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人替张家求情?

ft2883407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题主问这问题,咱肚子里头可憋着一肚子的话。老话咋说的呢?您这叫大蒜他发芽——多心了。

不是!您这啥样的算求情呢?这必须跪到万历的大门口,邦邦的磕头?再不济,抱着万历的大腿根,这顿哭?

如果这就是您说的求情,还真没有。但要是俺认为的求情,还真有,而且还不少,毕竟这可是一代首辅,人的名树的影不是。

好了,咱先把题主这惑给解了,然后说具体的事。

话说张居正,就这三字您搁咱历史上,这绝对是一个有分量的主。

人家打小这就是传奇啊!五岁就能识字,咱五岁的时候,扣着脚丫子抓蛤蟆呢?

七岁的时候就能通六经大义,了不得啊!有些人一辈子都不见的能明白。

十二岁就中了秀才,跟着十三岁参加乡试,参加乡试的时候,这要不是湖广巡抚顾璘加以阻挠,这一年就中举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顾璘这是嫉妒人家?使下三滥的手段使绊子?”

那到没有,顾璘是害怕少年成名对张居正的成长不好,没有遇到挫折,一路顺风顺水这不行,所以他就拦了一下。

而且他也说了张居正是具有将相之才的大能,这要是被眼前的荣誉满足了,这对国家也是一大损失。

所以他将自己的犀带赠予了张居正,还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不要做一个仅仅是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所以人家顾璘没那么阴暗,毕竟有很多神童少年得志,但成年以后就消失了,可惜的很,所以顾璘是不希望张居正止步不前,在他最顺利的时候,拦了一下。

就算是这,挡不住的,三年后,还是中举了。十六岁的举人,就算搁历史上,这都少有!

这不一步步的走过来,张居正就成为了万历年间的首辅,而且一切的军政大权由他来主宰,这一坐就是十年。

也就是因为这,张居正和万历之间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

因为万历当皇帝的时候,这年纪小,所以他这身上就蹲了三个人,不管干嘛,这三个人都会加以阻挠,至少在万历的眼中是这样的。

那么是那三个人呢?

第一个是他的老妈——李太后。咱都知道这当妈的都喜欢唠叨自己的娃,这是免不了的。

这第二个就是张居正,在万历的眼中,最可气的是,李太后每次说事都拿张居正压他,您就说吧,这矛盾能没有吗?

第三个就是冯保,咋说呢?冯保这人虽然是个太监,但也当的起一个贤字,所以有贤宦的称呼。

当然他这人身上的毛病也不少,也喜欢钱,贿赂这事也搞,但他和张居正之间却没有任何矛盾,而且还是盟友关系。

所以外有张居正,内有冯保,再加上一个李太后总领全局,那么万历就感觉自己个被压制了。

而万历最恨的就是这冯保,因为万历十八岁的时候,这酒精喝多了上头,就跑去调戏宫女。冯保直接就把这事捅到了李太后的手上。

为了这事李太后好悬没把万历的皇帝给废了,最后是让张居正上疏切谏,替万历弄了个罪己诏,这还不算,还让万历搁慈宁宫跪了六个小时。

万历是啥?皇帝啊!这事弄的尴尬不。所以打这里起他就恨上了冯保。

那么这事万历就一直埋到心坎里边。

后来

这就一直到了张居正死了之后,这事就被挑开了,万历要报复。

首先是御史开始攻击冯保,毕竟冯保这人贪财,所以他这污点也多,您这搜罗一下这就不少,其中一个叫李植的御史,直接整了十二大罪状给冯保。

这没得说了,树倒猢狲散,以前被压制的一帮子政敌可就窜起来了,就拿他家财万贯说事。

理所当然的万历就把冯保的家给抄了,你还别说,这一家伙下去,两百万两雪花银可就起出来了,这还不算其他的东西。

大家伙也知道,万历这人也喜欢钱,这把万历高兴坏了。

而这个时候,朝堂上被张居正压制了好多年的政敌可就闻到味了,知道张居正这已经失去了地位。

先是试探,攻击弹劾张居正推荐上来的潘晟,结果潘晟可就顺顺利利的下台了。

那么张居正的政敌就已经完全的明白,张居正已经失宠了,所以一帮子言官就开始把矛头指向了张居正。

咱前边也说了,万历也恨这张居正,这好给了把柄了,能不下黑手吗?

高兴,这就又开始抄家,毕竟冯保这里,他抄了个不亦乐乎,心说张居正这都是十年的首辅了,应该有东西。

而且之前还有一个辽王妃喊冤,说她们家好多东西这都进了张居正的家里边,那可是万贯家财啊!

