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高士得乐

《悟》:高士得乐

惠能从东山寺得法,隐遁进今广东四会深山,是公元六六二年(也就是龙宿二年),那些年北面的长安也在发生着一些大事,日后叱咤风云的武则天正在后宫翻云覆雨,上演一场“废王立武”的好戏,而唐太宗李世民留下来的心腹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却被逐一赶出宫去,长安城的政治风云在向武则天、李治一边靠拢。

公元六五七、六五八年(唐显庆二年、三年),褚遂良甚至被赶到广西桂林、越南河内一带,直至离世,这给我写这个故事带来一些灵感和素材来源。

人世间什么人喜欢求神拜佛?我之前说过,除了特别悲苦的人,还有特别得势的人,越是得势的人(有钱有权),心里越是恐慌和空虚,他们都是因为有精神上的“追求”吗?其实不是。

有的是因为这些权势钱财来得不义,心里不安,求神拜佛求得内心平安;

有的是因为贪念(欲望),希望这些财富权势伴随自己和家人世世代代;

还有一些人,正是因为站得太高,所以跌得太狠,象屈原、褚遂良、苏东坡这些人都是,“朝登天子堂,暮为流落人”,他们人生的大起大落,让他们的命运、心绪和坐过山车一样。他们和一辈子皆为“田舍郎”的人还不一样,他们领略过人生的巅峰,所以,这种跌落让他们心里难以平衡,很多著名的文人抱憾绝句不都是这样来的吗?屈子,苏轼、李太白……。

所以,我想塑造一个这种登过天子堂的人,让他如今也沦落山野,一个士大夫。

但他是个年轻人,曾经辉煌如今没落的贵族,既经历过权倾天下的家族荣耀,也经历过全家囹圄流放之苦。他的内心无处安放,于是纵情歌舞杯中物,但他内心的赤忱和家国责任还没有放下,所以最后,听到边关战事,不管是为了家族荣耀,还是为了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依然选择放下安逸闲散的生活,披甲带剑,为国御敌于边疆之外,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

这种人,也算是一种成长和重生。

他的出场很有意思,他天生聪慧绝顶,智商不输给惠能,他们第一场就是一场“斗机锋”,言语之战,不亚于兵刃相见,见下文。


小说《悟》之摘录:

第二十四章 德乐


话音刚落,从后面传来一阵马蹄和喧嚣声。


一群衣着光鲜,手持弓箭、兵刃,全副武装的校尉,或骑马或步行冲了过来,包围了山谷。


他们有的人手上擎着鹰。


有的人牵着一大群高级、消瘦的猎犬,围绕着惠能等人一阵狂吠。


阿福等人变得紧张起来。


李苦也把手放到了刀背上,武人的直觉让他提高了警惕。


为首的几个人骑着马,领头的是一位公子,他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衣着光鲜靓丽,一看就知道是哪家官宦子弟,他相貌英俊,却显得十分傲慢。他用眼角扫了一下众人。


德乐:“你们,谁是惠能?”


阿福转头看看惠能,心想,这什么人呐?给自己这小“猎人谷”带来这么多“贵客”。


但马上这位公子哥德乐却不是这么想的,他看到惠能一身粗衣打扮,虽眉目清秀,依然看不出他是禅宗传人,德乐下得马来,走向阿福和惠能,脸上带着官宦贵族子弟特有的目空一切的傲慢。


阿福站在惠能前方,看着他有点紧张,毕竟这些达官贵人,他平时一个老百姓是不可能打上交道的,德乐故意走到他面前,看着他,眼神却瞟向惠能。


德乐:“你就是惠能?”


阿福睁着双小小的三角眼,眨了眨。


阿福:“不是。”


然后很知趣的让到了一边,露出后面的惠能,终于,两位才思敏捷的青年才俊得以面对面。


远处的阿田用心倾听着。


***


山谷的顶面开阔,在大石前,德乐向惠能跨出一步。


德乐:“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知他要论道,也向前一步。


惠能:“指授即无,惟论见性。”


德乐快速向前迈进。


他的手扣在腰间一柄华丽的唐刀上,显得很危险。


德乐:“何不论禅定、解脱?”


惠能:“为是二法,不是佛法。”


李苦敏感的关注着局势,十分紧张,手已经按在刀柄上。


看到他此举,德乐带来的校尉们十分紧张,箭已经拉在弦上,呈防御姿势,关注着李苦等人的异动。


德乐继续向前逼近。


德乐:“如何是不二之法?”


惠能:“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


一股强大的气场逼近惠能,惠能冷静应对。


德乐:“何谓佛性?”


惠能:“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即佛性。”


说话间,两人已经靠得很近,德乐的面庞几乎贴到惠能,两人就这么对峙着,像一对剑客。


刚才这场“机锋对决”,虽然只是言语之间的,气氛却如同刀剑对决,气氛十分紧张,旁边的阿福不知所措的看着两位“剑客”。


远处的李苦也是,横眉怒视,但他听不懂这么高深的佛理,不知刚才对决结果如何?


