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和崇祯帝,作为亡国之君谁更冤?

我想养猫捉老鼠


隋炀帝吧,大明亡了实在是对手太强了,明末风雨飘摇,朝廷又是腐败不堪,崇祯自己再勤劳也挽不回大局。大隋是亡于国家太过富足……当时国库富足,粮草充盈,开运河办科举,可惜都给别人做了嫁衣。大唐立国之后光吃隋朝的老底都吃了十几二十年才吃完


喵喵的老父亲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下,隋炀帝和崇祯帝的人生轨迹,就可以看出他们孰高孰低来了。

第一,登基之前

隋炀帝杨广,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次子,十三岁封晋王,二十岁参与了平定南陈之战。不论是不是他亲自指挥部署的战斗,最起码他是参与了,还是名义上的主帅,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这一点是生长于深宫的崇祯帝所不具备的。

杨广的太子之位本该属于哥哥杨勇,杨勇虽然能力也不错,可是不太注重生活上细节的检点。生活上的奢侈,引起了老爷子杨坚的反感。再加上他身边有一帮不太靠谱的大臣,在冬至时,越制朝见太子,这两件事情叠加,杨勇在隋文帝眼中形象就大打折扣。

觊觎皇位的杨广特别会演戏,还有一个积极配合的媳妇萧氏,他们夫妇俩得到了独孤皇后的充分肯定。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杨勇被废太子之位,立杨广为太子。

崇祯帝朱由检,出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生长于深宫。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木工艺人兼皇帝朱由校驾崩,兄终弟及,朱由检顺利即位。

隋炀帝的皇位是通过自己努力争来的,崇祯帝的皇位是天上掉下来的。对皇位的欲望,隋炀帝远高于崇祯。

第二:在位时的表现

隋朝是大乱之后的大一统国家,本该实行的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而隋炀帝却继续南征北战灭吐谷浑、征高丽,最终开运河这个功在当前、利在后世的伟大工程,却因为过分耗费国力,成了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有了各路烟尘反隋,最终杨广死于觊觎帝位的宇文化及发动的兵变,李渊立杨广之孙杨侗为帝,不久李渊接受杨侗的禅让,唐开国而隋亡。严谨点说,杨侗才算是亡国之君。

崇祯,是一个有心图强却能力有限,且刚愎自用的皇帝。他接过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他登基后首先了权宦魏忠贤,这也成了他所做的唯一可以称道的一件事情。虽然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他的能力却着实不敢让人恭维。袁崇焕一句心血来潮提出五年平辽时,给事中许誉卿都不信,崇祯却当了真。袁崇焕被杀,边关失去了屏障,为清军南下创造了条件。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用人上,崇祯十七年间,先后五十多人入阁,十九位首辅,不考虑各种外部因素,没有一个稳定的执政班底,也是崇祯失败亡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崇祯当时如果能够解决党争,安抚李自成,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可惜的是,他刚愎自用的低情商,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第三:冤不冤的问题

无眠认为作为亡国之君,隋炀帝和崇祯帝,他们对亡国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说他们都不冤。隋炀帝是有能力没用到正处,崇祯帝是没能力误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从个人能力来说隋炀帝更适合作皇帝。而崇祯,借用《大明风华》电视剧中的于谦说的一句话,“他只是一个姓朱的倒霉蛋。”,在明朝这座大厦将倾之时,他原本想把大厦扶正谁知却把力道用反了,加上惯性,明朝这座大厦轰然倒塌。


抱影无眠夜归人


大家好,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看法,首先一个是看看这二个皇帝,一个是二世而亡,一个是历经16帝而亡。说冤其实二人都冤,那最冤的恐怕要数崇祯皇帝了。隋炀帝亡国说他败家其实真没冤枉他,他继位前率军灭南陈,功劳甚大,在位以后又开凿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三开疆扩土,使大隋朝扩大疆域。还有继续扩大科举制等等。这是功其次是过,过呢一是大运河,在农业社会,像大运河这样的大工程没个几十年难以完成。隋朝征全国男丁,在短短数年内完成工程,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人丁缺失,又造成了男丁的伤亡。二是东征高句丽,三次东征,造成了大量的伤亡,然而隋炀帝不思取教训三次南巡,劳民伤财,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如果炀帝励精图治,一步一步来,恐怕又是一位千古之帝,所以说隋朝的覆灭在于炀帝任性妄为。

再看看崇祯帝,可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困境,崇祯帝继位时明朝的丧钟已经敲响了,经过他爷爷万历皇帝的胡折腾,再加上他哥哥天启帝的胡作非为,宠信魏忠贤,明朝实际已经不行了。再加上崇祯帝刻薄寡恩,猜忌无度,喜怒无常,擅杀大臣,导致君臣上下相互猜疑,互不相信,上下不一心,纵使姜子牙在世,也无法挽救大明朝的覆灭了。崇祯帝是内无良相,外有良将,可惜不能知人善用,一步步的把明朝更推向了死亡。其实明朝亡国亡于万历,这是历史以来一直的说法,因为万历在位50余年,没有把张居正的改革进行下去,几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在加上庞大的宗室子弟坐吃山空。以至于到了他孙子崇祯时再也没有任何改革的动力来驱使大明朝这列火车继续行驶下去了。

所以说崇祯帝是给他爷爷万历,他哥哥天启背锅了,错不在崇祯,崇祯帝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知人善用,为明朝再延续一点生命罢了,性格决定命运,在太平岁月,崇祯的性格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可惜在一个风雨飘摇,王朝更替的多事之秋里,一个王朝的掌门人一点点的错误都会发生亡国的危险。崇祯帝,可谈可悲,思宗,的确令人深思啊!


