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與李自成為什麼不合作對抗清軍?

逍遙酒一壺


前言: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村長期以來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農民階級烙上了深深的狹隘性和短視性,形成了頑固的小農意識;不能具備開闊的視野,再加上農民階級特有的狡黠性,使得中國歷史上屢次農民起義發展壯大之後,起義領袖之間必然發生火併、內訌,導致形勢大好的起義浪潮走向低谷,或是勝利成果被地主階級所篡奪。

這樣的例子,史書上數不勝數。作為明末農民大起義的著名領袖人物,李自成和張獻忠也不例外。

李自成、張獻忠在推翻明朝腐朽統治的鬥爭中,不可避免地重蹈覆轍,墜入了歷史的循環;雙方互相仇視,在大敵當前,竟然互不相救,甚至為了爭奪地盤而不惜兵戎相見,最終致使清軍把他們各個擊破,先後消滅了。

明朝後期,政治腐敗,土地高度集中,國家財政趨於破產;遼餉、剿餉、練餉的無休止加派,以及本來就極為沉重的賦稅,壓得農民階級喘不過氣來;更有官府無能無為,水利失修,災荒頻繁發生,許多地區連年顆粒無收,可是賦稅卻一釐一毫也不得減免。這就使得農民紛紛破產,淪為流民。

流民到處遊蕩,衣食無著。他們只能聚集起來,搶掠富戶,以求填飽肚子。官府對此進行殘酷鎮壓,終於引發了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大起義浪潮。

在此過程中,李自成、張獻忠先後加入了農民起義軍的隊伍當中,並且很快成為起義軍中的領袖人物。

李自成、張獻忠二人都是勇猛善戰,富有韜略;他們在明末農民起義戰爭中迅速展露崢嶸,成為當世的梟雄人物。

在早期的農民起義鬥爭中,張獻忠成名較早,自號“西營八大王”,勢力很大,威名遠揚;而李自成雖也自成一軍,號稱“闖將”,可是他的聲名並不顯赫,名氣遠在張獻忠之下。

在軍事力量還很強大的明朝官軍的圍剿之下,起義軍的領軍人物王嘉胤、紫金梁、高迎祥等人先後犧牲了。

剩下的各支起義軍中,張獻忠的力量最為強大;因此,明朝政府採取了重點打擊張獻忠的軍事策略,同時對其他起義軍也加以圍剿。

在明軍的殘酷鎮壓之下,農民起義軍遭受嚴重挫折,損失巨大。李自成所部全軍覆沒,他僅率18騎殺出重圍,逃入商洛山的密林之中;而張獻忠在明軍的重點打擊之下,傷亡慘重,不得不違心地接受明朝官府的招撫,投降了明朝政府。

明末農民大起義陷入了低谷之中。

但是,由於明朝官府的腐敗,官員們慾壑難填,他們對投降過來的張獻忠進行了無休止的敲詐索賄;並且明朝政府對張獻忠極其不放心,暗中秘密佈置圍剿,企圖一舉消滅張獻忠。這一切都迫使張獻忠不得不重舉反明大旗。

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重新起義,掀起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新高潮。

張獻忠的重舉義旗,把明朝官軍的注意力全都吸引過去了。躲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李自成乘機出山,潛入河南。李自成利用河南連年災荒,遍地饑民的形勢,嚴厲打擊貪官汙吏、土豪劣紳,開倉賑濟災民,獲得了崇高的威望,饑民紛紛加入李自成的隊伍。

李自成進入河南以後,力量不斷壯大。他不失時機地攻佔了洛陽,處死了作惡多端的福王朱常洵。打開福王的糧倉,把糧食返給飢餓的百姓。李自成的作為,獲得了廣大百姓的熱烈擁護,很快李自成的部眾就發展到50萬之眾,對外號稱“百萬大軍”。

而同一時期的張獻忠,在經歷了瑪瑙山慘敗之後,就改用流動作戰的策略,轉戰四川,又出其不意地進入湖北,奪取襄陽,聲勢大振。

從張獻忠奪取襄陽、李自成攻佔洛陽以後,農民軍已經兵強馬壯,能夠與官軍進行大規模的野戰了。尤其是李自成消滅了孫傳庭的秦軍精銳之後,明眼人都已經清楚地看到明朝的滅亡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張獻忠先入湖南,又轉進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

1644年春,李自成攻取北京,明朝滅亡了。

但是,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在政治上措施失當,失去了原來明朝官僚士紳階層的支持,導致吳三桂勾結清軍入關,在山海關一片石大戰中打敗了李自成大順軍。

