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

历史思想家


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

  我说说个人看法,请海涵。

  原因有二。

  第一是秘密建储制度。

  咱们汉族政权的皇位继承制,一般是嫡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偶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但总体而言,比较平和。满清入主中原之后,皇位继承,仍一直在摸索,从清建立以来,皇帝们就深感头痛,尤其是康熙时代,闹得特别厉害。康熙儿子多,且优秀的不少,皇位只有一个,那就只有抢了。康熙过分培养太子以外皇子们的能力(也是皇帝本人的私心,固住自己的权力),导致了太子与皇子们形成了对立,太子被两立两废之后,斗争就陷入你死我活的境地了。

  到了乾隆时代,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雍正时期设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很好地遏制了皇子们部分野心。储位到底归谁,皇子们不知道,只有皇帝知道。这个人不一定是长子,早出生也没有用,皇后的儿子虽有优势,但不到翻牌的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子,能不能当下一任皇帝。所以,乾隆的皇子们,曾有17个之多,但是也没谁敢闹幺蛾子,什么与大臣勾连之类的事情,想都不要想,老老实实地听皇阿玛的话,说不定他一高兴,就把名字写上诏书,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以后就坐上了那大宝座了。

  第二是乾隆活得太久,皇子们都等不及先归西了。

  虽然康熙的儿子们,平均岁数也不会太长,但是康熙晚年,他的许多儿子都已经成年,且都有了子嗣,身体思想各方面都已经熟透了,完全可以为了皇位搏一搏。

  康熙本人,68周岁,在所有皇帝里面算不错的,但是比乾隆,就差不少了。乾隆呢,活了88周岁!

  再看乾隆的儿子们,实在很不给面子。乾隆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富察皇后生的儿子,永琏永琮,都只活了2岁,9岁,愉贵人生的皇五子永琪,26就去世了——其他先走一步的,实在不少。

  就是那些侥幸活着的皇子们,也多不被乾隆喜欢。比如永璜和永璋,因为富察皇后的葬礼上哭得不够悲恸,被乾隆狠批,双双抑郁而死,永璂是废后所生,极不喜欢,永珹和永瑢,直接被过继,踢出了局,永璇极为叛逆,乾隆极不喜欢,永瑆汉化,乾隆给白眼……

  相较而言,康熙对儿子们,还没有那么意气风事,所以他的儿子们,也敢和皇兄皇弟皇阿玛对着干,但是乾隆的儿子们,可没那么大胆子,也没那么大能耐,最重要的是,兄弟们斗来斗去,都没有他皇阿玛活得久,所以,闹什么闹呢?得活得久才能作出花来啊。


叶之秋


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古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子嗣,只有人丁兴旺,家族才会兴旺,帝王家也是如此。帝王后宫妃嫔众多,也是为了绵延子嗣,生的孩子越多越好,反正也能养得起,什么都不怕。了孩子多了不一定是好事。比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因为争夺皇位,兄弟之间不顾情义,为了权势地位,哪怕自相残杀也不在乎。

康熙教子有方,导致九子夺嫡

康熙一生丰功伟绩诸多,所以他也希望儿子们像他一样出类拔萃,在儿子教育培养方面自然也是很重视的。康熙的儿子个个都是人才兼备,都有大志向,也就是因为有志向,心中难免有野心,对皇位的觊觎。虽然康熙很早就立了太子,可因为太子胡作非为,光废太子就废了两次。这也给了其他儿子机会,为了争夺帝位,自相残杀,用尽手段。每个儿子都是那么优秀,谁也不肯让步妥协,在明争暗斗中就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

乾隆儿子没有争权夺利之心

相比之下,乾隆就没那么多心思,他认为皇位继承只要是皇后所生嫡子即可。富察皇后连生两子,先后被立为太子,可他们都命薄,没多久都去世了。这跟康熙相比,乾隆很不幸。乾隆的儿子跟康熙儿子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乾隆的儿子没有这么优秀,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儿子没有争帝位的原因。

对皇位不感兴趣

乾隆是不幸的,儿子不是英年早逝,就是无意继位,肯定不会发生“九子夺嫡”的情况。乾隆有十七个儿子,可长大成人的只有六个,其中几个儿子对皇位根本不感兴趣,就不用说了。十七子永璘很受乾隆喜欢,可他人品不好,终日饮酒作乐,乾隆把皇位交给他也不放心,最后十五子顒琰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康熙把儿子们教育的很成功,不过他忘了一点,在权势面前,不管是什么都不值一提,虽然乾隆在儿子教育方面不到位,但确是当皇帝最舒心的。


