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文化聚焦生活


宁远大捷也就是宁远之战,是发生在公元1626年,大明和后金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最后以大明击败了后金而告终,这时的明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败,而后金才刚刚崛起,指挥这场作战的明朝将领是袁崇焕,但是当时袁崇焕是在备受排挤,人手严重不足,承受极大压力的

情况下打赢的这场战争,可以说赢的很不容易。

当时明朝宁远城里的明朝军队不到两万人,努尔哈赤参与攻城的部队大约有6万人,但是他号称自己手下有二十万精兵,具体数字就不得而知了,明朝一边兵力上没有任何优势,政治上也没有优势,当时的辽东经略高第,就一心只想撤退逃跑,高第他是因为依附阉党才得到封疆大吏的职务,他不会打仗,也没啥能力,他的政策就是放弃关外领土,守好关就行,但是在这之前袁崇焕修建堡垒,兵营,开垦土地,他自然不愿意没有任何抵抗就放弃关外土地,于是高第就把袁崇焕扔下了,让他守着孤城宁远,自己退回关内。

袁崇焕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积极采纳边关将士们意见,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在袁崇焕严明的治理下,明军士兵斗志高涨,他也早为这一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宁远城布置了30门红衣大炮(葡萄牙制加农炮),这极大的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也在后来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1626年正月二十二,后金正式向宁远城发动了进攻,努尔哈赤还是按照惯例先放被俘的汉人回城劝降,但是被袁崇焕严词拒绝,后金正式开始攻城,从早上打到夜晚,尸体堆积成山,始终没能打下宁远,后金包围宁远城,想要困死宁远,但是由于准备充足,被明军不断用大炮轰击,努尔哈赤只得改攻明军储粮的觉华岛,但是由于伤亡惨重,后金不得不暂时撤兵,后金中有重要人物在此战中被大炮炸成重伤,据说就是努尔哈赤。

总的来说此战明朝和后金各有胜负,在主战场上明军重创了后金,但是明朝的粮仓觉华岛也陷落了,袁崇焕本来该由此战一战成名,但是这位大功臣却被魏忠贤排挤,愤然辞官回乡,直到朱由检继位,魏忠贤被除掉,袁崇焕才被推荐重新启用,后来后金卷土重来,遵化、三屯营均被攻破,后金军队直逼京师,这时袁崇焕再次站了出来,率军阻击后金兵,后金败退,京师解围,这时朝廷里那群阉党的残余势力却陷害袁崇焕,说他故意放金兵入关,诬陷他和后金勾结,后金得到消息将计就计,传出了和袁崇焕有约定的消息,朱由检听信谗言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百姓食其肉,因为这不过就是群没有大脑的愚民罢了。袁崇焕他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伟大英雄。


玄坤文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宁远大捷毫无疑问是大捷。

在宁远之前,满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根本就没有打过败仗。

此战,袁崇焕以自己的战略头脑冷静分析战局,正确的采用了扬长避短的守城,瓦解了满清骑兵的优势。

在满清步兵攻城中,又被明军弓弩和火器打击,抵消了满清骑射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明军的大炮是满清无法对付的,因为满清没有对等的武器。

结果满清久攻不克,伤亡惨重,铩羽而归。

野猪皮努尔哈赤因此气死,一说是受了炮伤而死。

宁远大捷,并不仅仅是守住宁远城这么简单。

宁远是在山海关以北300公里的战略要隘,是山海关的战略屏障。

宁远不失,山海关就很安全。

在宁远战役之前,所有人都说宁远守不住,让袁崇焕退守山海关外几公里。

区区几公里的纵深,哪里对付得了满清,山海关是绝对守不住的。

一旦山海关被攻破,满清占据山海关和宁远,可以建立稳定的交通运输线。同时,山海关距离北京只有300公里,满清骑兵几天就能杀到北京城下。北京城随时处于满清的威胁下,那么大明也就名存实亡了。