在損傷慘重的狀況下,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撤往山西;最後又一路疾馳,退回陝西。

清軍一路追擊,連續挫敗李自成的抵抗,迫使李自成放棄西安,撤往湖北。

1645年5月,李自成在查看地形時,遇到地主武裝的襲擊,不幸遇難。

1646年,清軍偷襲四川。張獻忠輕疏大意,在鳳凰山被清軍神箭手偷偷地一箭封喉,就此身亡。

縱觀清軍入關、定鼎中原的抗清鬥爭,李自成、張獻忠這兩支最大的漢族軍事力量,互不施援,各自為戰,最終被清軍輕易地逐個擊破,真是令後人扼腕長嘆。同時也使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他們不能攜手共同抗擊清軍呢?

依我看來,主要是這樣幾個原因:

農民階級的狹隘性,使李自成、張獻忠在形勢發展到能夠一舉推翻明朝統治的時候,都想自立為帝,建立新朝。誰也不願臣服他人,聽命於人。

在李自成的威望如日中天之際,各支起義軍都投奔李自成而來,聽從於李自成的號令。但是,統一號令的過程並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因為各支起義軍的領袖們長期以來,已經習慣於自作主張,一旦轉變到要遵命而行,都放不下架子。

原先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戰友關係。在聯合抗擊官軍的戰鬥中,起義軍各營之間的合作原則是:合則留;不合則去;完全保持著行動的自由。可是,一旦改變為嚴格的上下級隸屬關係,對於一向我行我素、且具有小生產者狹隘性的農民領袖們來說,這是極其不可容忍的。

因此,為了達到號令統一,李自成採取了歷代農民起義中慣常的“火併”方法,用暗殺手段處死了赫赫有名的農民軍領袖羅汝才、賀一龍、袁時中等人,兼併了他們的隊伍。

李自成的這種做法,引起了其他各支起義軍的不滿和恐懼。非常著名的革左五營的領袖老回回馬守應就率部逃走,與張獻忠合營,從此與李自成決裂。

羅汝才等部也有很多人逃走,投降了明軍,成為李自成的死敵。

這種情況,必然使張獻忠對李自成深為不滿,產生出高度的警惕性。

張獻忠一直受到官軍的重兵圍剿,損失極大。他的軍事力量已經沒有李自成強大了。張獻忠一直轉戰在河南、安徽一帶。1643年5月,張獻忠乘李自成打敗左良玉之機,率部佔領武昌,準備在此建立政權。

李自成此時已經除掉了羅汝才等人,對張獻忠佔領武昌很是不滿,就寫信給張獻忠,以羅汝才的下場來威脅張獻忠。

張獻忠當時的兵力遠不及李自成,自知無力抵擋李自成的進攻。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張獻忠只得放棄武昌,轉進湖南,後來又尋機進入四川,佔領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

李自成對張獻忠的恐嚇威脅,已經宣告二人的關係破裂了。

李自成攻佔北京以後,自以為天下可“傳檄而定”。他任命明朝降官黎玉田為四川節度使,又任命明朝降將馬科為四川總兵官,命令黎玉田、馬科率軍前去收復四川。這就直接觸犯了張獻忠的切身利益。因此,張獻忠再也無法忍受了。

張獻忠親率大軍去迎敵,一舉打敗了馬科所部大順軍,把大順軍趕回了陝西。這一仗,意味著李自成、張獻忠這兩大農民軍公開決裂了。

隨後,憤怒的張獻忠又發兵進攻李自成大順政權管轄的陝西漢中府。卻被駐守漢中的大順軍賀珍所部打得大敗而回。

至此,雙方刀兵相見,結下深仇,再也沒有聯合抗擊清兵的可能性了。

結語:李自成、張獻忠交惡的影響可謂深遠:雙方將士們互相仇視。一直到後來的永曆朝廷時,大西軍餘部在雲南休整得兵強馬壯,在孫可望、李定國的主持下,要求聯明抗清。而先期聯明抗清的大順軍餘部高一功、李過等將領由於雙方的仇恨,還堅決反對永曆朝廷與大西軍聯合呢!