结果,万历一下手,打这开始就有人开始反对了,其实反对这就是求情,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比方说,吏部尚书就从大道理上劝说万历。当然这会万历是铁了心了,没改主意。

咋说呢?开始反对的人少,毕竟张居正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利益,都有那么个站风头上瞅热闹的意思在里边。

而张居正这十年里,任劳任怨大家伙也看到眼里,万历抄人家的家,虽然这部分人没有说话,但也觉得不对。

但这没有形成力量,万历是以谋反,叛逆和奸党的罪名抄家的。

结果这抄下去,传说中的家产万贯,堪比冯保的家产,就只出了二十万两银子。

而抄家的人选,万历特别选了丘橓,这人可是张居正最大的死对头,他下手可没有松手的事。

其结果就是张家人被堵到了大院子里,没有食物吃,被饿死了十几口子。

而丘橓不管这个,加紧逼供张家人,毕竟这风头一旦过去了,可就没有这机会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自杀了,给自己套了一绳子把自己个勒死了。

在死之前,他还留下了一封血书。

这封血书可就流传了出来,这影响力可就大了。

而张居正的另一个儿子,也想投井自杀,没死了。

那么这个时候求情的人可就多了起来,不仅是给万历上书,还直接去找丘橓。

但丘橓对这事压根就不搭理,自己该干嘛就干嘛,毕竟他头上还有个万历顶着呢?

好吧,万历瞅着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加上丘橓这里压根就问不出个啥来,毕竟就没有的事。

所以万历就给张居正老母留一个空宅,加四十亩地:“够了!安享晚年吧!”

要不是这求情,张居正都会被开馆鞭尸的,算是过了这坎。

但老张家的人流放的流放,自杀的自杀,算是家破人亡了。

好吧,万历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他的陵墓到是被人给挖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张居正是明朝末年万历皇帝期间重要的大臣,首辅,可谓是权倾朝野。但是当他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在一些人的怂恿下,最后抄了张居正的家。不过即使如此,因为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深得人心,还是有不少人替他求情的。

张居正死后,因为他在之前拥有着非常强大的权势,即使令万历皇帝都感到非常的敬畏。之前张居正在某些方面对万历皇帝非常的严格,所以导致年轻的万历皇帝产生了逆反心理。再加上张居正在执政期间变法,虽然对于大明朝有相当的好处,但是同时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和利益集团,这些人在张居正死后疯狂起来攻击张居正。

而万历皇帝在打击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大太监冯保的时候,从冯保家中抄出200万两白银。万历皇帝在抄家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之后,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张居正,因为张居正官位比冯宝更大,并且当了10年首辅,在他看来,从张居正家抄到的财富肯定大大超过冯保。不过最后令万历皇帝感到惊讶的是,只抄出十万两白银出来,而且还逼死了不少张居正家的人。

万历皇帝的所作所为自然令很多臣民感到心寒,当时六部尚书甚至加上首辅申时行,都跑出来替张居正求情。因为万历皇帝从张居正家并没有抄出多少利益来,并且还寒了很多臣民的心,所以最后不得不终止。事实上当时替了张居正求情的人非常的多,如果不是这么多人替张居正求情,恐怕万历皇帝不会终止继续对张居正家的盘问。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此言差矣!替张家求情的人还是有的,来头还不小呢。

比如御史赵锦。

是明确态度反对抄家的,给张大人的后人留条活路嘛!考虑到张居正已死,赵锦对万历说:“当年嘉靖皇帝抄严嵩的家,抄家的人肆意妄为,竟然连累了严嵩家周围好几个府县,现在朝廷又要去抄张家,恐怕对当地老百姓也会不利。”

这人是救活不救死,善莫大焉,只是没有成功。

比如吏部尚书杨巍。

他胆子更大,直接质问万历皇帝:“皇上你这么干,对得起张居正大人十年的任劳任怨吗?您就不怕伤了天下臣民的心吗?”

比如首辅申时行。

这个人比较滑头,不敢去找万历皇帝,但是也以首辅之尊去劝过抄家的具体管理者丘橓:“阁下是要让咱们的皇帝背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千古骂名吗?”

然而,丘橓这个家伙不鸟申时行,因为他直接受万历领导,万历不怕留下骂名。

申时行见这招不行,又来了一招,联合了六部大臣,上书乞求对张家从宽处理。

恩,申时行还是一个滑头,不敢用自己的名义去得罪万历皇帝,不过他也努力了。

比如刑部尚书潘季驯。

他上书万历说:“张居正的老母亲已经80岁了,性命旦夕之间,皇帝就特旨宽宥她吧!”