一史千金


康熙年间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引起朝野振动,一时之间,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拉帮结派,打得头破血流。康熙晚年也因为此事焦头烂额,气愤不已。最后作为胜出者的雍正,不管是以非法手段夺取的皇位,还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总之在雍正看来,九子夺嫡的事件是不可以再次发生的。于是雍正在位时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就是不公布下一任继承人的名字,由皇帝写好名字,悄悄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



乾隆自然也是跟随父亲的脚步,遵循秘密立储制的。所以只要皇帝不说,是没有人知道下一任皇位继承人是谁的。乾隆与富察皇后感情甚笃,一心想立富察皇后的嫡子为继承人。所以最初,乾隆立了皇次子永琏为自己的继承人,然后永琏九岁早夭了。于是乾隆又立了富察皇后的第二个儿子皇七子永琮为继承人,可惜永琮两岁的时候因感染天花也死了。这个时候,富察皇后郁郁寡欢,没过多久也去世了。乾隆悲动欲绝,很久才慢慢走出来。



后来,乾隆又立了自己钟意五阿哥永琪为继承人。永琪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且文武双全,极其优秀。但天妒英才,五阿哥永琪也英年早逝。此时的乾隆生无可恋,便不再提立继承人的事情。



到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乾隆不得不再次将选定继承人提上了日程。这时候,当时在世的皇子共有七人,其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已出继旁支为嗣,所以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



其余五人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这五人中,皇十二子永璂的身分最高,他是乾隆帝第二个皇后乌喇那拉氏所生,当时十五岁。我们小时候看的《还珠格格》里处处与小燕子和紫薇作对的皇后娘娘就是十二阿哥的母亲。但是后来那拉氏皇后与乾隆发生了很大的矛盾,乾隆盛怒之下想把她废掉,虽然因为群臣苦谏未成事实,但此时的乾隆与那拉氏皇后已是貌合神离,那拉氏的皇后名分也是已名存实亡,没过多久那拉氏皇后就去世了。乾隆因为那拉氏皇后而迁怒与十二阿哥永璂,所以他已不大可能被立为继承人了。



皇八子永璇,年龄较长,但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太好,乾隆也不会考虑他。皇十一子永瑆,文才较优,尤善书法,但乾隆帝对他的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很是反感,也曾严厉申斥。而皇十七子永璘尚在襁褓之中,也不可能被选为继承人。相比之下,皇十五子永琰在当时的诸皇子中,算是比较优秀的了。



如此看来,只能说是矮子里拔大个了。若是富察皇后的两个儿子没死,或是五阿哥没有英年早逝,也没有永琰什么事了。


三七的历史书屋


想接乾隆的班,第一点不要求你多聪明多贤明,首先得身体好活得久。

乾隆活了88岁,他有17个儿子,其中13个都没活过他,比他先死,最后只剩下4个。

乾隆还是个非常贪恋皇位,权利欲望非常强的人,当太上皇的三年也是牢牢把持权利,已经继位的嘉庆完全就是个摆设。他也丝毫没有提前下岗的想法。

提前物色的几个表现好的都没活过他,死了又得重新选。皇子们自己私下抢的再欢也没用,他爹不退位一切都白搭。除非学李世民劝他爹提前下岗。

熬到最后只有四个候选的,结果这四个儿子中:

八阿哥永璇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太好,还被乾隆公开训斥过。

十一阿哥永瑆风评更差,劣迹斑斑,被乾隆训过很多次屡教不改。

最小的十七阿哥永璘作为小儿子最受宠爱,但是整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

最后就剩一个十五阿哥永琰风评还可以了,你让乾隆怎么选,他也很无奈啊。

所以说嘉庆这位置来的没啥压力,真没人跟他抢。


千宇趣史


乾隆一生也是风流成性,据记载他一共是有十七个儿子的,但古代的医疗水平很多人都知道,超过半数以上都没有活到成年,而真正长大的一共是六个而已。首先来看看他的这六个儿子,其中能力最强的是五阿哥永琪,出现在了还珠格格之中,不过他虽然是皇位最好的继承人,却最终没有活过他的父亲乾隆。六阿哥永瑢自小就被过继给皇室其他人了,这属于自动失去继承权的这种。

