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没有宦官当权?

715457390177张建军


宋朝都有封王的宦官,如何说没有宦官专权。再说如何定义专权,也很有意思。如果说干预朝政就算专权。那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宦官专权。如果架空皇权,甚至威胁皇帝性命才算专权。那大一统王朝只有唐朝有宦官专权,汉朝与明朝宦官根本不足以威胁皇帝性命


超哥侃古今


宋朝官宦专权的情况不严重,主要原因是太祖赵匡胤建国时,鉴于唐亡的教训,定下了基调几点,一是杯酒释兵权,拿掉高级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所有,二是严格限制宦官的职权范围,使得就算宠信的宦官,也不能轻易的干政。

赵光义在位21年,死后葬永熙陵,庙号太宗。

还是后周时,有个跟着赵匡胤的宦官叫王继恩,深得宠信,宋开国后王继恩为内侍行首,也就是宫廷宦官的头头,但他暗里巴结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当年太祖驾崩,深夜跑去开封府第一个通知赵光义,鞋都跑掉了,后来王继恩还带兵剿叛获功,本可升为宣徽使,这是个可以参与朝政的职务,但宋太宗直接拒绝,仅授宣政使。

吕端,宋初名相,被太宗称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另一个,宰相权力很大,宋朝是以文治国,文化兴邦,《宋史·宦者传序》里记载“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意思是宋朝的宦官不再是仅听令于皇帝,还要归宰相管,宦官的生杀大权落在了宰相的手里,所以宦官想获得权利,除了获得皇帝的宠信,还要搞定宰相才行。前面说的那个王继恩,后来就是和参知政事(副相)李昌龄为伍,霍霍的想搞政变,反手就被另一位宰相吕端和太子赵恒给灭了。

图为宋徽宗赵佶赏赐给童贯的《小楷千字文》。

宋朝最出名,最大的一位宦官,童贯,此人官至枢密院事,独霸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人称“媪相”,在与辽金战争中屡战屡败,却兵权永固,其原因就是先搞定了昏庸的宋徽宗,又和宰相蔡京为伍,两人狼狈为奸,祸国殃民,出使辽国谎报军情,镇压方腊又滥杀无辜,联金抗辽又引狼入室,在民怨沸腾中被宋钦宗下令所斩。


图文绘历史


在任何时候,宦官都是皇帝的附庸。宦官有没有权力,取决于几个因素。第一,皇帝的权力有多大,是受制于朝臣,尤其是相权,还是完全能够自己掌控权力。第二,皇帝的能力怎么样,是自己能够直接掌控朝廷,还是必须要通过宦官之类的人来间接掌控。如果皇帝的权力很大,那么碰到比较勤快而且能力比较强的皇帝,朝廷的政治格局就没问题,会出现强主。反之,如果皇帝的权力很大,但碰到了不那么勤快,或者能力也不强的皇帝,那么皇帝身边的人操纵朝廷的空间和机会就比较大。

东汉中后期之所以出现了宦官权力比较大的情况,就是因为在梁冀辅政的时候,害死了年幼的皇帝,所以从外藩入主的皇帝为了自保,也是为了对抗梁冀,才刻意扶持宦官的势力,并给予宦官统领宫廷禁卫军的权力,导致了十常侍的坐大,最后尾大不掉,演变成了何进和十常侍之间的斗争。

唐朝在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同样是因为在安史之乱平息后,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来的军事和政治体系实际上都崩溃了,皇帝必须要自己亲自掌握军队,还要自己身边比较信得过的人来控制,皇帝才能感到放心和安全,从而出现了宦官控制禁军,并且能够操纵皇帝的情况。

明朝则是从朱元璋时期,经过与汪广洋、胡惟庸之间的几个回合斗争,最终废除了宰相,取消了相权,名义上将权力下放到了六部,但实际上是皇帝自己当了宰相,不仅要管大政决策,还要监督下面的各部门官员执行。最后虽然形成了内阁制,但这仍然不是真宰相,只是拥有一部分原来属于宰相的权力而已。而行政事务比较繁杂,皇帝一个人处理不过来,就必须借助于身边人的帮忙,最后就形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宋朝的情况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从开国之初,宋太祖和宋太宗就坚持崇文抑武,用文官来控制武将,避免出现中晚唐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是长期执行严重的内重外轻的政策,导致文官官僚体系的权力空前膨胀,而且这个体系非常庞大和复杂,相互牵制,谁也不可能完全控制朝廷,皇帝、宰相和朝臣、地方官员形成了一架庞大而相互依赖的机器,每个部分离开其它部分的支持,都无法独立运转。