万历还真的就坡下驴宽宥了张居正的老母亲。

仔细品,其实更残忍,是不是?

比如礼部侍郎于慎行。

于慎行本来是张居正的“政敌”呢,以前在“夺情事件”中,他是张居正的死敌,曾经被张居正当面骂过“白眼狼”。

这时候也站了出来,替张家求情。

敌人是最了解自己的知己。于慎行对张居正的评价完美的体现了这一句话的正确性。

他说:“江陵(张居正)殫精毕智,阴祸机深,结怨于上下”。

张居正虽然有错,可是他是因为一生为国为民富国强兵而动了太多人既得利益而得罪的人呀!

所以说,你看,首辅大人,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御史大人接连上书求情,都是些大人物呀!

怎么能说“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抄家,没人替张家求情呢?”

有的,有人求情。

只是,在皇权专制时代,皇帝大权独揽,求情不怎么管用而已。

说了那么多求情的人,应该再摆一个害人的人。

张四维!

张四维一开始是张居正的亲密伙伴,也是张居正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实事求是的说,张居正的各种改革和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张四维居功不少,很是做了些工作的,也是有工作能力的。

但是这个人做工作上班只是为了“当官发财”,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和“对错观念”的。

他在张居正掌权的时候,为了“升官发财”,事事听从张居正的指挥,张居正一死,万历亲政,他为了继续“升官发财”,也就改换门厅,事事听从万历的指挥了。

万历要对张居正清算鞭尸,张四维马上毫不犹豫雷厉风行的组织起了“清算张居正”的运动。

上边说过了,这个人很有工作能力,清算张居正他干的不错。

为了工作去害人,也不知道对也不对?


葭明通半瓶历史


事实上是有的,只是人少而且不够份量,劝不动皇帝罢了。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看似皇帝残酷,实则是必然,或许张居正死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不过他依然义无反顾吧!

之所以替他求情的人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他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中国的历史上有四次比较著名的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这四次改革只有商鞅变法成功了。而主持这四次改革的改革者,只有王安石一人算是得到了善终,商鞅最后被车裂,王莽的新朝轰然倒塌,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只有王安石,因为宋朝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得到了善终。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他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等于是在地主阶级的身上剜肉;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整顿驿站,又得罪了大多数的官员。

其二,为

皇帝所记恨。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来说,可谓是一位严师。他对万历皇帝要求极为严格,动辄呵斥,皇帝敢怒不敢言。而且他劝皇帝奉行节俭,自己却做不到。怨恨日积月累,等到他死的那一刻,万历皇帝心中的怨恨,终于爆发,没人能够劝得动。而且他死之后万历皇帝亲政,也需要拿他来树立威信。

其三,李太后的推波助澜。历史上的李太后不像武则天慈禧那样揽权,只想着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应该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可是就连这点愿望也难以实现,而张居正在劝谏的时候也是措辞严厉,相当于直接打脸,而李太后显然是个小心眼,后来他缺钱的时候说,抄了张居正和冯保的家,不就有钱了吗?

其四,人走茶凉。都说世界上最肮脏的就是政治了,张居正在的时候,门庭若市,依附他的人,犹如过江之鲫,等到他死后,可以算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死如灯灭,昔日依附他的那些人跑的连影儿都不见了。




历史小跟班


熟悉明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张居正被称为大明王朝第一首辅。他出任内阁首辅期间,对内实行改革,在财政上,清仗土地,提出了著名的“一条法”,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国库从之前的空虚变得富有。对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良将,有效的抗击外敌,稳定了大明王朝的边疆。在吏治上选贤举能,采取了“考成法”,整顿吏治,朝局风气大变。可以说,张居正执政期间,政绩卓越,使得步入中后期的明王朝得以延续一百多年,可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一代能臣在死后便被抄家清算,更令人不解的是,朝野上下居无人为之求情。这究竟是为何呢?

百官对皇权的畏惧

张居正在任期间,国家大事小事都要先过问张居正,之后才是上报皇帝,皇帝在做形式上的同意,而张居正死后,年轻的万历皇帝便真正的掌握了大权,但凡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官员都知道在此时不能够得罪皇帝,百官为了自己的仕途也不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张居正改革得罪了大批官员

纵观古今,无论哪次改革都会触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张居正改革也是如此!由于万历年间,贪污风气非常严重,张居正在变法改革中针对了这些贪污官员,有被贬职的,有被入狱的,也有被抄家的。而在他死后,自然有很多人出来报复他,更别说有人会给他求情了