所以,宁远大捷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非常关键的胜利。

至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以后,老百姓疯狂相食其肉,很简单,愚民而已。

愚民是没有脑子的,上面说什么他们都信。

现在皇上说满清入侵都怪袁崇焕,他们自然就相信了。

之前清军在河北省尤其是北京附近大屠杀,又将财物洗劫一空,放火烧光。无数愚民的财产和生命遭到损失,自然要发泄。

此时袁崇焕被朝廷杀了,用他发泄自然没有任何危险,自然相食其肉了。

说实在的,如果大明的愚民稍微不那么愚昧,明朝也绝对不会亡了。


萨沙


到现在,好多人把觉华岛与宁远之战混为一谈,其目的就是为了抹黑宁远之战的功绩,为了抹黑袁崇焕的形象。

宁远的胜利是明对后金开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打破了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阻止了努尔哈赤的战略攻势。自此,后金与明开始了对峙阶段,使明朝摆脱了一直挨揍的局面。这种战略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并不是杀几个人头能做到的。(后金一直是扬功晦败,但宁远的记载后金伤亡却远高于明朝。再对比后金记载其他对明朝的战役,就知道有多难得了,往往后金伤亡十几个人,明朝就死亡上千。)

觉华岛与宁前道在内的所有后勤粮草都由山海关总兵杨麟直接管。觉华岛上的七千将士由高第直接指挥。高第逃跑时丢掉大批粮草与军民,还有人为高第那个死太监洗白。这帮人已经丧心病狂了。却把责任推到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与后金血战的袁崇焕身上,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袁崇焕能打赢,是依靠城墙大炮,到城外去和后金野战,无异于送死。袁崇焕没那么傻,现在却有这么多傻缺出这种馊主意。

名将是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攻敌人的短处,用自己的短处去攻敌人的长处,都是脑子进水的二百五。





白耀亮


袁崇焕,一位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宁远之战,袁崇焕宁肯战死,绝不退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此时的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但是,仅仅五年后,形势急转直下,袁崇焕竟被崇祯皇帝下旨凌迟处死了。而且,袁崇焕死后,京师百姓争相夺其肉,食之。曾经威震后金,叱咤风云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为何遭致此等恶果呢?一句话,袁崇焕成于宁远大捷,败于己巳之变,败于盲目自大。



宁远之战,袁崇焕一战成名,这是他的决心与意志使然,也是他的机运到了。

明天启6年,原蓟辽督师孙承宗辞官后,阉党高第上台。作为新任辽东主帅,面对后金努尔哈赤的屡屡进攻,骚扰。高第的主张很明确,放弃关宁锦防线,现有全部兵力退守山海关。身为宁远道的袁崇焕,作为孙承宗的学生,他宁死不从,袁崇焕是要捍卫孙承宗的辽东方略,也是在表明自己绝不后退,誓死抗争的决心。高第上任后,山海关外围包括锦州,松山防线几乎被全部撤出,只剩宁远一座孤城。宁远成为努尔哈赤进攻大明山海关的唯一屏障,努尔哈赤势必夺之而后快。



战前,努尔哈赤所领后金兵力6万,号称13万,明军守军不到2万。虽说兵力有所悬殊,明军装备却丝毫不差。据《明季北略》记载,为守住宁远,袁崇焕特请旨兵部调来了11门西洋大炮,这些大炮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炮,由葡萄牙人建造。袁崇焕又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肃清城内城外的异端分子,为大战作好了准备。战争终于开始了,努尔哈赤的八旗部队,面对明军的顽强抵抗和城坚炮利,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从未遇到过如此激烈的抵抗。努尔哈赤并不服输,他一次次的组织进攻,看到的却是八旗将士一个个倒下。最后,眼看攻城无望了,努尔哈赤在丢下众多士兵尸体后,只能就此作罢了。宁远城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总算守住了。

不过也有人说,其实明军也只是惨胜罢了。努尔哈赤知道攻不下宁远后,气愤之下,率领大军袭击了明军屯粮重地觉华岛。觉华岛7000余守军和7000多商民全军覆没,8万石粮草为后金所毁,明军在觉华岛战场,输的惨不忍睹。之后,努尔哈赤撤军了。生平未遇敌手的努尔哈赤,宁远之战总计伤亡了1.7万余人。努尔哈赤很郁闷,不久便因疽毒复发,病逝了。

宁远被袁崇焕顽强守住,他挫败了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鼓舞了明军士气,为病入膏肓的大明打了一剂强心针。因而此战对袁崇焕,对大明都是意义重大的。