所以,宋朝的皇帝的权力从宋太宗之后,就是历朝历代之中最小的,文官官僚体系不仅非常成熟,而且经常监督皇帝的言行,给皇帝提意见,所以宋朝的皇帝是历朝历代最不自由也最不舒服的皇帝,甚至在宋太祖时期,宰相赵普反复上奏,逼着皇帝最后同意了他自己原本不同意的事情,而这种情况在其它朝代都是很难出现的。再加上从太宗时期开始不断层累积累形成的所谓“祖宗之法”,导致皇帝所受到的约束非常多,大臣动不动就拿祖宗之法说事儿,皇帝就很难有所作为。

在宋朝这样一个文官体系已经发展到极致,无孔不入,连皇帝的日常言行都有文官跟在身边监督和记录,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宦官当然很难有什么机会弄权。也就是说,宋朝是传统上经常说的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皇帝与士大夫之间的距离很小很小,而且皇权相对而言是比较弱的,受到文官体系无孔不入的监督,甚至连后宫哪个嫔妃宠幸太过,朝臣都要上本劝谏,更不用说如果有太监在皇帝与士大夫之间弄权的情况了。所以,在明朝每个有大作为的宰相都必须借助一个品行比较好的太监的协助,比如张居正和冯保,而在宋朝则完全不需要,宰相完全可以直接和皇帝接触,不需要通过宦官。

这种情况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有利有弊。好处是相对来说,宋朝这种相互掣肘的格局之下,皇帝即使能力比较差,也不会对整个国家造成太大的伤害,政策相对是不太容易出错的,坏处则是在应对战争的时候经常反应比较慢,容易相互掣肘和推诿,所以进取心不足。而在汉唐明这种皇帝大权独揽的情况下,就容易大开大合,前期皇帝勤政而且能力强,就能开疆拓土,开创盛世,但是只要皇帝稍微出点问题,就容易出现突然崩溃的情况,比如开元盛世就在安史之乱之下突然终结了。


萧武



因为宦官能够弄权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皇权足够强大。皇权和相权历来会有矛盾,而无论宦官、外戚还是后宫,说白了,都是通过攫取皇权来操弄天下。宋朝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是皇权受到相权制约最大的朝代,所以宋朝的宦官没有什么弄权的土壤。相反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宋朝的奸臣是最多的。所以你看,古代知识分子未必比宦官的品德高多少。

也许很多朋友对我最后一句特别有看法,理由是宋朝名臣也多。我觉得无论中外,古代制度下无论权力在哪个阶层手里都不会有很好的情况。而很多人被传统书籍或者是晓松奇谈这类历史评书节目忽悠了。宋朝从宋太宗之后国家粗略安定开始,老百姓就没停止起义,这样的“盛世”也就是清朝了吧?当时也没有太多天灾,总不能说宋朝这届老百姓不行吧?宋朝尊重读书人吗?人家尊重的是“士大夫”!很多朋友先把自己代入读书人的角色了,其实人家三年才录取300多人,再加上关系户,而现在清华北大三年加起来录取超过25000人!不是进士的能有资格被人家尊重吗?宋朝对老百姓什么态度?宋朝皇帝问一句“不改革老百姓咋办?”一代名臣文彦博怎么回答的?“你和士大夫治天下管老百姓干啥!”司马光因为国家新打下来的领土是新党政敌的政绩,所以要求把领土无条件交还给西夏!这些“名臣”龌龊事就不要细数了吧!又ps:看到上面一位大v反对了我的关于两宋相权压制皇权的说法,其实这个争论已经有几十年了。当年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经认为两宋相权是被削弱的,不过他的后辈们又提出相反的观点,现在流行的观点是中央高度集权,所以君权和相权都有所加强,这就有点和稀泥的意思。首先两宋执宰礼绝百僚,除了皇帝和他皇后还有他娘替其他人哪怕亲王太子见到宰相都要让路行礼。宰相对下面官员有人事决定权;对皇帝选太子、娶皇后、继位、生孩子都能插上几句甚至做决定。财权、军权名义上在三司和枢密院,但是这两个部门经常也是东府附庸。宦官是皇帝家奴,而宰执们可以给皇帝当半个家,所以宦官在宰相面前一直直不起腰。再看看两宋几个有名的权阉:李宪天资超绝从宦官直接做到一路重臣几乎可以算做到宰相的级别,完全是特例。而童貫和梁师成都在一个皇帝执政时期——宋徽宗。我个人觉得这个皇帝在位时两宋恰恰是皇权最强时期,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政治版图:新旧两党势如水火,为了打倒对方纷纷渡让权力给皇帝;在位的首辅蔡京又是一个极度媚上没底线的;皇帝是个爱耍小聪明又擅长搞平衡的。最后再补充一下,说北宋老百姓活的多幸福的,引用一下邓广铭先生的讲义:


