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苏雪林为何用了半辈子辱骂鲁迅?他们之间有何恩怨?

祗树


鲁迅“骂功”无人能敌,谁敢与之交锋?除非要绝迹江湖自取灭亡。在他死后对他开骂的实属“秋后算帐”。

苏雪林之所以在鲁迅生前自称他的弟子逝世后对他开骂,纯粹是因为“自保”。

她忌惮鲁迅的“骂功”,因为在骂人这一项技能上,鲁迅打败天下无敌手。

自称“弟子”,是为了讨好鲁迅这棵“大树”,对鲁迅疯狂开骂是因为“倒树”威胁不到自己的荣辱与生死了,尽情畅所欲言。

人死为大,入土为安是中国古训。人才死立马跳出来骂人,无异于"鞭尸",的确很不厚道。

从此可见,压抑已久的苏雪林的深仇大恨在鲁迅死后如火山喷发,摧枯拉朽地涌入仇敌。

苏雪林在自序中坦承:""我的那几篇反鲁文字,原来从鲁迅学来,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鲁迅一辈子运用他那支尖酸刻薄的刀笔,叫别人吃他苦头,我现在也叫这位绍兴师爷吃吃我的苦头,不算不公道”。

言外之意是:你活着我不能把你怎么样,你死翘翘了又能奈我何?“骂鲁”原因:

一、鲁迅对苏雪林的不屑一顾而产生的怨恨。

1928年,书局老板李晓峰举办了一场宴会,当把名噪一时的苏雪林介绍给鲁迅认识的时候,鲁迅微微点头便离去。

身为上海某大学教师,刚出版一本新书正踌躇满志的知名小网红相当尴尬。

在家里忍受着无望的婚姻,投入全部心血写出的新书,风头正劲没想到却被大人物视而不见,不心生怨恨才怪。

二、苏雪林对鲁迅的为人所不齿,替胡适抱不平。

敬胡憎鲁,旗帜鲜明。她用三段话概括鲁迅:人格是渺小,渺小,渺小;性格是凶恶,凶恶,凶恶;行为是卑劣,卑劣,卑劣。可见,苏雪林对鲁迅厌恶至极。

苏雪林“平生取士,最喜的是有贞固不移之操,最恶的是朝三暮四,反复无常的人”,胡鲁二人可对号入座。"

她觉得,五四之后的每个男人都想有个女朋友,不管家里是否有妻儿。

当时旧式的妻子从来没有听说过离婚,如今丈夫要走,有的自杀,有的出家,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女孩子也生活的更为放肆。”

厌此浊气,苏雪林选择留洋,寻一方净土。

鲁迅与胡适经历如出一辙: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寡母养大,留洋学习,包办婚姻,母命难违,老式发妻,勉强成婚,新派红颜。

在对待红颜知己上两人行为大相径庭。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鲁迅把发妻放在母亲卧室,同新派妻子双宿双飞,生儿育女,尽享齐人之福。

胡适则不然,面对娇滴滴的红粉佳人,迫于老婆的“虎威”,只得忍痛割爱,在宽容与和谐中与江冬秀携手一生。

胡适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

此话可彰显胡适的仁厚善良。时人评价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抛开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单看对待家庭这点,苏雪林出于一个女性的择偶标准,自然对鲁迅深恶痛绝,更何况还有前面被“无视”的梁子如鲠在喉。

好斗的鲁迅却骂胡适“能言鹦鹉毒于蛇”、“好向候门卖廉耻”,对此,儒雅的胡适从不公开应战,并在鲁迅死后替他出版文集。二者相较,苏雪林的抱不平显得仗义。

她用三段话概括鲁迅:人格是渺小,渺小,渺小;性格是凶恶,凶恶,凶恶;行为是卑劣,卑劣,卑劣。

三、苏雪林为杨荫瑜出头实为打抱不平。

苏与杨同为天涯沦落人:二人出身书香门第,留洋学习,婚姻不幸,终身不嫁,致力学业。

杨荫瑜生活的转捩点与鲁迅密不可分。据资料记载1925年的女师大风波原因有二:1、五卅运动爆发,女师大学生组织“沪案后援会”,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2、学生借民主以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他们不但在公开场合游行示威,还霸占校舍,占据教员办公室,驱赶教师,公开场合冲击杨荫榆。