乾隆第八子永璇

八阿哥永璇天生残疾,按道理身体有缺陷的皇子是会自动失去继承权的,意思就是他没戏。十一阿哥倒是跟宋朝皇帝以及南唐李后主他们有着同样的爱好,只喜欢书法,皇位什么的没有兴趣去争夺。十五阿哥不用多说虽说表现平庸,后面却登上了帝位也就是嘉庆皇帝。十七阿哥继承了其父亲的风流,却也只是风流而已,整日流连风月场所。所以不是乾隆不想管,也不完全是他的儿子们不想。真实原因却是有能力的没能活赢乾隆,有想法的却失去了资格,还有两个则是喜欢过有钱王爷的生活,所以嘉庆皇帝捡到了皇帝之位,乾隆长寿的性质也让他的子嗣避免了夺嫡之事。


跪射俑


同样是皇位的过渡,康熙到雍正的竞争很激烈,而乾隆到嘉庆去风平浪静,这里面有许多因素,皇位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单单体现在皇子数量上。

况且,康熙晚年出现的虽然是九子夺嫡,但是他有35个儿子,减去早幺的皇子也有20个,可见儿子数量说明不了什么,那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

传位时的背景

先抛开儿子们的问题,只谈谈皇位交接那天的情况,历史上的康熙帝在二废皇太子之后,直到驾崩也再无立储君,这极大勾起众多皇子争夺皇位的欲望。

相比之下,乾隆帝在当了60年皇帝之后,就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帝,自己当了三年的太上皇,皇位直截了当地传给了自己指定的接班人,就算是把康熙晚年争夺皇位的皇子搬过来,也照样风平浪静。

皇子们的能力和水平

传位风波也是要看皇子们的才能及野心,康熙帝不仅皇子众多,出类拔萃的也多,而且早期有皇太子的情况下,还有以皇八子为首的党派与皇太子竞争,到了皇太子被废后,就意味着大家都有机会竞争皇位,而不是只局限于充当贤臣的角色。

相比之下,乾隆帝虽然有十七子,早期也立过两位皇太子,但都在年幼时去世了,也有我们熟知的还珠格格里面的五阿哥永琪,在历史上确实也是位文武双全的皇子,天资聪慧,乾隆帝本对他寄予厚望,可惜天妒英才,他在24岁便病死了,剩下的皇子中,平庸的占多数。

唯一剩下能与嘉庆帝抗衡的也只有皇十一子,但是他本身也是个书法家,对皇位的热衷程度也没有到结党营私的地步,皇子们大多平庸且没什么野心也对传位时的风平浪静提供了助力。

结语

皇位的激烈程度也很能看出一个时期的盛衰:康熙帝的九子夺嫡虽然影响及其不好,但也是因为皇子们优秀,相互竞争能使人更优秀,生于忧患,把不能担当大任的人淘汰掉,优秀的人冲出重围担任统治者,才能一个朝代应有的状态。

乾隆传位时风平浪静,看似美好,实则死于安乐,这也许就是嘉庆时期由盛转衰的原因吧。


正一品贵妃


正是有了康熙时的“九子夺嫡”,才有了之后清朝传位的制度。



九子夺嫡

康熙一共有24个儿子,其中九人参与了争夺皇位。九子夺嫡可以说是兄弟骨肉相残的人间惨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康熙本人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大儿子胤惿是庶出,因此,康熙在康熙十五年(1675年)立两岁的二儿子胤礽为太子。康熙过早的立了储君,让太子胤礽身边围绕着一群阿谀奉承之辈,导致了其他皇子的妒忌。加上后期胤礽变得骄横跋扈,结党营私,康熙在康熙四十七年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从这开始,掀开了“九子夺嫡”正剧的序幕。

太子被废后,大儿子胤惿建议立八皇子胤禩为太子。胤禩从小是被胤禵的母妃养大的,胤禵的提议显然有自己的私心。而这时三皇子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巫术之类的加害行为)加害太子胤礽之事。康熙将大皇子胤惿关押,八皇子胤禩立太子愿望没实现,反倒被康熙以勾结大皇子的罪名给下了大牢,但后被放出。