经历过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后,袁崇焕本该步步高升,但是,魏公公并不喜欢他,袁崇焕因此离职。1627年,崇祯皇帝继位,袁崇焕被重新启用。平台召对,袁崇焕说出了“五年复辽”的轻狂之言, 袁崇焕可说是为自己挖了个大大的坑。不管怎样,崇祯此时很开心,因为令大明焦头烂额的辽东与后金,终于有人敢出来接手了,而且此人还满怀信心,崇祯对袁崇焕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赐予了袁崇焕尚方宝剑,又令六部尽量满足袁崇焕的要求。袁崇焕成了蓟辽督师,拥有先斩后奏、生杀予夺的特权,还有六部源源不断的补给。结果呢,袁崇焕令崇祯大失所望。袁崇焕擅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又因在己巳之变中应对皇太极不及时,招致了满朝文武,京城百姓的痛恨。




明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一次大胆的战略远征。皇太极率领八旗骑兵,绕道蒙古,避开了关宁锦防线,直扑京师。袁崇焕尾随其后,却始终未能阻击后金。皇太极突入京师,虽未能全胜而归,却闹得京师震动。后金军队劫掠无数,京师富户,官僚,百姓人心惶惶,损失惨重。后来,皇太极又施离间计,宣扬与袁崇焕有秘约。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己巳之变,袁崇焕成了最大的“背锅侠”。


民意沸腾之下,袁崇焕成了众矢之的,崇祯也是义愤填膺。"五年平辽”,蒙谁呢,大本营都差点被人端了。崇祯本就是个疑心病甚重的皇帝,又受后金离间计影响,袁崇焕也就难逃一死了。崇祯三年,袁崇焕因“与后金秘约、擅杀毛文龙”等大罪,被下令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京师百姓余怒未消,争相食其肉。袁崇焕太自大了,既未能"五年平辽”,又未能料敌先机,他葬送了自己的功业。当然崇祯也是有问题,大明大厦将倾,崇祯却疑神疑鬼,他又怎能力挽狂澜呢。



“国危思良将,病笃思良医”。其实,袁崇焕是一位良将,他虽有小错,但瑕不掩玉。只可惜,他没有遇到明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是我眼中的袁崇焕。

一家之言,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风雪梦不逝


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是唯一让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后金最强主力畏惧的明朝将领,每次看到网上这些狼心狗肺黑袁崇焕的杂碎,我都非常悲愤,恨不得把这些颠倒黑白黑袁崇焕的杂碎及点赞黑袁崇焕的杂碎化成齑粉。

我与袁崇焕非亲非故,也不姓袁。就是感觉这些黑袁崇焕的杂碎缺乏最起码的智商与良心,民族英雄袁崇焕与你们有何怨仇,在含冤遇害几百年之后你们还不遗余力地篡改历史黑自己的民族英雄。南明满清民国新中国都为袁崇焕平反,这些网上的杂碎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动机,喋喋不休诋毁污蔑谩骂民族英雄袁崇焕。

明明宁远大战袁崇焕带领一万多明军大胜努尔哈赤带领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号称二十万),使努尔哈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努尔哈赤也被大炮打伤,而这些杂碎睁眼说瞎话,拼命减少后金主力参加宁远大战的人数,从十几万减少到六万甚至更少,拼命减少后金伤亡人数,从几万减少到几千甚至几百。这些杂碎故意夸大毛文龙宁远大战宁锦大战对后金的牵制作用,制造毛文龙围攻沈阳围攻辽阳的神话,却说不出毛文龙的任何具体战果,比如打死打伤后金军数量及任何一个与毛文龙军作战的后金军将领的姓名。

与宁远大战的记载后金只有最高统治者努尔哈赤带领十三万后金主力相比,宁锦大战带领后金军主力的首领的姓名记载非常清楚,包括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后金四大贝勒,而此时皇太极已经在努尔哈赤死后成为后金最高统治者,除了四大贝勒,还有济尔哈朗阿济格豪格德格类岳讬萨哈廉瓦克达等贝勒,后金可谓精华尽出。宁锦大战袁崇焕带领明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后金贝勒,击毙觉罗拜山巴希等后金军官,可这些黑袁崇焕的杂碎故意对后金军主力四大贝勒等忽略不提,拼命贬低民族英雄袁崇焕的辉煌战绩。

民族英雄岳飞遇害的时候留下“天日昭昭”的含冤悲愤的遗言,而民族英雄袁崇焕遇害的时候留下“忠魂依旧守辽东”的千古绝唱,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含冤,而是一生奋斗的事业即抗击后金守卫辽东,不知道那些黑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杂碎会不会诋毁袁崇焕是在作秀是在表演,让这些杂碎设身处地在面临被千刀万剐的酷刑之前作秀表演看看,看看他们能说出古今历史上有哪一个汉奸卖国贼在死之前能留下了民族英雄袁崇焕这样大义凛然的豪言壮语。