身为校长的杨荫榆率领军警入校,强迫学生搬出学校,宣布女师大解散。

杨要开除学生运动领袖,其中有许广平,当时与身为教员的鲁迅谈恋爱。

鲁迅立即利用自己的声望和舆论攻击杨荫榆为"北洋走狗、无耻、败类、独裁、寡妇、甚至性变态⋯⋯"杨荫榆被赶下校长宝座,此后万劫不复。

苏州十年为疗伤,人生履历上四个字:教书育人。一个风华正茂的女性知识分子,心中只有教育,却被一个同龄男性文人骂作“恶寡妇” “坏淫媒” “发春的”……

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将杨荫榆的臭名得以远扬,永远不得翻案。当时,她自费办学,麻烦迭出。

苏雪林回忆:“某大师私淑弟子们故意同她捣乱,将女师大旧事重提,指她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这令苏雪林深为不平。”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后十九天,杨荫榆被日本兵踢下河并枪杀。

在苏雪林的眼中,杨荫榆无疑是一个爱国的教育家,尽管在政治上有些迂腐,不识时务。因鲁迅的骂行忍十年之辱却永不能翻案,真是忍无可忍。

1936年,鲁迅去世,全国悲声四起,苏雪林突然跳出来“反鲁”,却一时使自己变成了被指责的对象。从此,她走上一条“骂鲁”的不归路,义无反顾。

骂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不能""宽容异见""的具体表现,更是""独断与专制""在文化、思想上对人性的一种极大摧残。

苏雪林曾在文章中分析鲁迅骂人是由于少年时候的贫穷环境所造成,而她的犀利狠毒、笔走偏锋又何尝不与其自幼的环境与婚姻相关呢?

二位儒雅的洋派知识分子所走的是一条泼妇骂架之路。


有书博物馆


苏雪林是鲁迅的学生,但苏雪林用半辈子骂鲁迅,言语非常恶毒。她将“骂鲁迅”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事业,令人啼笑皆非。那么,苏雪林为何要这么做呢?她和鲁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恩怨呢?

苏雪林在鲁迅生前没骂过鲁迅

苏雪林骂鲁迅,始于1937年,那时候鲁迅已经死了。1936年,鲁迅的死引起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哀悼和震惊,在鲁迅死后不久,苏雪林就开始公开谩骂鲁迅。

而在鲁迅还活着的时候,苏雪林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给予鲁迅的作品非常高的评价,她说:“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苏雪林对鲁迅先生的态度忽然转变,令所有人大为惊讶。

社会各界的反应

苏雪林此文一发,引起社会厌恶。她给胡适先生写信,胡适劝苏雪林说,人们对于鲁迅,都是“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鲁迅没你说的那么不堪。况且鲁迅刚死,你就来这么一出,鲁迅还是你的老师,你怎么能这样呢?

她又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写信,当时蔡元培身患重病,不能受刺激,递信人说这封信写得太气人了,就没给蔡元培。不久后,苏雪林将信直接发表在报刊上。胡适过了二十天才看见这封信,又给她写信,说“你能不能正常一点”。

苏雪林究竟骂鲁迅什么?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苏雪林对鲁迅的谩骂,到鲁迅去世三十周年的时候,苏雪林又发表文章骂鲁迅。主要内容是:

1.鲁迅小时候穷,连学费都筹不起,后来决定行医。

2.鲁迅回国后当了老师和教务长,想谋个翻译的活,被人拒绝了

——苏雪林由此推断:可见鲁迅此人喜欢跳槽,不是一个忠诚的人!

3.鲁迅的心理是病态的,因为他童年常常到当铺典当东西,当铺的伙计嘲笑过他个子矮,后来鲁迅又到亲戚家“乞食”。

——苏雪林的结论是:由此可见,鲁迅是个要强的人,而对比之下,胡适小时候也穷,但人家的心理怎么就不变态呢?鲁迅为什么没有胡适的胸襟呢?

