大还难。

古代要考举人,得首先成为生员。换句话说,要先经过县试、府试、院试,考中了叫做生员,也就是我们说的秀才。然后,省教育部门再对秀才进行考核,其中名列一、二等者,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



我们以录取人数最多的宋代为代表,来计算看中举人的概率。据统计,一个受教育的平民子弟,考中生员(秀才)的比例,是11%。考中举人的比例,是0.5%。

2018年,山西高考考生为305071人。我们以此来计算。

如果305071人参加考试,其中考中举人的有多少人呢?307051*0.5%≈151人。

2018年,清华在山西文理科总共录取107人,北大录取102人,合计209人。

∵151<209

∴考举人比考清华北大难。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学课本中,《儒林外史》中生员范敬为什么会中举人后,立即变得疯疯癫癫。因为,确实太不容易了。而且,那时候不像现在,年年可以高考,生员考举人,要三年一次。考不上,就得三年后才能再来。人生又有多少个三年啊!


总结语:通过数字对比,我们得知,古代考中举人,比现在考清华北大还要难。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便更加能够理解他们考中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执着的放牛娃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1)乡试(2)会试(3)殿试

首先你要有一个过人的天赋,苦读书,勤学苦练。当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你还要去很远的地方去考试,那时候没有什么飞机高铁。家境好的人家可以坐马车,家境不好的只能步行。好不容易到了考场,你有可能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多年来的努力就会这么白费了。也有可能一不小心说错了话,从而收到处罚。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


一只洛洛酱


古代科举分三节,童试为县试,中为秀才。院试为省试,中者中人。会试即国试,中孝者为进士。最后殿试一至三名为三鼎甲,即状元榜眼探花,其余苐四名叫传卢,后面一概称进士。


萧湘居士__


古代中举就和现在考上清华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