康熙在废太子时诛杀了“太子党”首脑索额图,一年后,康熙见胤礽老实了很多,加之他确实宠爱这个皇子,遂在康熙四十八年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五十年末,太子胤礽卷入了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案,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废。此后,胤礽一直被圈养,直到去世。三皇子胤祉被吓得够呛,主动退出了皇位的争夺。



太子之位悬空,一直在背后支持而皇子胤礽的四皇子胤禛(雍正)正式走到台前,他和他的同母弟弟十四皇子胤禵展开了争夺。十四皇子胤禵获得了八皇子胤禩的支持,而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䄉则附庸八皇子胤禩,实际上十四皇子胤禵得到了八、九、十皇子的支持。这就是九子夺嫡后期形成的以四皇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而八爷党支持的是十四皇子胤禵。



九子夺嫡的结局以四皇子胤禛获胜结束。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此时胤禵远在西北,而胤禛则留京一直在照顾病中的康熙。步军统领隆科多宣读的康熙遗诏,传位于四皇子胤禛。这虽然是九子夺嫡的结束,但后续故事还在延续。参与了夺嫡的几名皇子大多没能得到善终,这其中的故事也是精彩绝伦。



乾隆顺利传位给嘉庆

胤禛继位,即为雍正帝。有了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虽然有17个儿子,但成年的只有10个,到后期时,仅剩下四个。这四个儿子中,八皇子,十一皇子,十七皇子都不是做皇帝的料,仅有十五子颙琰人品才能略好。


远银观史


正如题中所言,康熙帝执政晚年,太子德行有失,两度被废,从而彻底失去继承资格,其他八位能力卓著的皇子组成各个利益团体,意欲争夺嫡位,史称“九子夺嫡”。与之相比,乾隆帝亦有多子,其传位过程却是风平浪静,甚至可以说其大多皇子根本无心夺嫡,那又是为何?

在清朝历史中,康熙帝和乾隆帝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位长达六十多年,而且他们膝下都曾有诸多皇子,但两者略有不同。

雍正帝设立秘密立储制度,并未公开立太子

在康熙和乾隆帝中间,还有一位极其重要的帝王,即著名的雍正帝。在雍正帝登基之前,清朝的立储制度是对外公开的,康熙帝也早早就册立了二儿子胤礽为太子。

太子作为储君,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其地位和待遇自然超然于其他皇子,久而久之,自然成为众矢之的,这无形中为其树立了不少仇敌,而且容易被别人当成标靶。另外,康熙所立太子,无论能力,还是德行皆有不足,在两次大错之后,彻底失去了夺嫡的希望。康熙在废太子之后,并没有尽快册立新的太子,这自然会让其他有能力的皇子心中平添了更多希望,促使他们私下筹谋,拉帮结派,只为争夺那个至高无上的位子。

雍正皇帝是“九子夺嫡”的参与者,同样也是成功者,他自然清楚其中的黑暗和血腥,所以他一改往常,开始设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即继任者由在位者秘密册立,基本上除皇帝外无人知道继任者是谁,这无疑是对未来储君最好的保护。因为秘密立储,无人得知未来储君是谁,这样其余皇子之间没有攻击的目标,相对而言大大减少了多方起纷争的可能。

乾隆膝下皇子能力大多平庸

康熙帝一生励精图治,功绩无双,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除鳌拜,平三藩,准噶尔等。与此同时,他本身也十分注重对皇子的培养。

因为康熙帝政务繁多,分身无术,他正好以此锻炼几位皇子。康熙时常会让皇子们参与到民生政务当中,这样皇子可以名正言顺的早早步入朝堂,自然也有更多机会结识到朝臣。

另外,康熙通过自小对其皇子的严格教育和培养,使得他们自身大多都非常有能力。皇子能力卓著固然很好,但是能力同时很容易会造就野心,毕竟在封建社会,帝位至高无上,在位者拥有绝对的权威,若有能力争取,谁又不想要呢,这无形中促成了九子夺嫡的乱斗。

讲回乾隆帝,乾隆与他的祖父康熙,针对皇子的培养方面截然不同。乾隆在位期间,诸位皇子自小在皇宫中娇生惯养,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到政务,除五阿哥之外,能力大多平庸,但是五阿哥年少时便已夭折,无法继位。最后的结果,平庸的皇子自知没有争夺的能力,同时也难以获得朝臣的强力支持,所以大多早早便放弃了。

