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

少侠一号


胤禩等人的罪名,乃是雍正亲定下的,作为儿子的乾隆,偏偏要推翻这桩案子,那岂不是在打自己老子的脸?我想,乾隆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不过,弘历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另有企图的。

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平反的意思是什么:平反即是对过去的冤假错案以及不准确的认识、评价所做出的正确修改。

乾隆的确在四十三年,曾为他的一些先祖平过反,包括多尔衮、阿济格等人,至于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则只是顺势沾了光,乾隆皇帝对他们予以开恩,而并非为其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当时国史馆编修史书到了一个阶段,需要对宗室进行定位;乾隆皇帝在这一年阅读《清实录》这一祖训的时候,萌生出了为他的祖上多尔衮等人平反的想法。

而这一时期, 随之获恩的人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

表面上看,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和对胤禩等人开恩这两个事件是一样的,实则不然。乾隆的确为多尔衮平反了,但并未给与胤禩等人平反。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原因的:

一是,乾隆皇帝认为胤禩等人的罪名属实。

乾隆在四十三年的上谕中指出:

“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清高宗实录》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允祀、允禟二人是罪有应得的,而且直接指出了他们的罪过便是结党谋逆。臣子谋逆之事,对于所有的皇帝而言,皆是大逆不道的,但凡这一罪名成立,那么乾隆便不会为其平反。

谋权篡位的行为,直接危及皇位的稳固。若是明知他们谋逆,还对其加以恩赦,那便是鼓励自己的皇位为他人所篡夺,就这一点而言,乾隆是不可能为他们平反的。

二是,乾隆开恩是为了昭示乾隆父子的友爱之心。

乾隆在说明胤禩等人谋权篡位的同时,也指出了胤禩等人并非完全表露出篡位的迹象:所谓“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就是说他们虽然有心谋逆,但被雍正杜绝在了未发之际,所以没有惹出大祸来。

这句话一是为了说明,他们的罪名还有可以挽回的余地,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说明雍正的睿智,能够将事情控制住。当然事实是否如此,另当别论。

而乾隆之所以对他们开恩,主要为了说明雍正也是念及兄弟之情的。他在上谕中直接指出雍正在处理胤禩等人之后,十分悔恨,而乾隆为了了却乃父的遗愿,所以一直想着减轻他们的罪名。按照孔子的说法,三年无改之言,所以乾隆初期没有为他的叔叔们开恩,如今已过去了很多年,已经是时机了。

他不仅说明了雍正的慈爱之心,也进而说明了自己的仁慈:“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直接昭示了他对于扭转这件事的重要性。既成全了自己父亲的遗愿,也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番仁慈之心,可谓一箭双雕了。

三是,从乾隆对胤禩等人的处理可见未给其平反。

最初,雍正对胤禩、胤禟二人的处理是削除宗籍,更改姓名。而乾隆所谓的对胤禩等人开恩,实际上只是将他们的名字予以恢复,并收入宗室玉牒之中,但并未有恢复其爵位。单就这一点,直接说明了乾隆并未给胤禩等人平反。

乾隆如此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昭示自己,甚至是雍正注重亲情,这当然不排除他自身因为年老而变得仁慈。除此之外,一方面有为给自己的皇子们做兄友弟恭的榜样之可能。

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当时的乾隆对于自己执政的业绩已经十分满意了,而对胤禩等人的开恩,免除其被削宗籍的处罚,更展示了自己的仁爱,为他在位期间赢得好名声而锦上添花。他处处仿效康熙,这一行为,自然不排除慰藉康熙在天之灵的可能。



史海烂柯人


我们来看一下,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下旨为胤禩平反的内容是怎么写的。

圣旨说:康熙帝的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互相勾结,肆意妄为,都是咎由自取的。不过,我的父亲(雍正帝)仅仅是削去了他们的宗籍,改了他们的名字(一个改为阿其那,一个改为塞其黑),让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但是呢,两个人觊觎帝位,这个是在所难免的,而等我的父亲(雍正帝)继位之后,心里羡慕嫉妒恨,所以背地里说坏话,那也可以理解,其实并没有悖逆的痕迹,也就说并没有造反的行为与举动。

