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还乡?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吗?

阿布160104287


官员任职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乡

帝王是猜疑心最重的一类人,他们总在担心有人想夺走自己的皇位。比如朱元璋,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他担心开国功臣们有造反之心,就设立了锦衣卫监视朝中大臣。

而除了朝中大臣外,皇帝还比较担心地方的官员会起兵造反。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古代官员任职的地方都不是自己的家乡。比如广东出身的官员,一般不能在广东当官,可能会被调往河北;而广东本地的官员,则可能来自河北、陕西、山东等地方。


并且,为了防止官员在某一个地方任职过长而拉帮结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往往一个官员在某一个地方任职几年后,就被调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当官。也就是说,古代的地方官员基本上都是在外省任职。

有些官员不适应或者不喜欢外省的生活,老了想回故乡,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处在京城的官员还有另一层考虑,京城乃是非之地,如果退休了还呆在京城,一些猜疑心较重的皇帝则可能派人监视,万一某一天自己说错话了,再一不留神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还以为你贪恋权力,到时候可就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所以,告老还乡是最体面、最好、也最能避嫌的退休方法。

因为告老还乡不仅能让皇帝满意,自己还可能得到皇帝的一些赏赐。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古人有着很浓的落叶归根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阳间的人会欺负阳间的人,而阴间的鬼也会相互欺负。如果一个人客死他乡,无依无靠死在了外面,其死后的魂魄肯定会被其他鬼魂欺负。但回到家乡就不怕了 。

因此,古人就非常重视落叶归根。

比如湘西神秘的赶尸人,就是受人之托,将客死他乡者的遗体“赶”到死者的故乡。

所以古代的官员老了,退休了,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自然就想回到家乡了。莫说古人,即便是现代人,一般也是年轻在外闯荡赚钱,老了就回到故乡安享晚年。

这也是中国人一种很浓的故乡情结。


金兔历史


可以留任养老的,并没有强制性要回家乡养老,但是因为很容易出问题导致没人敢!当时的朝廷给官员的俸禄实际上非常少,比如李卫在担任扬州知府的时候俸禄是每年150两银子,当时的银子折现成现在的钱大约是每两银子600元人民币,150两大约是90000人民币。这么一笔钱在当时不算什么大钱,基本上够吃,但是没法剩下多少,当个三五年知府的话买个小宅子是没问题,但是要买个几进大院还是不够的。虽然当时的官员肯定是有各种灰色收入能够置房买地,但肯定是不敢露富出来的,毕竟这玩意儿太明显了。所以大部分人就只能选择告老还乡,不是被皇帝赶走的,只是因为怕露陷。

其次,当时的官员除了朝廷俸禄之外,还会有皇帝赏赐,皇帝赏赐的种类很多,有金银珠宝,也有土地宅子。皇帝在赏赐大臣的时候,一般采取就近赏赐的策略,因为皇帝的赏赐并不是一次性赏赐的(按功劳),这是为了方便大臣管理,不然每次赏一个地方那么必然十分分散。所以呢,大臣的产业都在自己老家,只能去老家才能享受得到。

最后,远离是非之地。能够享受告老还乡待遇的人至少要三品以上,这些人在京城也是有皇帝赏赐的宅子的,但是这些人往往需要躲清净,防止被扣上各种帽子,赶紧远离京城回老家去。


优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这几个:

