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你们那流传最悠久的文化是什么?

宏蓝影视


我们大山东,到现在过年还是把先人的牌位请回来,俗话我们说,请老爷奶奶。最后一天也要送他们走。

在地上我们会画上三个圈,代表着本亲,外亲,众生,在圈里烧纸钱啥的。

不过和过去相比,年味淡了很多,仪式感也没有了!


亿国学经纪人


  在老家豫北乡下,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简直可以写一本书了。但在我的印象里,旧历的新年总是从扫房子开始的。一进腊月,家人便开始念叨,要我们准备扫房子的事。

  扫房子不是拿着一把扫帚把房子打扫一遍那么简单。在家乡,它是夹在旧历年祭灶和除夕之间最重要的一项仪式。首先是买扫帚,旧的扫帚是万万使不得的,必须要去集上买一把新的。家人说,只有新的来了,旧的东西才会清除干净。

  以前老家住的是土坯房,扫房子只需要一把小笤帚就够了。后来成了水泥平房,小苕帚不能用了,就买扫帚。在扫帚把上绑了一根竹竿,多深的角落都难不住它。

  扫房子是一件劳累且琐碎的活计。在老家,真正的清扫工作一般都是由母亲们来完成的,不是男人偷懒抑或清扫得不干净,是因为扫房子还有一项重要的程序——唱扫房歌。说是唱,其实就是拖着尾音的念白。

  房子的清扫从正房开始,继而是粮仓和牛棚,最后是厨房。为了赶时间,腊月二十四的那天,母亲会早早地把孩子们叫起来,吃了饭,罩上一件耐脏的衣服,开始忙活。当母亲的扫帚轻轻拂过那些经年的蛛网和灰尘时,嘴里便开始了念叨。那首歌是这样唱的:“腊月廿四扫房子,扫除尘垢迎紫岚;一扫请来尉迟恭,降妖镇邪逞好汉;二扫请来秦叔宝,魑魅魍魉全拿完;三扫清室又净户,各位神灵放心住;四扫攥动龙王脉,明年风雨应时来;五扫撑开土地眼,谷麦薯豆不遭灾;六扫牛王起尘念,遍坡牲畜挤满圈;七扫满缸放清泉,细水长流又一年;八扫恳求灶王爷,天宫汇报多吉言;九扫再求案上仙,除夕归来降荣繁;十扫福佑阖家人,出门在外保平安。……”

  房子扫完,男人们就会挑出一挂鞭炮,点燃了,炸出一串洋洋的喜气来。这也是扫房子的最后一道程序。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里,炸响了人们对于新年的憧憬和祈望。

 

 

 






美丽羔羊的天空


我的家乡是广东省湛江市南三岛,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准备好“年红”,在年晚的最后一天就在门口贴上,当进了新一年的一刻就开始点鞭炮,陆陆续续到天亮,年初一,早餐就煮糖水类吃,午餐是吃斋菜。每家每户从初一到十五都在家里的香炉和村里的神庙烧香,十五晚就开始游神放烟花,最后抬着神像按方向飞奔式“压境”,新年的一系列活动就将结束了。


江边候鸟庞永鸿书法


我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还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没有现在五花八门的活动,年过的都是习俗,都是传统。记忆中的新年总下雪,在小四合院里面,踩着厚厚的雪,迎接新的一年。过年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比儿童节还要开心,纵使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内心纯真火热。

大年三十儿的下午,母亲给我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我的节日就开始了。跑出家门和巷子里的小伙伴们玩耍,我们就像约好了似的,跑出各自的家门,看看各自的新衣服。那时候还不懂得品牌,不懂得攀比,眼里都是清澈,心里都是敞亮。

在巷子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追逐打闹,一起去各个邻居家拜年,看每家每户挂着的红灯笼、红对联、大大的倒福,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天黑,揣着满兜满手的糖果回家,给母亲检查衣服有没有脏,鞋子上有没有跑出灰尘,把兜里的糖果全部翻出交公,然后守着电视机,等着年夜饭和春晚一起开始,等着心心念念的大肉馅儿饺子,还有熟悉的倪萍阿姨,赵忠祥叔叔,赵本山大叔……

大年初一的早上,母亲在四点多的时候打开家里的录音机,宋祖英阿姨欢快悦耳的声音把家里面的每个人依次叫醒。天光远未亮,我们全家会趁着月光,点燃院子里的小火盘,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火光升到空中的时候,心里像太阳光照着一样温暖,火焰点燃之后,三响鞭炮,新的一年就正式来到了,这就是小孩子眼中新年伊始的仪式感。院子里面听着邻居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母亲呢喃着这是隔壁谁谁家也起来过年了。

初一开始,开始了漫长的庆祝节日。那时候电视是最主流的媒体,播放着不间断的过年特别节目,每天家里都会迎来各个村子进城来表演的的舞龙舞狮表演,还有小花戏,三句半等节目,我趴在窗边靠着暖气、看着表演、啃着糖果,感叹着年是这么的幸福。

元宵节的时候,县政府白天组织游行演出,从县城主大街南边到北边,花车、音乐、舞蹈、腰鼓等各式各样的表演依次穿过街道,街道两旁挤满了看游行的人们,我坐在父亲的肩头,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里,所有人的心里都是热热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晚上有烟花表演,整个县城再一次万人空巷,都聚集到了政府附近的广场上。晚上十点,当第一个烟花在空中绽放时,原本黑暗的天空瞬间被点亮,变幻的烟花照亮了我傻乎乎昂起的头,烟花对于儿时的我代表着一切的美好。

烟花散尽,标志着过年的结束,新年如同黯淡散落的烟花,只留在了记忆里。上大学之前的新年都是这样过的,十八年,但是从来没觉得重复和厌倦,年对于当时每一年的我来说都是幸福和满足的。

