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過譽了嗎?

「1917」,過譽了嗎?

1月6日,金球獎。

[1917]拿下電影類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兩項大獎。

此役過後,[1917]徹底扭轉風評,瞬間成為今年奧斯卡的頭號大熱。

「1917」,过誉了吗?

[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手握金球獎盃

[1917]之所以在更早的頒獎季前哨站中被忽視,有一部分原因是入局偏晚。

2019年4月,[1917]在英國博文頓開機,前後共拍攝了約65天,為了趕在聖誕節上映。

留給[1917]造勢公關的窗口期很短,也就表現得相對低調。

「1917」,过誉了吗?

誰知後半程一路開掛,持續收割:

第72屆美國導演工會獎(DGA)最佳電影導演;

第31屆美國製片人工會獎(PGA)最佳電影製片人;

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1917」,过誉了吗?

奧斯卡預測網站Goldderby,[1917]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拿獎概率也都逆襲到了第一,似乎在進一步扼殺懸念。

「1917」,过誉了吗?
「1917」,过誉了吗?

Goldderby預測

作為頒獎季影片中最神秘也最熱門的一部,影迷的期待值早已被拉滿。

看過之後,終於可以來說說[1917]了。

[1917],擔得起“最佳影片”的稱號嗎?

「1917」,过誉了吗?

豆瓣8.5,IMDb 8.5,爛番茄新鮮度89%

[1917]的片尾出現這麼一行字:

紀念下士阿爾弗雷德·門德斯。

「1917」,过誉了吗?

阿爾弗雷德·門德斯是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他的一戰經歷是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

1917年10月12日,阿爾弗雷德·門德斯所在的營中有近三分之一士兵在戰役(Battle of Poelcappelle)中陣亡,倖存者被困在數英里外。阿爾弗雷德被派去營救他們,並把他們帶回營地。

在拍完兩部“007”系列的電影后([大破天幕危機][幽靈黨]),門德斯的創作陷入了瓶頸期。

「1917」,过誉了吗?

薩姆·門德斯

直到2017年,英國公投脫歐的一年後,這件事刺激了他,“當時有一代人在為一個自由和平的歐洲而戰,我們應該記住這一點”。

於是他開始寫下這個以一戰為背景的劇本。

“事實是,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講述我的故事。感覺那是我祖父的故事,而我從未擁有它。”

電影[1917]的故事情節很簡單。

「1917」,过誉了吗?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的第三年。

德國軍隊在前線大撤退,位於德文郡的英國部隊被此誤導,決定發起反攻。

然而偵察結果顯示,德國人非但沒有撤退,反而藏匿在一個防線更牢固的地方,誘敵深入再一網打盡。

由於戰地電話通訊已被切斷,拯救前線士兵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

信使傳達消息。

下士布萊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 飾)和斯科菲爾德(喬治·麥凱 飾)臨危受命——要把艾林摩爾將軍(科林·費爾斯 飾)的信件,帶給前線的麥肯齊上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飾)。

「1917」,过誉了吗?

科林·費爾斯 飾 艾林摩爾將軍

「1917」,过誉了吗?

卷福 飾 麥肯齊上校

他們上路了,穿過帶刺的鐵絲網,穿過廢棄的德國防線,穿過蜿蜒泥濘的戰壕,穿過法國鄉村和毀壞的城堡。

「1917」,过誉了吗?

攝影機像沉默的隨行者,也一同上路了。

時而在信使的前面,時而在後面,時而自顧向前。

「1917」,过誉了吗?

鏡頭記錄下了他們的徒勞和恐懼,記錄下他們的緊張和虛無主義的喜悅。

在未知的混亂和險情中前進,使命必達。

“偽”一鏡到底

一鏡到底”是討論[1917]時繞不開的一個概念。

該片由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掌鏡,這是他和導演門德斯繼[007:大破天幕危機][革命之路]和[鍋蓋頭]之後的第四次合作。

「1917」,过誉了吗?

羅傑·狄金斯

看上去是“一鏡到底”,實際上是由數個8分鐘左右的長鏡頭“縫合”在一起的“‘偽’一鏡到底”。

通過明暗間的轉場或是後期特效,將各個剪輯點在電影中隱去。

「1917」,过誉了吗?

導演門德斯說,“一旦你習慣了拍電影,你就會對自己的拍攝方式感到懶惰,這是很危險的”。

所以在他給狄金斯的劇本第一頁就寫著,“這將會是‘一鏡到底’的一個鏡頭(this was envisioned as a single shot)”。

這個大膽的想法把門德斯和狄金斯逼到了極限,“有時候我試圖找到解決方案,我已經把我所知道的關於戲劇和電影的一切都用在[1917]這部電影裡了”。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在田野裡打盹。這是他們,也是觀眾,在正片開始前的最後一次喘息。

「1917」,过誉了吗?

之後與其說是調度,不如說是一支華麗的舞曲。鏡頭優雅地閃轉,俯衝,如芭蕾舞般旋轉,以便讓觀眾沉浸其中。

門德斯說:“我想讓觀眾和劇中的角色

融為一體。如果我們用傳統的方式拍攝,可能就不會有這種聯想。”

「1917」,过誉了吗?

事實也的確如此。

“一鏡到底”分享著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所邁出的每一步,呼吸著他們的每一次呼吸,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1917」,过誉了吗?

托馬斯·紐曼的配樂功不可沒,蒼蠅在周圍嗡嗡作響,老鼠在屍體上竄下跳,營造出一個清醒的白日噩夢。

「1917」,过誉了吗?