品茗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兩人有過合作,但大體是上各自為戰。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想要農民軍合作是非常困難的,互相拆臺倒是尋常事。

比如,大家看看李自成和羅汝才這對黃金搭檔。

羅汝才是十三家農民軍領袖之一,手下有約10萬之眾。

羅汝才本人狡詐多智,有很強的軍事能力和組織能力,外號叫做“曹操”。

羅汝才曾經跟過高迎祥、張獻忠,但最終選擇李自成。

因為羅判斷李自成才能成大事,同他合作才會勝利。

於是羅和李兩支軍隊合作,一攻一守或者一守一攻,搞得官兵無法招架。

兩人本來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親密。一旦攻陷城市,李自成獲得百分之六十的戰利品,羅汝才得到百分之四十。

崇禎七年(1634年)五六月間,羅汝才、李自成等部在陝西省興安縣境誤入車廂峽(陝西安康縣),被陳奇瑜軍包圍。

兩人先後詐降,幾乎光著身子逃走,但很快又合作一起幹,最終獲得輝煌的勝利。

崇禎十五年,羅汝才與李自成以二十萬兵合圍開封,激戰二十餘日未克;後回師攻破河南襄城,先後斬殺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

此後農民軍銳不可阻矣。

看看,羅汝才和李自成可謂黃金搭檔,還是患難兄弟。

結果如何?

李自成認為羅汝才狡猾多智,又有一定威信,不好對付,還是幹掉比較穩當。

於是崇禎十六年(1643年)初夏的一個早晨,羅汝才同美妾還在營帳內酣睡,突然闖入一群精銳的士兵,將兩人砍成碎片。

這夥士兵,就是李自成派來的。

隨後李自成宣傳羅汝才,是被官兵所殺。

羅汝才的部將們並不是草包,沒人相信,一時間全軍大譁。

然而,李自成調動20多萬大軍將羅汝才的部隊包圍,連續7日之久。

結果,羅汝才的部將楊承祖、王龍等不服,率部嚮明陝西總督孫傳庭投降。

但其餘10多萬人,都被李自成吞掉。

而張獻忠曾經和李自成有過合作,但雙方因為搶劫戰利品發生了火拼,隨後分裂。張獻忠率部攻長江流域,李自成攻黃河流域。

隨後張獻忠從河南進入湖廣,然後又攻入四川。

而李自成則主要在河南、陝西、陝西等地轉戰,

兩個傢伙的作戰區域不同,也談不上合作,但也沒有敵對。只要沒有敵對,本質上也算是合作,因為官兵需要分別出兵對付他們。

至於李自成和張獻忠,是互相不服的。

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9日,在牛金星等的策劃下,李自成在紫禁城稱帝。

而同年12月4日,張獻忠登基成為大西皇帝。

大家各自做皇帝,當時不是一夥了。


薩沙


李自成農民軍經過十多年艱苦奮戰,從陝西打到北京,隊伍發展到幾十萬人,但大多是烏合之眾,軍紀不嚴,李自成無心於天下,只想裂土稱王,是崇貞太擰,寧願死掉不要江山也不讓李自成如願。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答應歸順李自成,但農民軍在北京燒殺搶掠,打傷吳三桂父親吳襄,搶走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憤恨不降。李自成親自領兵討伐吳三桂,吳三桂不考慮後果,將清兵放入山海關。吳三桂與清軍聯手,李自成退回北京,慌忙稱帝,僅四十二天,清軍兵臨北京城下。李自成大順軍隊被迫南撤,清軍佔領北京,建立大清政權。攝政王命令豪格領兵從山西出陝西進四川,吳三桂從河北下河南進湖北,多鐸從山東下江蘇出浙江。吳三桂為撈取個人資本,率領原大明山海關精銳騎兵,對大順農民軍一路追殺,如砍瓜切菜,到湖北大順軍隊已四分五裂,不多已被消滅。李自成本人也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地區被地方武裝殺害,餘下的農民軍或獨自抗清,或聯合南明政權抗清。清廷以三股力量從北向南猛進,如摧枯拉朽,打得各地政權無招架之力,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與在四川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各自為政,以前大明軍在陝西剿滅李自成部時,李自成戰敗逃入四川,被張獻忠驅趕出境,李自成耿耿於懷。又因清廷出手太快,李自成、張獻忠又相隔太遠,哪有時間好好聯繫呢?只能各自為戰,自握命運吧。後八大王張獻忠大西政權被消滅,他的屬下與李自成的屬下也不能攜手抗清,等待的是被各個擊破的命運!





