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過後,他把自己逼成了專家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多,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以上是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集》的序言。


瘟疫過後,他把自己逼成了專家

但學者發現:從建安初年(196)至建安十年,這十年內,並未有大規模的疫病,僅有的一次是建安四年,有瘟疫發生,但規模很小。不至於讓二百多口的家族,有三分之二的族人感染而亡。


會不會是張仲景記錯了,瘟疫會不會發生在建安年以前或是以後!

據《後漢書》記載,自漢靈帝建寧四年到光和二年,也就是建安初年前的九年時間,這中間,光瘟疫就有就有三次,疫情嚴重死傷枕藉。


瘟疫過後,他把自己逼成了專家

建安十年後自然也有疫情發生,但不是發生在這十年以內,而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對於這次疫情的嚴重性,曹植有深刻的體會。

“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兩殪,或覆族而喪。”——《說疫氣》

那為啥仲景生活的年代,總是疫情頻繁?


說到底,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跟華佗是同時代的人。據統計僅張仲景在世的70年間,載入史冊的自然災害就有22起之多,其中澇災、旱災、雹災、蝗災、地震、海水倒灌、河堤決口等災害輪番折磨那會的百姓,所謂“大兵之後,必有疫情”、“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瘟疫過後,他把自己逼成了專家

這是因為,戰爭和自然災害,讓政府失靈,人們抵禦自然的能力也相應下降,加上居無定所,吃不好穿不暖,身心都在備受摧殘,人的體力和抵抗力都呈下降趨勢,這無疑給疫情有可趁之機,同時又在延長疫情流行的時間,和擴散範圍。


當時漢王朝又是怎麼對抗疫情的?

那時漢王朝,已名存實亡,先有黃巾起義、隨後董卓作亂、各路諸侯爭相討伐...到建安元年(196),漢獻帝劉協總算不用過流離失所的日子,這年兗州刺史將其迎入洛陽王宮,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作為洛陽城內真正的主人,曹操的注意點則是如何對付冀州的袁紹。

平頭百姓為求自救,只能隨大流紛紛遷入江左,或遼東。比如著名的諸葛亮,原來居住在琅琊陽都,那會屬徐州。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受影響的就有幽冀徐荊揚兗豫8州,當時整個東漢王朝只有13個州,也就是說全國起碼有三分之二的國土都遭受黃巾軍的影響。

作為一箇中小型儒生家族,無論是諸葛家族還是張氏家族,都沒法像一些地方大族,如李乾、許諸、魯肅、甘寧等人,聚集宗族勢力,率領僮客,一起抵禦戰亂。諸葛亮最後隨從夫諸葛玄遷入荊州,而自己的族兄諸葛瑾則逃到江東。


瘟疫過後,他把自己逼成了專家

那張仲景要不要逃,又能逃到哪去?

醫聖張仲景在古史中,是一位神秘客,不見經傳。據後世的學者統計,哪怕是翻遍漢至明的醫史、醫書。總計68家名醫傳略,張仲景竟不見傳記。學者們只能從各種史料中,去零星還原這位被歷史塵埃遮蓋的偉人。

可以肯定的是,張仲景是南陽郡涅陽縣。他所在的這個郡,在西漢時,很發達當時被譽為"天下第一大郡"。至於張機所在的涅陽縣,西漢初還是個侯國,到東漢時早改為縣了。

也就是說,作為舊王朝經濟中心之一,南陽是難以逃脫戰火的洗禮。


瘟疫過後,他把自己逼成了專家

漢靈帝時,張仲景被舉為孝廉。所謂孝廉在漢武帝時,正式作為國家挑選官員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是每年,由當地郡縣向中央政府挑選數位人才,選拔標準有二條,一、 孝順親長;二、廉能正直。雖然被選入者,並不能立即當官,但卻是國家儲備幹部。

建安中旬,張仲景已經官至長沙太守。雖然疫情距離建寧四年,已經過去近四十多年,但從南陽漂泊到長沙郡的日子並沒有讓張仲景忘記受難的災民。於是他決定寫一部醫書,幫助受難的群眾。

他自然有這本事,早年就跟著同郡的張伯祖一起學醫,因悟性高。

被老鄉何顒點贊為“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那該怎麼寫,寫醫書,可不是寫小說,經驗藥方都需要不斷驗證。

中國醫術,發展到張仲景時。其實已有“醫經”和“經方”兩大醫學體系的著作問世。

據班固《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東漢以前的醫學著作,其中醫經著作7家、經方11家,作為醫經的代表作,《黃帝內經》便是其中的代表,而經方著作則有《湯液經》。

但無論是《黃帝內經》還是《湯液經》,就如何治病遣方,並沒有提出些具體的操作方法,面對急性、發病快、傳染快等特點的瘟疫,這些經典的作用有限。

張仲景一方面廣泛收錄《素問》、《九問》、《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籍,去粗存精。這也是他被譽為“方書之祖”的原因。

只是這樣還不行,那隻能說明《傷寒雜病論》是本有價值的方書。張仲景的高明之處,就是創造性的將內經的理論直接用於臨床辯證,創造一方一辯證的醫書寫作模式。讓後世的醫生,知道面對同樣症狀,該如何開方。而不是像以前,理論方法和如何開方是不同的理論體系。

寫成之後,還得不斷去驗證自己的理論,怎麼去完善它?


瘟疫過後,他把自己逼成了專家

仲景自有辦法,作為長沙郡的太守,相當於一省之長。那時做官是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替人治病。於是他在自己衙門貼出告示,但凡每月的初一或十五兩天,自己衙門門庭若市。這兩天,他只問病情,不談公事。

正是通過臨床不斷打磨,《傷寒雜病論》終成曠世神作。

但是《傷寒雜病論》問世不久,由於戰火的洗劫,這部鉅作破壞嚴重,原來的十六卷也散亂。公元256年-316年,距張仲景所在後漢時期,已過去約100年。西晉太醫王叔和蒐集整理已經散落的《傷寒雜病論》,將殘卷合成《傷寒論》十卷。很有可能,王叔和是張仲景的門人,因那時張未見史籍,可以說是“無名小卒”,若沒有淵原,一個太醫又怎會去整理無名之輩的著作。


在《傷寒論》成書後的,約700多年後,宋太祖趙匡胤收到一份神秘禮物。它就是十卷本共二十二篇的《傷寒論》,隨後翰林學士王洙在“皇家圖書館”——管閣中,從那些起蟲的殘卷中,發現《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


隨後1065年,宋治平年間。醫官高保衡、林億、孫奇等人對此書進行校正。終於將它整理成後世的《金匱要略》。


瘟疫過後,他把自己逼成了專家

至此《傷寒論》、《金匱要略》成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另外兩本則是《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一場瘟疫,成就一位偉人,一本傑作,人類在病魔面前怎會低下昂貴的頭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