第一,当官地点不是自己家乡。

古代大部分朝代,要求官员不得在本土本乡任职。

我们看明代的《儒林外史》,一开始的周进是山东人,他当上省教育厅厅长则是在广东。

而范进是广东人,同样当上了省教育厅厅长,却是在山东。

这主要是防止地方的宗族势力,推选出一个人来当官。这样一来,地方就变成宗族操纵地方行政大全,可以和京城的皇帝直接对抗了。

久而久之,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甚至聚众造反都可能。

所以,官员都是外省人,退休了当然不会留在这个省。

第二,古人的思想问题。

不要说古人,就算民国时期大部分人都讲究落叶归根。

国民政府很多人溃败到台湾,在这里去世,留下的遗愿都是要将骨灰带回老家安葬。

就连老蒋和小蒋的棺木也没有安葬,而是等待未来迁回大陆。

所以,既然官员退休,都是年迈的老人。古人寿命很短,随时可能老死,当然要回到故乡了。

古人一般年老的时候,就提前准备好棺木和寿衣,坟地当然早就准备好了,就等死了以后埋葬。

第三,生活习惯问题。

古人和现代人不同,在外省生活是很受罪的。

别的不说,当时并没有普通话,只有一种官话。但官话不是所有人都会说,大部分老百姓都不会说。

所以,各省都操着自己的的方言。

大部分方言都是很难懂的。就比如上面的周进一个山东人,跑到广东简直就像到了外国。

而广东人范进去了山东,也无法同当地老百姓沟通。

另外,生活各种习俗都有很大区别。

人老了以后,都希望静养,回到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当然应该回老家了。

第四,置业问题。

古人和今天人不一样。现代的人,有了钱,就在北上广大城市疯狂买房、

古人有了钱,根本不会在当官的地方买房,因为官员调动时频繁的。今年在广西,明年圣旨一来就得去广东。

所以,古代官员赚了钱,一定都会寄回家,在家买房子买地。

就拿李鸿章为例,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安徽老家大量购置田产。据统计,李氏在老家合肥东乡占耕地约60万亩,占当地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既然房屋都在老家,退休了自然要回去。


萨沙


中国古代官员致仕后都要还乡而不是留在就任地养老是普遍现象,这和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官邸制以及小农经济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官邸制。中国古代实行官邸制,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员,并不需要自己在任所买房或租房居住。在任官员都是由国家按照级别统一提供官邸,以巡抚为例,巡抚衙门通常采取和紫禁城类似的“前朝后寝”格局,前面是巡抚办公的巡抚衙门,后面是巡抚及家眷居住的官邸,办公、生活两不耽误。但是,官员对官邸只有有限使用权,没有长期使用权,更加没有所有权。如果官员调任或者致仕,官邸则必须全部清空、上交,由下任官员居住。调任的官员由国家在调任地重新安排官邸居住,致仕的官员则要自行解决住房问题。说白了就和现在美国的白宫差不多,美国总统卸任之后就必须搬出,由下任总统居住,卸任总统住房自理。因此,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前没有刚性住房需求,加之职务调动等原因,许多官员并没有选择在任所购房。既然没有买房子,退休后就只能回老家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古代除了像宋朝等少数朝代之外,大多数朝代官员的法定收入并不高。而古代房屋属于永久产权,价格与收入比并不比现在低,官员如果购入较差的房产还不如居住在官邸。如果购入大宅、别墅,等于是昭告天下,自己屁股不干净、捞黑钱了,没有谁愿意这么干!



其次是小农经济的原因。中国古代并不像现在,财富主要还是以土地为衡量标准。官员的任职地不定,今天在这里当知府,明天说不定又要调到那里当道员……但是,土地却不能随时买卖,跟着自己走。因此,大多数人选择了在老家购置土地。土地就是财富、是安身立命之本。古代官员退休之后并没有太多退休金,即便有也比较少,他们想要维持体面的生活就必须靠名下土地的地租。而土地都在老家,由于金融、交通不便,只能居住在老家,就近收取地租。如果居住在任职地,却在老家收租,非常不便。因此,中国古代大多数官员退休后选择了回乡,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再就是城乡差别的问题。在中国古代,除了北京这样的天子脚下之地,大多数城镇的差别并不大,住在任职地与老家的区别自然也不大。加之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退休后选择回乡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现在人选择在大城市养老无非是因为城市生活遍利、医疗水平较高等等原因。可是,中国古代这种差别并不大,自然也就没人削尖脑袋往城市里挤了。



