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的祖先是陆地上的吗?它们是如何进化又回到水里面去了呢?为何要逆向进化?

用户96347536692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蓝鲸是鲸类的一种,鲸的祖先确实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先贴一张鲸的演化图。

根据研究,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鲸起源自有蹄类动物……算起来和鲸关系最近的动物是河马,没想到吧!

说几个在鲸的进化过程中比较关键的时期吧。

有一种有蹄动物,中爪兽,被认为很可能就是鲸的祖先。鲸可能是从小型中爪兽演化来的。中爪兽是正八经的陆生动物,最早只是在浅水区捕鱼,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水陆两栖动物,然后又慢慢演化成了鲸类。

鲸的演化过程中,还有一个时期的形态最经常被人提起——巴基鲸(因被发现在巴基斯坦而得名)。巴基鲸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鲸类,距今5000万年左右。

巴基鲸其实长得一点都不像现在的鲸鱼,反而更像狼或者是狗。根据科学家复原出样子,巴基鲸有四只脚,有尾巴,有毛,头是长长的有点圆锥形的形状。如果只看文字描述,分明就是狼。

虽然巴基鲸的身体结构还是陆生动物的样子,但是科学家们从它的化石发现,巴基鲸已经有内生的耳骨,可能已经有了水面下的听觉,所以很可能能够水陆两栖生活。现代鲸类漫长演化史的篇章也因此从巴基鲸开启。

巴基鲸之后,古鲸类继续演化。

出现了陆行鲸,整体样子和巴基鲸变化不大,仍有四肢,但四肢和口鼻结构更适应水中活动,可以水陆两栖。

又有了罗德侯鲸,此时身体已经初现流线型,四肢短,更加适合游泳。

再之后,在4000万年左右之前,龙王鲸(古蜥鲸)和矛齿鲸出现了。龙王鲸体型大而修长,体长长达18米左右,矛齿鲸则更加较小,体长只有5米左右。这个时候,鲸类已经在海洋定居。

龙王鲸并不是现代鲸类的祖先,它属于古鲸亚目,已在3400万年前因为气候变化而灭绝。

但体型更小的矛齿鲸存活了下来,鲸类的演化仍在继续,现代鲸类也陆续登场: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齿鲸体型大小不一,但都有牙齿;须鲸无牙,进食需要过滤,通常体型庞大,蓝鲸就属于须鲸。

严格来说,鲸类从陆地走向海洋并非是逆向进化,而是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为了生存而出现的物种演化。

巴基鲸“下海”的时间大约是在5000万年之前,而在公元前5500万年左右,正出现了地球历史上一次著名气候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这段时间地球迅速变暖,海平面升高。有一些热带的植物消失了,并且植物叶子变硬,营养流失,对于食草和食肉动物有影响。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也势必会因生存环境和植被的变化而做出一些适应环境的改变。当时的鲸类祖先可能也是为了获取食物,才踏足水中的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觉得有用的话就点个赞吧~欢迎评论关注转发。


不吃肠的大肠


蓝鲸的祖先是陆地上的,这一点已经经过了科学确认,而且我们也都知道蓝鲸虽然外观以及生活环境与海洋生物区别不大,但蓝鲸却是妥妥的哺乳动物。但要说蓝鲸的进化属于逆向进化,却有些说不过去。先了解一下蓝鲸的进化过程,蓝鲸的祖先最开始只是陆地上小型的有蹄动物或者兽类动物(具体没有准确科学依据),外形与现在的狼、鬣狗有点类似,一般称之为中爪兽。大约在5000万年前,一只中爪兽可能出于躲避被捕而逃到了浅海生活,也可能是一群中爪兽逐渐由陆地向海洋浅滩过渡,最终发现海洋浅滩获取食物比陆地要简单,所以逐步适应海洋习性,从而向着鲸鱼进化。
之所以问题会说鲸鱼的进化属于逆向进化,可能是出于地球生命源自海洋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其实生物的进化都是在弱肉强食的过程中,逐渐去匹配自身的最佳优势,以适应优胜劣汰的生活环境,不管是海洋动物进化为两栖动物,还是进化为哺乳动物都匹配这一过程。那么中爪兽从陆地向海洋生物进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并且最终进化的蓝鲸体型巨大,属于海中霸主,这根本就不算是逆向进化。逆向进化的准确含义应该是优势技能倒退,逐渐被自然所淘汰,显然鲸鱼进化过程不属于这一范畴。另外进化论的准确翻译其实是“演化论”,生物根据周边环境,不断自我演化的过程,从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上其实就能看出,虽说人类是高级动物,但是人类的高级更加体现在头脑智慧,而相比于猎食动物,人类的四肢不但没有进化,反而是退化了,由此可见鲸鱼的产生只是顺从了自然环境。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所有鲸豚类的祖先都是来自于陆地的,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了证实。