乾隆晚年时仅有几位皇子存世

乾隆帝虽然与康熙帝一样,膝下曾有诸多皇子,但不幸大多年少便夭折,而且,乾隆帝足足活了88岁,在位达63年,在封建社会,这等高龄而逝,非常不易,所以,当时能陪伴乾隆一生,并且有能力争夺皇位的皇子几乎没有,仅存的几位也多有顽疾。

宫中,朝中,没有了多方的争斗,乾隆的传位与康熙帝相比,自然显得风平浪静。乾隆帝后来挑选十五子(后来的嘉庆皇帝)成为储君,可能也是其唯一的选择了,因为虽然十五子能力并不出众,但脾气秉性还是很不错的。


娜娜聊古今


从来都不是这样。

乾隆一生只有三个嫡子,也就是老二老七与十二,结果都早死。

满清历来重视嫡长子,满朝文武一直希望能够立嫡,然而除了道光这个独苗之外,历代满洲酋长都没有机会立嫡。努尔哈赤幽死褚英,废黜代善,两个最大的嫡子都没有机会。皇太极两正妻无子。康熙只有废太子胤礽是嫡。雍正嫡妻唯一儿子弘晖早丧。

因此乾隆对老二寄托希望,结果早死。乾隆悲痛甚至迁怒庶长子,斥责辱骂,庶长子永璜以后一直生活在阴影中,22岁就死。

皇七子,不到两岁就死。

皇12子,24岁就死。

所以,乾隆后期在世可能参与夺嫡的儿子实际只有八、十一、十五(嘉庆)、十七(嘉庆同母弟)四个儿子。皇六子永瑢是出继,已经不能算乾隆的儿子。

前面两个实在不成气,只能选相对正经一点的嘉庆。但是乾隆秘密册封太子后还对嘉庆有些不满意,曾乞求上天,说若自己册封的嘉庆不合适当继承人,请祖宗显灵,带走嘉庆。

而八、十一两个皇子真不想当继承人?

皇八子永璇爱书法,还有跛足,显然不能担任继承人。十一子永瑆好艺术,甚至是与刘墉齐名的书法家,显然为个人爱好投入太多,当然不可能成为继承人。实际都是被吓倒了,甘愿做个富裕王爷而已。


四川達州


康熙皇帝在能力和成就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在生孩子上也可以称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共有二十个女儿,还有三十五个儿子。康熙的三十五个儿子中序齿的只有二十四个,其余十一个都没有序齿。这么多儿女一方面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皇帝的生育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的活力。康熙皇帝作为一个父亲,多子自然多福,康熙皇帝足以含笑九泉。乾隆皇帝在生孩子上面虽然比不上爷爷康熙皇帝,但也是多子多福。乾隆皇帝一共有十个女儿和十七个儿子。乾隆皇帝也算是一个多子多福的老人。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子孙满堂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也会出现一些令他们感觉到难过的事情。康熙皇帝一辈子对待敌人从来没有手软过,也没有任何敌人能够打败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却摆不平自己的家事。康熙皇帝有多子多福是幸运,也是一种不幸。多一个儿子就多了一份保障,但是也多一个儿子分家产。康熙皇帝的家产非常多,每一个儿子都可以获得无数家资。但是康熙所有儿子最看重的还是康熙的皇帝宝座。康熙的宝座只有一个,最后也只有一个儿子可以可以继承皇帝宝座。能继承皇帝宝座的儿子将会成为整个国家的主宰,得不到皇帝宝座最多当一个没有封地的亲王。所以康熙所有儿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皇位的继承者。到了康熙皇帝晚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康熙皇帝在世的成年儿子几乎都直接或者间接参加了这次夺嫡大战。


乾隆皇帝也有十七个儿子,却没有出现多少夺嫡之战,皇十五子永琰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皇帝继承人。为什么乾隆皇帝时期皇位传承会一帆风顺呢?
乾隆的17个儿子分别为: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七子永琮,皇八子永璇,皇九子未命名,皇十子未命名,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永琰,皇十六子未命名,皇十七子永璘。
乾隆皇帝的儿子非常多,但是当他确定继承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可以选择的余地并不多。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出生于1711年,病逝于1799年,足足活了89岁。乾隆的儿子大多没有继承乾隆皇帝长寿的优良传统,许多儿子寿命非常短。皇九子、皇十子和皇十六子出生没有多久就去世了,所以连名字都没有取。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皇十三子永璟和皇十四子永璐在孩童期间就早夭。这七位儿子都是幼年早夭。乾隆剩下的儿子中也有不少儿子根本没有活过自己的父亲。