厚德载物49847


宁远大捷,之所以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无非是因为这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而且据说在此战中,满清被打死数千人,甚至努尔哈赤也是在宁远城下被炮炸伤而死,最后逼退满清大军。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宁远战役,确实算得上是一场大捷。但问题是,据史书上记载,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率军返回沈阳,其后两个月,他又率军征讨蒙古五部喀尔咯贝勒,并和蒙古科尔沁部奥巴台结盟,半年后,他才以病到清河温泉沐养,后来在由清河返回沈阳途中病死。

换而言之,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一直还在进行正常的军政活动。更主要的是,一个被大炮炸成重伤的人,临死前到清河温泉沐养,这不是挑战人类的智商吗?

事实上,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努尔哈赤以68岁的高龄突然死亡,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所谓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重伤而死,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

至于所谓的打死满清数千人,在满清官方记载中不过是500人;当然,满清所说的伤亡数字不一定可信,但问题是,据《明史》中所说,明帝国死亡的将士,足足有7000多人,如果加上老百姓的,就足足有14000多人,其中还有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满清焚烧。

当时宁远战场,明军的人数两三万,满清五六万,双方兵力对比也就是是二比一,说到天上,也就是三比一而已。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指挥的明军困守孤城三天时间,眼眼睁睁的看着,敌人把距自己30里的后勤重地攻下,杀掉已方七千士兵、七千老百姓,烧掉上千堆粮食、两千艘船;却是连城门都不敢出一步。

如果以这种兵力对比,这种战役结果,都能称之大捷,那大捷也为免太廉价?因为,在中国战争史上,以三比一的兵力,困守孤城三天,实在说不上有太大的难度。甚至而言,以这种兵力,困守孤城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战役都多的去。

我无意说,换谁上去,以这种兵力对比,也能保证城池不被敌人攻破。我只是想说,如果说一个将领以这种兵力对比,能困守孤城三天,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只不过,宁远大捷出现于比较特殊的背景下,所以,满清才感觉比较失败;因为努尔哈赤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辉煌传说被打破;而明帝国呢?更感觉自己胜利了,因为一败涂地的惯例终于有了一点改变。

萨尔浒之战时,明军损失五万大军;开原、铁岭更是让敌人直接攻破了城池;辽沈之战,一举丢失了70多座城池;广宁之战一举丢失了40座城池。现在,敌人来攻打,虽然丢失了20万石左右的粮食;并且死了近万人,但是,宁远孤城保住了!你说,这值不值得庆贺?算不算是大捷?

后来,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处死后百姓争相食其肉,表面上看,是老百姓愚昧无知,但事实上,换做任何人处于当时老百姓的位置上,都会恨不得食其肉的。

因为,在皇太极率领大军越过长城到底北京城的13天时间里,袁崇焕所率领的关宁军队是一路追随,但袁崇焕却没有做过任何试图阻止满清前进的动作,并且等袁崇焕跑到北京城下时,满清的军队还没有到达。给当地军民的感觉就是,满清军队好像是由袁崇焕带过来的。

当然,大家对袁崇焕的行为也能理解,因为,袁崇焕当时只带了九千人,皇太极率领了五六万人。怎么个阻止法?想当年,关宁线驻扎十五万大军,袁崇焕都不敢与皇太极主力对决。现在,让袁崇焕率领九千人与皇太极正面打仗,那不是逼着袁崇焕率军自杀吗?

但问题是,当皇太极的大家抵达北京城下时,北京城的驻军和百姓都在和满清军队血战,但袁崇焕和他的关宁军却在旁边看热闹,这也是后来崇祯皇帝为什么让满桂的军队进瓮城休息,却不肯让袁崇焕的军队进城休息。