与万历皇帝的矛盾

中国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就或多或少有矛盾,特别是功绩卓越的官员,难免会“功高震主”张居正改革使得他威望大增,尤其是当时万历皇帝还过于年轻,张居正不但是内阁首辅,还是他的老师,独揽大权,对年轻的万历皇帝管教严苛,当时朝中决策都得看张居正的眼色,甚至有时万历皇帝都要听从张居正。等到万历皇帝长大之后,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究竟谁才是皇帝?在他看来张居正就是一个试图谋逆的奸臣

张居正作风不良被抓把柄

张居正的生活作风十分奢侈,根据《明史》记载,张居正曾经从京城回了一趟老家,他所乘坐的轿子十分夸张,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光是抬轿子的人就多达36人,轿子上有办公房,厨房,卫生间,可见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回一趟家就如此大费周章,这种奢侈程度自然会引起皇帝的不满,这也成为了百官报复他的理由。


旧时楼台月


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有人替其家族求情?

张居正的做法

明朝创立内阁的初衷是因废了宰相,皇帝政务太过繁忙,所以需要秘书来辅助,于是创立的秘书机构内阁。只是随着明朝皇帝的怠政,内阁的权力渐渐的大了起来,同时还有宦官的权力也在变大。到了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之时,俨然成了真宰相,而且还是一个让万历皇帝惧怕的真宰相。

就举两个例子来说说,一是当时张居正父亲去世,他回去办理丧事,这时候万历本来可以亲自来处理政务,然而万历直接对吕调阳说“有大事毋得专决,弛驿之江陵,听张先生处分”。还有就是张居正带母亲回京城的路上,张居正所过之处,无不是地方官吏跪着相迎,而且可以送张居正一行人哪怕越过自己的辖区。张居正在回京城的路上,还见了襄王、唐王,本来张居正应该行的是臣礼,结果他行宾主礼。张居正的这些做法,实在不该是一个内阁首辅该有的待遇。


万历的贪权

万历皇帝不仅贪财,他更贪权。一个贪权的人,他在心理上畏惧张居正,所以只能蛰伏,等到张居正死后,当然就是彻底爆发。这时候如果有人替张居正求情,那么就是在打万历的脸,就是在以另一种形式来告诉万历,即便是张居正死了,你照样无法亲政,还是得受“管束”着,这样完全就是往万历的枪口上撞,下场会很惨。虽然明朝不乏谏臣之类的,但是当时张居正做的实在太过了,一个本是“文墨议论之官”权力到了这种地步,诸多人对张居正的这种擅权当然是有意见的,特别是张居正改革,会有某些人更不好受。所以无论哪一方,都不会同情张居正,毕竟他做了一个臣子不该做的事情。



如果张居正不那么擅权,那么万历在他死后抄他家,那样可能会有人出来求情。可惜张居正也是一个贪权之人,但以臣子的身份贪权,甚至压过了皇权,这就是让他人看不惯或者嫉妒之处,故直到万历时代结束,都没有人替张居正求情。


淡看天上月


如果题主说的求情,是指抱着万历皇帝的大腿,磕头如捣蒜,求他不要抄张居正的家,满朝文武里确实没有。

如果题主说的求情,是指在万历皇帝下令抄家以后,对万历皇帝说张居正忠君为国,任劳任怨,或者对负责抄家的刑部侍郎丘橓说,阁下手下留情,下手轻点,别让咱们的小皇帝万历,在历史上留下“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后世骂名,这样的求情倒是有。

尤其是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在不堪逼问而自缢以后,朝廷百官反应激烈,更多人开始给张家求情。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的原因:万历皇帝抄冯保的家是诱因,辽王案是导火索,报复张居正是初衷,抄没张家财产是目的!

在小皇帝万历当政的前几年,始终有三座大山压在他的身上,就像三团巨大的阴影,阴森森地笼罩在小万历的周围,挥之不去,阴魂不散。

这三座大山就是,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内阁首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张居正死去以后,万历帝开始独揽大权,他早已经对冯保很痛恨。他痛恨冯保的直接原因,是冯保在小万历当皇帝的前几年里,始终为李太后监视万历的一言一行。