我的父亲(雍正帝)到老的时候,经常跟我聊到他们两个人,每次都很悲伤不开心,看得出他还是蛮后悔的(那样对待他的亲兄弟)。

我如今继位四十三年了,这个事情是个大事,如果我也不说的话,我想我的后代子孙们应该都不说提及此事。

允禩和允禟恢复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家人也一并重入族谱。这个确实是我的父亲一直想而做而没有做,如今我就帮他做了吧。

九子夺嫡,我们都清楚,几个皇子都争得太凶了,毕竟位置就只有一个,每个人都想要,这其中的艰辛,只有雍正和十三爷几个人知道,另外再加上雍正的性格,难免会那样对待他的兄弟。

而雍正继位几年之后,尤其快要死的那几年,内心里其实还是有点愧疚之心的,不应该对自己的兄弟那么狠呀。

不过,雍正这样对兄弟,也不能说错,只是做得有点过,这个也就是为什么雍正也被人诟病的地方,所以他的生母也不希望由雍正继位。

不过,这个事情过了五十年左右,由乾隆来做这个事情也比较合适,毕竟,他们几个人对乾隆皇帝也啥威胁了,而且还能体现出乾隆皇帝的宽容大度。


历史简单说


乾隆之所以能够给其八叔胤襈平反,主要出自三个方的原因:

一个是政治的需要。乾隆皇帝给其八叔胤禩平反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此时距胤禩去世已过去五十多年,当初雍正朝跟随胤禩闹事的几个兄弟和一干大臣,己是死的死老的老,八爷党势力早已是灰飞烟灭,已构不成对当今朝政的任何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给八叔胤禩平反,既能显示出自已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度来,又能让朝野上下看出来自已是一个多么富有仁心的皇帝来。仁政最利于凝聚人心,成就大业,江山社稷长久稳固最需要的就是举国上下号令统一,万众一心!

第二是亲情的抚慰。不管当初八叔胤禩与自已老爸雍正皇帝怎么斗,怎么争,毕竞都是爱新觉罗一家,皇室血脉一系,且已都是上一辈子的恩怨不是?乾隆这样做,既能告慰先祖,又能示恩后人,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为何不做呢?!相信换了一般人大都会这样做的。就是雍正在执政晚期的时候,也对当初的做有点后悔,觉得对皇兄皇弟们用力过猛,出手过狠,杀伐过甚。

三是本性的使然。有人对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位皇帝的人物性格和执政风格评价道:康熙是学习型皇帝,雍正是改革型皇帝,乾隆是文化型皇帝,这个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文化型皇帝执政必然会使整个乾隆朝的主流行政风格呈现出浓浓的文化和仁政风情。史书记载,乾隆一朝仅皇帝本人主张和主导编箸的就有《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满文老档》、《八旗通志》等不下十来套(系列)文献巨箸,是中华文明史上很重要的篇章。同时,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先后于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五次普免全国一年银粮,仅此就足见乾隆恩泽施于百姓之仁政。

乾隆为胤禩平反,是不是觉得他老爸雍正做错了?这个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记住“胜者为王败者寇”,胜利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好吧!

以上即乾隆皇帝为何要给其已去世五十多年的八叔胤禩平反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处诚请批评、指正、补充。


小崔说历史LanyaLanya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康熙时期,出现了九王夺嫡,让康熙处于比较头疼的阶段,因为选择继承人比较难。在九子夺嫡中,出现了两股大的势力,便是八爷党与四爷党。除了这两股势力之外,还其余三股势力,因此,夺嫡之争非常激烈。

从九王夺嫡中,八爷党的势力最大,也最会笼络人心的。四爷党的势力比八爷党的势力弱点,从表面上看,康熙要把皇位传给八爷了,可是,后来出人意料,康熙把皇位传给了四爷。被称为雍正皇帝。

四爷当了皇帝之后,八爷依然没有放弃与雍正的斗争,因为八爷胤禩不服输。他认为雍正能当上皇帝根本不是靠能力,而是康熙指定的。八爷自己受到那么多大臣的认可,为何会没有得到康熙的认可。其实,八爷把宽仁做的太过火了,为了得到人心,拿金钱去收买,这违背了康熙的出发点。