虽然如此,可京城毕竟还是大城市啊,为什么古代退休官员不到京城买房居住呢?首先是前面提到的一些不便。其次,京城地处天子脚下,是非太多,小官住不起,大官不敢住,怕招惹是非。皇帝一句话,满门皆命丧,这恐怕也是古代官退休后不敢进京养老的原因之一。其三,古代京城并不是谁想住就能住的。以清朝为例,紫禁城只能皇帝住,皇城只能宗室王公和少量皇帝特许的重臣住,内城只能八旗子弟居住,汉人没份儿。虽然后来有所松动,但大致一直如此,直到清亡。换言之,清朝汉族官员就算有钱,除非皇帝特许,也只能住外城,那还不如回老家算了。



当然,清朝有一类人除外,那就是旗人。这些人祖籍都在关外,清初入关后按照旗籍分居内城各处。北京城就是他们的老家,这些人致仕后自然回归旗下,居住在北京也就理所当然了。不过,也不是绝对,愿意住到京郊或者其他地方也不是不可以。



以上所说的只是大多数情况,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退休官员愿意,也还是可以在任职地居住养老的,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除此之外,便是一些皇帝赏给府邸或花园子的大臣了,既然是皇帝赏赐的,空着恐怕说不过去,就算生活不便,也只能住着了。不过,这类情况并不多,中国古代皇帝赏赐大臣大多还是真金白银或者土地,赏宅子、花园子的只是少数。


农民工歪说历史


古代主要是小农经济,官员挣了钱,一般都在家乡置地修庄园。任职的地方,住宅是国家提供暂住或租住,职位经常换地方,调动频繁。达到某一级的领导,如果没有公事,相互之间不能私自联系走动,防止搞山头,国家有专门机构监督,所以私生活较孤单。官员退休后有影响力,牵扯政治斗争,要避祸避嫌。家族人盼归,借声望护佑乡亲,能主持公道,息土地边界等等的纠纷,造福一方人。中国历来有传统,生是漂泊人,死要进祖坟,叶落归根。


俞远通


你问这个古代好像有点太模糊,每个朝代针对退休官员的政策都是有所区别的,那么我简单说一下时间上离咱们比较近的清朝吧!

在清朝年满60就可以退休了,退休的官员就必须回到家乡养老。关于你提这个问题,咱们就拿清朝的京官来讲解一下,因为清朝京官更能体现退休返乡制度。清朝在京为官的官员,如果到了退休年龄还不返乡养老,执意滞留在京城是要被问罪的,所以一般人就乖乖回老家养老了。



这样的制度存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官员当了一辈子官,一生中所积攒的人脉关系网是非常庞大的。他自己虽然退休了,但是那些亲系、门生等有的都还在任上,这些人如果经常走动就容易形成党羽,对朝廷政权的稳定是不利的。退休后让他们回老家养老,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隐患。


在清朝一个官员会有家人、侍从等等一大堆人员,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这样的人员日积月累,会占用当地很大的资源。把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老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了。

还有些记载清朝官员退休不但要回到家乡,而且还要求回到家乡后,没有经过批准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再离开家乡的。意思是你退休后就在你的家乡画了一个圈,这个圈里面就是你的活动范围,没有上级批准就不允许出这个圈。当然也有极少数高级官员是不受此退休政策影响的。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追记历史


小雪历史微鉴:在封建思想中,有一个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它差不多沿续了上千年,就是“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古代的官员之所以退休后要告老还乡,就是基于这个思想,在古人的眼中,还身于乡,是非常大的荣耀。

落叶,还要归根

很多官员,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就是“游学—赶考—高中—返乡—做官—退隐”,在这个过程中,退隐差不多就是官员退休以后,告老还乡,享受天伦之乐。

在电视剧《新包青天》中的一件案子,就是关乎宫中太监总管陈琳的,他虽然已告老还乡,但是,在需要自己作证的时候,还是以“亚父”的身份回到了朝廷,最后皇帝准许其再次告老还乡。

告老还乡,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尚书》中说,尹伊就曾经告老还乡。和我们现代不同,古代的官员差不多到70岁,才可以告老还乡,也就是到了退休的年纪,在古代,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致仕”。就是把皇帝赐予的官,再还给皇帝,这就是我们引用下来的告老还乡的本意。