如果,袁崇焕的军队伤亡超过一千;若是砍下几百满清士兵的首级。皇帝没有理由不让关宁军队进城休整,因为,面对这种伤亡,谁也不会怀疑关宁军队的忠诚度。

但问题是,袁崇焕军队自始至终都没有加入战斗,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伤亡。

袁崇焕从山海关出发,就是率军九千;祖大寿率军撤走时,还是率军九千。如果关宁军队哪怕只有几十人的伤亡,北京城附近的人,也不会认为关宁军队与满清有通敌嫌疑。

最后,满清军队在北京城附近肆虐了十多天,多少无辜百姓被抢被杀,袁崇焕就这样看着。当然,如果袁崇焕的过错,只有这些,估计也就是被砍头。问题是,在帝国都城被敌人包围之际,关宁军队竟然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袁崇焕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祖大寿造成的。本来,大家都觉得袁崇焕像汉奸,祖大寿就更应该率领关宁军队,给袁崇焕争一口气。总而言之,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袁崇焕及他的军队,是真正忠君爱国的军队。

但是,敌军正在北京城下肆意劫掠时,祖大寿直接就率军撤走,面对这种结果,皇帝自然恨得发狂,而北京城附近的百姓,自然恨得发狂。

皇帝拘捕袁崇焕,并不意味着皇帝一定会杀袁崇焕,也不意味老百姓一定会恨袁崇焕要死。但是,祖大寿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北京城的安危,什么皇帝的安危,什么百姓的安危,那都是浮云!

总而言之,你们老百姓敢说我们与满清军队不清不白,老子就不清不白,满清军队想折腾老百姓,就随便去折腾,既然皇帝敢作初一,我就敢作十五,你们又敢拿我们怎么办?

事情到了这一步,袁崇焕自然没有活路,因为这种行为已经坐实袁崇焕就是大汉奸,而且还是个大军阀,所以,皇帝把他凌迟处死了,老百姓也争想生吃他的肉。




我是赵帅锅


明朝唯二两次对后金的胜利,都是袁崇焕指挥的,这是没有疑问的。

不过相比之下,宁远大捷的水分要大得多。

实际上,什么炮伤努尔哈赤之类的说法,本就是报功时常用的夸大手段,努尔哈赤在此战被“炮伤”之后,还活蹦乱跳地去征讨蒙古林丹汗,又折腾了很长时间才死去。

而这次大捷,是在关外各城堡如雪崩一般,全面溃败之际,用一群吓破胆的官兵,依托坚城和重炮,将已经达到攻击补给距离极限的后金军队挡住的一次战斗。

从战役层面来说,明军大溃败,距离宁远不远的觉华岛水营被消灭,囤积的大量白银、粮食被抢,有效地弥补了后金出征的消耗,后金只能算是小挫。

而在明朝这方面,在诸多堡寨、城池都望风弃守的情况下,袁崇焕敢于抵抗,哪怕是封住城门的死守,也算是难得的亮眼表现。

糙点说,就是矬子里拔将军,整场战役打得太差、太丢人了,就他这里还可以,不是负分,就算是一次胜利。

事实上,对于这次胜利,天启皇帝是有清醒的认知的,不过也给予了他应得的提拔和嘉奖。

而宁锦之战是第二次胜利,也就是天启七年,袁崇焕将所部分为锦州、宁远两个重兵集团,顶住了后金皇太极亲率的对辽西地区的攻势,稳定了这一线的防御态势,不再出现后金一出兵就到处丢盔弃甲逃入山海关的奇景。

当然,这次胜利的斩获也并不多,明军也并不敢离开城头的大炮保护太远,不过明军敢于出城野战,也体现了明军在袁崇焕整顿之下,战斗力和胆气的提升。

至于说袁崇焕的下场,最关键的点,其实就是五年平辽的夸口和力主议和。

实事求是地讲,袁崇焕对于明清战争的前景看得还是比较准的,就是明朝短时间内不要说无力灭亡后金,就算是扛住对方时不时地进攻,也需要长期保持大量的兵力,给财政以巨大的负担。

如果能够通过议和喘口气,再积蓄力量,明朝作为树大根深的一方,总是有些优势的,然而,在崇祯二年的“破口”,将袁崇焕的如意算盘打得粉碎。

由于后金有了绕道经蓟镇、宣大等地,而不需经过辽西重兵防线入关的路径,同时也负责蓟镇战区的袁崇焕算是彻底坐蜡了。

正因为在他的主持防御之下,后金军第一次突入了京畿重地烧杀抢掠,又有一系列的谣言将百姓的愤怒集中到他的无能,甚至“通敌”上,袁崇焕就背上了一口大黑锅。

其实他的地位,通敌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大事件就得有大责任人,他正好合适,填进这个坑里,而对头的一系列指责,也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自然就让百姓群情激奋,以至于抢着分食他的肉。


刘三解


宁远大捷真实存在,而且算得上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虽然规模达不到萨尔浒那种水准,但是也算是明朝北方边关对后金作战取得的最有效的一次!而且十分长士气

作为袁崇焕的成名之战,这场战斗中他成功击溃来势汹汹的后金大军,并有很大概率将其领袖努尔哈赤击伤(大炮轰的),只是清朝对此事讳莫如深,故而在其主导编纂的《明史》中,也少有该部分的记载。不过诸多史料佐证,此事并非空穴来风!