我是二哈不拆家


当然崇祯更冤,杨广历史上名声很差,但近来有很多声音,认为杨广被历史黑得厉害,本人功绩很大。

不可否认,杨广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是有很多贡献的,开科举,修运河。唐人甚至有诗言,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但是我们更不能否认,杨广登基之时,正是大隋最强盛的时候,经过文帝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休养生息,隋朝人口,经济,文化空前繁盛。而隋炀帝虽然也是精明强干,雄才大略,但是急于求成,三征高句丽,又发动几十万民夫修筑大运河,终至群雄四起,自己也被部下杀死,可以说,隋炀帝虽然很有才能,但是完全自己作死。而崇祯登基之时,大明帝国已是风雨飘摇,朝廷之内,经过阉党之乱已无良臣,东林党人自诩正统但无安邦定国之才,朝廷之外,西北,西南民变四起,天灾人祸,使帝国病入膏肓。而帝国之外,更有后金虎狼之师,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灭亡几乎无可避免。




西门吹风风


隋炀帝更冤,隋炀帝是个很有才干的人 被后世黑的厉害,他“修通运河(下令修建完成大运河)”、“西巡张掖(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建立天朝体系(四方纳贡)”都是他的政绩。 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不好,他不是个守成的君主,他太急于扫平四夷,建立伟业,这在隋初这个条件下使得民负过重。如果等那么几十年,他定会是历史上耀眼的星星。


种瓜与种豆


我认为,这个两个皇帝算是亡国之君里面比较有能力的,其亡国必有众多原因,的确令人可惜。

先说隋炀帝杨广,作为隋文帝的第二子本无成为隋朝的皇位继承人,但是杨广心思缜密,对皇位一直有觊觎之心,通过自己的优点平江南之功,不好色,善良等性格深得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的喜爱,最终登上皇位。他开疆拓土,扬威塞北,东征高丽,开挖了大运河等不朽功绩。但是对于百姓他体恤不够。最终在江都宫变中结束了自己悲剧而又传奇的一生。

再说崇祯皇帝,他作为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朱常洛本来就不被崇祯的祖父万历皇帝喜爱,一直欲想废掉他,最终登上了盼了三十八年的皇位确只当了一月的皇帝便魂归西天。等到哥哥天启皇帝继位,就知道打家具,任命魏忠贤打点大明帝国,便使国家民不聊生,朝堂昏暗,打压忠良。等到天启七年,天启皇帝病重,又没有儿子,唯一的亲弟弟只有信王朱由检,便招信王入宫。一见到信王就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崇祯皇帝一上台便手除了祸国殃民的魏忠贤,曾一度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可能。然而朝臣腐败,正气颓衰,人心向背,大势已去,最终在煤山殉国。

总之,隋炀帝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的盛世帝国,但因不爱百姓使得国家破灭;崇祯接手的明王朝从他祖父万历皇帝那就已经埋下祸根,几十年的弊病崇祯也无力回天。虽然崇祯对百姓一直很爱护,其言:“流氛原吾赤子。“死前遗诏:“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样的君主如果在太平盛世,一定是中兴勤政爱民的君主,或许可以和汉武帝,唐太宗一样的皇帝,而他却成为末代君主。也许是历史的选择。真是宁为盛世犬,莫做乱世人。


诗意相随


隋炀帝杨广最冤枉。隋炀帝虽被认为是昏君,其实杨光文治武功,非常有本领,历史功绩很大。首先,他率军灭陈完成了国家统一。公元589年,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攻取陈国。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他亲自实地在江南花了十年来拢络人心,缓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怀疑,在军事占领后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碍南人成为忠于隋室臣民的许多政治和文化隔阂。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隋书》赞曰:”杨广,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其次,杨广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初继位,便决定营建洛阳。隋仁寿四年七月,高祖崩,十一月,下诏建东都,大业元年,开始大规模营建东都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曾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第三,也是杨广最大的功绩,下令修建大运河。他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为以后中原王朝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开发畅通了丝绸之路。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大业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可以说是开疆扩土。第五,开创科举重视教育。