在任期间的地方,并不是自己的家乡

落叶归根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延续了上千年,如果说,克死异乡,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不孝的事情。

古代人把孝文化、乡文化看的非常重,这就是不能死在异乡的原因,当然了,对于那些没有祖籍,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孩子而言,没有什么好归隐的。

综上所述,古人之所以不在异乡归隐,主要是落叶归根和孝文化两种儒家思想的缘故,当然,买这种思想到当今也有其现实意义。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古代官员的告老还乡可以说是现代社会退休制度的雏形。古代官员在感觉自己身体无力继续从事繁琐的政务之后。便会相皇帝上一封奏折陈述自己身体年迈、年事已高,无力再为皇帝排忧解难、分担政务……请乞骸骨回乡养老!


一般这类陈情奏章的内容都十分的煽情,大多为陈述忠君爱国之意以及自身的仕途历程和身体状况。皇帝在综合考虑之后,一般会准许其告老还乡,从繁忙的政务之中脱身出来回到故土享受天伦之乐。并且还会赐予其各种恩赏和封号,以谢多年君臣之宜。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官员退休之后一定要返回家乡呢?而不能够留在自己长期工作的地方度过余生?

首先,古人的思想体系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落叶归根!这不仅仅是人之本性,也是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提倡的。一个人在外求学当官多年,晚年都要回到自己的故里,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这里有自己的宗族兄弟,乡亲故旧,可以畅叙少年故事。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古人都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葬在自己的祖坟之中。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归属感。



另外,古代的官员很多时候都经常变迁自己的官职和任职地。很少有在一个地方长期任职的情况发生。即使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在外地担任如何高贵的官职,自己终究是一个客人,这里终究是他乡。在自己晚年回归故里,依然是自己心中的最好归宿。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外出做官并非是将整个家庭都带出去。很多情况下自己的父母以及兄弟都留在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老婆和家眷也留在了家乡侍奉双亲,也有一些连儿子都留在家乡读书生活。更不用说自己的家乡还有整个家族的族人。古人有着十分强烈的家族意识。对于几代以内的家族近亲都比今天的我们更亲切重视。整个家族的荣辱与共几乎是一体的。而且古人在辞官时,可能家中尚有老母在世。那么身为儿子更要回到家乡侍奉母亲左右,以尽孝道。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古代各地都涌现出了一些名门望族,族里也会出现一些在外做官、在外经商的人。这些人都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身份。无论官做多大,人走多远,整个家族的兴衰都与每个人分不开。当然在这些人到了垂暮之年。自然也会再回到这团火中,回到自己的家族里。度过余生,享受天伦之乐。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古代很多在外做官的人,都是家族里的佼佼者,都是家族晚辈的学习楷模。在自己晚年之后,在告别官场繁琐的事务之后。锦衣还乡,荣归故里,这算得上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



珞珈山的猫


古代官员退休俗称“告老还乡”,雅称“致仕”。那么,官员退休为什么要还乡,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这看是两个问题,其实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年龄的问题?

《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尚书大传·略说》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宋史·职官十·致仕》记载: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明清两朝则规定: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也就是说,古代朝廷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为70岁、60岁。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六十花甲年。

古人的这个年龄也就预示着随时都有可能与世长辞,如果远离家乡,很有可能会落个客死他乡的下场。而古代交通工具相对落后,如果家乡远在数千里之外,再将尸体运回,路途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天。如果再遇盛夏,或许尸体还没有运回家乡安葬之地,怕已然腐烂不堪了。

所以,如果不想落个客死他乡的下场,最好就是及时告老还乡为妙。

同时,所谓“致仕”就是与官场告别,不再参与朝廷之事,不再为皇家效力。既然决定离开官场,最好就是离的越远越好,就算曾经出现过什么工作疏漏,或者是政治排队的问题,毕竟已经致仕还乡,朝廷也不便再行追究。

