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汉代文化的隶书有什么特点,如何学习隶书?

书香苑360


隶书艺术到了汉代,已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特别是进入到东汉时期,厚葬制度蔚然成风,歌功颂德、大兴碑刻已普遍;隶书作为官方正统书体,自然在石刻中会展现出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此时,不同风格的隶书碑刻跃然呈现。总的来说,隶书在汉代代表了汉文化的总体风格。

隶书传承了篆书的曲线美,在篆书的基础上创新出隶书特有的笔画一一波磔笔画。篆书笔法是用圆笔,而隶书则是在篆书圆笔的基础上形成了方笔的笔法。隶书字体结构为扁方结构,就是横画长、竖画短,呈长方形。书写原则是“雁不双飞”,即一个字中只能有一个波磔、一个雁尾,不能有两个波磔笔画,同时出现在一个字中。

隶书的章法形式有两种:

一、纵、横均有规则的排列;

二、纵行有规则,字矩无规则的排列。

学习隶书,就以汉代流传下来的碑刻作为学习范本,它们在整体上透露出古雅、雄厚、遒劲之风;用笔方圆兼备,不同的是有的用圆笔多点儿,有的则是用方笔多点儿。风格上,总的来说是丰富多彩。根据自已的喜好,选择一种自已喜爱的碑帖,先学其笔画,而后学其结构,逐步再得其气韵。

隶书有名的碑刻甚多,上好的碑刻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华山碑》《孔宙碑》《曹全碑》《石门颂碑》《张迁碑》等,这些碑刻都无不呈现出隶书特独的艺术风彩。


书香苑360


学习隶书,应从汉隶入门为好。因为汉隶在东汉时期已达到顶峰,至于无人超越。

学书法,临帖是硬道理。

学习隶书,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风格的碑帖,坚持临之。达到七分像时可融入三分自己的个性。

学隶书,宜用优质兼毫毛笔,半生半熟宣纸或人工毛边纸,书画墨汁。

在临帖时,可选字临,亦可一页一页的临,也可通帖临。对于自己觉得不好临的字,一定不要放弃,更要多临之。

临帖,主要是学习古人的笔意,并非让古人的字再现。这一点很重要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隶书是小篆之后在汉代流行的一种主要书体,上承篆书,下启楷书。隶书的用笔和篆书有了很大的不同,它改变了篆书的线形单一、少变的状况,增加了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长短,以及笔锋的藏、露、转、折、提、按和运笔的快慢等丰富的变化,使线条的形态点画化、多样化、复杂化、艺术化,因而更具艺术的魅力,是汉代文化的一种体现。

与篆书和楷书相比,它有以下特点:

藏头护尾,行笔涩缓

书写隶书笔画,起笔和收笔要藏头护尾。以横画为例,“藏头”,就是在起笔时笔尖在空中逆入落纸,也叫“欲右先左”,然后运笔右行;“护尾”,收笔时,笔尖向左向上方提起,也叫“无往不收”。“涩笔”,是指有阻力的行笔,隶书的行笔速度比楷书要慢一些。

横画平直,捺收雁尾

隶书的横画与楷书不同。楷书的横画不是水平的,是左低右高,有一定的斜度。隶书的横画基本上是水平的,而且有的字中的横画收笔处写成“雁尾”,即写成“平捺”。

字形扁方,左右伸展

字形扁方,左右伸展是隶书最明显的特点。隶书横向取势,笔画向左右展开,字形扁方。隶书笔画采取分势,左右笔画往往是对称的展开,形成了隶书内紧外松的结构特点。

如何学习隶书?当然是潜心临习汉代隶书碑帖名作!东汉是隶书的全盛时期,千古不朽的碑帖名作很多。例如,秀润圆融、气清神韵的《曹全碑》,方峻茂密的《张迁碑》,瘦劲刚硬的《礼器碑》,雄放恣肆《石门颂》,平稳端庄《乙瑛碑》,厚重古朴《衡方碑》。都是学习隶书的优秀范本!

插图为《曹全碑》例字。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隶书主要有一下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隶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3、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隶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隶书起源: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和“汉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学习方法:

学习隶书建议从汉隶开始,然后根据自己的喜爱选定取法范本,掌握汉隶基本笔画和各类偏旁部首,熟悉汉隶字形结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给人以雄放洒脱和浑厚深沉之感。


午夜听风雨


代表汉代文化的隶书有什么特点,如何学习隶书?