4.鲁迅曾经怀疑有人想杀他,曾在枕头下藏了一把小刀,枕着刀睡觉。这证明鲁迅此人非常多疑,做人实在是做得太苦了。鲁迅授化学课程的时候,做氢气实验,忘了拿火柴,就回去取,离开教室前千叮咛万嘱咐让学生千万不要乱动氢气瓶,混入空气后会爆炸。结果他回来以后氢气瓶果然爆炸了,而原先前排的学生跑到后面去了。所以鲁迅认为有学生动了氢气瓶子。

——苏雪林认为:这充分证明鲁迅是个多疑的人(她说:鲁迅先生你忒多疑了啊!)。

5.……

好吧,苏雪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在骂鲁迅,絮絮叨叨,翻来覆去,抓住鲁迅生活中的细节,来得出疑神疑鬼的结论,最后她夸奖自己“我写得太精彩了”。

结论

从上面的梗概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鲁迅此人究竟怎么样,姑且不论,但苏雪林此人,脑子是有病的。


豆子人民艺术家


说简单点:苏雪林与鲁迅并没有多大的仇,最多只能说是有怨吧。

苏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对她了不了解,她后来去了台湾,曾经名声与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个时代虽然说人们思想刚刚发生转变,但苏雪林作为一名女人,就已经对自己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了,努力读书,经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更给了接触鲁迅的文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相逢的机会。

其实苏雪林对鲁迅一开始是非常钦佩的,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自己是鲁迅的学生,按照现在的说法苏雪林还是鲁迅的一名粉丝呢!可是为何苏雪林女士在鲁迅死后,就不断的攻击鲁迅呢?我认为是她的偏执以及为了名利。

1928年,苏雪林出版了自己第一篇作品叫做《绿天》,她第一个把书给了鲁迅,但是得到的并不是鲁迅的赏识,只是对一个自己读者的态度,刻板的回复了她。这一切有可能都是苏雪林的偏执所导致的,她认为自己对鲁迅那么崇拜,自己出书第一个也是给您看,你应该拿我和其他读者不一样。

据苏雪林女士的自传中,曾写道苏雪林和鲁迅有过一次见面,是在一次作者的卧谈会上,苏雪林远远的就看见了鲁迅,急忙向鲁迅打招呼,但是鲁迅对她只是轻微的点了点头,苏雪林的满腔热血和要说的话戛然而止,内心从头凉到了底,满怀憧憬,却不欢而散。

这两件对于鲁迅来说都是小事,但在苏雪林心中认为鲁迅不应该这样对她,她的一生走来,本就是高傲的,她不愿这样被鲁迅看不起,因爱生恨,在鲁迅死后对鲁迅进行了抨击。

并且苏雪林骂鲁迅已经由来已久,在鲁迅先生还在世的时候,与胡适先生意见,观点相左,是鲁迅先生先骂的胡适,苏雪林也是胡适的粉丝,由之前的小事和现在发生的事,她不再站在鲁迅那边了,多次在文章中骂鲁迅,颇有点小家子气。

后来,苏雪林到了台湾之后,继续抨击鲁迅,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她迎合台湾,借此表面自己的立场,另一方面应该是给自己刷“热度”,我很难想象一个女人会因为两件小事和与他的意见不一致就一直抨击这个人,曝光自己,应该是她的真实目的。


历史深度揭秘


苏雪林,笔名绿漪,安徽太平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和冰心有“冰雪聪明”之称。她曾经非常敬重鲁迅,对鲁迅以师礼相待。然而苏雪林却在鲁迅逝世后不久就开始对鲁迅进行各种谩骂,一直骂了大半辈子(苏雪林活了102岁),言语非常恶毒。昔日师生为何反目成仇,两人到底有何恩怨呢?

苏雪林出生在官宦世家,性格像个男孩子,直来直往。10多岁的时候因太过淘气从私塾辍学,而后在家读书,并一发不可收拾,广泛的书籍阅读奠定了她良好的文学功底。1919年,苏雪林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在求学期间,苏雪林在多种报刊上发表各类政论杂文60余篇,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展现出非凡的创作天赋。而此时的鲁迅是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尤其以杂文见长,苏雪林自然对鲁迅崇拜至极,并以学生自居。

鲁迅逝世后,苏雪林却对鲁迅进行各种谩骂。说他“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无廉无耻”、“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甚至称鲁迅的杂文“一无足取、祸国殃民”。而且一骂就是半辈子,苏雪林态度转变之剧,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

一、有人说,这是因为鲁迅曾经怠慢过苏雪林。据说在1928年7月7日这一天,北新书局老板设宴招待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等知名作家。苏雪林因散文集《绿天》发行,也受到邀请。苏雪林因是后起之秀,受到大家的追捧。但当她和偶像鲁迅见面的时候,鲁迅对她的态度很是冰冷,既没有和她握手,也没有礼节性的寒暄,只是朝她点了点头罢了。苏雪林感到非常尴尬,认为受到了鲁迅的怠慢,于是对他心生忌恨,发展到后来的恶语相加。