劉坤忠120


問這個問題還不如問問:為什麼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為什麼不先合作將元朝滅了,再商量怎麼瓜分中國呢。

先看看明朝時期地圖,滿清在東北;李自成控制地區是北京、河北、陝西、山西一帶;張獻忠在四川;東南沿海則被南明控制。

張獻忠如果想去幫李自成,那需要以下幾點前提條件:

首先,南明小朝廷答應。很明顯即使張獻忠想去打擊滿清,那也得從四川北上,進陝西,過山西。這一路上等於是沿著南明控制區域走,如果南明突然出一支奇兵突襲,那即使張獻忠能抵抗住也勢必消耗不少時間。

其次,滿清入關前李自成是不知情的,李自成攻擊吳三桂即將勝利之時清兵突然出現,打了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張獻忠到北京的道路,從知道清兵入關到抵達北京,估計仗也打完了,張獻忠只能獨自面對剛剛獲勝的清兵和吳三桂。

最後,如果張獻忠想幫李自成,那他將面對當時天下戰鬥力最強的關寧鐵騎和辮子軍的聯手夾擊。李自成在這樣的攻勢下也兵敗身亡,張獻忠估計也不想面對如此陣容。


綜上所述,張獻忠想幫李自成,根本不可能。


物質文化史


首先來了解一下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兩個人歷史背景!

共同點:明朝末年自然災害頻發,百姓民不聊生,許多農民出來起義,在眾多農民起義軍中,有兩個年輕的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同年同月出生,都來自於陝西農村,都是因為出身貧寒。在明末的起義軍中,兩人各自組建了農民隊伍。

兩人的相遇是在年近30歲的時候。1633年李自成帶著自己的隊伍投奔舅舅——闖王高迎祥。沒過多久,張獻忠也加入到闖王的隊伍當中。二人年齡相同又有相似經歷,相見恨晚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很快成了出生入死的好朋友。

因為張獻忠起義時間比李自成要早,已經有了比較成規模的隊伍,具備獨擋一面的能力,李自成對這個自己同歲的領的領導者相當敬佩,這也為以後的合作提供了基礎,同時也為他們反目成仇埋下了隱患。

第一次: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突破河南重圍攻入鳳陽,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歷代明朝皇帝都在這裡興建各種工程,明皇陵和明中都皇城都在這裡。起義軍將鳳陽城洗劫一空,他們在鳳陽皇宮因“分贓不均”,結下了怨恨。這是他們第1次出現友誼裂痕!

從此以後李自成往北,佔據黃河一帶。張獻忠往南,佔據長江一帶。

第二次:1636年,闖王高迎祥戰死,李自成繼承“闖王”稱號,這一舉動讓南方的張獻忠不服,二人怨恨加深。

第三次:1638年,李自成戰敗。不得已投靠張獻忠,張獻忠起殺心想趁機殺掉李自成,可惜李自成連夜逃跑,保住了性命。

三年後的1639年,張獻忠在南方戰敗,逃往北方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同樣也想趁此機會殺掉張獻忠,被其他將領攔下來,張獻忠又在其他將領的幫助下逃跑。

以上這些觀點,還都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個人恩怨。雖然他們兩人都是農民出身,可在打仗上具有極高的天分,率領一支烏合之眾,幾年之內橫掃大江南北,擊潰明軍百萬軍隊。清軍剛剛入關時,只有區區十幾萬人,但就是憑著區區十幾萬人統一了中國。那麼為何沒有在清廷入關時聯合起來抵抗清軍呢?

第一點:純粹的農民起義

純粹的農民起義是缺乏長期戰略框架的。一方面他們對於如何推翻政權,怎樣擴充軍力,如何安定民心,怎樣管理財政等等一系列問題既然沒有指導意見的又沒有清晰完善的管理政策。他們只看重於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長遠的規劃,會為一城一地的得失,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是根本性的問題所在!從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個人恩怨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第二點:沒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

李自成無論是大殺四方還是攻入北京,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沒有建立起以西安為中心的陝西根據地。更沒有在根據地實施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以至於後來打入潼關以後,沒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例如:1644年下半年,李自成從北京撤往陝西。在經過山西平陽時,聽信牛金星饞言,殺死大將李巖。劉宗敏知道李巖遇害,又想殺死牛金星,至此李自成的隊伍開始渙散。退回陝西以後,又面臨東路北路兩路清軍夾擊。先後從潼關返回西安,經武關、襄陽到達武昌。後來又退走咸寧、蒲折。後來被地主土豪的民間武裝殺害!