只要万历皇帝稍有做的不对或者不好的,冯保那边立马就会通报李太后,接着李太后就会把小皇帝叫到自己宫里,劝诫或者训斥。

李太后训诫小皇帝万历,往往又会搬出张居正。李太后经常对小皇帝万历说,如果张师傅知道了你怎么样怎么样,他会怎么想怎么想。小万历对张居正,既有敬服,又有畏惧。

有御史看到张居正已经死了,就又开始攻击冯保。当时有个叫李植的御史,给万历皇帝上疏弹劾冯保,直书冯保的十二大罪。

同时,冯保在司礼监的对手张诚、张鲸也在万历面前攻击冯保。他们说冯保贪污腐败,家资富饶,甚至胜过皇上。

于是,明神宗万历下旨逮捕冯保,并派人去抄冯保的家。

这一抄不要紧,却惊呆了刚刚成年的万历皇帝。据史载,总共从冯保家里抄出金银一百余万两,各种珠宝更是无数。

万历皇帝尝到了抄家的甜头。于是他又打起做了近十年首辅的张居正的主意。张居正虽然死了,他的家财肯定还在,万历皇帝这么想。

当然,张居正毕竟做了多年首辅,朝里朝外,很多都是张居正的人。包括内阁里那几个,都是张居正提拔上来的,只能一步一步来。

现在除掉了张居正在司礼监的盟友冯保,已经成年的万历,也对自己的母亲李太后不那么畏惧了。下一步就是对付死去的张居正。

万历首先做的,就是废除张居正变法里的那些新法。接着诏夺张居正生前死后的荣誉,先夺了他的上柱国和太师,再夺了他的文忠的谥号。最后,把在锦衣卫当锦衣卫指挥的张居正儿子张简修废为庶民。

御史们一看万历皇帝在报复张居正,有些人坐不住了,开始攻击张居正和张居正的党徒。当然,此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是张居正提拔的,他已经在尽力维护了。

然后,有个御史羊可立,又把多年前,张居正构陷辽王朱宪㸅的事扒拉了出来,接着辽王妃开始诉冤,辽王妃在诉状里控诉张居正说,辽王府的万千家财,都进了张居正的府里。

万历皇帝一听到万千家财,抄家的心思更加急切了。万历皇帝打定主意要抄张居正的家!

万历皇帝要抄张家的消息传出来以后,立刻有大臣提出反对意见,实际上就是委婉地为张家求情。

比如,左都御史赵锦上疏说,当年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时候,也抄过大奸臣严嵩的家,结果抄家人员肆意妄为,竟然连累了严嵩老家周围的好几个府县。现在朝廷又要去抄张家,恐怕对当地老百姓也会不利。“恐遗害三楚,十倍江西民!”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江陵人,古为三楚之地,故曰恐遗害三楚;严嵩是江西新余分宜人,故曰十倍江西民。

再比如,吏部尚书杨巍上疏说,张居正是辅政大臣,侍候皇上十年之久,任劳任怨,为皇上效犬马之劳,皇上这么干,恐怕会伤了天下臣民的心,尧舜这样的圣主肯定不会这么干。

其实,这些都是给张家求情呢!

但是,小皇帝万历报复心切,再加上对金银珠宝的热切欲望,和抄家抄出的快感,因此对这些人的求情一概未理。他仍旧派出了以司礼监太监张诚和刑部侍郎丘橓等为首的抄家大队!

抄家大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张家的财产。朝廷和民间,早已经有传言说,张家有白银二百万两之巨。

至于抄家的罪名,有三条,一是谋反,二是叛逆,三是奸党。丘橓素来跟张居正是政敌,他抓住这个机会,也要报复张居正。

丘橓等人来到江陵张家以后,荆州府和江陵县的大小官员全部到场,亲自封了张府。张家人全都躲在深宅里不敢出来,没有食物了,也不敢出去买。

据史载,在此期间,张家饿死了十余口人。再加上丘橓等人刑讯和逼供,张家人有死绝的危险。

可是,令万历皇帝和丘橓失望的是,他们从张家,一共只搜出黄金一万两和白银十万两,至于传说中寄存在宅外的二百万两白银,怎么也找不到,丘橓对张家人,尤其是张居正的儿子们刑讯逼供,也问不出结果。

这时候,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忍受不了拷问和毒打,愤然自缢身亡了。张敬修自缢之前,还留下了一封血书,传播当世。

张居正另一个儿子张懋修,也不堪拷问,想要投井自尽,结果没死成,然后他又绝食,仍然没死成,终于留下了一条性命。

张敬修的死,震惊了朝廷,朝廷百官纷纷开始为张家求情,其中包括首辅申时行、内阁辅臣许国、六部的堂官侍郎和张居正的学生、旧僚等大臣。

申时行曾经给丘橓去信,告诉丘橓,别让咱们的小皇帝留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千古骂名。