在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在古生物学家的研究下,发现鲸豚类的祖先印多霍斯兽就生活在当时的印度板块。(当时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撞之前)

这种动物类似于体型巨大的老鼠。为了繁衍和生存,当时陆地上的凶兽越来越多,而且竞争压力也增大,食物获取也逐渐成为问题,而逐渐扩张的海洋,范围变大,且更加安全。于是长期下海躲避危险的印多霍斯兽,就逐渐进化出在海中生存的能力。

再往后,四肢也逐渐退化了。

有一种观念,说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都是从陆地来的。

当时的印多霍斯兽因为跑的慢,耐力不够,不能长途奔走,只能靠伏击等技巧。当时摆在它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逃离或者往更加凶猛的方向进化。

现在的结局显而易见。


不入流的大刘


1693年,约翰·雷根据鲸鱼与陆地哺乳动物的相似性,将鲸鱼描述分为哺乳动物,达尔文前期的科学讨论主要围绕着鲸鱼是陆地哺乳动物的后代还是祖先。1859年达尔文提出,鲸是由熊进化而来的,由于某种选择性压力可能导致熊进化成鲸,但由于广受到批评并感到尴尬,他把这个假想从《物种起源》后来的版本中删除了。1883年,弗罗尔认识到鲸具有陆生哺乳动物特有的持续性的退化特征,从而确认了鲸的进化方向是从陆生物种到海洋物种,还在形态学的基础上,还将鲸与有蹄类动物联系起来。

最近几十年发现的许多鲸鱼进化中间物种化石都是偶蹄目动物和现代鲸类动物之间的过渡形态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几块化石,是陆生哺乳动物的,但与鲸类动物有许多共同的骨骼特征。这些化石包括1983的Pakicetus和1994年的Rodhocetus,都具有鲸和偶蹄目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骨骼特征,偶蹄目包括鹿、羊、猪、野牛和河马。偶蹄目动物和化石鲸有一个共同的独特的脚踝骨骼特征,一个有助于踝关节的“双滑轮”结构。此外,鲸化石和现代鲸类动物的耳朵周围也有独特的头骨特征称为鼓泡,与其它所有哺乳动物都相比是独一无二的。

2007年,科学家发现了Indohyus的骨骼,一种距今约4800万年的偶蹄类动物,生活在印度克什米尔地区,Indohyus是一种狐狸大小的哺乳动物,看起来有点像一只小型鹿。Indohyus的骨骼外层很厚,这一特征经常出现在水生涉水动物中,比如河马。牙齿的化学成分的氧同位素比率与水生动物相似,意味着Indohyus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中度过的,如下图。

大约在鲸鱼进化中间物种化石发现的同时,基因分析也增加了额外的证据,支持偶蹄目动物和鲸类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目前的所有证据都表明,鲸鱼现存的近亲是河马。

鲸鱼祖先为什么又回到水里

最有可能的解释是鲸鱼向水里生活进化是为了利用一个未被填满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所需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恐龙灭绝后,陆生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在增加,但海洋中却很少或根本没有。而早期的偶蹄目动物鲸鱼祖先,如Indohyus和Pakicetus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边捕食和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态位,到Rodhocetus(下图)时,已经显示出了游泳能力的明显证据,尾巴变平,后脚变大,此外为了呼吸鼻孔从脸的前部转移到头顶。

向水生栖息地的迁移使这些物种得以开发陆地哺乳动物无法获得的资源,从而减少了对资源的竞争,使更多的个体得以生存和繁殖。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或海牛,也进化利用了其他生物无法填补的生态位,表现出许多适应性,使它们能够生活在水中环境中。

