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一皇帝提出薄葬,​刘秀​还要跟他学,盗墓贼却高兴坏了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史家称他为“光武帝”,就是因为这个谥号。

西汉一皇帝提出薄葬,​刘秀​还要跟他学,盗墓贼却高兴坏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刘秀死后葬于原陵,原陵在哪一直有争取,现在孟津的刘秀坟到底是不是刘秀的原陵,考古界是有不同看法的。但在没有发现真正的原陵以前,还不能说刘秀坟不是原陵。

孟津的原陵我曾去过两趟,陵上封土目前尚存17.8米,周边长487米,占地25亩。与西汉帝王陵相比,还是小的,但与后来的北宋帝王陵相比,又不算小。

西汉一皇帝提出薄葬,​刘秀​还要跟他学,盗墓贼却高兴坏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原陵位于黄河边上,周边全是黄沙土,但原陵的封土堆却黏土,这是怎么回事情呢?据说是从远处特地运来的。

说到这里,就要谈一下原陵的营建了。

从《后汉书》记载为看,刘秀是汉文帝刘恒后,又一明确提出要薄葬的帝王,而且做到,从上面的简化陵墓规模,大家就应该知道了。

西汉一皇帝提出薄葬,​刘秀​还要跟他学,盗墓贼却高兴坏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不只自己要求薄葬,还在建武七年(公元31年)发了红头文件,就是下圣旨,在全国推广薄葬。据《后汉书》,刘秀的圣旨原话是这样说的:“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shē jiàn],贫者殚[dān]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无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这是什么意思?是要改变厚葬风俗,希望大家都奉行薄葬。

上面这些话他是与负责陵墓工程的匠作大将窦融说的。他还说,古代圣明帝王的陵墓,都是用陶俑瓦器,木车茅马殉葬,并且不让后人知道下葬的地方,为的是不让人盗墓。太宗(即汉文帝)深知厚葬必发的道理,下遗诏中只用瓦器陪葬,不得以金银为饰。

西汉一皇帝提出薄葬,​刘秀​还要跟他学,盗墓贼却高兴坏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景帝不愧为孝子,完全按照他的心意办,所以在天下动荡之时,西汉先帝的陵墓都被发挖了,只有太宗的霸陵完好无损,这不是很好的例子吗?

刘秀所说的情况应该不是事实,汉文帝生前要求薄葬不虚,但继位的汉景帝实际并未认真执行,后来有盗墓者光顾,挖出了很多金银财宝,把盗墓贼高兴坏了,这是后话了。

刘秀的临终前,再次强调,不要厚葬,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因邮奏。”要求一般官员不要到京城来送葬了,也不要派人到京城表达哀思。

西汉一皇帝提出薄葬,​刘秀​还要跟他学,盗墓贼却高兴坏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那么刘秀所谓薄葬到薄到什么程度?刘秀生前也要说明:“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陵池。”陵墓用地不要超过二三顷,也不要堆大坟头,作为一代帝王陵,这在当时确实还是寒酸的,但在今天已很有规模了。

刘秀要求薄葬,这在《汉观汉记》、《两汉纪》、《后汉书》上均有大致相同的记载。而皇帝说归说,致于死后是什么样,则是另外一件事情。仅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原陵的规模还是不少的。

西汉一皇帝提出薄葬,​刘秀​还要跟他学,盗墓贼却高兴坏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从南朝史学家刘昭就原陵所作考释来看,原陵并不少,地面建筑配制齐全,陵园四周有围墙,占地不是二三顷了,而是十二顷五十亩八十五步。即所谓:“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马门。寝殿、钟虞皆在周垣内。堤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就是现在陵园仍达800亩,可以刘秀的薄葬要求,不过是一厢情愿,或是要个好看,说说罢了,安慰一下国民。

至于原陵具体营建情况和地宫大小,因为没有考古发掘,没有具体资料中以报告。但比西陵帝陵简化很多是事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