二、苏雪林为了讨好国民党政府。鲁迅以笔为武器,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苏雪林后来却成了国民党政府的支持者,所以苏雪林对鲁迅进行攻击也就合情合理了。特别是苏雪林到了台湾后,为了博取台湾当局的支持,在鲁迅逝世30周年发表了将近3万字的长文《鲁迅传论》,对鲁迅进行各种攻击。此文一出,迎合了当时的政治氛围,深受蒋介石的喜爱,苏雪林也因此迅速成为舆论“红人”,并因此获得了“教育部”的奖金。

我认为,第二个理由更为合理,第一个理由未免太过小肚鸡肠了。


石头说历史


鲁迅教书半生,学生很多,其中有两个女学生,一个给了他家庭的幸福,另一个倾尽半生时间骂他。

给他幸福的是许广平,骂他的叫苏雪林。那么苏雪林究竟和鲁迅有什么仇什么怨,竟穷尽半生来骂他呢?

(苏雪林旧照)

苏雪林出身于保守的小官吏家庭,受封建思想影响,她从小就注定要接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和缠小脚的教育,毕竟这是当时主流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不过,苏雪林不肯随大流,她渴望读书,希望能通过读书改变她的命运。

苏雪林读书的抗争历程,可谓非常艰辛,数次为了能得到读书的机会,不惜哭泣、哀求、吵闹……甚至起了自杀的念头。

正是如此,家人才不得不退让,断断续续让她读了书。

民国初年,苏雪林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庆省立女子师范,随后又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

苏雪林早许广平几年入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当时,学校里有不少知名教授,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再加上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些无不对苏雪林影响巨大。她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不断以白话文写作,在报纸上发表社论时评等,在学生中很是引人注目。

苏雪林再见鲁迅的时候,已经是1928年了。

这一年,苏雪林第一部作品《绿天》出版,她怀着欣喜的心情,在第一时刻把书送给了鲁迅。她每次见到鲁迅都自称“学生”,对鲁迅也极为恭敬。她甚至还多次公开表示,鲁迅的文学成就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她俨然就是鲁迅的忠实女粉丝一枚。

可是鲁迅去世仅一个月,苏雪林马上翻脸,对他骂不绝口,这一骂就从1936年骂到了1967年。按说,鲁迅和她也没什么交集,可是她为何骂个不休呢?

传言,苏雪林骂鲁迅是因为两个她所敬重的人。

(鲁迅旧照)

一是杨荫榆。

杨荫榆和苏雪林曾在东吴大学执教,两人是好友。

早在杨荫榆任职北京女师大校长时,因阻挠学生参与政治运动,致使矛盾激化,遭到学生群起驱逐。

一向支持学生参与政治运动的的鲁迅,自然和学生们一起,站到杨荫榆的对立面。不光对她口诛笔伐,还在刘和珍等学生遇难后,写了大量文章抨击她。

此事让苏雪林对鲁迅颇为不满,特别是在杨荫榆被日军杀害后,她对鲁迅更为很介怀。

二是胡适。

胡适教过苏雪林一年,虽说时间不长,但苏雪林非常敬重他。

当时胡适和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这两个人后来在认识上有了分歧,在政治和观点上都意见相左。鲁迅为此,没少写文章挖苦讽刺胡适,甚至把他批判得体无守肤。

胡适对此却骂不还口,还处处对鲁迅百般维护。

向来敬重胡适的苏雪林,自然站到了胡适这边,既然胡适不骂,她却是一定是要骂的。

不过,这两条理由似乎又不太占理。因为苏雪林在骂鲁迅不久,立刻给胡适写过一封信,在信中对鲁迅诋毁谩骂的字眼颇多,还希望胡适能做“反鲁”的领导人。

(胡适旧照)

当然,苏雪林的请求遭到了胡适的拒绝,不光如此,胡适对她的行径也深为反感,在回信中,把她狠狠批评了一顿。

让胡适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批评和规劝,不仅没让苏雪林冷静下来,反而,她还将她写给胡适和蔡元境的两封信都发表在了刊物上。果然一经刊登,她便引来骂声一片。她在《我论鲁迅》中提到这件事时,曾说:“文化界视我如异端,如化外,见了我都咬牙切齿,恨不得将我吞噬下去。”

纵是如此,苏雪林依旧没有放弃骂鲁迅。

那么,是什么支持她乐此不疲将骂鲁迅当成事业来做呢?