从陆生到水生,蓝鲸为什么体型变得越来越大

体型较大的动物通常代谢效率更高。一只猫的体重是老鼠的100倍,但新陈代谢大约只是老鼠的32倍。海洋大型动物食物稀缺,所以体型更大更有效率。

增加身体尺寸有利于维持体温。对于温血动物来说,体型越大,与周围环境接触的质量单位面积就越小。这与较大的物种经常在较冷环境中发现,而体型较小的物种通常在较暖的地区被发现是相同一个规律。


科学闰土


现在大家都非常清楚鲸鱼并非真正的鱼类,鲸鱼属于哺乳动物。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鲸鱼的祖先来自于陆地,是类似于狼一样的陆地上食肉动物。

以下是古生物学家发现的现代鲸鱼祖先-巴基鲸的骨骼化石,完全看不出来鲸鱼的模样,它们的头部呈长圆锥形,四脚着地,有一条细长的尾巴,全身长有毛。古生物学家因为其其内耳的特征非常确定这就是早期的鲸鱼,因为它们已经进化出一套单独的听力系统,能够察觉水下声音的震动并且通过下颌传递到耳朵,但是同时需要在陆地上活动所以也保留着用于陆上听觉的外耳道。

这种水陆两生的巴基鲸鱼成为了陆生哺乳动物和现代鲸类动物之间的过渡型,这也成了支持进化论的完美证据。

至于说“逆向进化”这个词根本不存在,生物任何的改变都是为了更加适应环境,甚至说是被环境所选择。如果海里有足够的食物,诱惑着鲸鱼的祖先,它们去海里捕鱼就多了一项生存技能,陆地上环境剧变食物短缺的时候这类可以在海中捕食的动物就被自然选择了下来。其他的就被淘汰了。




科学黑洞


对于蓝鲸的祖先是陆地上的吗?它们是如何进化又回到水里面去了呢?为可要逆向进化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蓝鲸的阶段性祖先的确是一种陆生的哺乳动物物种,它们能返回在海洋中进行求生存,是一种环境变化之生存适应性的充分体现。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一方面,依据解剖学家对蓝鲸骨骼的解剖情况可以说明,蓝鲸的骨骼结构是与陆生的鹿类动物基本相似,这能充分说明,蓝鲸是由原来陆生的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情况。


二方面,人们应该明白,地球上的陆地,从整体来看,都是一个个被海洋液态水围封的岛屿,在地球地壳物质运动漫长演化的过程中,岛屿会有上升与下陷两种现象的自然发生,上升的岛屿其陆地面积会显得越来越大,下陷的岛屿其陆地面积会显得越来越少,这是自然界无法改变的事实。


三方面,蓝鲸的阶段性祖先,是生存在岛屿持续下沉的鹿类动物,由于陆地面积会越来越少,逐渐打破了陆生动物形成的食物链,陆地上生长的食物量会变得越来越少,无法适应种群的可持续生存,这种自然环境的大变化,它们为求生存,不得不在海岸边进行取食,久而久之,增加了水生的生存功能。由于岛屿继续下沉并接近水平面,它们为了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并从陆生动物向水生动物过度转变,已对海洋产生生存活动的种种适应性,形成一种能在海洋中进行求生存活动的哺乳动物物种,随着漫长时间之箭的不断推移,才演化形成现阶段的海洋蓝鲸物种。

由此可见,蓝鲸的阶段性祖先的确是一种陆生的哺乳动物物种(鹿类),它们能返回在海洋中进行求生存,是一种环境变化之生存适应性的充分体现。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如读者阅后觉得我说的对或有道理,希给个点赞并点击关注我,可阅到我相关科学领域前沿近二千道的原创答题,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学习。宇明于东莞市。(注: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抄袭必究。欢迎转发。)


地外天使



鲸鱼和海豚(鲸目动物)是海洋哺乳动物的代表。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几个化石,这些化石显然是陆地哺乳动物,但与鲸目动物有许多骨骼特征。这些化石有鲸鱼和偶蹄目动物共有的骨骼特征。偶蹄动物包括鹿、羊、猪、野牛和河马。偶蹄目动物和鲸鱼化石有着一个独特的脚踝骨骼特征,叫做星状神经节,是一种“双滑轮”结构,有助于踝关节运动,这种特征在其他哺乳动物中不存在。