到如今,自己做了母亲,发现过年最开心的永远都是小孩,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节日的氛围尽可能多的带给我的孩子。


夕屿Nicole


祭祖。记得小时候,过年前要祭祖,买个大猪头,大鲤鱼,猪头在大锅里炖啊炖,香气四溢。祭拜的时候除了大猪头大鲤鱼,桌子前头也有个酒杯和一小块肉,那个肉等祭拜结束的时候是可以先吃掉的,每次都等得流口水,蘸着酱油吃这块肉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也知道,年开始了,大人也可以闲下来做好吃的,宴请亲朋好友了。


紫苏依依


春节期间,我们这儿流传最悠久的文化习俗就是磕头拜年。记得从我很小的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天还不亮,就会早早的起床,匆匆忙忙的吃碗饺子,然后跟着大人出去磕头拜年。磕头拜年的对象主要是本家族的长辈们,同辈之间,只是拜年问好,一般就不必磕头了。那时候家族都很大,当时我们村也很大,在全村的本家族长辈转一圈都得好几个小时,从早上5点多转到接近9点,想想也挺累人的,好在每到一家都会得到一些糖果或点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算是不小的收获,所以孩子们也都会乐此不疲了。


三枫居士


家在四川古蔺县,我们那边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也特别的不统一,但是我们家是苗族,过年那天会笑放火炮,然后祭拜老人,吃过饭拿刀去果树上砍几下,然后喂饭菜,初一早上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他们会拿着一个桶,拿着三支香和,一把纸去水井旁烧,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再提一桶水,回来再加煮汤圆吃,每年的初六,祭拜灶神,然后送她回家,初一到十五,每天会祭拜死去老人请老人到家里来吃饭,十五送他们回去


侯敏敏ing


春节期间我们这边流传最,最悠久的文化是拜年了,也就是亲戚你到我家来,我到你家去,拿着礼物相互串门。今天要防控疫情,也就没有拜年了。还有回红包,也就是小朋友去拜年,亲戚又包红包,鼓励小朋友好好读书,长大成为有用之才。


京城大陈


春节期间你们那流传最悠久的文化是什么?

那就是每年正月初一兴教寺的佛教古会。

这天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方圆几十里的村民们,和西安来观光旅游的市民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彭大的人流海洋。

我们一行人,早早吃了饺子,为了方便,沒有使用任何交通工具,沿着乡间一条不大的田间小路,往南走去。

今日天气啨郎,阳光明媚,一路说笑着不时的遇见熟人相互打个招呼,漫漫汇集成一条长长的人流,向着共同的目标行进者。

兴教寺委于半源半川,站在源上,可以看到远处魏魏的终南山,和座落在川底的大大小小村庄和细小的河流。

半坡的兴教寺已在眼皮底下,显示着古老而有宏偉的寺庙建筑,和装严神密的古老文化!

顺着一条只容一人而过的羊肠小路,漫漫和众多人流汇集一起,来到了南边的正门,两边的小吃及乎占据了整个二边的人行通道,各村的锣鼓队,拉起长长的队伍,前边彩旗招展,后面锣鼓喧天,伴随着前来观光的众多人群,一同涌进了高大而宏偉的寺园正门。

门里是一座正殿,二边布滿了高大的古柏,和落叶松。正殿前边有一个一二米见方的香炉,烧香的人们不断的把手里的香腊扔向汹汹的火堆,因烧香人特多,几米的高温根本使人无法靠近,加之各村锣鼓震天,观看的人流拥挤着,呐喊着!

正殿东边有座古钟,有一个活动木桩,敲一下一元,人们棑着长长的队伍,男女青年和孩子众多,他她们图个吉庆,在新的一年一切顺利,生意兴隆!

再往里面,到处是古老的宏偉殿堂,雕梁画栋,龙飞风舞,层楼殿阁,每个殿堂都有爷像,有求小孩的,有财神爷,菩萨,弥勒佛等!

往西就是唐僧的灵塔,两边殿堂里祥细介绍了唐僧西天拜佛取经的各国路线,以及延徒的风土人情等。

游客不断用手机拍照着这古老的民族文化,和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传说,联想着西游记中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艰难历程。

历经二个多小时的游览参观,余兴未尽的人们渐渐地开始往转回家的归程,随着落日的西沉,寺园又烣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地上留着各种厚厚的拉圾,似乎诉说着什么。

别了,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兴教寺!


一柱頂天


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之久。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陕西等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

陕西社火活动,在关中称“耍社火”,陕北叫“闹秧歌”“闹红火”,而陕南则称“闹玩意儿”“耍故事”,内容包括芯子、踩高跷、跑竹马、划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拉犟驴等。

陕西各地社火,尤以西安及城隍庙会、长安冯村社火、华阴之东岳庙会、三原之腊八会、凤翔之春秋赛会等为最兴盛可观,而各县城镇在一些社火杂艺和特技上,有“陕西一绝”的美誉。

社火中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每个高台均有一主题。内容多取材于秦腔故事或者民间传说。少则1人,多者10余人,高可数丈。

踩高跷往往成群结队而行,表演者两腿各踏一根三、四尺高的木腿,表演技巧高超者,翻跟头、劈叉,跑跳自如。

跑旱船在陕南十分流行,用特制的假小车,车前、左、右三面用布遮围起来,坐车人在布围里以脚当轮。扮演推车老汉者留有小山羊胡,须表现出憨厚、聪明、滑稽。坐车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笑容可掬。

耍狮子,斗狮子者持长矛、大刀、九节鞭等,单人与狮相斗,翻滚跳跃,动人心魄。

扭秧歌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领头人叫伞头,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伞寓义庇护众生、风调雨顺。

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社火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