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共討董賊之時,陳留太守張邈憑什麼敢於直言責備盟主袁紹?

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董卓自稱相父,誅殺異己、把持朝政、淫亂後宮、敗壞綱紀、禍害天下而引起世人們公憤,於是袁紹為盟主的十二路群雄紛紛起兵共同討伐董卓,陳留太守張邈為十二路群雄之一,《三國志·張邈傳》中記載"袁紹既為盟主,有驕矜色,邈正議責紹。"即張邈認為袁紹成為盟主後,時常表現得驕傲專橫、傲慢無禮,於是直言不諱地責備袁紹,說白就是敢跟關東軍盟主袁紹叫板。

群雄共討董賊之時,陳留太守張邈憑什麼敢於直言責備盟主袁紹?

漢獻帝

通常情況下,一般人若實力弱則不會跟人叫板,相反會屈服或者附和於強者,只有實力相當或者更勝一籌之時,才會發生相互叫板情景。同理推測,當時張邈實力非凡而才跟盟主袁紹叫板,那麼,到底張邈實力跟袁紹相比怎樣呢?究竟如何,從當時他倆擁有的名望、軍事力量、地盤等幾個方面相互比較,瞭解一下其真實狀況吧。

名望

史料記載張邈為"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他是輕財仗義的遊俠,也是被漢末太學生熱心追捧標榜的名士-"八廚"之一,所謂"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 張邈就是目前社會上變賣財產救濟困難者的慈善家。

所謂"遊俠",按同時期著名思想家荀悅表述"立氣勢, 作威福, 結私交, 以立強於世者, 謂之遊俠。" 又補充" 遊俠之本, 生於武毅, 不撓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見危授命, 以救時難而濟同類, 以正行之者, 謂之武毅, 其失之甚者, 至於為盜賊也。"

當時,宦官專權,爪牙遍佈州郡,飛揚跋扈,橫徵暴斂,生靈塗炭,天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於是有良知的人士們紛紛反對宦官專權,然而反被宦官們誣陷為結黨營私遭受禁錮,這些人士稱之為黨人。不言而喻,身為"八廚"之一的張邈也是黨人,"以救時難而濟同類"的反宦官鬥士。

群雄共討董賊之時,陳留太守張邈憑什麼敢於直言責備盟主袁紹?

袁紹

同樣史料記載,袁紹為"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身為四世三公家族之後,袁紹"能折節下士",好多海內知名人士慕名歸附,且他也是豪俠,大將軍何進被宦官誘殺之後,斬草除根宮內宦官之事,足以說明其為旗幟鮮明的反宦官鬥士。

紹生而父死……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英雄記》

由此可知,張邈、袁紹皆為著名的反宦官鬥士、豪俠,也都是極具名望的"士多附之"者,還是彼此盡力相助的摯友-"奔走之友"。故此,在個人名望、號召力上兩人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軍事力量

中平六年(189),十二月,東郡太守橋瑁以京師三公之名,偽造文書頒發給各州、郡,其內容為先陳述董卓的種種罪狀,還煽動大家說 "被逼迫,無法自救,盼望各地興起義兵,解國家之大患難。"以此為由,各地群雄紛紛相互聯絡,準備起兵,於是次年正月,十二路群雄正式起兵討伐董卓。

群雄共討董賊之時,陳留太守張邈憑什麼敢於直言責備盟主袁紹?

群雄

春,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討董卓,推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諸將皆板授官號。紹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冀州牧韓留鄴,給其軍糧。豫州刺史孔屯穎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眾各數萬。《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從中可知,每個群雄手上有數萬軍隊(除曹操為五千兵卒),其中廣陵太守張超為張邈之弟,他是採納其屬下功曹臧洪的建議,親自來到陳留與兄長張邈商議之後,決定共同討伐董卓,可謂兩兄弟同心同德,且都是朝廷任命的正兒八經的一郡之長。

董卓殺帝,圖危社稷,洪說超曰:"明府歷世受恩,兄弟並據大郡,今王室將危,賊臣未梟,此誠天下義烈報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動枹鼓,可得二萬人,以此誅除國賊,為天下倡先,義之大者也。"超然其言,與洪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邈亦素有心,會於酸棗亦素有心,會於酸棗…… >>> 《三國志·臧洪傳》

廣陵郡:雒陽東一千六百四十里。十一城,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萬百九十。《後漢書·郡國志》

相反,好多英雄豪傑歸附袁紹之時,袁術大聲怒罵說"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由此可知,袁氏嫡子袁術從心底裡瞧不起婢女所生庶子袁紹,兄弟倆從小就有隔閡,不能同心同德。

群雄共討董賊之時,陳留太守張邈憑什麼敢於直言責備盟主袁紹?