撞到景陽鍾,

景陽鍾自鸣得意。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书体。汉许慎《说文解字序》:“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 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隶书又称佐隶、隶佐书,今文、史书等等。往后又有秦隶、汉隶、古隶、八分、飞白、散隶之分。传说隶书为獄吏程邈花费十年工夫改造篆字所创。为秦始皇所肯定和推广。从《睡虎地秦简》直到汉武帝以前那种带有若干篆书意味的古隶可以了解这种隶书比大篆和小篆都简便易写,所以后来取代了篆书,成为汉末、三国以前的主要书体。汉蔡邕《圣皇篇》以为“程邈文”,隶书萌芽于古,趋用于秦,定型并大盛于两汉之际。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魏、晋后始被楷书所替代,仅用于书法。“汉隶” 指西、东两汉隶书; 又专指东汉隶书成熟期的带有明显波磔的隶书,与秦、西汉书初期的风格不同。

汉代是隶书艺术的高峰,各种风格隶书的名碑异彩纷呈,大致可分为遒劲雄强、飘逸秀丽、工整精严、端庄博雅、古朴厚重、奇逸恣肆等风格。总体来说,汉隶代表了汉代文化的总体风格——“沉雄博大”。清杨守敬《平碑记》:“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隶书最主要特点是:大气,厚重,生动, 凝炼遒劲,气势雄阔而且不乏精致。

隶书用笔的特点是由圆转变为方折,结构删繁就简,便于书写,点画继承了篆书的曲线美,创新出隶书特有的波磔笔画的线美。篆书基本上用的是圆笔,隶书则是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的用笔方法。隶书结体的突出特点是扁方取横势,字划方正、平稳不露筋骨。隶书的基本笔画实际上就三种:平画、弯钩画和波磔画。其他点、撤、捺等都是由这三种笔画伸缩变化而成。隶书结构是将篆书修长的纵向取势变为扁方的横势。笔画结体最重要的原则是“雁不双飞”,一个字只能有一个波磔笔画,一个雁尾,不能有两个波磔画。此外还有因字立形、点画避让、偏旁错落、形断意连、古劲深稳等要点。所以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的章法,即布白大体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纵横均有规则的排列,如《朝侯子残碑》有一种整齐的美;二是纵行有规则、字距无规则的排列,如摩崖刻石、竹简帛书等。书如坠石,划如夏云,戈如发弩。

隶书有这么多突出特点,那么如何学好隶书书法呢?

因为汉代是隶书的黄金时代,所以人们学习隶书都从汉隶入手。如果想学习隶书,最好先练习篆书,学习篆书然后学习隶书,隶书方能写得有古意。学习隶书,必须先练习笔法,由笔法到字法,由字法到章法,具备书写的技法基础。然后还要培养书法相关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

学习隶书要有爱美之心,喜欢美好事物,喜欢美丽的汉字,喜欢美妙的书法艺术, 具备审美能力。善于区分美丑, 对奇古与丑怪、秀媚与稚弱、骨劲与枯硬、飘逸与轻浮、严整与呆板、浑朴与肥浊、雄强与粗野、开张与散漫、茂密与堆砌、冲和与凋疏,能够理性辩明形态差异。

学习隶书,有隶书口诀可供揣摩:本出篆书,波磔新奇。蚕头雁尾,雁不双飞。掠画逆行,折角另提。也可暗过,方行篆意。因字立形,气韵生辉。

学写隶书当然是从临摹汉碑入手,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碑,然后临写, 先学笔画,次学结体,最后要得到汉隶的气韵。汉隶名碑甚多,《琅琊台刻石》、《五凤刻石》、《乙瑛碑》、《曹全碑》、《袁安碑》、《礼器碑》、《华山碑》、《孔宙碑》、《石门颂碑》、《史晨碑》、《张迁碑》、《衡方碑》、《西峡颂碑》等。其书或端庄凝重,或雄浑跌宕,或典雅为后代临摹之佳作。

汉代名碑中,《乙瑛碑》笔法与镌刻都极为精到,字口清晰,结体最为端庄,笔画丰腴结法严谨波磔分明,标志着汉碑成熟期的到来;《礼器碑》是汉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笔画瘦劲,风神典雅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曹全碑》则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聚,堪称神品。

谢谢您的欣赏!