袁督师的成名之路,就从这次宁远大捷开始!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偷袭,后金努尔哈赤率领精锐八旗子弟一路南下,试图突破明朝边关,到关内好好的烧杀掳掠一番,辽东这块肥肉努尔哈赤是啃定了!此时恰逢原蓟辽督师孙承宗已经辞官,阉党高第上台。作为新任辽东主帅,面对后金努尔哈赤高第二话不说就下令撤退,放弃关宁锦防线,全线退守山海关。此时仅为四品宁远道的袁崇焕,却不顾大军南撤退,独自向宁远进发。大军已经撤离,剩下的老弱残兵不足两万且士气极为低落。努尔哈赤知道,只要拿下宁远,整个辽东唾手可得,大明则危矣!袁崇焕也知道,一旦宁远北被破,大明在山海关外唯一的屏障将不复存在,努尔哈赤势必夺之而后快,袁崇焕则决定誓死守卫!

此次出征努尔哈赤带上了全部家当,整整六万精锐骑兵,对外号称十三万;而袁崇焕手底下仅有不到两万杂牌,人数比并不悬殊但实力差距却是巨大的。好在袁崇焕深得孙承宗真传,知道该如何打后金。此时宁远城上的红夷大炮成为了后金的噩梦。努尔哈赤兵临城下安营扎寨,连续打了N多天,自始至终都没能摸到城墙

袁崇焕用大炮对准后金阵营猛攻,后金军死伤惨重,但努尔哈赤仍坚持不退,死磕宁远。只是,突然在一次间歇性的炮攻之后,竟然退兵了。要知道在这之前已经多次进攻失败,都没下令退兵;却突然退兵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炮,的的确确伤到了某些重要的人物

一战成名却非天下知,却开启了一段亨通之路!

宁远大捷是毫无争议的一次大胜,虽然只是艰难的保卫战,却也是第一次对后金作战取得的胜利,并且在这场战争中,袁崇焕找到了应对后金的战略战术——防守反击。骑兵是其杀手锏,那么正面硬刚获胜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配合坚城大炮打防守反击,却是伤亡最少,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他这次悟道,却也为之后将自己打入万劫不复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成为辽东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在崇祯即位后获得了赏识,即刻官升N级成为督师的袁崇焕可算是熬出了头,不仅深得崇祯的信任,而且拿到了大笔的支持。要知道崇祯年间财税问题严重,袁督师张口八十万两白银作军费,崇祯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也正是崇祯的支持,才让袁崇焕在辽东建立起明末最强铁军——关宁铁骑,这是一支战斗力和后金不相上下的骑兵,是一支机械化部队,配有三眼火铳等高端武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强的特种部队

奈何袁督师生性骄傲,个人性格很有问题,所以他上任后的一次次错误的抉择,导致他最后变成了人人唾骂的“汉奸”。早在他为宁远道之时,便可不经上级同意直接斩杀二品总兵,等到了当督师的时候,更是嚣张至极,因为对皮岛总兵毛文龙不满,直接矫诏借尚方宝剑之名将其处死,此时的毛文龙已贵为一品武官,可他仍然敢这么干,也是胆大包天。除此以外他还忽悠崇祯“五年复辽”,当大臣询问其对策时,竟然回答一句“聊慰上意”灭亡的开始,就是膨胀

从忠心耿耿到最大汉奸,袁崇焕到底做了什么?

当初在宁远孤身一人独守一城的豪迈已经不复存在,袁崇焕在皇太极杀奔北京后的半年,都在牢里度过;最终他被判凌迟处死,百姓争相分食其肉并唾骂不止。这袁督师究竟是怎么了?当年的大英雄为何落得这般田地?是真的有心谋反还是为奸人所陷害?答案是,一切都是咎由自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绝非汉奸!

