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执政末年,内忧外患,祸不单行,一场鼠疫将大明朝推入了深渊

最近在家待得实在无聊,刷了一部名为《大明劫》的片子,讲的是明朝末期因鼠疫蔓延,百姓民不聊生,大明朝陷入了外有强敌,内有灾祸的困境。此时涌现出许多忠勇仁义之士,抛头颅洒热血,力图拯救百姓国家于水火之中,可惜最终也无法挽救败局已定的大明江山。

崇祯执政末年,内忧外患,祸不单行,一场鼠疫将大明朝推入了深渊

在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就是关于鼠疫的描述,鼠疫初发时,医者只会当是寻常伤寒医治,就算是发现是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的瘟疫,受到古代医疗水平的局限,也没有药物能够快速治愈病情、阻止瘟疫传播。

最可悲的是,古人缺少阻断传染的医疗知识,不懂隔离、没有防护用具,还要为患病家人端汤喂药、抬棺送终,传染率基本是百分之百,于是鼠疫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在明朝末期崇祯皇帝治下的这一场鼠疫的到来,成为了大明王朝终结的导火索。

崇祯执政末年,内忧外患,祸不单行,一场鼠疫将大明朝推入了深渊

明朝末年这场大面积的鼠疫是如何爆发的呢?这就要说古代的天灾对人类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在明朝崇祯十四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大旱,旱灾持续了整整四年之久,田地荒芜,颗粒无收,百姓只能饿着肚子四处逃难。

正如老话所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逃难过程中饿殍遍地,老鼠没有食物吃,就偷吃人尸,人们没有粮食吃,就吃老鼠肉,掘老鼠洞中藏的粮食吃,恶性循环之下,许多人都感染上了鼠疫,人们四处逃难,又将疫情传播的更广,导致这场瘟疫愈演愈烈,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崇祯执政末年,内忧外患,祸不单行,一场鼠疫将大明朝推入了深渊

此次鼠疫的患病症状也是相当恐怖的,发病快,死亡速度也很快,起初患者身上会有一块肉疙瘩隆起,只需几刻之后就会发病而死;另一种症状就是呕血,患疫者呕血不止,最终吐血而死。

那场鼠疫传染性高,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往往一人患病,接触过的人无一幸免,故而基本都是一人患病,全家死绝,也无人敢去收葬,长此以往导致大明城内十室九空。

没有应对良策,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蔓延,到了崇祯十六年的时候,瘟疫愈演愈烈,甚至扩散到了京都之内,京城内每日死亡人数超过万人,来往送棺材出城的人竟将城门都给堵住了,城中百姓活下的也就十之四五。

崇祯执政末年,内忧外患,祸不单行,一场鼠疫将大明朝推入了深渊

剧中有一个姓吴的官员准备去工作时,自己的一个仆人因鼠疫而死,他差遣另一个仆人前去买棺材,但仆人却迟迟未归,那仆人竟因为传染了鼠疫死在了棺材铺内。

更令人冒冷汗的是,二人骑马而行,前一刻还在交谈,后一刻人就死去了,看得我心惊肉跳,这一场鼠疫到了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步了。

京城内死的不仅仅是一些小商小贩平民百姓,更多的是保卫京城的士兵。据资料显示,崇祯十六年时京城内共有十万士兵驻守内外,因鼠疫死亡的就有五万余人,剩下的士兵也都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战马原有三万匹,最终也只剩下一千余匹。京城内剩下的士兵根本就没有多少战斗力,又谈何保卫都城呢?

崇祯执政末年,内忧外患,祸不单行,一场鼠疫将大明朝推入了深渊

因而有不少人认为,结束了明朝的并不是闯王李自成,而是这场恐怖如斯的鼠疫。这场瘟疫使得京城内守备力量大大削弱,毫无还手之力。让李自成仅仅在两日内就拿下了京都,结束大明王朝的统治。

而攻下京城的闯王的老家米脂也是因为旱灾连年,鼠疫猖獗才逼得他兵变起义,所以就出现了“老鼠亡明”的说法。

后世也有人认为,后来李自成的大军兵败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感染了鼠疫。

不仅仅是在中国,自鼠疫出现有关记载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因为鼠疫而丧命的人将近有三亿之多。鼠疫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在是令人不敢置信!

崇祯执政末年,内忧外患,祸不单行,一场鼠疫将大明朝推入了深渊

在瘟疫面前,人类的力量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即使是在拥有先进医疗水平的当代,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应该懂得敬畏自然、爱护家园的道理,与地球上一切生命和谐共生。

很不幸,在20年代伊始的时候,又一次疫情降临在中华大地,考验着中华儿女,尽管情况并不乐观,但我们都坚信中国人众志成城的精神一定会攻克难关。

或许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能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们能做的就是响应国家号召,宅在家自行隔离,不随意出门,遏制病毒传播,为他人,也为自己,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