康熙未去世时,大爷被康熙永远圈禁,太子爷被康熙所废除两次,后来又永远圈禁。等雍正登基后,为了安定大局,雍正便封八爷为廉亲王和总理王大臣。其目的是为了安抚八爷,不让八爷有大的动向。八爷安抚好,相应的九爷,十爷,十四爷都不会出现大问题。对于三爷来讲,雍正对他也削弱了势力,如李绂因犯事,要被雍正所处斩,后来,经过众人说情,便让李绂辞官归隐。

尽管这样,雍正依然不放心八爷,因为八爷的势力确实很大,比如,当年帮助雍正登基的隆科多,也被八爷所收买;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也被八爷所收买,其实,这些雍正都知道,为了安抚八爷,没有直接明说而已。

后来经过八王议政,雍正把八爷一家及其门人所流放,对于八爷家人的贬为庶人,诸宗室家族中除去。

那么乾隆替八叔胤禩翻案又是怎么回事?

长城君便一一道来。

其一,乾隆认为雍正这样做是有些不对,因为八叔做的不对,八叔的后人没有错,不能削去八叔的宗室之位,如这样的话,八叔的后人就会跟着受连累。

乾隆是明智之君,知道自己这样做,也是为雍正皇帝减轻过错,让世人对他也有一个好的名誉。上一代的恩怨与下一代没有关系,这样也是乾隆这样想的,因此,他会替八叔翻案,恢复八叔的宗室身份,恢复之前的爵位。

乾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八叔的后人以及所流放门人,与大清朝少一点仇恨,让自己的皇位更长久一些。

其二,为了给自己增加明君的分值。古往今来,都有皇帝为了给自己增加分值,给之前的人平冤昭雪。当年孝庄皇太后,为了安抚鳌拜,就处决了苏克萨哈,那时,康熙不明白为何要这样做。后来,孝庄皇太后对他说,我知道苏克萨哈是忠臣,可是,没事有办法,只能拿他的人头换两个月的太平。等制服鳌拜之后,你在为苏克萨哈平冤昭雪,给他的后代加官晋爵,从而增加你的名誉。

对于乾隆为自己八叔平冤昭雪,也有此意,与孝庄皇太后处决苏克萨哈一样的道理。这样也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处,也是雍正为了不给儿子留下,像八爷的这样的对手,才做了这样的事情。

长城君曰:乾隆为自己的八叔翻案,明着是为了给自己加分,其实,主要是给自己的父亲雍正弥补过失。因为雍正在位时,为了给乾隆留下一片好的家业,不停地工作,不停的铲除异己,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被处决了。

可见,雍正为了大清朝江山有多狠,为了大清朝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他不惜得罪清流书生,以及不顾世人对他的评说。乾隆知道自己在位时,能有如此之好的经济,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与其父雍正是分不开的。因此,他才会给自己的父亲弥补过失。


长城说历史


乾隆爷要是活在当代,绝对是文史第一大V,光是在创作量上就让人心惊胆战,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奇人能够创作出四万首诗,除了创作量上的有如此高的成就,就是在内容创作上,乾隆爷也是针砭时弊,尤其善于评论历史人物。

大概在乾隆四十年到四十五年的时候,60多岁的乾隆迎来了人生的叛逆期,对于历史上争议巨大的人物,总要有一番不同于其父亲雍正的评价,不亏是搞文字狱的大神,在舆论方面一直是拿捏得死死的。

那么,乾隆在四十五年左右,都做了哪些翻案呢?

乾隆对历史人物翻案式评价,总是那么让人惊奇,以历史人物的先后来说,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极具争议的人物,由于在抗金作战不利,被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凌迟而死,明朝末期,袁崇焕的口碑非常不好,然而乾隆却认为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由于乾隆定了调子,清朝人在修《明史》时,袁崇焕从之前的卖国贼,变成了“妄杀”。

清朝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我认为应该是多尔衮了,其功劳就不说了,在世的时候得到了一切的荣誉,只不过死后仅仅两个月,就被顺治帝从墓里面挖出来惩罚。多尔衮的名誉也到了历史最低点,然而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发布诏令为多尔衮翻案,恢复其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清朝能够入主中原,绝对离不开明朝降将的支持,这些人包括洪承畴、耿仲明、尚可喜等人,他们在投降清廷后,基本都能够表现出对清廷忠心耿耿的态度,并且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乾隆帝后来将他们统统列入《贰臣传》,以否定其卖国求荣的行径。

