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首位女总统是谁?她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执政时表现如何?

文史砖家


在非洲各国中,妇女的地位普遍比较低,莫要说参政议政、接受教育,就连人身安全往往都无法得到保障。但是,就在这样一个极端歧视妇女的地方,却涌现出数位杰出的女性国家首脑。其中,利比里亚首任女总统,同时也是非洲首位女总统的埃伦·约翰逊·瑟利夫,便是典型代表。


瑟利夫1939年生于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父亲是一位知名律师,并曾当选过国会议员。瑟利夫年仅17岁时结婚,并跟随丈夫去美国求学,先后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会计学学士、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经济学学士、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等学位,具有丰富的金融和行政管理才能。在美求学期间,瑟利夫因不堪忍受丈夫的家暴,最终跟他离婚,并由此成为一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瑟利夫学成回国后,在杜伯曼、托尔伯特两任总统手下任职,先后担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职务,堪称一颗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然而好景不长,军士长多伊在1980年发动军事政变,在枪杀总统托尔伯特后,又大肆逮捕内阁要员,迫使瑟利夫流亡国外。1984年,瑟利夫获准回国,并在次年当选为议员。


瑟利夫当选为议员后,对军政府展开无情地抨击,由此惹怒了多伊,被判处十年监禁。在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军政府被迫释放瑟利夫,并将她驱逐出国。此后数年间,瑟利夫凭借着丰富的政治、金融管理经验,先后就职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花旗银行驻肯尼亚办事处等机构,并成为知名经济学家。



1990年,多伊军政府被推翻,军事强人查尔斯·泰勒上台,瑟利夫一度回国参政,但因与泰勒政见不合,不久后第三度流亡国外。泰勒上台后各种倒行逆施,由是引发利比里亚大规模的内战,造成15万人死亡,85万人沦为难民,并彻底摧毁国家的经济。2003年8月,在西共体的军事威胁下,泰勒宣布下台,联合国随即接管利比里亚,并解除各派的武装。


在两年的过渡期结束后,2005年10月,利比里亚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进行民主选举,而最终进入“决赛”的,是团结党候选人瑟利夫(2003年再度回国),与“民主变革联盟”候选人、世界足球先生乔治·维阿。当时,瑟利夫已经67岁,而维阿只有39岁。



作为政坛老手,瑟利夫比维阿更懂得民间疾苦,也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正因如此,瑟利夫在竞选中提出“消除腐败、谋求发展”的口号,承诺在给民众带来和平局面的同时,努力打造了一个高效廉洁、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政府。此外,瑟利夫还承诺当选后半年内将恢复首都的电力供应,并重建各级学校,开办职业训练中心,推广体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对于饱受战乱、贫穷的利比里亚民众来讲,瑟利夫的竞选主张无疑极度符合他们的吁求。而相比于瑟利夫,作为“政治素人”的维阿虽然知名度更高,但却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竞选纲领。正因如此,在当年的大选中,瑟利夫以59.4%得票率战胜维阿,当选为利比里亚首位女总统,同时也是非洲首位女总统,并于次年1月正式宣誓就职。



瑟利夫上台后,以雷厉风行的方式兑现自己的竞选诺言,短短数年时间里,便稳定住国内局势,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并大力整饬吏治,将一大批贪腐分子送入监狱。在瑟利夫的治下,利比里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扫当年的动荡、落后的面貌。正因如此,瑟利夫不仅赢得了国民尊重和爱戴,在国际上也赢得巨大声望,被誉为“非洲铁娘子”。


在首个任期内(2006-2012年),瑟利夫最耀眼的成就,无疑是利用自己在国际金融界的超强人脉,通过多方谈判,使得国际社会同意免除利比里亚的大量债务。到2011年时,利比里亚彻底还清全部外债,成为唯一一个不欠外债的非洲国家,其成就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正是凭借着耀眼的成就,瑟利夫信心满满的参加2011年总统大选,并以90.7%的超高得票率,成功地获得连任。同年10月,诺贝尔和平奖揭晓,瑟利夫、利比里亚女权活动人士莱伊曼·古博薇、也门女记者塔瓦库尔·卡曼,因为女性的安全和权利而进行非暴力斗争,共同获得该奖项。


瑟利夫虽然属于团结党,但跟党内保守派势力不和,尤其是跟副总统博阿凯之间长期不睦。正因如此,在2017年底的总统大选中,行将任满卸职的瑟列夫并未支持本党候选人博阿凯,而是鼓励民众去支持“民主变革联盟”的候选人维阿(再次参选),使得后者最终胜出。2018年1月22日,维阿正式就任总统。



瑟利夫的“背叛”激怒党内高层,所以在2018年1月初,团结党以违背党规为由,宣布开除瑟列夫的党籍。虽然卸任后遭到本党的“清算”,但瑟列夫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做法,并深信维阿会治理好国家。光荣卸职后,瑟列夫的政治生涯虽然告一段落,但由于她具有的巨大声望,未来或仍将在国内外扮演重要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