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咋经过山东郓城县呢?

715457390177张建军


施耐庵写书是非常严谨的,《水浒传》中出现的地理位置,可谓一处都没错。如果我们也像作者那样,仔细阅读文本,认真考察故事的寓意,仿佛错了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实际上都有其深刻的寓意。绿野老道曾经考证过书中的清河县到底在哪里,武松为何要在景阳冈打虎。也论证过宋江题写反诗的江州并非浔阳江边的九江,而是江苏镇江。

这些故事中的地名及地理位置之所以出现错乱,是施耐庵在其中隐写了其创作意图,以及为即将写到的历史真实伏线。这个题目所讲的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为何要经过山东郓城县,同样有地理上的模糊。但是,假如认真的探讨一番,施耐庵真的没写错。怎么回事呢?

智取生辰纲有故事蓝本

施耐庵作《水浒传》依据了很多历史资料,包括《宋史》、《挥塵旧录》等正史野史。其中,最主要的参考蓝本,则是《大宋宣和遗事》。在这部笔记体野史中,就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这个《水浒传》蓝本故事是这样讲的:

正是宣和二年五月,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其马县尉一行人,行到五花营堤上田地里,见路傍垂杨掩映,修竹萧森,未免在彼歇凉片时。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也来堤上歇凉靠歇了。

这八个大汉就是《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当时,马县尉也像杨志等人那样,喝了参着蒙汗药的酒被麻翻,晁盖等人劫走了生辰纲。

《水浒传》中讲到,晁盖是郓城县东溪村人,劫走生辰纲的地点,也由五花营堤改为黄泥冈。这一改,似乎就改变了生辰纲的押运路线,让杨志他们绕道到郓城县,故意让晁盖他们劫走。这也难怪一同押运的蔡夫人的奶公老都管,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青面兽,还说他与强贼勾结,抢走了生辰纲。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绝对不是,生辰纲不可能途径郓城县,然后再送到东京汴梁。

《水浒传》在晁盖打算劫取生辰纲时,就提到过一个地名:石碣村。书中说,石碣村是阮氏兄弟的家乡,与梁山同在一个泊子里打鱼谋生,距离梁山泊很近。《大宋宣和遗事》中也讲到,晁盖等人劫走生辰纲之后,在宋江的帮助下,从石碣村上了梁山。

因为石碣村这个地名,就有可能把生辰纲的运输路线搞得很清楚了。晁盖他们完全可以按照施耐庵的设计,劫取生辰纲。而且,施耐庵绝对没有出现地理位置上的差错。

晁盖本是东溪村保正吗?

小说毕竟要经过二次创作,否则,照搬《大宋宣和遗事》就好了,多省事。但这样干,就不会有《水浒传》这部伟大的名著了。

且说《水浒传》第十三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中说,刘唐不知从哪里打探到了生辰纲的消息,前来找晁盖,试图劫了这套富贵。刘唐见到晁盖时,书中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

那么,东溪村属于哪个县管辖呢?毫无疑问,就是山东济州府郓城县。因为,这个县里的马步军都头朱仝、雷横经常来这里巡逻,东溪村属于郓城县治下,晁盖与他们很熟。

话休絮烦,施耐庵笔下,晁盖就是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然而,《大宋宣和遗事》中,晁盖却不是东溪村人:

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住,姓晁名盖,人号唤他做“铁天王”;带领得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劫了生辰纲)。

晁盖并非东溪村人,而是石碣村人,也就是吴用前往说服三阮撞筹的所在。而《水浒传》中却提到了东溪村与石碣村所隔的距离,大约有百余里地。

施耐庵改写了《大宋宣和遗事》的这段故事,把晁盖从石碣村挪到了东溪村,是为了为后文做铺垫:晁盖是被吴用逼迫不得已上了梁山。假如按照蓝本故事,就把晁盖写成石碣村人,那么,吴用说三阮撞筹、暗地里了解水泊梁山情况就写不下去了。

即便如此,不管晁盖是石碣村人,还是东溪村人,《大宋宣和遗事》和《水浒传》都讲得很清楚,这两个地方都在郓城县。

既然晁盖是郓城县人,那么,生辰纲就必定会经过郓城地界了吗?上文讲到,生辰纲不可能从郓城县过道,那么,晁盖他们又是到哪里劫取的生辰纲呢?

《水浒传》的石碣村在哪里?

