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有元阳无元阴

近代徐灵胎(徐大椿)批驳赵养葵(赵献可)曲解太极本意时说:人身有元阳无元阴。这种观点真是太正确了!

人身比类于天地,人体的元阳就象《易经》所说的太极(阴阳未分);元阳动的部分称为阳,静的部分称为阴,就象太极所生的两仪(阴阳)。只有元阳运转,动的部分为阳,相对的才把静的部分称为阴。至于元阳,是未曾运转的状态,无所谓阴阳,还怎么会有元阴的称谓?如此来说元阳趋于动的叫阳,趋于静的叫阴。阳有扬的意思,是说元阳发扬的部分;阴有隐的意思,是说元阳隐藏的部分。再看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的变化。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阳爻作一象,元阳在位之象;阴爻作--象,元阳不在位之象。注重阳轻视阴,就是这个缘故。所以说人体有阴是可以的,但说有元阴就不对了。至于治病,也同样以元阳为主,元阳虚就培补,亢奋就抑制他。明白这个道理,对阴阳的理解也就明确了。我对当代各位医家中,不得不佩服洄溪(徐灵胎)。

出自《研经言》

驳元阴

近徐灵胎砭赵养葵之改太极也,曰人身有元阳无元阴,大哉言矣!人身如天地,元阳犹《易》之太极;元阳动而为阳,静而为阴,犹两仪也。惟元阳动而为阳之阳,方可以阴字对之;若元阳则无可与匹者,安得有元阴?夫元阳所息曰阳,所消曰阴。阳者扬也,言元阳所发扬也;阴者隐也,言元阳所隐藏也。不观之十二辟卦乎?息则为阳爻,消则为阴爻。阳爻作一象,元阳之实之也;阴爻作一象,元阳不在而位虚也。贵阳贱阴,职是之故。故谓人身有阴则可,谓人身有元阴则不可。至于治病,亦一以元阳为主,元阳虚则培之,亢则抑之。明乎此义,而阴阳二字始得其解。吾于国朝诸医,不能不推尊洄溪一老。


人身有元阳无元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