日月星辰将天晓,

夜半鍾声到客船。





景陽鍾


汉代隶书字的特点有许多,主要有:(1)对比前朝的“小篆”而言,写作的速度快了许多。(2)字形也发生了变化,小篆长形,隶书方形,扁方形,多边形等。(3)隶书讲究“蚕头雁尾”,“雁不双飞”等。

(4)小篆的笔画线条平直圆,而隶书字的笔画线条特别丰富,变化无穷。(5)隶书体现“柔”如《曹全碑》,体现“刚”如《张迁碑》,还有许多等等。怎么学习隶书呢?多看多练先入帖,超像超神再出贴。出帖后,即能找到原帖的影子(出处),又能看到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样通过反复的质量互变的写字,和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总结,就能写出漂亮的隶书。(仅供参考)


陕西西安田文朝


首先从汉隶的代表作分析一下汉隶的一些风格特征:

一、飘逸秀美著称

代表作有《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这几部作品的是以秀逸多姿、结构匀称为特点。

二、浑厚深沉著称

代表作有:《张迁碑》、《鲜于璜》给人一种浑厚洒脱、雄放深沉古朴厚重的感觉。

三、摩崖刻石

代表作有:《石门颂》、《西狭颂》以舒展放纵,体势瘦劲著称。

关于如何学习隶书要根据自己的喜爱选取范本,首先掌握汉隶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再了解汉隶字形结构,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学习!建议从《曹全碑》入手,本帖适合初学者,选用兼毫笔用笔逆入平出,要主笔突出,把握线条质量和特点,尤其蚕头燕尾要处理得当。


醒墨勤耕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汉代隶书是隶书发展的最高峰,一座伟大的书法丰碑!

汉隶结体扁方,骨肉均适,肥瘦和谐,清秀飘逸,笔势流畅,不同笔画各具风貌,是一种很优美的书体。

汉隶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蚕头雁尾”头如蚕,尾如雁。

蚕头雁尾:字中以横为主笔时,蚕头雁尾,厚重而特长,这是隶书的主要特色笔画。起笔藏锋逆入,形如蚕头,中段弯圆,收笔稍带挑势,有如雁尾。


一、学习隶书,选择优秀的汉隶字帖,如:《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和《张迁碑》等……

一段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反得练习,直到渐入佳境为止!

二、结合字帖进行用所学书体写古诗词,文章之类,进行创作。

三、反复观看字帖,和自己写的字进行比较,取长补短。

假以时日必有长进!


欢迎隶书大家对以上进行补充,共同学习,把汉隶发扬光大!



和气致祥


隶书成熟于汉代,在汉代隶书取得了与小篆相同的官方书体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作为官方正体文字都有端庄整饬、方正严整的特点,隶书也不例外。

隶书体势呈“扁势”,体势横向张开,与当时的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在什么时候,学习隶书的时候,尤其是汉隶,总要强调隶书的“方、扁”特点,实际上,我们在看隶书的时候,未免就会嘀咕,觉得这样的概括也不是完全准确,比较大部分的字其实并不是绝对的方扁。实际上,隶书未必会在字形上体现,方和扁的特点,更多的是一种视觉感受。

就比如,我们传统建筑中“亭台”、楼台”的形象,在俯瞰图中,屋檐横向展开,左右伸展,就有了觉得“扁”的视觉效果。

我们看这四个汉字,在以外轮廓的“方、扁、长”的经验来定位,无疑上是已经失灵了的。唯一有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非常的开张。

所谓的开张,就是指横向展开特别大,比如“周”的第一笔,我们将“周”放入九宫格内,周的一笔,向左方张开,占据了整个空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这一笔占据的位置要远远大于其他的笔画,在书法中,这种情况称之为“左放右收”。

同理,“君”字则左右开张,形成左放右放,中间收缩的格局。“真”“台”与此同理。

那么, 我们可以知道,在隶书的学习中,一定要万分注意隶书的收缩开张。


实际上,我们在临摹时往往不敢如原帖一般放到那种程度 ,收的时候又远远不够紧凑,这是我们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我们通常讲汉代先民气魄非凡,骨子里透露着自信。相信经过我的引导,对隶书字形的开张和恢弘的气势有了不同于之前的认知。

其实,这与我们读汉赋是同样的道理,汉赋喜用排比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所以汉代的赋我们认为它气势恢宏。学习汉隶,最关键的也是体会一种由字及人的气势恢宏的感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感知,古人将这种领悟称之为“得神采”。

所以,学习汉隶,什么样的写法,什么样的关注点,因人而异,我的写法未必适合你。但是受到碑帖精神的感召却是一致的。写出了博大气象,写出了汉人的开张神采,这是汉隶学习的关键一步。


王舸


横平竖直 扁方取势 主笔(波画)突出 起笔处有方有圆 收笔处有回有顺 转折用两笔 长横要扛肩 短横有拱形 竖画正勿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