生辰纲案子破获后,郓城县派一直闯董平前去捉拿捉拿晁盖。郓城县押司宋江得知消息后,赶紧跑到石碣村报信,晁盖因此上了梁山。

按照《水浒传》中宋江报信的情节,可知《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石碣村距离郓城县衙不远,就像是施耐庵笔下的东溪村到县衙的路程。

宋江、晁盖都是郓城县人,这一点施耐庵严格的遵守了史料记载,只不过改写了其中的细节而已。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北宋时期的石碣村真的是郓城县辖区内的一个村寨吗?

查看地图得知,现在确实还有石碣村,而且还不止一个。按照《水浒传》及其蓝本故事的记载,本文所讲的石碣村大致应当在山东境内,那么,是不是在郓城县呢?

查看地图得知,山东石碣村在东平湖最北端,完全符合《水浒传》所描述的地理位置。然而,按照现在的辖区,这个地方应当属于山东省东平县旧县乡。换做北宋时期,石碣村应当归属东平府管辖。如此,是不是施耐庵弄错了呢?

我觉得,不是施耐庵弄错了,而是现在的石碣村并不一定就是当年的石碣村。《大宋宣和遗事》讲得很清楚,石碣村就在郓城县附近:

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报与晁盖几个,暮夜逃走去也。宋江天晓,进将文字呈押差,董平引手三十人,至石碣村追捕。

宋江一夜之间能打个来回,单程最多三十里地。假若把当时的石碣村弄到东平湖的最北端,则距离郓城县少说也有二百多里路程,与两本书所描述的情况相去甚远。因而,《大宋宣和遗事》的石碣村就是《水浒传》的东溪村。而施耐庵所写的石碣村,则在梁山附近,也就是距东溪村百余里的地方(郓城县距梁山县约一百五十里)。

水泊梁山在北宋时期,水域宽阔,现在只剩下东平湖的一部分。当年的石碣村现在大概已经在远离湖泊的陆地上了,因而,被现在东平湖北端的石碣村取代了《水浒传》中的石碣村。这一点,《大宋宣和遗事》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证据。

《水浒传》的晁盖是从石碣村上的梁山,却应当是在郓城县境内的石碣村。假如从郓城县到东平县的石碣村再上梁山,晁盖他们就真的是路痴了。

因为,梁山就在郓城县的附近,相距不过八九十里地。而如果要从现在的石碣村上梁山,则必须是先经过梁山再到石碣村,又从石碣村折返上梁山。这样走道,岂不是神经病吗?

这样,晁盖是东溪村人,也是石碣村人,只不过施耐庵根据《大宋宣和遗事》把石碣村改做东溪村,又在梁山附近虚拟了一个石碣村。上文讲到,这都是为了编故事。

晁盖是在哪里劫取的生辰纲

上文讲到,晁盖等八人是在“五花营”麻翻了马县尉,劫走了生辰纲。那么,这个五花营在哪里呢?从地图上看,这个地方应当在河南南洛,也就是现今的南乐县。这个地方是从大名府到汴京开封的直线路径,押送生辰纲绝对不会绕道郓城县,更不可能经过石碣村附近。难道施耐庵又出错了?

施耐庵绝对不会出错,他写了黄泥冈是在郓城县境内吗?

《水浒传》中第一个提到黄泥冈这个地名的,是入云龙公孙胜。当时,七个人在晁盖庄上聚义,商议打劫生辰纲的具体行动,吴用说正要辛苦刘唐再跑一趟,搞清楚生辰纲具体起运时间和所经路途。公孙胜接过话头,说道:

此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

听了公孙胜的话,晁盖说道:“黄泥冈东十里路,地名安乐村。”这两人言语之间,都没有提到黄泥冈的具体地址,谁又能说施耐庵的黄泥冈就在郓城县呢?

却说杨志押着生辰纲从大名府出发,南下汴京。《水浒传》中交代,杨志他们走了十四五日,便来到了黄泥冈。施耐庵这么写,似乎有点夸张了。不过,这正是为了晁盖他们从郓城县赶到黄泥冈腾出足够的时间。

也就是说,晁盖等人从郓城县东溪村出发,赶到外地劫了生辰纲,然后又悄然返回。济州府破案后,晁盖便从东溪村逃了出来,到数十里外的梁山落草。这个情节,与《大宋宣和遗事》讲得毫无二致,郓城县石碣村的晁盖,也是赶到了五花营劫了生辰纲的。《大宋宣和遗事》没有写生辰纲从郓城县经过,《水浒传》同样也没写黄泥冈就在郓城县境内。