我认为,苏雪林只所以死死抓住鲁迅不放,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通过鲁迅出名。

苏雪林虽然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她和胡适等人绝对是没法相提并论的,甚至在骂鲁迅之前,知道她的人也寥寥无几。

鲁迅在当时影响力很大,声望也极隆,因此骂鲁迅最合适不过。

毕竟骂个大人物,不光能彰显自己特立独行,还能博人眼球。这样一来,出名是一定能成功的。

二是奴性的迎合。

1949年解放前夕,苏雪林抵达台湾。

由于鲁迅生前是左翼联盟的旗帜人物,曾多次撰文支持抗日,因此影响力极大,蒋中正数次想拉拢他,均遭到拒绝。

国军退居台湾后,鲁迅精神自然不被国军所喜。苏雪林为了讨好国军,把骂鲁迅当成了她的事业重点。

1966年,鲁迅去世30周年,苏雪林还不忘为讨好国军,再次送上一篇27000多字的《鲁迅传论》,在文中痛骂鲁迅。

1967年,69岁的苏雪林将她半生骂鲁迅的文章结集成书,好歹把骂鲁迅这事画上了句号。

鲁迅大概也没想到,自己死后还会被人这样消费30年吧。

苏雪林的确是出了名,不过比起她的学术研究和文章,估计人们一提到她来,记忆更深刻的大概就是她如何骂鲁迅了,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参考史料:《我论鲁迅》《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两人之间的恩,倒没怎么看到,反而只见到了苏雪林对鲁迅的恨。通常,文人相轻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一个追着另一个骂,而且一骂就是半辈子,还真不多见。不过,苏雪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骂鲁迅,我是认证的!

当我们在背诵和欣赏着鲁迅先生的杂文时,在海峡对岸,还有一位女文人,正用犀利、刻薄和刁钻的文字批判着这位民国大师。这个人,便是苏雪林。

苏雪林生于1897年,原名苏小梅,字雪林,曾赴法国留学,后索性以字为名,使用苏雪林这个名字。就名字和照片来看,苏雪林本应是个文静娴熟的女子。常言道,文如其人。可没想到,苏女士对鲁迅的描述却截然相反,令人大跌眼镜。

按照苏雪林的说法,鲁迅是个“奸恶小人”,他的杂文更是“祸国殃民”。如此一来,鲁迅先生的人品和文品,被她抨击的一无是处。显然,这种评论是有失公允的。评价一个人原本就是非常困难的,鲁迅虽不是完人,倒也绝非如苏雪林所讲的那样一无是处,尽是槽点。显然,苏雪林偏激了。

这个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事出必有因,苏雪林痛恨鲁迅,自然也是有原因的。但令大家想不到的是,苏女士的因,确实一桩小事。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正是鲁迅先生声望最盛的时期,在文坛具有令人瞩目的影响力。而比鲁迅小十六岁的苏雪林,可开始崭露头角,成了文坛新秀。到1928年时,有出版社负责人邀请作家们小聚,使得鲁迅和苏雪林得以相见。

正是因为这场聚会,彻底改观了苏雪林对鲁迅的看法,甚至可以说令苏雪林开始厌恶和痛恨鲁迅。按照苏雪林的说法,当时她满怀着崇敬和喜悦,主动向鲁迅打招呼,可没有想到,鲁迅的态度却十分冷淡。如此一来,苏雪林觉得自己非常难堪。

在鲁迅先生逝世以后,苏雪林的笔锋逐渐变得尖锐起来。后来,苏雪林越过海峡,在台生活,自然又放开手脚,可以毫无顾忌抨击曾经的民国大师。怨念和仇恨多半会随着岁月的沉淀而增长,苏雪林的笔锋也随之变得更加尖锐。

值得一提的是,苏雪林的婚姻是失败的,她的后半生虽然荣耀,却又透露着一丝没落。在这样的心境下,或许很多旧事都不愿轻易放下,发泄也成了一种行文习惯。这些习惯中,便包括抨击鲁迅。

一方早已仙逝,一方尚在人间。苏雪林对鲁迅的抨击,已然不可能演变为对骂,可多少却有些像迟来的报复。就这样,苏雪林辱骂了鲁迅半生,自己的内心却也未因此安宁。如今两位先生皆已作古,但关于他们的恩怨情仇,却从未就此淡去,反而更令人津津乐道。