旺仔大男人


1、吸取前朝之鉴:宋建于唐之后,而唐又是中国历史上宦官弄权的顶峰时代。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赵匡胤吸收了唐代的经验后,在建立宋朝后就下令,宦官不得干政。虽然历朝历代皆有宦官不得干政的制度,但是宋朝是执行的最为严格的一个朝代,明确规定宦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每一任帝王都谨遵着先祖的教诲,坚决不让宦官干涉朝政。

2、朝廷制度不同:而严格执行宦官不得涉政,除了皇帝们的坚持之外,还和宋朝的文官制度有关。宋朝为了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情况,极大地削弱了武将的权利,而十分重视文官,因此宋朝文官数量非常庞大,而文官与宦官,又是天然的死敌,一旦文官势力庞大,宦官势力自然便萎缩了。

3、数量太少:宋朝的宦官数量及其稀少,与明清动辄以万计数的宦官数量相比,宋朝的宦官数量少得可怜,据史书记载,宋太祖时期皇宫内的宦官数量只有仅仅一百多号人,而纵观整个宋朝历史,宦官人数也不多。


故国风土


第一, 宋朝宰相权无形中阻碍宦官当权

在宋朝,宰相的权利虽然较比宋之前的朝代已经缩略了很多,但是,有宋一朝,宰相的权利还是无所不在。因为,从北宋赵匡胤建国以后,不断地加强皇权的集中,这就不免弱化宰相的权力。之所以说宰相的权利无所不在,是因为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力。

神宗元丰年间,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而这些宰相、副相的分工,已经详略备至,虽然在宰相制度上宋朝属于群相制度范畴,可是,皇帝设立储君、枢密院使、三司长官的任命都要经过宰相核准。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利已经延伸到了宫闱之内,正因为这些权柄之重,才能产生出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这些权柄在握、重中之重的宰相,如此一来,宋朝的宦官还凭什么能够与宰相抗衡呢?

第二,宋朝文官集团对宦官的压制

在整个宋朝,因为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的政治设计,渐趋重文抑武,从中央到地方,从禁军到厢军等等,都是文人秉政、领军。代代相延,已经无形之中造就了一个文人集团。宋朝的文人政治,一直是根深叶茂,久长不衰。对于偶尔的宦官参政,马上就会被驳斥、压制。

北宋皇佑六年,即公元1054年,仁宗皇帝去看望伺候自己几十年的老宦官梁适。

梁适弥留之际请求宋仁宗,乞求赐予他节度使职衔。宋仁宗当即答应了。可是,当时的宰相直接拒绝了这个要求。

宰相认为:大宋开国至今,宦官带刺史职衔尚未曾有,何况节度使乎?仁宗皇帝告诉梁适自己已经答应了,但是宰相愣是没松口。

第三,宋朝宦官很多在军中效力

在宋朝,特别是太宗时期,很多太监都亲临战阵,不辞刀兵之苦,立下功勋。

宦官窦神宝一直跟随宋太宗赵光义,太宗北伐之时,窦神宝主动报名,充当军中先登,身披着重甲,冲上太原城墙,窦神宝的勇猛,当时的军中人人尽知。正是由于他的忠心赤胆,窦神宝担任了并州监军。