袁術

袁氏兄弟都是剛從洛陽逃亡到地方,根基不深,相反身為兗州人張邈,回到家鄉當官肯定順風順水,比起袁氏兄弟更容易得到家鄉父老鄉親擁戴和支持,怪不得曹操不會老家而是到陳留郡招兵買馬,足以說明張邈在此地的威望。

單個比軍隊數量或許張邈和袁紹差不多,但是袁氏兄弟一人在河內一人在魯陽,相隔甚遠;張邈和同心同德的弟弟張超軍隊也駐紮陳留郡酸棗,加上在陳留郡上的威望,反正兩相比較,顯而易見,軍事力量對比中,張邈更勝一籌。

地盤

董卓帶兵入京之後,趁洛陽出現"權力真空"之際,挾持少帝,逐步掌控朝政,與當時司隸校尉袁紹商談廢帝之事,意見不合而袁紹"引佩刀橫揖而出",正式與董卓鬧掰,奔走冀州。之後,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人的"忽悠"下,加之董卓也考慮到"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汝南袁氏家族的影響力,極不情願地拜袁紹為渤海太守。

群雄共討董賊之時,陳留太守張邈憑什麼敢於直言責備盟主袁紹?

陳留郡

中平六年(189)十一月,東平人騎都尉張邈遷為陳留太守,成為掌控地方軍政大權的一方大吏。陳留為兗州八個郡國(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東平)之中最大,且土地豐饒、水資源充足、交通四通發達、人口眾多,被世人稱之為"天下之據衝也,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城守甚堅。"的四戰之地。故此,張邈是佔據天下之軍事要地,在地利位置上具有相當優勢,之所以在陳留舉行了同盟宣誓。

陳留郡:雒陽東五百三十里。十七城,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 >>> 《後漢書·郡國志》

相反,起兵當初袁紹沒有自己根據地,在河內太守王匡的地盤裡屯兵駐紮,屬於司隸校尉部的河內郡"雒陽北百二十里。十八城,戶十五萬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萬一千五百五十八。"也可以算是較大的郡,但畢竟不是自己地盤,加之軍糧由冀州牧韓馥提供,就得處處看人家臉色行事。

在地盤上相比,張邈與連地盤都沒有的袁紹強百倍千倍,故此,與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等群雄在陳留境內的酸棗,祭壇歃血發誓宣盟。張邈儼然成為群雄會盟的東道主,此時,袁紹遠在河內,如此看來,同盟成立過程中實際組織,出力最多者為張邈。

群雄共討董賊之時,陳留太守張邈憑什麼敢於直言責備盟主袁紹?

董卓

那麼有人會問,為什麼張邈自己不當盟主?必有其因,漢獻帝被董卓挾持,實際為傀儡皇帝,但是,就如東晉著名史學家袁宏所說"劉氏之澤未盡,天下之望未改。"大多數人心目中正統為漢室,還是期望漢室復興。

董卓掌控朝政之後,手握三萬重兵駐紮在扶風郡的"抗黃巾軍英雄"皇甫嵩,應召入朝;尚書令黃香曾孫、太尉黃瓊子孫,豫州牧黃琬徵召入朝為司徒;幽州牧劉虞派遣田疇至長安"展效臣節"等等足以說明,大多數官吏還是認可,實際上由"攜天子號令諸侯"的董卓控制的朝廷,服從於其統治。

之所以,起義能不能成功還是未知數,大家都不願當出頭鳥,寧肯當縮頭烏龜,都持觀望之態。故此,盟主之位不是人人爭搶的香餑餑,而是敬而遠之的"滯銷貨"。在酸棗宣盟之時,"乃設壇場,方共盟誓,諸州郡更相讓,莫敢當,鹹共推洪。"群雄有意相讓,反而讓小小郡功曹臧洪帶頭宣盟之事,顯然說明群雄有顧慮之心。於是,群雄們權衡之下都為自己留一手,大家共同推舉遠在河內的袁紹為盟主,也不是沒有考慮到汝南袁氏家族顯赫影響力。

群雄共討董賊之時,陳留太守張邈憑什麼敢於直言責備盟主袁紹?

張邈

結語

其實,當時實力來看,整體實力張邈大大超過袁紹,他才是名副其實的討伐同盟老大,之所以跟盟主袁紹叫板是必然而然之事。側面也反映出,張邈不能"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性格缺點,在亂世中有魄力才能成就大事。

加之,鄭太的"關西軍十勝關東軍"言論中,就有"張孟卓東平長者,坐不窺堂。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並無軍旅之才,執銳之幹,臨鋒決敵,非公之儔。"雖然是忽悠董卓的言論,但是張邈不擅長軍事是確鑿無疑。之後,張邈逐漸失去其初期優勢,被具有"該韓、白之奇策"的曹操打敗,最終被自己部下所殺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