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明明後悔殺于謙,為何不為于謙平反呢?

于謙的死對於大明來講是個非常大的損失。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專權宦官王振的勸說之下,率軍御駕親征,卻兵敗土木堡,自己還被俘虜,也先挾勝利進犯北京,大明形勢危急。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扶持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並整頓軍務,積極備戰,最終力挽狂瀾,擊敗也先,救回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明明後悔殺于謙,為何不為于謙平反呢?

打獵的朱祁鎮


  朱祁鈺卻不甘心歸還皇位,打獵回來的朱祁鎮被朱祁鈺囚禁於南宮之中。七年之後,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趁朱祁鈺生病之時,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新登上帝位。當上皇帝的朱祁鎮開始清算舊賬,殺了一批支持朱祁鈺的大臣,于謙也包括在內。殺于謙時朱祁鎮是不忍心的,雖然朱祁鎮個人可能不喜歡于謙,但于謙畢竟有功於大明,此時奪門功臣徐有貞說了句話:“不殺于謙,奪門師出無名。”朱祁鎮只好舉起屠刀,殺了于謙。

  朱祁鎮殺了于謙之後,很快就明白自己犯了錯誤,他後悔了。因為朱祁鎮讓人查抄于謙的家時,發現于謙家裡面沒錢。于謙在景泰朝已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高官至此卻如此清貧,這是真正的忠義之臣。


明英宗朱祁鎮明明後悔殺于謙,為何不為于謙平反呢?

于謙


《明史》: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于謙死後,繼任兵部尚書的是陳汝言。這傢伙上任之後就大貪特貪,當事發之時,朱祁鎮特別生氣:于謙在時勤勤懇懇把事做好,相比之下,這個陳汝言就是個廢物。朱祁鎮又後悔當初殺了于謙。後來,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違法犯紀被抓,他們當初構陷於謙的事情才真相大白,朱祁鎮更是後悔殺了于謙。


明英宗朱祁鎮明明後悔殺于謙,為何不為于謙平反呢?

徐有貞


  不過,後悔歸後悔,朱祁鎮卻始終沒有為于謙平反。朱祁鎮死後,明憲宗朱見深繼位首年,就為于謙平反,恢復于謙的名譽和官職,赦免於謙的家人。朱見深下詔說:“國家危難之時,于謙保衛社稷,堅持公道,卻被權臣所害,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于謙冤枉,朕憐惜他的忠誠。”

  成化朱見深的詔書很明確地說出朱祁鎮已經知道于謙是冤枉的,那麼為什麼朱祁鎮自己卻沒有為于謙平反呢?


明英宗朱祁鎮明明後悔殺于謙,為何不為于謙平反呢?


  在君權神授的古代,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不能犯錯的。皇帝一旦犯錯誤的話,不僅龍顏丟盡,還會影響到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權威。如果百姓對皇帝產生質疑,就會危及皇帝的合法地位。但皇帝終究是人,也會犯錯,當皇帝出現錯誤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死活不承認錯誤,將錯就錯。歷史上也有一些皇帝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即下罪己詔,把自己犯的錯誤寫成詔書,公告天下。在某種程度上,下罪己詔會起到收攏人心的作用。但皇帝下罪己詔是非常需要勇氣的,歷史上真正敢下罪己詔的皇帝也只是絕少數,朱祁鎮顯然不在列。


明英宗朱祁鎮明明後悔殺于謙,為何不為于謙平反呢?


  朱祁鎮不為于謙平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如果為于謙平反的話,勢必會影響到當時的朝局。徐有貞的話是對的:不殺于謙,奪門師出無名。于謙將朱祁鈺扶上帝位,是景泰朝的重臣,並默認朱祁鈺軟禁朱祁鎮,他和朱祁鎮是站在對立的一面。於公於私,朱祁鎮都應該殺于謙。雖然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後來或死或貶,但奪門的功臣也不只有這3人。如果朱祁鎮為于謙平反,就等於承認他發動政變是非法的,他的皇位來路不正,那些支持他的大臣就反而變成奸臣了。所以,朱祁鎮堅決不能承認這個錯誤,也不能為于謙平反。


明英宗朱祁鎮明明後悔殺于謙,為何不為于謙平反呢?

被囚的于謙


  不過,皇帝犯錯之後,自己不能承認或改正錯誤,卻可以在自己死後,由新帝來承認或糾正錯誤。新帝承認或糾正錯誤會有幾個好處:1.先帝已死,不會影響到先帝的威望;2.這是前朝的事情,糾正錯誤不會給現在造成影響;3.讓天下人看到皇家知錯改錯的態度,以博取民心;4.新帝在大臣或百姓心中也會樹立仁義之君的良好形象。


明英宗朱祁鎮明明後悔殺于謙,為何不為于謙平反呢?

查抄于謙家


  所以,成化帝朱見深繼位的首年,就為于謙平反。由此可以猜測,朱祁鎮在臨死之前可能留下遺言,囑咐朱見深為于謙平反,以糾正他自己犯的過錯。朱見深作為帝王,為于謙平反,是代表皇家對於謙所做出的貢獻的肯定,是對於謙忠貞愛國的精神的欣賞和提倡,此舉也彰顯朱見深的仁義。最重要的是,古人自幼受到忠君思想的教育,不管是于謙的家人還是百姓,都不會因此事記恨皇家或朱祁鎮,反而會對朱見深有感激之心,他們唯一記恨的是那些慫恿朱祁鎮殺于謙的人。所以,在後人看來,徐有貞、石亨等人都是奸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