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炀帝即位,复兴教诱。”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杨广不仅兴办学校,还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大兴城和洛阳建有大藏书殿,而最终的成果则是规模宏大的秘书省,在洛阳藏有珍本,藏书总数达37万余卷。虽然隋炀帝很多做法在当时是劳民伤财的,但是长久来看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其后的唐朝也沿用了隋朝的许多做法。包括广受诟病的三征高丽,虽未获胜,但打断了高丽崛起进程。后来唐太宗接着也御驾亲征高丽,最后才迫使其屈服。隋炀帝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民本思想,没有估计百姓承受程度,但也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 反观明朝的崇祯皇帝,虽然他立志于做中兴之君,但个人却缺乏文字悟空的能力,而又刚愎自用,小气猜疑,没有识人之明,也缺乏用人之智。虽然当时明朝内忧外患,但也不是不可为,主要是他的能力没有赶上时代的要求。客观上来看,他也没有为中华民族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从这一点上来看,从隋炀帝和崇祯帝两者来看,作为亡国之君,隋炀帝更冤枉一点。



玉泉山主人


崇祯更冤,他是在大明王朝里里外外都腐烂透了的情况之下登基的。

王朝的日落西山将寿终正寝,岂能是一人可力挽狂澜的。

而那位大哥,他就是志大才疏,干的事太多,使得老百姓真的活不下去了,他是二世而亡,自己的罪责。

如果隋老板没有大兴土木没有好大喜功,而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隋是。不会亡的。

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去看,我个人觉得隋老板比崇老板有才华有气魄,当然也爱嘚瑟显摆招摇吧!


qjb乔加贝


杨广最大的错误在于,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他居然在江都。

他如果人在关中,甚至在洛阳,都不可能亡国。

因为人在江都,回不去,就无法统一调度全国的力量。

再加上李渊李世民那一家子亲戚造反,断了自己的回路,不然隋朝不会亡。

崇祯就不好说了。

你要说他爷爷万历他哥天启给他留下一个烂摊子,也不尽然。

对后金唯一一次失败是萨尔浒,但还不至于一塌糊涂。

对农民军作战,孙承宗基本要干掉李自成了,他又把他调回来。

自己作死,明明想跟后金谈判,怕丢面子,结果袁崇焕去谈判,直接被凌迟,以后谁还敢去谈。作为政治的延续,本来战争就是边打边谈的。

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了,给崇祯发了封信,愿意裂土封侯,但崇祯呢?没同意。历史上也有一个,叫韩信的,也是要裂土封王,还不好意思说, 写了个申请给刘邦,封个假齐王吧,刘邦什么态度?心里一千匹草泥马,但是面上直接给了个真齐王。

然后各路勤王大军为什么不来救?你看看袁崇焕帅五千铁骑来救的下场,打了胜战不奖励就算了,主帅还被凌迟,关宁军就是这个时候冷了心的,心里一万匹草泥马飘过。其他军头呢?有这个先例,左宗良还敢来救吗?

还有一位大将被他传首九边就算了。

总之,崇祯是典型的志大才疏,死要面子,凡是不敢自己扛,怕失了自己的面子,结果呢?搞到最后基本上没有大臣支持他了。

其实崇祯只要在北京城破之前把太子送到南京,把其他皇子送到江西或者湖北,我估计大明朝还能延续个一两百年,大概率成为南北朝,至少不会亡国。但是呢?自己死社稷就算了,拖着一家人全死,这种死鬼当然没面目见他祖宗了。

总之啊,我是总结出来了,你看那些做大事的大人物,从来都不会死要面子。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该妥协妥协。看看刘邦,白马被围该贿赂对方单于妃子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你看看曹操,被马超追得,连衣服都扔了无所谓。还有一代天骄铁木真,自己实力不足的时候,找扎木合,该做小弟做小弟。很多很多例子,所以,人这一辈子,确实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谈笑阁


崇祯帝最冤

崇祯帝是一个很勤政的皇帝,“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初在位之时便大力铲除专权的阉党,之后励精图治,事必亲躬,是一个真正想把皇帝当好的人。

崇祯帝接手的大明王朝那时候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他怎么扶得起来?崇祯帝一心想复兴以往兴盛的强国,但是内忧外患,已经是强弩之末!崇祯皇帝作为君王是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国难当头一直坚持到最后无望才自缢于煤山!

隋炀帝几乎成了暴君的代名词。其刚刚继位之时,也确有一番雄心壮志,想要建立不世功勋。首先就是不停地开疆拓土,攻灭吐谷浑、征讨琉球、三征高句丽等,战争的胜利确实扩大了隋朝的领土范围,但其在发动战争的同时征调民夫无数,大量民夫与兵士死于战争,致使农村土地无人耕种,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杨广接手是个比较兴盛的朝政,但是由于他的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为了方便自己游玩,征调民夫开辟了隋朝大运河,而且每到一处便大肆修建行宫,“天下死于役”的惨剧时刻都在发生,由杨广造成的这些大乱,使得中华人口锐减到两百万余户。以至最后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在位不过十几年便走下了历史舞台,断送了祖辈基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