康熙时期最大争议的人物鳌拜,对清朝的建立具有重大贡献,然而在康熙时期,由于专权被扳倒,不久死于囚禁住所,在康熙后期,康熙皇帝想到鳌拜曾经的功劳,恢复其名爵,雍正时期赐予祭葬,追封为一等超武功,然而在乾隆四十五年时,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又将鳌拜打倒。

雍正时期的能臣李卫,不以科举出身,却由于实干而受到雍正的宠信,为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李卫是把脑袋别在裤裆上给雍正卖了一辈子的命,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也正是李卫这样的人,为乾隆朝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然而在乾隆四十五年时,乾隆评价李卫说:“并非公正纯臣,其在浙江亦无甚功德于民,并闻其仰藉皇考恩眷较优,颇多任性骄纵之处”,甚至还说李卫若还在世,必将其定罪究治。

从袁崇焕、洪承畴,到鳌拜李卫,我们可以看出乾隆极其喜欢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这种极为扭曲的三观,也体现在乾隆皇帝对名人字画的鉴赏上,作为一名“自媒体达人”,乾隆尤其喜欢点评名人字画,不但要点评,还要把评语写在上面,并且盖上自己的章,类似以前有人喜欢到景区刻字“XX到此一游”。

本来一幅画没经过乾隆的手大概要值上亿,经过乾隆的品鉴后,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你说搞笑不搞笑。

了解了乾隆四十年前后,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估计也就不会疑惑他为何要替他的八叔胤禩平反了,说白了就是叛逆。

胤禩是康熙第八子,是九子夺嫡中最具竞争力的人物,当初在与太子的第一轮较量中,搞下太子,然而由于夺嫡太过明显,遭到康熙的深恶痛绝,康熙五十三年,胤禩送给康熙一只老鹰,结果发现已经奄奄一息,让康熙误以为是在诅咒自己如老鹰一样英雄迟暮,当时康熙就表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此后,胤禩有意扶持老十四继承大统,但是最后都没有实现,康熙死后,雍正继承大统。

雍正当时让胤禩与胤祥、马齐、隆科多等人总理事物,并且将其加封为和硕廉亲王,但是当雍正坐稳皇位后,开始针对胤禩。

经常对其进行训斥和责怪,到雍正三年,雍正以胤禩阻挠新政实施为由,将胤禩革去王爵,雍正四年从宗人府除名,后来更是将其改名为“阿其那”,意为猪狗不如的意思。

不久胤禩死于监所,民间说法是被雍正毒死。

总体上来说,雍正对兄弟的做法是有些极端,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当时清廷所面对的局面就知道,这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必经之路。正是在高度中央集权之下,雍正时期的诸多改革才能够推行下去,为乾隆时期的盛世打下基础。

然而,以乾隆的尿性,自然要将雍正否定的人物给翻过来,这六十多岁的“叛逆”当真是有点强悍。

在乾隆即位的第二年,就将被雍正帝打压的老三,老十,老十四平反,等到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将老八和老九平反,从目的上来说,乾隆是为了博得一个好的名声,其实是把雍正帝的名声给卖了,当真是坑爹啊!

如果能够将胤禩被平反的事放到宏观视角中的话,再联想到乾隆一生搞过的文字狱,大概乾隆的口碑在当时的文化圈子里绝对不会留下什么好话,但是老年时的乾隆,为了自己的“十全老人”等称号,就会发现乾隆在这一时期,当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把祖宗的脸丢尽也要为那些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翻案。


史论纵横


是的,乾隆就是觉得雍正错了。这一点他在给胤禩翻案时,说的很清楚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不仅下令为他修复坟茔,而且还恢复其封号,补入玉牒。

同一天,乾隆也为多铎平反,不仅恢复了多铎亲王封号,并且还将其配享太庙。(后来还入祀盛京贤王祠)

如此一来,顺治时期定下的铁案,就被乾隆这么再度给翻了过来。

乾隆敢翻老祖宗定下的铁案,文武两班大臣肯定有意见了。面对大臣们的质疑,乾隆说了一句心里话:“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