正所谓:“驽马不可恋栈豆。”对于官员来说,特别是高官来说,已经人走茶凉、无权无势,在任之时不知得罪过多少同僚,一方面你如果还留在原地,不就等着对方来报复自己吗;另一方面,不也证明你当初的致仕请求不是发自真心,若因此被官员进行弹劾,很有可能会引来“欺君之罪”、“有所图谋”的牢狱之灾。所以,告老回乡是保全自己最稳妥的途径。同时,至于权利斗争四、五十岁致仕的官员,则属于特殊现象,不过其本来就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虽然被逼无奈,但不得不说返回家乡是最好的策略,在古代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如:刘伯温就曾提前致仕,后又被重新启用;袁崇焕也曾提前致仕,后同样被重新启用。

同时,古人讲究“百善孝为先”,当一个人老了返回家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落叶归根”。其实,这也是一种孝的表现方式。根是什么,根就是祖宗、先辈生存繁衍的地方,更是血脉亲情传承的地方。同时,根在的地方,除了是祖宗繁衍之地,还有更多的族人亲眷都生活在这里,也会感到更多的族人亲情。所以,无论是古代官员也好,还是普通百姓也罢,都有深深的“落叶归根”情节。

此外,你曾经任职的地方,当初居住的是官邸。官员退休后,如果还想留在之前的任地内,就需要重新置办家业、田产等,用不了几年难道又要再行变卖返回家乡吗?除非不想再回到家乡,毕竟这只是极个别现象。所以,对于年龄已经很长的退休官员来说,谁愿意去折腾这样的事情,当然不如直接回乡的好。

所以说,年龄应该是古代官员退休后还乡,不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的主要原因吧。


祥子谈历史


思乡

古代官员退休回乡第一个原因就是“想家了”。

因为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历朝历代都实行流官制度, 也就是说,不但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就连去自己老婆娘家做官也不允许,同时也不允许相邻两个州郡的人在彼此家乡为官。因此,历朝历代的官员几乎都是在外地做官,一直要等到退休后才能回家。

古人有很重的“叶落归根”观念,很看重家族观念,一个人出生后,就会进入族谱,死后亦安葬在家族的祖坟,一旦死在了外面,灵位进不了家族祠堂。

回避权力斗争

帝皇大多生性猜疑,尤其是碰到朱元璋这种主子,设立锦衣卫,时时监视周边的大臣,很多官员巴不得远离京城了,所以退休后不告老还乡留在这被监视?

万一说错了话,一不留神就传到皇帝耳里,以帝皇的猜疑心,会以为你还贪恋权力,到时想脱身可就难了。所以为避嫌告老还乡就是最好的办法。

生活无保障,不足以在大城市生活

古代官员虽有退休制度,但在退休后的保障却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唐朝以前,在位期间,所住的地方是朝廷供给的府邸,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宿舍,只是能在任职期间住,退休后,朝廷是要收回去给下一任官员住的。一些官位大,功劳大的官员可以获得皇帝赏赐的府宅。如果在职期间没有捞到足够“油水”,只能回乡养老。

环境不好

古代大城市和我们现在在影视剧里看到的不一样,真正的古代大城市由于没有完善的城市卫生系统、完善下水道系统,其实是非常“脏乱差”的。明朝万历年间的高官谢肇淛在其著作《五杂俎》里就曾抱怨京师“脏乱差”:

“京师住宅既逼窄无余地,市上又多粪秽,五方之人,繁嚣杂处,又多蝇蚋,每至炎暑,几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疟痢瘟疫,相仍不绝。摄生者,惟静坐简出,足以当之。”

所以,古代“致仕”官员在退休后情愿回到自己老家,甚至乡村居住,在生活环境方面肯定比大城市强一百倍。许多明清“致仕”官员回乡后写的日记里都表示,自从回到家乡水也甜了,空气也好了……这还真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事实。

综上所述,古代“致仕”官员之所以原因回到老家去生活,并不是被朝廷强迫,而是自己自觉自愿的,希望有个安宁快乐的晚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