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比疫情傷害更大的

那些比疫情傷害更大的

【這是雪貝財經的第138篇原創文章】



今天,公眾憤怒的靶子終於對準了72歲的李蘭娟,因為她的研究團隊推薦了兩款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樁好事。


但是,不過是幾分鐘之後,自以為是的好事者就在新聞稿件中發現,為李蘭娟團隊提供支持的機構中有一家杭州華卓信息科技公司,簡單的檢索後發現這家公司的董事長是鄭傑。


對,他們發現了鄭傑是李蘭娟的兒子,而李蘭娟還在這家公司中擔任董事;他們還刻意的把這兩款藥混淆為新藥,而這家公司是這兩款藥的出品方。


就像一堆火藥桶終於找到了火星,惡毒的謾罵鋪天蓋地:“這就是無恥的利益輸送”、“一對母子在發國難財”,甚至有人已經對李蘭娟的家人進行了人肉搜索,公佈了幾位家庭成員的名字和工作。


在我的朋友圈裡,在微博上,這樣的文章在刷屏,即使是一些精英群體也在表達同樣的憤怒。


但是,事實是什麼呢?這兩款藥是已經審批上市數十年的處方藥,李蘭娟團隊是對151個已經上市的抗病毒和抗炎藥物進行虛擬篩選,發現其中4種藥物可能對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


而杭州華卓信息科技公司只是為此次篩查提供大數據支持,它根本就不是一家藥品研發公司。


我無法要求所有人都對人性報以敬畏,也無法知曉李蘭娟看到那些惡毒的謾罵會有多心痛,我只是想說一個樸素的事實:她在3天前的凌晨4點到了武漢,在最危險的時候去了最危險的一線,至今沒有離開。


最近半月,我們每個人都在保持憤怒。當然,我們有憤怒的理由,為無能卻傲慢到無恥的紅會,為無能而無力的官僚,為各種愚蠢到狂歡的烏合之眾,為製造雙黃連鬧劇的學術投機者……


但是,請不要讓憤怒變得廉價,不要讓憤怒去削弱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錯過那些本該憤怒的。


更不要因為憤怒而錯殺那些生活中美的東西:那些在死神面前的醫者仁心、那些修建醫院晝夜未休的工人;我最怕的是我們因為憤怒而摧毀這個社會得以維繫的公眾信任。


因為這些一旦失去就太難重建,而其傷害將是更加沉重、難以治癒的。


疫情兇猛,正值隆冬,讓我們去發現自己身上那個不可戰勝的夏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