袁崇焕的罪名,大致有两个,第一就是擅杀朝廷大臣,且该大臣十分重要。虽然皮岛不大,但是毛岛主经营多年,在后金管辖的地区时不时的出来闹事儿搅局,不说给大明干了不少活儿吧,至少也算没给大明找事儿。就这么一号人物,那可是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钢刀啊,可到了袁督师这儿,二话不说就给咔嚓了。。。崇祯心里不发毛么?刚上任就把在后金腹地支撑了八年的毛岛主给做了,这是要作甚?

第二则是他“引狼入室”。由于皇太极大军绕过了宁锦防线一路直奔京城,袁崇焕得知后二话不说撒丫子就来救援,但他想的并不是在路上阻击皇太极,而是准备将其引入腹地,以北京城作为防守阵地一举击溃后金,因为他知道红夷大炮在北京城上,足足有三十个!他已经计划好了,该如何将皇太极打败,然后利用其长驱直入导致的退守不及,一路上进行拦截打击,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将其击溃甚至可以一举歼灭!毕竟深入敌后,撤退是个难题!

可是,袁督师太过盲目自信,他不知道崇祯已然对他产生了怀疑,他也不知道作为北京城来说,是万万不可以当阵地作战的!且不说他胜败与否,把都城变成战场,就足以判袁崇焕死罪!

加之他为了实现这一反击目标,一路上并未对皇太极进行拦截,直至其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已然怀疑袁崇焕的成分问题,可以说这场战争他是没有参与的,此时的他已经被缴了帅印,变成了囚犯。而京城周边乃至城中百姓,自然也认为袁崇焕为卖国汉奸

最终,经过长达半年的审判,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着实有些可惜,却一点都不可怜!自作孽不可活,但瑕不掩瑜,他始终是明末一代知名统帅,只是毁誉参半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宁远之战现在对于这场战争的争议是很大的,主要还是看自己怎么去理解了,还有当时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也没有人说的清楚了。

宁远之战是在明朝天启年间,天启六年,也就是1626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八旗军6万人,当时努尔哈赤是号称13万人。而当时宁远守军不过两万人,更关键的还是一座孤城,也没有援军可以来支援。还有宁远本来就是一座小城,城墙很矮,当时正值正月,最寒冷的时候,城墙外的护城河也结冰了。已经起不到作用了。

从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城下,当时袁崇焕就用大炮轰立足未稳的后金军,二十四日凌晨后金军开始攻城,一直打到二十六日,还是没有攻下来。后来努尔哈赤不得已只能是撤军,转而进攻当时在觉华岛上明军主要的后勤补给点,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岛屿,离陆地很近,最近的不过9公里左右,坐船最多几十分钟就可以到达了。而且关键还是当时海面都结冰了,后金军直接登陆到岛上烧杀抢掠,抢夺了大量的粮草,还尽数屠杀了当地的额守军和老百姓。岛上差不多两万军民尽数被杀。后来毛文龙袭击后金后方永宁,努尔哈赤只能是撤回沈阳了。努尔哈赤也因为这一仗悒郁疽发,八月就病逝了。

可以看到这场战役如果从支持袁崇焕的角度来看,袁崇焕打的确实可以,当时袁崇焕统领军队不久,依靠宁远这么一座小城,还是一座孤城,把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打退,坚持了几天几夜没有攻破,不得不佩服袁崇焕的军事能力。

但是如果是仔细去分析的话,这场战役的问题也是很多的,也就是网上很多人说的袁崇焕的阴谋论,当时后金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南下抢粮食,所以袁崇焕先是在锦州放了几十万石的粮草,后来又把觉华岛上放置了一些粮草,觉华岛虽然是一个小岛,但是当时冬天海面结冰,对于袁崇焕在东北这么多年了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点是让很多人怀疑袁崇焕的原因,目的就是把后金引到这些地方。然后让后金抢了就走。袁崇焕和努尔哈赤双赢的局面,当时袁崇焕刚刚领兵,需要战功来加官进爵,而努尔哈赤需要粮草,所以双方都需要一场戏。只是觉华岛上的两万军民就这么被后金尽数杀完了。

所以这个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黑袁崇焕的一点。这场战役本来怎么说都能说得过去。所以也很难说得清楚了。袁崇焕后来被杀已经是过去很多年的事了,当时北京被围,袁崇焕解救了,不过马上就被杀了。袁崇焕被杀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和后金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很多人就认为袁崇焕就是私通后金,汉奸。北京的老百姓据说是分食了袁崇焕。