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两位皇子在孝贤皇后的葬礼上表现得不够悲伤,而被乾隆皇帝严加指责,剥夺他们两个皇位继承资格。皇长子永璜郁郁寡欢两年后病逝,时年22岁;皇三子永璋于1760年病死时年25岁。皇四子永珹被过继给和硕履懿亲王胤裪,于1777年病死,早于乾隆去世。皇五子永琪多才多艺会多种语言,书法和骑射等也是样样精通,深受乾隆皇帝钟爱。可惜的是永琪于1766年病逝,时年仅25岁。皇六子永瑢被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于1790年病逝,时年48岁。皇十二子永璂因其生母断发惹怒了乾隆,等同被废,于1776年去世,时年24岁。乾隆皇帝皇帝最后一次决定立储的时候,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和皇十七子永璘。
皇十七子永璘刚出生没有多久,他的年龄太小,根本没有夺嫡的能力,也没有在立嫡的考虑范围之内。皇八子永璇寿命很长,他的母亲金氏的身份太低微,而且又是外邦人。永璇言行举止比较轻佻浮躁,做事不识大体,人缘极差,而且这哥们的脚还不大好。皇十一子永瑆是一个十足的文人,身上的文人气质非常浓厚。永瑆的政治能力不行,而且他的心思也不在政治方面,自然也不会参加夺嫡之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为什么乾隆时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夺嫡之战。乾隆皇帝太能活,他熬死了自己的十三个儿子。乾隆的不少儿子们没有活不到乾隆皇帝确定继承人的时候。康熙虽然在位时间比乾隆长,但是康熙只活了69岁。康熙的儿子整体寿命比乾隆儿子寿命要长不少。康熙晚年出现夺嫡之争的时候,康熙的年龄大概也就是五十多岁,康熙的不少儿子也都正值壮年。乾隆皇帝的儿子则不一样,乾隆许多儿子根本没有同屏出现过。他们连同屏出现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能夺嫡。所以有时候皇帝活得长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最起码可以避免儿子们夺嫡。
康熙皇帝时期各种战事比较多,他的儿子又都个个能干,每个儿子都有一定势力。所以他们也有夺嫡的能力。康熙参与直接夺嫡的九个儿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夺嫡成功的皇四子胤禛自然不必多说。皇三子胤祉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斐然,皇八子胤禩是有名的“八贤王”,皇十四子胤禵在军事上的才能绝非一般,其他皇子也都各有才华。但是乾隆的儿子们明显比不上康熙的儿子。乾隆的儿子就没有几个像样的,真正有能力的可能就是皇五子永琪。皇十五子永琰只能算是矮子里挑高个。其余儿子要么平庸,要么不靠谱,要么短命。这样的皇子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夺嫡。


“九子夺嫡”总得有“嫡”夺才能夺,没有“嫡”怎么夺。皇二子胤礽两岁的时候就被康熙皇帝立下皇太子。胤礽在太子的位子一呆就是几十年,他也当了几十年其他皇子的靶子。康熙的不少儿子都非常有能力,太子胤礽却是一个相对比较平庸的皇子。太子的资质相对平庸,且越来越不讨康熙的喜欢。所以其他皇子才看到了夺嫡的希望,他们才敢于参与夺嫡。雍正皇帝时期,吸取了“九子夺嫡”的教训,改公开立太子为秘密立储。皇帝会把皇储的人选名册拟定好,立储谕旨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在皇帝身边,另外一份放在匣子里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老皇帝去世之后,大臣们把两份立储谕旨取出之后当众打开,两份诏书一致后宣布新任皇帝。乾隆也是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选择了永琰。既然是秘密立储,当时的皇子都不知道谁会是储君也就没有打击的目标。所有皇子也都可能已经被立为储君,如果此时还是妄动的话,极有可能引起皇帝反感而改立他人。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给父皇留下好印象。
综合以上原因,乾隆在位期间才没有出现皇子夺嫡的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