鲸鱼化石和现代鲸目动物在耳朵周围也有着独特的头骨特征,叫做鼓室泡。尽管所有哺乳动物都有,但鲸类化石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是独一无二的。已经发现的许多化石是连接偶蹄目动物和现代鲸目动物的过渡证据。 大约在化石发现的同时,基因分析增加了证据来支持偶蹄目和鲸类之间的关系。尽管早期的基因分析技术不如今天强大,但许多基因研究已经支持并完善了现代存活的鲸目动物的亲属是河马。


为什么鲸鱼的祖先返回海洋?最有可能的解释是5000-5500万年前鲸目动物进化来开发未填充的生态位或者适应由于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新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体生存所需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尽管陆地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在增加,海洋中却很少或根本没有。基本假设是早期鲸类偶蹄目动物是陆地哺乳动物,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态位。

化石清晰显示鲸鱼祖先游泳能力的证据有扁平的尾巴和加大的后脚。此外,鼻孔从脸的前部转移到头顶,我们称之为气孔。 向水生栖息地的转移使得这些动物能够开发陆地哺乳动物无法获得的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竞争。竞争的减少促进更多的个体生存和繁殖。 类似的情况很可能发生在其他海洋哺乳动物身上,如海豹或海牛。它们进化来利用其他生物没有填补的生态位。这一基本概念是进化过程的一个共同结果,它不断发展以填补现有的生存空间。



鲸目动物和其他水生哺乳动物对海洋的适应可能类似于河马。河马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水里,它们表现出许多适应能力,使它们能够生活在水生环境中。河马的眼睛和鼻孔位于头顶上方,这使得它们几乎完全被淹没,但仍能看见和闻到。 河马足够重,可以在河底行走,而河马则在水下交配分娩。河马可以在水下哺乳。显然,河马似乎是另一种“回归水”的哺乳动物。鲸目动物必须经历类似的过程才能适应海洋栖息地。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首句给出答案:进化一词有误导,用演化更为贴切。演化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迈步的那一刻,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自己选择的方向对不对。蓝鲸祖先在5000万年前从陆地跳进海洋,同时期的其他陆地动物依然奔跑驰骋在陆地上,它们演化的步履都是适应当下的变化,没有优劣之分。5000万年前的道路有千万条,直到现在我们才看到哪些道路是死路,哪条道路是通途。从陆地到海洋,不能说是“逆向进化”,因为演化没有预定的方向。自然的演化,我们能做的只是事后总结回顾,没有能力去预测指导未来。


生活在陆地上的蓝鲸祖先--陆行鲸

5000万年前,在恐龙刚刚灭绝的久远年代,鲸鱼的祖先和河马的祖先是同一个。那时候,古鲸鱼还生活在陆地上,属于偶蹄类动物,我们管它叫做陆行鲸。

陆行鲸身披毛发,长着细长的四肢和锋利的牙齿,捕猎吃肉。陆行鲸跑得慢,耐力不够,不能长途奔走,它只能依靠伏击捕猎。陆行鲸的个头大小跟金毛、哈士奇差不多,在陆地哺乳动物中间,其貌不扬。陆行鲸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口利齿,它的每一颗牙齿都能咬碎骨头,总咬合力超过了包括鬣狗在内的其他哺乳动物。

陆行鲸生活的森林边缘有片浅海,某天它为了躲避大型猛兽的追杀,逃进了海洋。刚下水的陆行鲸跟其他四条腿的动物一样,四肢扑腾,狗刨式划水前行。

下图是挖掘出来的陆行鲸骨骼。


从陆地到海洋的演变--游走鲸

陆地上跑不快的陆行鲸,下水后游得也慢,它细长的四肢和小小的脚巴掌并不适合划水。不过陆行鲸缓慢的游泳速度没有拖累它在水里的捕食活动。跟在陆地上一样,陆行鲸不去追捕鱼虾,它潜伏在浅海,等待鱼虾主动游过来。陆行鲸的伏击捕猎足以让它果腹,海洋里的食物比陆地上更加丰盛,更重要的是在海洋里陆行鲸没有天敌。