而右领卫将军李神福也是一位宦官。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宦官当中有一位叫秦翰的人,他在宋太宗、宋神宗时期多次参与北宋与西夏的战役,此人身上带伤四十九处,对太宗皇帝与真宗皇帝忠心耿耿。

更有很多宦官,跟随宋太祖的军队南下征战,参与灭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战争。为北宋边疆的安定立下了赫赫功劳。


子由


引言:

宦官,美其名曰,就是太监,宦官其实在古代也是一种官职,只不过它是所有官职中比较特殊的。宦官这一词其实是太监的尊称。

在古代君主时代,太监主要是侍奉帝王皇家成员,由被阉割之后的男子担任,太监虽然也是一种宫廷官职,不过多数时候是没有实权的,平时就是通过他们的一些小聪明捞油水,要是得到主人的赏识也会得到一些赏赐。

史书上对太监这一官职也有多种称呼,有阉人、中官、内官、内监等。虽然他们多数时候是没有实际权利的,可是由于一些帝王过度对他们依赖导致出现宦官专权。宦官是我国历史上参与宫廷斗争的一股势力,也是中国古代官职中重要的一个。

1.宦官的起源

其实宦官不仅只是出现在我国古代,在世界各地区也是有出现的,在古代东洋地区,包括今天的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还有古代的罗马、埃及、波斯等国家都是专门设有宦官的,只不过当时担任宦官的人多数是黑人,白人也会有。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宦官也就是太监的朝代是在周代,周是最早开始实行宦官制度的,奇怪的是在与周代相关的历史资料上并没有出现过太监的事迹。

在周代,太监主要盛行于西部部落,当时西部地区的贵族们喜欢将受到过宫刑也就是阉割后的奴隶用来侍奉,当时的奴隶是没有姓名的,所以当时所有的太监也就没有人名,导致后期周代宫廷的宦官也就没有名字,史书上基本上没有出现过那一时期的宦官事迹。而这也说明了周代到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宦官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国中期以及和末期,在朝议制度上却出现了宦官,也就是所谓的宦者令,这一官职是专门管理宫廷内侍也就是太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宦者令是所有太监的头头。自此在我国历史上就诞生了太监总管,以及出现了专门为帝王传唤的内官。

到了秦朝,这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宦官势力有所增长的第一个朝代,宦官赵高的出现标志着宦官正式进入了势力助长的时期。不过也因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像赵高这样的宦官也导致后面的帝王有了前车之鉴,都会多宦官的多加约束,甚至明令禁止不允许太监干政。

所以到汉朝,太监的势力有所收敛,不过,太监们的权利和行为受到了诸多的约束,但是帝王们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需要太监作为助手,汉高祖刘邦吸取了大秦灭亡的教训,建立汉朝之后就首先对太监进行了约束,让汉高祖头疼的是自己又不得不依靠太监。尽管在汉朝,太监们的势力被削弱,但是他们的野心却从未停止过,所以在汉朝,太监们也经常参与后宫的争斗。

在汉和帝时期,因为宫廷经常发生动乱,所以导致汉和帝重用了宦官,自从宦官们的势力又开始助长,开始了比较漫长的明争暗斗。

2.宦官的发展进程与宋朝宦官没有出现专权的情况分析

在古代,宦官可以说是帝王家的管家,根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所有帝王中,几乎一大半的帝王都会喜欢重用宦官,因为宦官没有完全正式的纳入朝臣队列,所以往往太监是不受到大臣们的约束,而是直接听命于皇帝。

在古代,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被称为是九五之尊,所有的朝臣以及臣民都必须听命于皇帝,不过很多时候皇帝的权利还是会受到大臣们的约束。

因此,在历史长河中,宦官一直是大臣和皇帝之间的信使,皇帝有时候需要利用宦官牵制权臣,而太监也需要得到皇帝的重用,在古代,宦官是无法上朝议事的,自然也就无法当官,所以要想活命就必须拉拢皇帝。这一特点在明朝时期最为明显。