夕阳下的晚枫


苏雪林是鲁迅的后辈,年纪较鲁迅小了整整16岁,加之其又颇为长寿,在鲁迅病逝后又活了63年,享年102岁,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了。同在文坛,又都是个性鲜明之人,难免会相看两相厌,有些嫌隙倒也正常。

不过,令不少人难以理解的是,在苏雪林的字里行间中,对鲁迅充斥着敌意,常用近乎苛刻的语言来谩骂和诋毁鲁迅。苏雪林使用诸如“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和“无廉无耻”等辞藻形容鲁迅,甚至称其为“奸恶小人”,将鲁迅的文字斥之为“祸国殃民”的反动文章。

如此狠毒的语言,如果没有深仇大恨或是别有目的,一般都是应该慎用的。可是,就鲁迅与苏雪林生的交集来看,两人倒也没什么明显的过节。正因如此,有不少大陆的网友对苏雪林怀有很深的成见,甚至转而恶语相加,大肆批驳。

苏雪林的做法,倒令我想起来郭德纲所讲的段子: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街,你把那三个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鲁迅英年早逝,生命定格在了1936年的10月19日,而苏雪林则还有超过一个甲子的时间来为鲁迅“盖棺定论”。毫无疑问,无论苏雪林如何骂,鲁迅本人也都无法还击,加之苏女士在海峡对岸,自然又少了几许顾虑。

苏雪林原本对鲁迅敬重有加,厌恶与仇视很可能源自于一场不甚欢愉的饭局。1928年时,一班文人应出版社之邀聚在一起,其中便有鲁迅和苏雪林。按照苏雪林的记载,当时她曾热情主动地向鲁迅打招呼,而对方却极为冷淡,令自己非常难堪。

一个是声名鹊起的大师,一个是锋芒初露的文坛新秀,两人的相遇竟是如此尴尬。或许,就在那一刻,苏雪林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也是从那一天开始,苏雪林改变了对鲁迅的看法。

很多仇怨最初都只是源于某个不经意的细节。苏雪林对鲁迅的敌意,便是如此。当对一个人的看法发生转变后,那么他连呼吸都是一种错误。所以,苏雪林也逐渐厌烦起了鲁迅的杂文,并斥之为“祸国殃民”。

后来,苏雪林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移居台湾,自然又对鲁迅多了一层敌意。苏女士或许也将曾批驳当局、唤醒民智的鲁迅怀有怨恨。毕竟,自己欣赏和支持的,被对方抨击和批驳,难免会不太愉悦。

当然,有时候文人也有“碰瓷儿”的做法。骂阿猫阿狗,或许不太引人注意,但要瞄准了某位知名学者大肆批驳,则很容易形成受人关注。苏女士最初抨击鲁迅,究竟是怀着哪种目的,已经难以得知了,但当谩骂成为一种习惯后,也就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客观来讲,苏雪林倒也是具有真才实学的,而且几十年来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只不过,人文多半个性鲜明,文坛才女尤是。概括来讲,苏雪林与鲁迅之间,倒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只能算是彼此看不对眼吧!


史海烂柯人


在大家的传统认知里有着这么一个观念,那就是要尊师重道,这是最基本的道德问题。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可是苏雪林就不同,她反其道而行之,在鲁迅先生死后,她发表了许多,为其不敬的言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要知道苏雪林可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啊,怎么会有如此的行为呢?难道是鲁迅先生做的太过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鲁迅先生的人品当然没有问题。

可是为什么苏雪林会有这一异常的表现呢?其实这是与她的性格和受到的遭遇有关。首先咱们先来研究下其本人的性格,此人性格有些偏激,且还善妒。要知道在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可是颇受国人爱戴的,他发表的那些文学作品颇受当时人的喜爱。苏雪林此人自认为其文学作品不比鲁迅的差,但其文学地位却远远比不上他,心中难免有些哀怨。再加上鲁迅先生此人为人处事有些不太懂得变通,苏雪林就觉得鲁迅有些孤傲。

再加上她本人婚姻不幸,可以说是对生活充满了绝望。毕竟对于女人来说,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遇到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要想遇到那样的人,哪有那么容易,因此苏雪林便觉得命运对她不公。她公开发表言论去辱骂鲁迅先生,她其实是知道会受到公众不满的。可是为了夺人眼球,她依然这么做了。