这话一说,其实就表明了乾隆的意思:我就是觉得太爷爷做错了,要是连我这个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都不敢给他们翻案,怕是后世子孙更不敢了。(当时乾隆刚刚平定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乱,人气值很高)

两天后,乾隆再度翻案。这一次被他平反的对象是他的八叔,已革廉亲王胤禩。



估计是怕别人非议,说他连老爹定下的铁案都敢翻,所以乾隆给胤禩翻案时,直接就表示了自己的观点:“胤禩无悖逆之实”(悖逆是雍正给胤禩安的罪名。乾隆说胤禩无悖逆之实,就等于说雍正斥责胤禩悖逆是毫无道理的)。

乾隆是雍正儿子,是当朝皇帝,既然他觉得老爹错了,要给铁案翻案,大臣们自然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胤禩的铁案被翻,其子嗣后裔恢复宗室身份,并录入玉牒。

综上所述,乾隆给胤禩翻案,其实就是多尔衮翻案事件的添头。乾隆当时认为,反正自己已经翻案了,他翻一个是翻,翻两个也是翻。不在乎多翻一个

至于他翻案的初衷,也很简单——他就是觉得顺治和雍正做的不对。他是个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人,在对多尔衮和胤禩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

既然他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又是个极为自信的人,他当然是即便推翻父祖辈的定谳,也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了。



当然了,乾隆不是一个无聊的人。他选择给多尔衮、多铎、胤禩翻案,也是有其政治目的性的。

首先,这么干可以名留青史。

历史上的后世皇帝给前朝铁案翻案,一般都会得到赞誉。比如明英宗杀于谦,他儿子宪宗就为于谦平反,为了把话说的好听点,宪宗就说这是英宗遗诏要他平反的。后来清朝史官对英宗和宪宗的评价都还凑合。

乾隆仿效明宪宗之举,给胤禩平反,一方面可以给雍正留个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留给好名声。(乾隆也说雍正晚年经常懊恼对不起胤禩,让他给八叔平反)

其次,这么干可以收买人心。

在某种意义上,多尔衮、胤禩其实也没犯过什么对不起大清的事,而且他们是皇族,他们的死后殊荣必然是后世之人讨论的热点话题。乾隆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给前朝的功臣和冤屈的人平反,这不仅顺从了民意,而且彰显他的能力。

总的来说,乾隆给胤禩平反时,他已经快七十岁了。他是一个很在乎名声的人,他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人。既然给胤禩平反可以给他的人生评价留下“光辉”一笔,同时又可以贯彻他的主见,把憋了很久的心理想法吐露出来,他这么干,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Mer86


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弘历正式下旨,查实胤禩无悖逆之实,因此予以彻底的平反,而此时距离胤禩病逝已经过去了42年,为何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以后,下召平反自己父皇曾经的敌人,有关这个猜测,其实也有很多的争议。
追溯起来,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情,闹的满城风雨,作为有清代200多年的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九子夺嫡波及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毫无疑问,雍正继位其实很不容易,几个兄弟都有野心,而且能力也很出众,想要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杀出来,难度可想而知,而更关键的就是,雍正最痛恨因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因此在一上台就对这位兄弟展开了策略。
但雍正一上台,并未着急对胤禩动手,在雍正改元之前,对胤禩仍然还要算是客气,命令他与胤祥、马齐、隆科多共四人总理事务,这四个人中,隆科多和胤祥是雍正的嫡系,而马齐和胤禩是另外一脉,可见当时朝廷上的局势。
到了第二年,雍正开始动手剪除胤禩的羽翼,但也并未急躁冒进,要知道当时青海战事仍然如火如荼,内部稳定才最为重要,直到雍正四年以后,才彻底的将胤禩打倒。
算起来对于这样一个人,乾隆为何要给他平反,其实我们从乾隆四十三年所处的一个时间节点上,就能看出些端倪。
也就是在这一年之前,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叛乱,长期的战事使得清王朝劳心劳力,这一时刻终于得到了解决,乾隆内心的志得意满无以复加,而更为关键的就是,在随后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大清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从乾隆三十年到六十年,清王朝的国库存银一直都保持在6000万两以上,这和他父亲在位时期的谨小慎微完全不同。
而清王朝的人口数量,也从他继位初的4000万,快逼近3亿,达到了顶峰,同时农业、手工业的 发展也相对十分平稳,百姓生活富足。
自然乾隆的心情骄傲程度无以复加,由此采取赦免这个举动,来宣扬自己乾隆盛世的功绩。
这时候,曾经因罪被削夺爵位的胤禩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标榜功绩的对象,算起来胤禩也属于皇族中人,长期背负骂名,本着皇家宽仁的典范,将他们罪行宽宥,并重新恢复名字收入宗室玉牒。也是在情理之中。