突然之前一直绷着脸的德乐,咧嘴一笑。


德乐:“还行,有点意思!”


说罢就转身离去,一时间,山谷里的大队人马呼啦啦又全撤了,像来的时候一样没厘头。


阿福惊魂未定的看着他,:“这,这……又是什么人?”


惠能微微笑道:“朋友。”



他后面的反转也很有意思,这位叫“德乐”的公子,和侠客“李苦”一起,成了惠能的两大“护法”。


小说《悟》摘录:

第二十五章 烦忧(节选)


转眼已到下午,光线温暖,德乐和惠能远远的坐在福田的大石上,后面那些帷帐什么的都撤了,善因和一个随从远远的放着马候着。


德乐连椅子都不要了,和惠能脱去鞋袜坐在大石上,德乐喝了不少酒,脸变得红红的,神情也变得和之前不太一样,显得有些沮丧和忧郁。


德乐:“我父亲反对‘废王立武’,于是被贬到这岭南,我们全家被关在长安大牢里的时候,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他醉醺醺的看着惠能,惠能也看着他,似乎从他言语中都能听到他的痛苦。


德乐:“我就在想,我这一生都不要为官,宁可不要这位极人臣的荣耀,也不要这家族枕戈担息的生活。”


说完抿了一口酒。


惠能:“不贪恋权欲,却流连声色犬马,一样是攀援。”


德乐:“声色犬马又如何?我欲得身心的解脱。”


惠能笑道:“愈解愈不解,此非本性。”


德乐:“何谓本性,如同他们一样,整日在这劳作,知其本性乎?”


德乐醉醺醺的指着下面梯田里在苦苦劳作的百姓说。


惠能:“春耕夏作得秋实,利欲犬马惹是非,公欲何求?”


德乐:“我只要真心真意的活着!”


德乐满眼通红,看得出这位年轻公子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


惠能:“出世入世一念间,人若得自性的解脱,何时何处不修为?”


说罢拿起身前一个粗糙的茶碗饮了起来,德乐看着他,突然笑了,放下酒杯,端起惠能前面一个粗茶碗。


德乐:“要不我以后也跟你一样,在这喝茶务农,如何?”


他见惠能没有反应。


德乐:“要不我也搬到这和你们一块住如何?”


惠能一口茶没忍住,全喷了出来,他狼狈的一边擦擦一边说。


惠能:“好啊好啊,这里就是老鼠有点多。”


德乐瞪大了眼睛:“老鼠!”


惠能:“嗯,上次还咬了阿福的脚趾。”


他故意说得轻描淡写,且不看德乐,但德乐的脸色都变了。


从此,德乐再也不提搬这来住的事,但成了这里的常客,小山谷也由于他的到来,多了很多欢乐。


他的离去也非常有意思,让这样一个纨绔子弟有这样的结局,也算是非常正能量了,豪气云干、策马天涯,马革裹尸、千里江山终不还,其实我想过一个结局,就是最后他和侠客李苦都在前线战死了,剩下慧能等人给他们扫墓,但是我没有,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局,就像下面这段结尾描写的一样。


小说《悟》摘录:

第三十三章 生离


众人面面相窥,不知道如何和阿福解释,好多事情说不清楚,好多情感也无法表达,无奈,德乐向他和阿田拱手。


德乐:“我也走了,北方有战事,我乃官家儿郎,当以家国为上。”


阿福吃惊的看着他们。


德乐:“李苦师傅也随我去。”


德乐示意了一下后面的李苦,李苦靠在门边,戴着斗笠,抱着刀,似乎又恢复了他刀客的本色。


阿福更吃惊和难受了。


***


夕阳下,在法性寺的山门外,德乐和李苦骑上马。


惠能赶了出来,他已经剃度完,身披五祖弘忍传给他的袈裟,加上他素来平静智慧的仪态,虽然年轻,却俨然一副高僧大德的模样,让人平添了几分敬畏之气。


德乐看着惠能,两人似乎挺有默契,临别之际,居然不忘了打机锋。


惠能:“飞黄腾达王孙志,……。”


德乐看着他笑笑。


德乐:“不如寻常百姓家。”


说罢拱手,策马离去。


李苦看看他们,他一身江湖打扮,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更像一个大侠了,做了一件让阿福等人掉眼睛的事情,然后也策马转身离去。


这边阿福却被他刚才的举动惊得眼睛快飞天上去了。


阿福:“他他他,怎么会……?”


这件事似乎让他非常吃惊,但惠能和阿田只是看着他笑笑,似乎没他那么吃惊,只是看向李苦、德乐两人远去的背影。


远处,两个人在夕阳下策马扬鞭,扬尘而去。一个落寞的贵家公子,一个曾经喋血江湖的大盗(大侠),就这样共赴国难,似也是找到了他们最好的归宿和理想。


相关链接:

小说链接:可见本头条号连载文章,或登录“豆。瓣。阅读”搜“导演书屋、悟 六祖惠能传”等信息,或点下面扩展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