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曾發生多次國都陷落、天子逃跑的事件,為何黃巢起義會成為壓死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知之


唐朝在玄宗時期達到鼎盛,因為安史之亂導致王朝根基收損,但是樹大根深,還有當時人民生活還可以,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強,大唐民心所向,所以唐朝沒有滅亡。

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武宗,宣宗等實現了一定程度的中興,但因為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將領將兵權、地盤、爵位傳襲下去,導致中央對地方控制力減弱,而地方有的勢力又橫行霸道,中央在後期也有奸逆,導致中央地方不合,官府百姓不合,對大唐失望透頂,最後爆發了農民起義。

在王仙芝死後黃巢上位,繼續造反,這時百姓已經對唐朝沒有留戀,地方又相互征伐,大唐內部已經潰爛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導致起滅亡。


斑鳳


綜合來講,唐衰於安史之亂,敗於黃巢起義,但亡還是在於自身分裂,統治者未能及時控制住節度使的發展和壯大,也沒有抓住社會矛盾的根源所在,導致藩鎮開始自立方向且日益強大,割據分裂嚴重,最終內部崩裂,外又臨敵。

唐朝能夠度過安史之亂也僅僅是因為其王朝的生命還未到終點,它前期的強盛為後期打下了基礎,就好比如一顆紮根到深土裡的大樹不可能輕易倒於一次大風中,但當它的極限以至,倒塌便在一瞬之間。

唐朝的強盛代表封建王朝的強盛,它的滅亡也預示著封建王朝將開始走下坡路,所以無論是安史之亂還是黃巢起義都不是讓其亡國的根本原因,只是導火線而已,主因還是在內,這其實也是每個王朝滅亡的原因。


跨越三八線的重逢


唐朝是繼漢之後,又一個鼎盛的封建王朝,經常和漢朝一起作為“漢唐”出現。但是唐朝卻沒有漢朝幸運,西漢滅亡後還出了個劉秀為它延續壽命。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便一蹶不振,儘管也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但根基已經動搖,已經迴天無力了。那讓唐朝滅亡的原因就是黃巢起義嗎,有沒有別的原因?德國科學家研究後,給出了一個新答案。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各個方面都收到了影響,朝廷的目光也轉向了國內,放鬆了對周邊國家的控制。唐武宗、唐宣宗兩人都開創了中興局面,使得唐朝的國力得到恢復。但唐宣宗晚年,已經無力壓制地方,中央政府的權力大不如前。公元859年,黃巢起義爆發,也是唐末農民起義中影響最大、破壞力最強的一次起義。起義領導者黃巢原本是王仙芝手下的一個普通部下,卻因為膽識過人而得到王仙芝的重用。王仙芝兵敗被殺後,起義軍擁護黃巢為黃王,號稱沖天大將軍,幾乎打遍了唐朝的半壁江山。

黃巢起義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將本就搖搖欲墜的唐朝徹底推向深淵。國都長安好幾次都被攻破,皇帝倉皇逃竄,四處尋求地方節度使請求他們庇佑。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了不少王爺,皇室的威嚴一落千丈。公元904年,朱溫攻破長安,弒殺唐昭宗。三年後,逼迫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黃巢起義是促成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而一批德國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氣候原因也是唐朝滅亡的重要誘因。

德國波茨坦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豪格和他的小組成員,研究了雷州半島的鑽孔岩心,它含有寶貴的地理信息。研究人員發現,大約在公元9世紀至10世紀,夏季風微弱,冬季風卻強盛,這就意味著降水量銳減,會爆發大規模的乾旱。而這段時間裡,唐朝正好出於後期。國力衰退之下,又碰見了百年難遇的大旱,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帶給了唐朝致命打擊,農民起義的背後,正是大旱在作祟。

在古代那種生產力低下的環境中,人們真的是靠天吃飯。天氣好就意味著糧食收成好,天氣不好糧食的收成就會下降,老百姓吃不飽飯,自然不能坐以待斃,所以就鋌而走險造反了。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明朝,明朝末年遇上了小冰河時期,各種天災層出不窮,徹底把明朝壓垮。所以說,大旱的發生同樣會讓唐朝跌落深淵,唐朝的覆滅不能全部歸咎到黃巢起義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