漫步史书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对清朝开国以来被处分的官员进行了梳理,改平反的平反,该定案的定案。

他不但为八叔胤禩平反了,这还没有什么,关键是,乾隆竟然为被曾祖父顺治帝打倒的多尔衮平反,这就很了不得了。

多尔衮何许人也?清朝开国时期的摄政王,自封顺治皇帝福临的皇父摄政王,死后被顺治皇帝掘墓鞭尸。这种被顺治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人,作为后世子孙的乾隆怎么会为他平反呢?乾隆出于什么考虑?

这一年,乾隆皇帝弘历已经68岁,过了耳顺之年,马上就进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了。所以,他在这个年纪做的事情,应该是深思熟虑的。之所以要这么做,并非吃饱了撑的,也不是什么好大喜功,更不是沽名钓誉,而是政治家的情怀和使命担当

就说多尔衮吧,虽然当年和孝庄太后、小顺治皇帝存在恩恩怨怨,但是,多尔衮并没有篡位,而且在清朝入关一事上,的确居功至伟。在这种情况下,为多尔衮平反,并非什么恩典,而只是拨乱反正。

康熙废除太子胤礽后,乾隆的八叔胤禩跃跃欲试,很想争太子位,但是由于表现的太不淡定,被老谋深算的康熙识破,直接被康熙排除在候选人之外。而老八并不甘心,他在明知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太子的情况下,暗中和十四弟勾结,企图将十四弟推上皇位继承人的位子。康熙去世前,把皇位交给了老四胤禛,也就是乾隆的父亲雍正。

老四雍正登基后,封老八胤禩为廉亲王,作为四个总理大臣之一。但是这个老八可能出工不出力,甚至还可能在有些事上暗中使坏,最终惹毛了四哥雍正。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废了老八,并将其软禁起来,不久,老八就死了。雍正皇帝把老八和他的孩子的名字也改掉,改成阿猫阿狗之类的侮辱性名字。

也就是说,老八并没有谋反之类的大事,说的难听一点,这种事雍正本身有点做过了头。但是封建社会,皇帝天大,要你怎么样就这么样,皇帝是不会错的。

老八胤禩和老四雍正的矛盾,无非就是兄弟相互看不顺眼的意气之争,在皇太子之位的争夺上,两人也算是君子之争,其实没有乱来,老八完全可以被平反。老八这人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人缘也好,无奈父皇康熙和他命里不合,看不上他,而四哥雍正又始终提防着他,以至于半生都不得志,抑郁而终,也算是个悲剧角色。

乾隆皇帝正是居于这个判断,才敢给被父亲打倒的八叔翻案,恢复户口和名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恩怨,只要不是谋反、抢班夺权之类的大事,后代人都可以翻案。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就没能被乾隆平反,因为阿济格当年有要求侄子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有此等悖逆之事,当然不可平反。

乾隆皇帝想起这些事,所以才于心不忍,于是为八叔胤禩恢复有关待遇。乾隆这人还是不错的,做事靠谱,有章法,实事求是。当然,这和他年纪大了也有关系,树老根多,人老情多,心态也宽了,一切好商量。


坐看东南了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八阿哥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允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九阿哥胤禟(允禟)也被恢复了原名和宗籍。此举离这两位王爷被圈禁致死已经过去了53年。乾隆皇帝这一决定并非是觉得雍正皇帝做错了,而是大有深意。