初下海的陆行鲸白天在海洋里捕猎,夜晚回到陆地睡觉。

后来游泳和捉鱼本领更加娴熟的陆行鲸呆在水里的时间也逐渐变长,水陆两栖的陆行鲸换了个新名字,叫做游走鲸

游走鲸的身体结构在海洋里逐渐变化。为了划水方便,游走鲸细长的四肢开始缩短,小脚掌变大了,趾间长出了薄薄的脚蹼。

为了换气方便,游走鲸的鼻孔从鼻子的尖端开始往上移动,从眼睛前面移到了眼睛后面,一直移到脑门的最高处。现在游走鲸不用抬起头来吸气,只要浮上水面上就能水平换气,换气效率的提高让没有鱼鳃的游走鲸在水里也能自由生活。

为了推进击水,游走鲸的尾巴变得又粗又长,另外它还学会了蝶泳,通过上下摆动腰背部来推动身体前进。蝶泳比狗刨式泳姿要快上很多,游走鲸越来越适应海洋生活。

转换了身体形状的游走鲸属于古鲸的一个过渡形态,体现了古鲸从陆地走回海洋的变化。

下图是挖掘出来的游走鲸骨骼。

古鲸鱼花了1000万年的时间,完成了从陆地到海洋的转变,它再也没法回到陆地上了。


进入海洋后越长越大,终成巨兽--蓝鲸

进入海洋的哺乳动物,个头会快速增长,因为大个的体型有助于维持体温。在海水中,动物身体热量的挥发要比在空气中快,下海以后的鲸鱼长了个头,并且增加了更多的脂肪来抵抗低温海水。

而蓝鲸长成海洋巨兽的最重要原因是:充裕的食物。

下到海洋的鲸鱼分支发展,分为齿鲸和须鲸两类。

有牙齿的齿鲸比如海豚和虎鲸,个头都不算大。齿鲸的主要食物是乌贼和鱼类,齿鲸追逐捕猎时会消耗它们体内的一部分能量,导致它们没法用全部的能量来长个头。

没有牙齿的须鲸,比如蓝鲸和座头鲸,它们的食物是磷虾和其他小鱼小虾。须鲸不用追捕猎物,只要张开像口袋一样的大嘴把磷虾兜进嘴里就行。决定须鲸个头大小的因素不是捕猎水平的高低,而是食物的数量。

一直生活在海洋的鱼类,遵守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的食物链层次。新进海洋的蓝鲸打破了食物链等级,不去吃大个的鱼类,而是跳过了好几级,直接抢占数量最大的底层食物--虾米。

蓝鲸吃磷虾,是它在演化路上的不走寻常路。只要维持平衡的生态循环,海洋里的磷虾数量足够供应给蓝鲸消耗。

不愁吃喝的蓝鲸在海洋里无限发展,终成巨兽。


蓝鲸的演化之路

5000万年来,从陆地到海洋,蓝鲸的演化之路并不是阻力最小的一条路。

回顾蓝鲸历史,因为知道了最终结果,我们替蓝鲸画出了一条演化路径。不过画演化之路时,我们是从迷宫出口开始逆向反推,从出口到入口,只有唯一的一条路,沿着路直接走就到起点了,不用做选择。

但是演化的发展路程不像逆推那么简单,演化没有预知的目光,它看到不到未来。演化从迷宫的入口出发,在每一个转弯处都很多可供选择的路口。生物的演化走了每一条道路,只是千万条道路中,并不是每一条都能走到出口。很多道路走着走着就走到头了,最后能走通的那条路只能用“运气”来描述。

在演化的路上,演化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条路都走上一走,它没法自主选择,它不知道哪条路走不通,或者哪条路能走通。

回到陆行鲸的始新世时期,海岸边有一个队列,排列着其貌不扬的陆行鲸,和其他四条腿的走兽,你没有办法猜出谁是5000万年后的赢家。

在蓝鲸的演化路程中,每一个时期的古鲸鱼和其他生命一样适应着它当时的生活环境。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鲸鱼跟周围的伙伴相比,并没有突出的优势。只是最后蓝鲸走通了演化之路。

演化没有预知的目光,它看到不到未来。演化道路千万条,通畅的路途只占少数,而上路时谁也不知道结果,只能把结局留给后人总结。

<strong>


法兰西is培根


蓝鲸及所有鲸豚类(鲸目,Cetacea)的祖先的确是来自于陆地上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地点则是印度。