中国历史研究所


在张居正主政时期,已经意识到建州女真的威胁,他重用李成梁经略辽东,反而让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三部,逐步强大起来,后金也就成为大明最大的威胁。



明末抗辽不得不提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三人。熊廷弼和孙承宗即正面防御后金,又重用后方的毛文龙,对后金形成夹击之势。


袁崇焕,字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进士,自幼喜欢兵书,希望有朝一日奔赴抗辽前线。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入京觐见,在御史候荀的举荐下进入兵部主事,不久受到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赏识,入主辽东,袁崇焕在辽东修住了宁远城,恢复了锦州,使明朝边境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基本上恢复了天启年间失地。因为治边有功,天启三年被升为兵备副使。

1626年,孙承宗受到魏忠贤排挤下野,努尔哈赤认为时机来临,帅军猛攻宁远、锦州一线,谁知碰到了袁崇焕,袁崇焕指挥从容,军民同心协力,打退了努尔哈赤的多次进攻。正是在这次战役中,袁崇焕拉出了红衣大炮把努尔哈赤轰成了重伤,回到盛京不久死去。

崇祯二年(1629) 年,崇祯召见袁崇焕,对他大加抚慰,袁崇焕深受鼓舞,大嘴一张,夸下海口“五年复辽。”,崇祯深感欣慰,赐予他尚方宝剑。

也正是在这一年,由于毛文龙对他傲慢无礼,不受节制,他利用尚方宝剑发矫诏,先斩后奏,杀了一品大员毛文龙。这也成了他犯下的最大错误,此举使后来的抗辽战争只能从正面进攻,很是被动。崇祯知道后,心里很是不爽。


皇太极继位后,一心想找袁崇焕报仇,率军猛攻宁远,结果又被袁崇焕打败,无功而返。不得不说,袁崇焕简直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克星。

故事情节的反转 在这一年十月,皇太极一看,正面久攻不下,想了歪招,在蒙古向导的指引下,绕过宁锦防线,从蒙古入镜大明,越过喜峰口,攻克蓟州,通州,直逼北京。这样一来,袁崇焕大吃一惊,率领9000名关宁铁骑在后边紧追不舍。

崇祯站在北京城头,挑眼远望,发现了可疑之处,皇太极在前面赶,袁崇焕在后面跟着,不远不近,就是不进攻。没过多久,袁崇焕驻扎在了北京外城成南,正巧,努尔哈赤驻扎在了城北,这一南一北住着就是不开战,这葫芦里卖的啥药?于是,崇祯招来了袁崇焕的师傅孙承宗,孙承宗有一万个理由相信袁崇焕没有私通努尔哈赤。但是,现在的形式无法让崇祯打消疑虑。


于是孙承宗派了使者去见袁崇焕,说“皇帝对你赏识有加,你表忠心的时候到了。”袁崇焕一听,我心里苦啊,我要见皇帝。于是皇帝召见了他,见了面,崇祯把自己的风衣解下来往袁崇焕身上一披,“爱卿辛苦了。”但是他没有得到想要的回答。“请陛下允许我军入城修正。”“不行!”崇祯生气了,按大明法律,边防军没有皇帝的允许不能进入都城。“你有9000精锐骑兵,万一谋反,我如何是好。再说,擅杀毛文龙本身就是资敌之举,假如你和皇太极串通一气,我大明危矣!”崇祯细思极恐,和退了袁崇焕。

袁崇焕心里也不自在“我军跟在敌人后边奔波十余日,实在是太累了,再说,搞野战,我不擅长,我的长处是防守反击,利用北京城的坚固防御,加上我军的红衣大炮,先炮击在出骑兵,到时候,皇太极就是第二个努尔哈赤。 再说了,以前总兵满桂、黑云龙都能进城修整,我身为督师为何不能!”。但是崇祯不这么想。

就在这时,以前被皇太极俘虏的两个太监杨春和王德成跑了进来,密报崇祯“大汗和袁巡抚有密约,马上要成功了。”崇祯一听,火冒三丈,以前所有的谣言都是真的!于是以“议饷”的名义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觐见。见面之后,怒斥袁崇焕私斩毛文龙、进京逗留不战两大罪状,下捕入狱。不久被凌迟处死。



袁崇焕死后,明朝再也没有人挡得住皇太极,明朝 进入了倒计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