先说说当年这两位王爷被政敌雍正皇帝残酷迫害的事。在康熙皇帝晚年,因为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引发四阿哥胤禛一派和八阿哥胤禩一派为了储君位置争斗不止。最终,雍正皇帝笑到最后。但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以八阿哥为首的反对派势力依然强劲,为安抚他们,雍正皇帝作出了不少让步,等待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巩固。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下令把八阿哥和九阿哥削宗夺爵,圈禁致死,连他们的名字都被改了,八阿哥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被改名为“塞思黑”。这一残酷对待皇族的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不利于皇室团结,也进一步坐实了雍正皇帝刻薄寡恩、残酷无情的负面形象。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上台,一改其父严苛残酷的作风,极力弥补皇室内部的裂痕,也有心为早已被定案的打为反面典型的皇室成员包括八阿哥等人平反,但深谙孝道的乾隆皇帝觉得雍正皇帝刚刚去世,就推翻原来的做法有损雍正皇帝的威严,因此把事情压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已经年近70岁的乾隆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对一大批皇室成员平反恢复荣誉,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却被残酷对待的多尔衮、多铎和豪格等人进行翻案,恢复名誉、恢复身份、恢复封号,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并为八阿哥和九阿哥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再不恢复上述皇室成员身份名誉,后世皇帝没有胆识和勇气去做这件事。乾隆皇帝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因此他为胤禩与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一并收入宗籍。

二是此举可以进一步加强皇室内部团结,巩固和稳定政局。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当时经历过九子夺嫡和罢黜两位叔叔的人大都已经不在人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代人的矛盾正在逐步缓和,再加上两位叔叔不过是因政见不同夺位缘故见罪,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逆不道的罪名,此时乾隆皇帝的皇权稳固的时候翻案,不仅能够体现乾隆的仁政与胸怀,同时也不会招致太多反对,可以为自己落下一个仁德宽厚的好名声。

当然,乾隆皇帝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雍正皇帝的意思,有损孝道。为了让这件事师出有名,乾隆皇帝搬出了雍正皇帝的说法,那就是雍正皇帝晚年自己也对对两位弟弟处罚过重有所悔意,认为两位叔叔“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这也总算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沧海拾遗录


乾隆皇帝为老八平反翻案,不过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而已。我就是心胸开阔,我就是海纳百川,我就是十全老人,我就是千古一帝,怎么了,我这样做不行吗?你来咬我啊!

咬你就咬你,今天就来咬咬你!

你也不想想,你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是你的父亲雍正皇帝传给你的,雍正怎么得来的皇位,那是在整个历史上都很残酷有名的“九子争嫡”中,经历过残酷的斗争,才历经艰难困苦得到的。雍正皇帝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老八及八爷党,而且当时一开始还处于劣势。如果八王当上皇帝,那雍正的下场可想而知。



你乾隆就忘了这些历史?难道雍正一开始继位就开始严厉处置八爷党,这有错吗?你不知道八王被称为贤王?不知道八王善于拉拢人心,善于结党营私吗?不处理八爷,雍正的江山能坐稳当吗?要是不稳当,还有你弘历继承大统的好事!

你现在政权稳定了,就为他们平反,是不顾历史真相、不顾雍正名声、不顾自己颜面吗?

你就为了自己的名声就不顾及雍正父皇了?

你想超过父亲、爷爷成为千古一帝,也没有错,可你不该踩着他们的肩膀甚至踩着他们的头顶吧?

你自己做什么都是最好的,收集书画也不要紧,还要盖上你的印章,看一次盖一次,盖章把画面都盖满了!

还喜欢到处题词,走到哪里题词到哪里!耗费民力七下江南,显示你的文治武功、天下太平,你不知道你的父皇十三年来基本就在皇宫处理公务,才有你的大好江山!

你还喜欢作诗,成为作诗最多的皇帝,一万多首,比唐宋著名诗人都要多,数量多有啥用?有一首能广为传颂吗?

你还喜欢阿谀奉承,一个和珅就伺候的你整天飘飘然,历朝历代就没有比你强的皇帝。还给人家封谥号,和你有关系吗?都不是一个朝代的。

所以,他给老八平反,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至于客观上能够有利于加强皇族团结和维护统治,都是顺带而已!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乾隆,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乾隆!

我是敏学讷言,关注我,共同欣赏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