至于《水浒传》中说,吴用假称他们是濠州枣客,前往东京贩卖枣子。这是吴用故意暴露晁盖的一个损招,绝对不是施耐庵出了差错。

濠州的治所就在现今的安徽凤阳,从这个地方去开封,绝对不会经过郓城,更不可能先北上绕道南洛,再南下取道汴京。施耐庵曾经在张士诚帐下效力,而张士诚的势力曾涉及安徽。这一点地理常识,想必施耐庵先生还是具备的。为了故事的需要,才故意绕了这么大的圈子。

生辰纲绝对不会经过郓城县,施耐庵没写,蓝本故事也没讲,而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晁盖是郓城人,黄泥冈也就一定在郓城县了。


绿野萍踪01


劫生辰纲实际地点是现在的,河南省南乐县西邵乡五花营树,树林沙岗地形地貌与历史相符,当时属于直隶京师犬名府南乐县五花营,向北距离大名府四十里地,现在为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用户8424721167384


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出来,应该是为了过黄河,所以说顺着运河往南从聊城临清渡过黄河,那么再走官道,到了运城,从运城顺着黄河南岸到了开封,虽然我没有走过,但我相信你也没有走过,就按我说的这么算吧![呲牙][呲牙]



安安稳稳一直前行


《水浒传》作者对地名、方位,混淆是很多的。

鲁智深在五台山醉打山门后,智真长老修书让他去开封大相国寺。鲁智深带着书信,从黄河乘船顺流而下,却越过开封,去了山东桃花山,演绎了“拳打小霸王周通”,又去了二龙山聚义。

山东的”桃花山、和二龙山“在哪里?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同样,《水浒传》里还有登州府打老虎的猎户解珍、解宝兄弟。引出了孙新、孙立、顾大嫂一系列人物,和发生的故事。

其实在登州府——现在的蓬莱城在海边上。周围不是山区,不会有老虎、也不会像京剧《锁麟囊》的发洪水的。

这些都是作家们演义出来的!


江千里2014


这个很好理解!

哥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们的郑州,你从荥阳到中牟

按理说应该是走(1)号线!

可实际你要走(2)号线!

为啥呢????

(1)号线货车不让走,只能走(2)号线!

也就说只能绕道!

[耶][耶][耶][耶][耶][耶][耶][耶][耶][耶][耶]



非恭诚媾


很有可能,古时候又没有导航走近路,也有可能官道就是要去郓城,现在看郓城好像无足轻重,但在当时也是重镇,就和现在修高铁一样,不也是一样沿途尽量经过重要城市吗?难不成就走直线?举个例子,比如京广线,中途直接从武汉到广州不就完了?还绕道长沙干什么?所以,古时候的线路也应该会这样,经过重镇!那时候修路可没这么简单!



开弓不回


主要原因应该是洪水期黄河泛滥使百姓流离失所,庄稼减产粮食断绝导致途中盗贼又多,所以杨志选择绕道走!

我们来看一个自西汉至北宋时期,黄河决口改道的年数资料:两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间为15年。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间为9年。隋唐五代:公元581年至960年间为39年。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为66年。从以上的资料不难看出,北宋一朝黄河泛滥的年份,几乎是以往七百多年的总和!

历代黄河故道北宋期间,黄河的灾害大大超越前代,由于北宋的京城开封就处于黄河下游,所以历代北宋皇帝对黄河水患的治理都尽心尽力。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黄河在澶州(河南濮阳)横陇埽决口后形成了新的河道。宋朝人称为“横陇故道”。

欧阳修有记载说“横陇既决,水流就下,十余年间,河未为患”。这条河道,穿过河南之后,从东北方山东入海了。一开始这条新的河道还算顺畅,然而黄河泥沙居多,若不勤于疏通,不久河道就会淤塞。果然七年之后,也就是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1年,黄河又从澶州商胡埽决口。这次决口后,黄河水一路向北而去了。又过了十年,公元1051年,向北流的黄河再次决口。