内阁辅臣,大学士许国也给丘橓去信说,阁下千万手下留情,别让后世骂咱们这辈人重财轻人。

张居正的学生于慎行,更是痛彻心扉,给丘橓去了一封信,言词沉痛,慷慨陈词,为张家求情。这封书信,当时传颂天下,文武百官争相诵读。

但是,这些书信,丘橓都置若罔闻。我们前面说过,丘橓跟张居正是政敌,张居正当政时,不喜欢丘橓,曾经打压过丘橓,丘橓报仇心切,对张家人心狠手辣,也就不足为怪了。

除了给丘橓去信,朝廷里的官员也上疏万历皇帝,给张家求情。

比如,内阁首辅申时行联合六部大臣,乞求万历皇帝对张家从宽处理。

比如,刑部尚书潘季驯上疏说,张居正的老母已经年逾八旬,性命旦暮就可能不保,求皇上特旨宽宥她吧。

在朝廷百官的求情氛围中,丘橓等人在张家,又实在拷问不出更多财产的情况下,万历皇帝终于松口了。

他下令,在张家给张母留下一座空宅,另外留下四十亩田地,以让张母安度晚年。

至于张家的子孙,自杀的自杀,充军的充军,可谓家破人亡!

万历皇帝早先曾经对张居正说过,待张居正死后,“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

张居正恐怕万万不会想到,他的小皇帝学生万历在他死后,是这么看顾他的子孙的!


西堤君


张居正做内阁首辅时,首辅权力达到顶峰,而张这个人,也素来被褒贬不一。

首先,作为内阁首辅,他所作所为可以说完全是为了大明王朝,改革新政,为开始出现颓势的明王朝续命,他的改革未能彻底,只能算是缝缝补补,让明王朝得以延续。

他当时的权势,可以说如果要取而代之,也是能做到的,皇帝年幼,太后依仗,信任他,国家大政尽是他做主。

他本人劝诫要求皇帝节俭勤政,但是他本人却又穷奢极欲,据说他回老家省亲,做的轿子需要六十四个人抬,内置卫生间,厨房,卧室,简直就是个房车。而他本人对皇帝又异常严厉,皇帝打小就怕他,可以说在皇帝年幼的心灵里早早就留下了阴影。

张居正其实是得了善终,毕竟势力太大,皇帝长大了也不能一时就把他处理了。但是张居正死后半年,皇帝却开始算账起来了,安排了些罪状,甚至把张居正的尸体挖出来鞭尸,可见皇帝对张居正的恐惧有多大。

苦的是张居正的儿子孙子家人,史书记载全家被军队包围在府中,儿子都被饿死。

当时的情况下,张居正当政时,对百官严苛,难免把人得罪了个差不多,皇帝带头算账,自然不会有什么人站出来。

另一方面,张居正当时都死了,他的儿孙官职势力并不大,大家也犯不着为了一个死人得罪皇帝,毕竟生活还得继续。


大神曹84


一般来说,皇帝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跟皇帝保持高度一致才是一个做臣子应尽的义务,如果不和皇帝保持一致只有三种情况:一种这个大臣是活腻了找死,一种是皇帝软弱无能是幼君昏君,另外一种皇帝非常圣明,不会对求情的大臣怎么样,这种情况凤毛麟趾。

而35年几乎都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显然不是什么明君,所以才有人敢替张家求情。求情没有风险,才会有人求情。

首辅大人,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御史大人先后为张家求情,连锁反应,反正法不责众,万历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首辅申时行,是个讲策略的官员,他不直接去万历帝跟前求情,打迂回战术,他偷偷去找张居正抄家的具体执行官员丘橓:"老兄,悠着点,别让咱的皇帝在历史上落骂名啊。"

刑部尚书潘季驯说的倒是很有人情味,他对万历说:"皇上,您整张居正没错,可是他的老母八十高龄,经不起折腾,真要有事,国家不吉利啊!"

万历虽然昏庸,但也有仁爱之心,竟然对张居正老母宽大处理。

吏部尚书杨巍是个炮筒子,他直接对怼万历:"老张为你鞠躬尽瘁,您这样做让文武百官寒心,谁还敢为您死心塌地干?"

见皇帝这么软,六部大臣联手在皇帝跟前上书,请求皇上对老张家网开一面。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万历时期首辅大人,万历新政的总设计师。

但是张居正死后不久便被抄家,而且还差点被刨出来鞭尸。

张居正是万历的最忠诚的打工仔,万历皇帝为什么要对张居正痛下杀手呢?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表面原因是冲着钱,真实原因是因为仇恨。

每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强悍、霸道、有魄力,牛气哄哄,但越往后越差,黄鼠狼下老鼠,一窝不如一窝。明朝的皇帝也是如此,平均寿命40多岁,一个个都是病秧子,接班人青黄不接。

明穆宗朱载垕35岁就驾崩,大儿子和二儿子也夭折,三儿子朱翊钧(万历皇帝)10岁就登基做了皇帝。

万历的母亲李太后为了把儿子培养成合格接班人,三岁就开始让儿子认字读书,严加管教。

不仅如此,李太后还吩咐宫中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负责监视儿子。别看冯保在宫里很红,但在太后跟前不过是个奴才。