下面是一张5000万年前的世界地图,大家仔细看,当时的印度板块还在印度洋之后,它将会向北与亚欧板块相撞,相撞的结果就是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图注:在青藏高原上,古生物学家发现了鲸类祖先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印度板块在与亚欧板块相撞之前,其北面临海,这片海域名为特提斯海,特提斯还正是鲸类祖先下海之地。古生物学家在印度发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鲸类祖先,它就是印多霍斯兽(Indohyus)。印多霍斯兽看上去就像是一只长腿的耗子,体长约半米,脑袋尖、四肢长,身后还有一条长尾巴。

图注:印多霍斯兽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印多霍斯兽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印多霍斯兽为什么要下海呢?古生物学家推测这种以植物为主食的小动物平时生活在茂林的丛林中,但是经常受到猛兽的威胁。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印多霍斯兽跳到水里逃命,再加上在水中觅食,时间长了身体上就出现了水生生活的变化,证据就是其头骨耳道有类似听泡的结构,这个结构只有今天鲸类身上才有!

图注:印多霍斯兽的生存环境,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印多霍斯兽的头骨,图片来自网络

以印多霍斯兽为起点,原始的鲸类越来越适应海洋中的生活,它们的身体结构也出现了变化,比如毛发褪去,四肢变短成为鳍状肢,尾巴上长出尾鳍等等。经过了5000万年前的演化,今天的鲸类成为海洋中最常见的哺乳动物,而蓝鲸更是更为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鲸类从陆地返回海洋并非逆向演化,演化从时间广度上看是没有方向的,生命只是想办法生存和繁衍。


古生物探索


我们都知道鲸鱼并不是真正的鱼,而是一种哺乳动物,这种动物最早和我们常见的牛马羊猪狗等都有4条腿和尾巴等,体型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然而这种动物不知什么原因却选择了进入海洋生活,渐渐进化成了几乎完全和鱼一样的体型。

鲸鱼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的鲸目,在鲸目下又分为齿鲸亚目、须鲸亚目和古鲸亚目。其中最大的蓝鲸也是地球生命史上已知最大的动物,其体长可达30多米,重达100多吨。可是谁能想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却是由一种4条腿的,像羊或狼一样大的哺乳动物发展而来的呢?



古生物学家们通过生物遗传学的角度来看,鲸类与有蹄类动物关系较近,且化石证据记录也支持鲸类是由偶蹄类动物演化而来的,现在普遍认为鲸类的祖先极可能是陆栖有蹄类动物——中爪兽(尚有异议)。


早期中爪兽的体型大小,和羊与狼的体型差不多,这种肉食性的哺乳动物后来有一段时期可能喜欢在浅水区捕鱼,时间大概发生在5500万年前,之后逐渐转变为水陆两栖的生活形式,再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变成的各种鲸与海豚。

最早出现的鲸类为古鲸亚目原鲸科,出现在5000万年前,生物学家对于在现今巴基斯坦被发现的巴基斯坦古鲸(又名巴基鲸)的了解较多,这个动物已经初具鲸的形态,头部喷气孔(鼻孔)已移向后方,具有狭长脑室,仍然保留了一些哺乳动物的特征,比如仍具有后肢。后来出现了械齿鲸科,这种动物大约存活在3800-4500万年前,接着又有硬齿鲸亚科,它们有较窄小的上颚,可能为滤食性,再后来古鲸亚目渐渐走向灭绝,但是须鲸亚目与齿鲸亚目已经进化出来,这两类至今已衍生出17科近百个物种。



我们都知道动物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水生到陆生的过程,比如从鱼类发展到两栖类,再发展到爬行类,正是一个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然而鲸这种动物却又由陆生回到了水生,好像又是逆向发展进化了。其实生命物种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逆向进化,它们只是为了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而选择的一种生存之路,进入水中生存和猎食,使他们更好的选择,所以他们才选择重新下了水。当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水中的生活,所有的食物又都在水中,生存活动可以完全在水中进行的时候,它们还为什么要回到陆地上来呢?



其实不单是鲸鱼,像现在的海豹,海狮,海象,海牛,海豚等,本来也都是陆生哺乳动物,然而如今它们的生活习性基本和鲸鱼乃至于和鱼类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生命进化的奇妙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