我个人认为苏雪林此人道德上还有些问题。在鲁迅先生还在世的时候,她可半点没有表露出对鲁迅先生不敬的行为。在人家刚刚死去后,她就跳出来捏造一些事实来抹黑自己的恩师,这样的无耻行径确实让人无法接受。这可就搞笑了,明眼人都知道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当时的国人精神非常麻木。她还说鲁迅先生特别喜欢怀疑别人,老是觉得自己会遭到迫害,于是在枕头下面藏了一把利器。爱惜性命本就是正常的,没有人不会不怕死。

更何况由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效果确实绝佳,让很多国人精神都得到了洗礼。这让那个时候的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非常的不满,派了很多的卧底去刺杀他。所以我认为苏雪林此人思想有些偏激,胡言乱语的编排自己的恩师,委实称得上是个小人。


历史课课代表


说到鲁迅先生大家都是充满敬意的。为何呢?也许是因为他的文采斐然,也许是因为他弃医从文的壮举。他是我国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非常喜欢他的文,因为它总能让我们精神受到启迪。每每谈到鲁迅先生,我总会想起他说过的一句话,那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鲁迅先生的为人。

可是那么好的鲁迅先生,却有人在他死后,竭尽全力地抹黑他,而且那个人曾经还是他的学生苏雪林。他们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恩怨?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19世纪20年代的鲁迅,在文坛上已经有了一席之地,颇受国人的喜爱。而那个时候的苏雪林呢,还只是文坛上一颗刚刚燃起的新星。按理来说,两人地位相差如此悬殊,是没有见面的机会的呀。

可是就在1928年,有人组织了场聚会,在那邀请名单中就有那二人。苏雪林见到鲁迅是非常地高兴的,毕竟是自己的偶像嘛,于是便很高兴地与其交谈。可是鲁迅先生是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因此态度就有点冷淡。苏雪林就认为鲁迅先生是个孤傲的人,半点都不给自己面子。于是她的心里就开始对鲁迅先生产生怨恨,之所以当时隐忍而不发,不过是由于,当时鲁迅先生地位过于高,不能得罪罢了。


说到底也是苏雪林本人的性格有问题,性格偏激,爱走极端。1936年时,鲁迅先生去世了,当时的很多文人和国人都感到非常的伤心。作为曾经是鲁迅先生学生的苏雪林便开始公开侮辱鲁迅先生,这在当时可引起了好大一片唏嘘呢。后来苏雪林搬去台湾生活后,用笔去喷鲁迅先生便更加的不怕了。可是为何她会这么极端呢?鲁迅先生对她也没有怎么样啊?

不就是在那场小聚会中,态度显得有些冷淡嘛。原来是由于苏雪林本人婚姻生活不幸,对一个女子来说,婚姻幸福显得至关重要,可惜苏雪林没有这个福气。再加上她本人童年时期也过得不怎么快乐。如此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女人,当然会爱钻牛角尖,那么恨上鲁迅先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紫禁公子


1、我希望看到苏雪林对鲁迅的所有言论,包括描述、叙述和评语。我想这也许是所有同胞的企望。因为大家都有是非标准,有思维,一般不需要任何人包办。

2、从目前见到的苏对鲁的言论,我认为,一是她先说事实。从文字判断是客观的,无人纠正。二是谈自己的评论。这种评论的结果,仅仅代表她的观点。从苏的文章布局的先摆事实后评论看,她也未想代表大家。三是一些人判定苏是骂鲁迅,我不敢苟同。只能说苏是还鲁迅以立体,还给大家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给公众以知情权。而反对苏的人是神话鲁迅,或者是妄想神话。谁对谁错?

3、我们不少同胞多少年形成的神化一些人的思维是偏激的,是幼稚的。这种行为对我们的社会危害是很大的。在我们文明的成熟过程中,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注意及时纠正,否则,神有可能成为前进的伴脚石。

具体到鲁迅,被拉下神坛,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社会批评家和文学家。这一点,难道能否认吗!?

4、一些人总是错误的认为要批评人,必须是完人。一是请问世界上有完人吗?二是有缺点的人为什么不能批评人?我认为只要批评的有道理,对社会进步有利,谁都有批评权。难道不是吗?三是一些被批评者就爱以批评者不是完人而抵赖,这是一种狡辩,是妄想躲避批评的狡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