在秦朝出现了专权的宦官之后,汉朝的宦官的势力就开始被约束,而宋朝也是如此,在唐朝曾经出现过几次因为宦官专权导致朝局动荡的情况,所以到了宋代,帝王们吸取了前朝宦官专权的教训,特别忌惮宦官把弄朝廷,因此大幅度的压制宦官,宋代的历代皇帝对宦官走私宫廷物品以及宦官参与后宫内斗的处罚都是十分严厉的。

在唐朝,宦官的权利几乎是达到了一个峰值,甚至可以说宦官当时是皇帝身边的宠臣,其权利之大可想而知。唐朝重用宦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唐朝初期,宦官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地位不如士兵。唐太宗时期,朝廷官制内侍省是没有设置三品官职的,而内侍是三品官,但是介于四品之间。唐朝宦官参与党争其实最明显的是在唐玄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宦官的势力就已经开始有所助长,在武则天时期,一共有三千多的宦官被纳入了官序,授予七品官职的人员就有千多人。正是因为如此,到了唐玄宗时期,宦官的势力如日中天,一些宦官甚至敢插手军事。

唐玄宗时期便出现了宦官参与中枢议事的情况。到了唐玄宗中期,出现了高力士等这样的宦官,手握大权,这标志着宦官正式从内廷走上了政治前台参与朝政。根据《通典》第29卷记载,当时的玄宗时期甚至出现了中官也就是太监被任命为中监,也就是监军,这就为后来出现安史之乱以及后面的暴乱埋下了祸根,太监可以干预军队,在前面的朝代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所以唐朝时期,宦官的权利被极大的膨胀,一度凌驾于外朝官僚。

在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藩王割据五代十国战乱之后,赵匡胤灭掉了南汉,统一了中原,这个时候势力大长曾经翻云覆雨的宦官队伍也迎来了一场灾难,宦官的好日子也终于到了头,赵匡胤吸取了唐末的教训,对宦官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所以在政治上极大的削弱宦官,在攻破南汉的都城之后,赵匡胤甚至将宫廷里剩下的太监全数活埋,赵匡胤这一做法让不少的阉人很是心惊,这也表明了赵匡胤以后对宦官的态度。

赵匡胤正式登上帝位之后,对宦官更是严加管束,由于宦官是历代帝王不可缺少的助手,所以赵匡胤并没有完全遏制宦官,而是减少宦官的数量,不仅如此,在平定其他割据势力范围之后,赵匡胤都会对宦官毫不留情,以此彻底打击宦官的势力,在这一高压之后,宦官的日子也是苦不堪言,到了宋太祖执政的中后期,宋朝宫廷里宦官的数量只有五十人左右。

但是宋太祖为此还是不放心,便极大的裁撤了对宦官的奖励制度,还细化了对宦官的惩罚制度。在赵匡胤执政的末期,他甚至还颁布了一道旨意,这道旨意的大概意思是说以后的子孙后代都不允许重用太监,太监和内宫都不得干预朝政,凡是有违抗的人都要诛九族。

之后后面的宋代帝王都深受到宋太祖的影响,对宦官并没有多少好感。《宋史》记载过这样一个例子:

在宋真宗时期,曾出现过因为蝗灾导致的灾民暴乱,真宗对此是十分的重视,还特别的派遣了身边的管事太监前去查勘,由于地方官员当时没有好好的接待这个管事太监,所以管事太监怀恨在心,打算向真宗进言地方刺史没有履行职责,真宗相信了很是震怒。后来刺史的同僚很是看不过去,于是背地里向真宗上奏,真宗知道后,管事太监一到京城,便下令对管事太监执行鞭刑。可见宦官当时在北宋历代帝王的眼中是多么的低等。

正是南宋和北宋时期的历代帝王都对宦官没有多少好感,导致宦官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限制,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专权的。

虽然宋代没有出现过专权的宦官,但并没有意味着没有出现过一些比较好的有功于社稷的宦官。宦官意识到只有认真侍奉皇帝才有出路,所以这些宦官当时不仅没有干预朝政,而是帮助皇帝处理一些大臣以及侍卫无法完成的任务。而这些宦官也出色的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任务,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帝王的赏识。史料记载,在宋太祖时期就出现过王继恩这样的宦官。