第二年,新冲出的河道淤塞不畅,又有重新决堤改道的风险。这时候宋仁宗还在位,他召集群臣商议治河之策。是顺其自然让黄河往北流呢,还是恢复到原来的横陇故道让黄河往东流。当时的河北转运使李仲昌提议堵塞商胡北流河道,回复横陇故道。不过这提议遭到了欧阳修的反对。他认为横陇故道已经淤塞20多年,这条河道难以恢复。然而,恢复横陇故道的建议却被宋仁宗采纳。实施的结果正如欧阳修所料,引黄河水入横陇故道的当晚,即由于水流宣泄不及而决口,河北数千里地一片汪洋,人民死伤无数。横陇故道的回复以失败而告终。此后的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关于北流还是东流之争一直不断。堵了决、决了修,反复进行。

一条黄河,搞得北宋政府心力交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黄河水在北宋最后一次回复成东流不到五年,再一次决堤。洪水滔滔,重新冲出一条河道,向北而去。从此之后一直到北宋灭亡,黄河的河道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公元1117年,北流的黄河水在河北境内多地大决口,淹死一百多万人。这正是政和八年,宋徽宗在位的时候。黄河水决口之地,滔滔洪水过后,泥沙淤积,土地变得贫瘠且盐碱化,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黄泛区。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庄稼减产粮食断绝,赤地千里,这时候盗贼能不蜂拥而起吗?大名府到开封的中间这地段,终北宋一朝,一直是黄泛区。

由此推测,杨志从山东走远路,正是为了绕开这一两百公里的黄泛区!首先,蔡京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十五,正是北方雨季发洪水的季节,这时候带着沉重的财货从黄泛区过,一旦决口遇到洪水,在千里平原上没有可躲避的高地,连人带财物都会被冲得无影无踪。再者,杨志也说过“途中盗贼又多”,而这片黄泛区更是重灾区,带着十万贯财货从这里过路,还不是往枪口上撞嘛!综合这两点,杨志选择了绕路走。


古今未


作者不识道,开封在大名府的正南偏西一点,郓城在大名府的东南方向。





泰山7353992905848


施耐庵先生创作《水浒传》,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千万不要斤斤计较,件件考证。

在施耐庵老师的头脑中,地理的概念不是太强烈,位置和距离的把握不是太准确;由于地理知识的匮乏,造成了时空上的错误,不足为奇!

其它不说,我仅举一个现代人都耳熟能详的地名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就能够充分支撑我上述观点。

呼保义宋江因和晁盖私通,泄露军机,放走智取生辰纲一拨人马。晁盖上了水泊梁山,为感谢宋江救命之恩,派人下山送钱财于宋江。谁知此事被宋江内人闫婆惜发现并威胁告官,宋江失手杀了阎婆惜成为罪犯被刺配江都。

大家记住,宋江杀人,成为罪犯,从山东郓城来到江西九江。两地距离大概在1000公里以上。

宋江人缘好,虽是罪犯,但在江都,却也自由自在,好生快活。可惜不幸酒后在浔阳楼吟诵反诗被小人陷害判处死罪候斩。

千里之外的晁盖得知恩人宋江消息,大惊失色,马上部署营救措施,结果忙中出错,又搭上神行太保戴宗。

官家即刻准备大开杀戒,要把宋江和戴宗等人斩立决。在此关键时刻,晁盖亲率梁山全部人马,浩浩荡荡,杀向江都,准备劫法场,救下宋江等人。

大家记住,从山东梁山县到江西九江市,1000多公里,2000来里地,梁山好汉只有三天时间!这么长的距离,如果骑马,一天三百里,需要一个星期;如果步行,一天100多里,至少半个月左右。开始梁山好汉只用了两天,真是“飞也似”的!

最终,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成功救出宋江,胜利凯旋回到水泊梁山。

晁盖等人,来回4000多里地,只要区区数天。这里,不是因为梁山好汉们的腿快,而是施耐庵老师的地理知识的疏浅和混乱。



一风2008


但地理错误在水浒传中有许多,有的是作者故意为之,完全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而有的就是作者的失误了,要知道地域沿革是很复杂的事情,在古代更是如此,缺乏足够的资料及消息流转,造成错误在所难免,就是今天的导航路线也可以出现好几条,就是绕弯一下也可以理解。

一本优秀的书籍不应该纠结一些小错误,让自己浪费时间,从而对整本书产生否定,觉得其不严谨,遑论名著。

你要知道它是一部小说,小说来源于实际而又升华,所以我们何必按图索骥呢?地名与人名非得与实际对照,对于小说来讲实在冤枉。

书中有很多精华,如文笔,结构,权谋等,这些才是吸引人,几百年人们津津乐道,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啊,如果盯着缺点,不就成了买椟还珠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