主子防话,奴才安敢不听。

于是小万历童年的时候,一举一动都会被冯保这个太监打小报告。

比如皇帝偷懒了、吃零食了、斗蛐蛐了、打瞌睡了、跟宫女斗嘴了都会被李太后知道,断不了一顿责打和训斥。

而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对皇帝的管教也非常严厉,这样做本来没有什么毛病,但年幼的万历不理解师傅的苦心,对张居正既怕又恨。

幼小的心灵埋下仇恨的种子,随着年龄增长,仇恨在心里生根发芽。

而且李太后在训诫小皇帝万历的时候,很自然地会说,你这样做辜负了你老师张居正的期望,张老师平时是怎么教你的?

这样天长地久,李太后和张居正以及太监冯保,就像压在少年万历头上的三块巨石,让他喘不过气来。

万历执政的时候,冯保一手遮天,张居正为了一展抱负,不得不巴结冯保,向他行贿,对他歌功颂德。万历对这两个人一唱一和把持朝政心怀不满,满腹怨言。

如果说此前万历跟张居正、冯保的矛盾是朝廷内部矛盾的话,后来宫里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们的矛盾转变成了敌我矛盾。

万历皇帝18岁的时候,跟一个宫女乱搞,被张居正知道了。皇帝拥有四海,天下女人都是皇帝的,皇帝和宫女擦枪走火的事再正常不过了。

可是冯保报告给了张居正,张居正对此小题大做,告到了太后那里,逼迫万历写了罪己诏,被太后在慈宁宫罚跪几个时辰,这不是出皇帝的丑、打皇上的脸吗?

这哪里是教育皇帝,分明是对付流氓啊。

从此之后,万历对张居正和冯保恨之入骨,恨不能抽筋剥皮。可是张、冯势力实在太大了,万历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等待时机。

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死。

万历十年十二月,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敲响了他的丧钟。

于是,明神宗万历下旨逮捕冯保,并派人去抄冯保的家。

谁知道这冯保不仅飞扬跋扈,还是个大贪污犯,从其家里竟然抄出金银一百余万两,各种珠宝几十车,皇帝眼睛都直了,妈啊,比老子还富有!

万历心说,张居正跟冯保是狼狈为奸的基友,张居正把持朝政那么多年,提拔不少官员,他的非法所得也少不了。于是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开始了。

万历首先做的,就是废除张居正变法里的那些新法。接着诏夺张居正生前死后的荣誉,先夺了他的上柱国和太师,再夺了他的文忠的谥号。最后,把在锦衣卫当锦衣卫指挥的张居正儿子张简修废为庶民。

御史们一看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下手,心说还等什么,赶紧墙倒众人推,群起而攻击张居正和张氏党羽。

万历一不做二不休,派出了以司礼监太监张诚和刑部侍郎丘橓等为首的抄家团队,浩浩荡荡杀向张府。他们首先给张府贴上封条,害怕张家转移财产。

贴封条没错,现在的法院也是这么做的,可是你让大院里的人出去再贴啊。

抄家局长丘橓心说,就是要把人封在里面,我要报仇啊。

原来丘橓跟张居正是死对头,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一直排挤他,有仇不报非君子啊。

其实丘橓的作为不是君子,张居正犯法是他一个人的事,你把人家一家都株连,饿死十几口,还搞刑讯逼供,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不堪受辱,自缢身亡。张居正另一个儿子张懋修,被严刑拷打,也差点没命。

不过自称为政清廉的张居正竟然黄金一万两和白银十万两,那要多少年俸禄啊。

得知张居正被抄家,朝中重臣纷纷向万历求情。

一般来说,皇帝要对某大臣下狠手的时候,没有人敢求情,除非这个大臣是弱智。

那么万历整张居正,为什么那么多大臣求情?实事求是地说,那些大臣都是张居正掌权的时候一手提拔的,谣传说张居正的财产都转移了,如果查到了更多的财产,这些官员也脱不了干系,所以大家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向万历求情。

不过这个万历皇帝也真够意思,不但没有怪罪求情的官员,反而动了恻隐之心。

皇帝下令在张家给张母留下一座空宅,还留下四十亩田地,以让张母安度晚年。

史学家王冬旭如此评价张居正: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就道德层面而言,并不高尚。


历来现实


这事儿,就要郑重纠正一下,谁说张居正落难时,没人给张居正求情?