虽然王继恩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但是并没有拥有与外臣同等的权利。所以在宋代,几乎没有出现过权力集于一身的宦官。

3.宋代历代帝王对宦官的态度

在很多历史学家的眼里,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历代皇帝对宦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宦官必须有,但是他们的权利不可以给,且数量必须有所限制,而且宦官的惩戒制度必须清楚赏罚分明。

4.结论:

综上所述,宋代之所以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情况,一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宋代开朝皇帝赵匡胤对宦官进行了极大的削弱,而且宋代的历代帝王也吸取了前朝覆灭的教训,再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并非是宦官可以适应的。


旧时楼台月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宋代君臣矛盾没那么大,没有宦官专权的基础

宦官是刑余之人,在历史,东汉、唐代、明代的宦官擅权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宦官本是很低贱的人,为什么能擅权呢?主要是皇帝要把宦官作为对付大臣的武器。所以宦官当权的时代,一般皇帝与大臣一般是比较紧张的。

宋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立有三条誓言,其中一条是“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代的政治较其他朝代要清明,特别是皇帝与大臣之间信任度是比较高的,基本上没有发生残害大臣的事情。因此,君臣矛盾并不是很突出,皇帝也没有必要用宦官去对付大臣。

但是,宋朝也有过几个权势比较重的宦官,比如北宋之初的王继恩,以及北宋末期的童贯。

第二,特殊例子之一:宋初宦官王继恩

王继恩是内侍总管,在宋太祖暴死的那一夜,王继恩成为一个关键人物。

当时孝章皇后得悉太祖死讯后,马上命王继恩连夜召赵德芳进宫,以继承皇位。然而,王继恩出了皇宫,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去了晋王府。我们有理由怀疑,王继恩就是晋王赵光义在皇宫的耳目。赵光义与王继恩连夜入宫,抢在赵德芳之前继承皇位。正因为王继恩拥立赵光义立了大功,因而成为宋代最有权势的宦官之一。

王继恩还是有点本领的,与后来的童贯一样,他还能打仗。王继恩是太监没错,但他长年不在宫里,而是担任排阵都监,长期在河北领兵,手握兵权。王小波李顺起义爆发后,宋太宗召见昭宣使、河州团练使王继恩,给他挂了一个“西川招安使”头衔,率军入川,全权负责军事。后来王继恩还真把起义给镇压了,可见此人还是有点本事。

宋太宗去世前,王继恩又兴风作浪,企图整垮皇太子赵桓。其中的原因,是太子赵桓不喜欢王继恩这个人。王继恩就决心扳倒太子,拥立患有神经病的太宗长子赵元佐。不过,号称“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在第一时间囚禁王继恩,消除了一次可能毁灭大宋根基的政变。

宋真宗即位后,对试图政变的王继恩等人采取了宽大的处理办法,只对为首几个人削官放逐,其他的人不作追究。这种宽大的处理方式,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以王继恩的所作所为,就算处于极刑也不过分,但是宋真宗做法显然是仁慈的。

第三,特殊例子之二:北宋末期的童贯

要说北宋最有名的宦官,当属童贯。

说起这个童贯,为人很精明,不仅长于拍皇帝的马屁,也长于察言观色,处处投皇帝所爱,自然得到宋徽宗的宠幸。徽宗皇帝不仅酷爱艺术,也喜欢收藏艺术品,即位不久后,他在杭州搞了一个“金明局”,专门搜罗各种书画古玩,为皇帝跑腿的是太监童贯。

因为这个差事,童贯帮了蔡京大忙。当时蔡京被贬官呆在杭州,他得知徽宗喜欢艺术品,就通过童贯把许多艺术珍品送给皇帝,最终得以东山再起。因此,童贯不仅有皇帝为靠山,也有蔡京为靠山。

童贯虽然是宦官,但还是比较厉害的一个人,能带兵打仗,也能搞外交。他曾以宣抚使的身份,指挥十五万大兵剿灭方腊起义。后来在出使辽国后,又提出“联金灭辽”的战略。这里且不论这个战略是否高明,比起满朝碌碌无为的大臣,童贯还算是有实干精神的。