第三點:錯過最重要的歷史機遇期。

清軍剛剛入關時佔領北京時,只有十幾萬軍隊。而此時的北京周圍三河、昌平,保定、大名、順德,廣平等地,廣大農民紛紛舉起抗清義旗。他們割斷了北京內外的交通!山東的兗州、沂蒙、鄒平、滕州一帶農民也紛紛起義,掀起了抗清鬥爭。而此時李自成的主力軍隊都在陝西,雖然一路從北京敗退,但此時形勢依然不錯,可惜李自成未能廣泛聯絡各地義軍組織反抗,只顧向西逃走,錯失了扼殺清軍的最好機會!

而在此之前,李自成曾率部在山海關與清軍進行決戰,此時的張獻忠不但沒有派軍協助李自成,反而派孫可望,奪取漢中李自成的根據地。

可以上觀點來看,沒有聯合起來抵抗清軍,既有它的歷史侷限性也有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個人恩怨!








愣頭青的筍寶


據長篇小說描述,兩位農民軍領袖都是個性極強的人,他們身經百戰,天不怕地不怕,輕易不肯讓步,都有強烈的領袖慾望。尤其張獻忠狡詐多疑,加之手下的軍師也對李自成懷有偏見,他們認為李自成有智慧,如果實力再強大,兵強馬壯,一定會妨礙他們稱王稱霸,甚至吞併他們。故此千方百計防備闖王及屬下,甚至有藉機加害的念頭和行動。

所以谷城會獻後,兩人徹底分道揚鑣了。

圖為繪畫李自成與張獻忠相會於谷城的連環畫封面



連藏之友


一山難容二虎,爭權奪利。皇帝需要子孫繁榮昌盛。但稱寡人,寡者,孤獨也,但皇帝寡指政權。只需望他一人撐權,別人順從。又比做太陽,天無二日。當然天上有兩個太陽不知人怎樣生活。能力相同的兩個領導必分正副,兩個同等權力鬥爭必然激烈。如果要平安穩定,一人撐權,萬眾服從。各有主義怎能統一。家庭裡夫妻都有能力,互不服氣,都想做主,只好離婚。一強一弱,一陰一陽,才是道。


老來紅47


一山難容二虎。





不二門941


逐鹿中原,明朝是中央王朝,清原是是明女真三衛,統一強大以後脫離中央的政權但仍然承認明朝政權合法性和大皇帝的,而李自成、張獻忠是明內部農民起義軍,目的是取代明朝自個當皇帝的,這三個集團出身不同,最初的目的也不同。明朝被李自成張獻忠滅了以後,清以為明大皇帝復仇(也就是個由頭,反正大皇帝死了,政府也沒了)為由率,滿、蒙、漢軍隊入關逐鹿中原?


中國新疆歡迎您互


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明末的農民起義領袖,二人先後建立大順、大西政權,屬眾皆數十萬之巨,李自成更是一手擊垮了大明數百年江山。

可是勝利的果實並未品嚐多久,就易手於清軍,令人不勝嘆息,也因李自成的失敗,中原王朝開始走向傾覆,遂有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

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陝西人,可以說是老鄉,二人一為驛卒,一為邊兵,在明末的起義浪潮中,二人先後壯大,並向不同的方向進軍。

最終李自成攻破京師,張獻忠入駐成都,一南一北,握兵相望,這個時候的他們,可以說都有很大機會成為新王朝的開國之君,可惜,最終被清軍一一擊敗。

作為明末最有力量的兩支武裝,如果他們聯手,有機會鼎定中原,外御清軍嗎?

我們來看兩支部隊的性質,他們都是農民軍,這些農民軍圍繞著各自的首領逐漸壯大,可以說,都是一山不容二虎的狀況。

所以首先,他們不太可能聯合在一起,否則聽命於誰?那個最高的位置,哪個都不可能放棄。

而如果聯合了呢?不論張獻忠併入李自成,還是李自成投靠張獻忠,亦或是二主並立,都無法形成絕對的凝聚力,因為他們各有一幫心腹將士。

內鬥是這些起義隊伍的拿手好戲,哪怕是虎臥於側,也要先把競爭對手搞殘再說。

比如張楚政權的分裂、太平天國的天京事變,史書不絕。

既然如此,這個合併的隊伍很可能陷入長時間的內亂之中,而且南明還可能趁火打劫。

其次,就算他們的內鬥不激烈,這支隊伍勝算也都不大,我們看李自成劫掠京師、張獻忠屠川等等,他們皆胸無大志,且蹂躪百姓,這麼講起來,二人都不得民心。

一個失去民心的隊伍,也就不提什麼戰鬥力了,故而就算二人聯手,也將不是清軍之敵。

明末這些政權的敗亡,幾乎都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打造一支為民請命的王者之師,才有可能走的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