不过,当亲政的万历皇帝终于露出獠牙,朝着已经病故的张居正,这位他曾无比敬重,后来又无比憎恨的“张先生”下狠手时,大明的朝堂上,确实上演了一出出世态炎凉的丑剧:张居正昔日的心腹张四维,身为阁臣却积极做打手,带头把张居正搞臭。曾卖力吹捧张居正的言官杨四知等人,这回又把脸一变,玩命揭发张居正罪状,还造出了“张居正一顿饭打碎几十个玉碗,张家有银火盆几百个”的荒唐谣言,表演十分卖力。

如此丑陋场面,叫深恨张居正的万历皇帝,当时都连呼不适应:“在前权奸结党行私,科道官寂无一言,及罪人斥逐,则纷纷攻击不已”。

不过这群见风使舵的小人,也正好给万历皇帝当枪用,于是一番推波助澜下,张居正不但被剥夺了一切生前官职荣誉,更遭受了“抄家”的厄运。刑部右侍郎丘橓带人把张居正湖北老宅团团围住,饿死了张家十多人,更天天拷打张居正的儿子们,叫嚣要追夺“大贪官张居正的巨额赃款”。张居正,这位亲手挽救明王朝的伟大改革家,眼看就是家族尽灭的结局。

但是,即使在这场丑剧开始时。大明朝堂上,就有越来越多的正直官员们,陆续打破沉默。比如御史赵锦,就坚决反对抄张居正家。吏部尚书杨魏更愤然质问万历:张居正辅佐万历十年,为国家尽心尽力,现在却遭到这样的“待遇”,这不是寒天下臣民的心吗?

可万历皇帝,又哪管什么“臣民寒心”?特别是听了诸多投机者的“抹黑”后,真认定了张居正是“大贪官”,非要刨出张居正的“巨额家产”不可。这才有了丘橓玩命拷打张居正全家的凶残一幕。可所有凶残手段用尽,连张居正的大儿子张敬修都被打得悲愤自杀,也不过从张家抄出了两千四百两黄金和十万两白银。看上去数量不少,可张居正家本身就是就家资殷富,

而且他这点财产,比起前后的明朝历任首辅来,也属于标准的“穷人”级别。

这些以逼死张居正儿子为代价“抄”来的“巨款”,恰恰证明了铁一样的事实:张居正,不但是一位能力卓越的杰出改革家,更是一位操守正派的良臣。所有对张居正的抹黑,甚至万历皇帝“追罪”的面孔,全数打脸啪啪。

而在这些打脸的事实曝光后,大明的朝堂上更是一片哗然:内阁首辅申时行和内阁次辅许国,相继为张居正求情。明朝最杰出的水利学家,刑部尚书潘季驯更悲愤开火,怒斥万历“治居正狱太急”。

也正是在众位大臣的反对声里,本想彻底恶治张居正的万历皇帝,也只能无奈让步,放过了张居正的其他家人们,并划出房屋土地,用来供养张居正的老母。曾以高调开始的“清算张居正”行动,就这么匆匆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许多张居正生前无比器重的“心腹”,在这场“清算行动”里反咬张居正的丑态来,很多挺身营救张居正家人的大臣,却恰是张居正生前的“仇人”。

典型一位,就是礼部侍郎于慎行。

这位山东大汉曾是张居正最器重的学生,却因在“夺情”事件里得罪张居正,还被张居正当面骂白眼狼。可当张家遭难时,却正是于慎行主动站出,上下奔走求情。他的一声疾呼,更写照了张居正一生功过:江陵(张居正)殚精毕智,阴祸机深,结怨于上下——张居正也许有错,可他此时的悲剧,正因他一生富国强兵,动了太多人利益啊!

以这鲜明对比说,晚年处于权力巅峰时的张居正,用人看人,也确有太多糊涂之处。这糊涂的教训,值得后世多少人,在得意时引以为戒。

而这匆匆收场的“清算张居正”一幕,也见证了另一个事实:虽说全过程,充满了各种丑态。但忠诚敢言的大臣,从头到尾也不缺。此时的明朝政风,还算相对刚正。也正是这刚正的朝堂风气,才是此时明王朝“中兴”的基石。

但在万历皇帝亲政后,接下来的六十多年里,明王朝最堕落加速度的,不是兵马钱粮,却恰是这朝堂风气。如果说张居正去世时,满朝的官员们,大多还算负责任的政治家,那么折腾到六十年后,崇祯皇帝的朝堂上,却只剩了一帮精打细算的大臣,还有党同伐异的丑态。风雨飘摇的大明朝,也就在臣子的扯皮中,悲情走向灭亡——整个朝堂烂透,纵是张居正再生,也是难救。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谷山笔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