不过,童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联金灭辽过程中,两度指挥宋军出击都大败。辽国灭亡后,金国乘机攻打宋朝,童贯临阵脱逃。宋钦宗上台后,把童贯列为奸臣名单,下令诛杀童贯。其实童贯这个人还是比较复杂的,对大宋王朝有功有过,我觉得罪不致死。


君山话史


宦官乱政,又被称为“阉祸”,他们把持朝政,祸国殃民,挟持天子,甚至废立天子。说起“阉祸”,以东汉、中晚唐、明朝为甚。像东汉的十常侍、唐朝仇士良、明朝王振、魏忠贤都是此中顶尖人物。而唯独宋代,宦官始终牛不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宋太祖制定的严禁宦官干政的“祖宗之法”

宋朝是很注意吸取前代王朝历史教训的,宋太祖开国之初,就制定了“祖宗之法”,严禁宦官、外戚干政。赵匡胤身体力行,“不受内臣所媚”,“止令掌宫掖事中事,未尝令预政事”。其后皇帝都能照“祖宗之法”行事,所以有宋一代没有出现汉朝和唐朝宦官弄权的现象。

二、以宰相为首的士大夫阶层对宦官势力的防范和限制

宋代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士大夫对宦官的防范,也有效抑制了宦官的权势。宋朝外朝大臣掌管着对宦官的任命权和惩罚权,这样宦官就难以凌驾于朝廷大臣之上。

宋英宗刚继位时,宰相韩琦因为宦官任守忠“奸邪反复”,把他叫到政事堂,训斥他“汝罪当死”,这位皇帝身边的红人也只能像孙子一样乖乖听着。最后还是被贬为团练副使,打发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是个老好人,几次想给自己身边人谋个好位子,都叫宰相给驳了回去,宋仁宗也无可奈何。

秦桧虽是大奸臣,但他对宦官很是严厉,宦官见了他,“莫不股战”。

对此,脱脱在《宋史》也做了总结:“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与防微杜渐之虑深矣。”

三、限制宦官和外官宗亲交往

宋太祖时规定宦官“或有不得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干一事,不得妄采听他事奏陈”。元祐三年明文规定:“宗室不得与内臣之家为亲”。宋仁宗时,枢密使贾昌朝就因为结交宦官,不仅未能拜相,反而连枢密使也丢了。

四、严格控制宦官人数

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赵匡胤以身作则,规定宫内的宦官不超过50人。宋太宗时不超过180人。宦官人数太少,形成不了集团势力,不能兴风作浪。

五、宦官的品级单列,以作歧视

宋朝为宦官设立了独特的官阶体系,以区别于文官和武将。宋朝的宦官机构有两个:入内内侍省,简称“后省”,其官员有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内侍省,简称“前省”,其官员有左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后省因为离皇帝更近,地位高于前省。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宋徽宗时,是宦官权势最显赫时期。宋徽宗时宦官人数近四千人,童贯掌军事,梁师成“典机密”。他俩和蔡京、王黼等并称“六贼”,六贼当道,坏事做尽,朝政更是江河日下。其实童贯和梁师成能够得势,也和身为宰相的蔡京、王黼纵容有很大关系。也有一些专家据此,认为北宋也是有“阉祸”,正是由于“阉祸”才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长江古今谭


其一:其实在宋朝太监是非常少的,一个小的团体就很难形成一个大的势力的。在宋太祖时期太监的人数限制在50人左右,即使到了太宗时期也只有180人左右,到了孝宗时期也是限制在200人左右。另外一点有意思的是在宋朝太监30岁以上是要收养养子的哦。

其二: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的宰相权利太大了,宰相的权利大大限制了宦官的发展,这一点在《宋史》里面也有提到,它的说法是:“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

其三:限制了宦官的等级,宋朝文武官员都有一定的升迁年限,但是宦官是没有这样的待遇的,不仅如此,宋朝还限制了宦官的活动范围,有“宦官不可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干一事,不得妄采听他事奏陈”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