電影進行到一半(約1小時6分鐘處),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剪輯,有幾秒的時間,是完全黑屏的。

「1917」,过誉了吗?

當斯科菲爾德被擊暈後再度醒來,夜幕降臨,自然主義讓位於超現實主義。

鏡頭以一個反直覺的視角,直接躍出窗外,開啟了下半場的奧德賽。

「1917」,过誉了吗?

就像乘坐幽靈列車,斯科菲爾德在閃光與黑夜間穿梭,路過廢墟與陰影。氣喘吁吁,眼淚模糊,奔跑跌倒奔跑。

「1917」,过誉了吗?
「1917」,过誉了吗?「1917」,过誉了吗?

拍攝所用的攝影機為Alexa Mini LF,LF的輕量大畫幅版本,搭配40mm的電影鏡頭

這些散亂的露天廢墟,以及投射出來的陰影,都是道具設計師丹尼斯·加斯納通過建造模型事先計算好的。

「1917」,过誉了吗?「1917」,过誉了吗?

還包括主照明設備——一面佈滿LED燈的高牆,使得它遠遠看起來像一座燃燒的教堂。

「1917」,过誉了吗?

“我們想要的感覺是,‘這是他的噩夢嗎?’,‘這是真實的嗎?’”,狄金斯說:“把它風格化到一定程度,有黑色電影的感覺——因此才有了閃光和陰影同時出現的想法。”

斯科菲爾德隨後逃入漂浮著櫻花的河流,被急流推著向前,最後一路橫穿前線。

「1917」,过誉了吗?
「1917」,过誉了吗?「1917」,过誉了吗?

這些精確無誤的表演和長鏡頭,都來自長達6個月的前期準備和預演。

從索爾茲伯里平原到諾森伯蘭郡,從格拉斯哥到博文頓,[1917]全組輾轉英國各地,搭建了超過一英里(約合4.8公里)的壕溝。

「1917」,过誉了吗?

“在第一把鐵鍬下地前,就要一切都弄清楚”,演員們需要不斷排練,這麼做是為了瞭解時間,瞭解每段對話的行走時間,以及每個動作的間隔時間,還要熟悉攝影機的位置並且忽略它。

電影的剪輯李·史密斯說:“沒有任何動作是允許即興發揮的,從來沒有。它滲透到你的肌肉記憶中,你的動作會決定攝影機的走向。”

「1917」,过誉了吗?「1917」,过誉了吗?
「1917」,过誉了吗?

同時對於長鏡頭而言,天氣也非常重要。

讓畫面看起來始終如一的最好方法,就是選擇在陰天拍攝。

狄金斯說,“我手機裡裝了六個天氣的應用”。他需要時刻關注天氣,等雲來。

比如拍攝的第一天,萬里無雲,陽光猛烈,計劃也因此取消。

「1917」,过誉了吗?

而整部電影唯一一場需要陽光的戲,也正是最後一場戲。

斯科菲爾德朝著一棵樹走去,他倚靠在樹下,與電影的第一幕形成呼應,只是身邊少了一位戰友。

運氣不錯的是,在他掏出照片的那一刻,雲層散去,陽光灑下。

「1917」,过誉了吗?「1917」,过誉了吗?

被技術反縛的戰爭片

毫無疑問,[1917]是一個技術上的奇蹟。

不僅僅是狄金斯的攝影,還有出色的音效和視覺效果、李·史密斯的剪輯、托馬斯·紐曼的配樂,以及兩位新人男演員的表演,他們表現出的複雜情感,勇敢、恐懼、忠誠、絕望,這些從未被鏡頭掩蓋。

「1917」,过誉了吗?「1917」,过誉了吗?

然而,回到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電影中,技術應該是為故事服務的。

就像去年的真“人”版[獅子王],好技術並不代表好電影。

對此多家主流媒體給出的評價也都很相似:

《The Wrap》的評價是:精雕細琢的長鏡頭,完全掩蓋了電影製作人對戰爭本身的思考和想法。

《紐約客》記者Richard Brody的評價:技術沒有被用來擴充藝術想象力,而是扭曲了傳統,長鏡頭的視覺效果就像一部去掉標點符號的暢銷小說。

《Telegraph》的評價:技術先進,情感遲鈍。

「1917」,过誉了吗?

《The Atlantic》的評價:視覺壯舉,但是很爛。

「1917」,过誉了吗?

TheVerge網站的評價更狠:[1917]是一部“主題公園”式的電影。

「1917」,过誉了吗?

簡單概括就是,長鏡頭是以犧牲情節和人物為代價的。這和阿方索·卡隆的[人類之子]幾乎犯了相同的毛病。

「1917」,过誉了吗?

劇情的單薄,歷史的缺位,這使得[1917]呈現的仍是一種“模擬戰爭”。

在這種模擬中,每件制服上的每顆紐扣都被精心定製。精確到每一英寸,每一毫秒,每件事都必須發生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

一切看起來都接近程式化,井然有序,理智但是單調。

「1917」,过誉了吗?

在故事的發展方向,和人物角色的塑造方面都有很大的限制。

有時候也會覺得,門德斯自始至終沉迷在對電影工業技術的探索中無法自拔,而對戰爭及其伴隨的相關主題——反戰、人性、犧牲、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並不在乎。

「1917」,过誉了吗?

就像是看別人玩了兩個小時的電子遊戲,士兵們必須有序地克服障礙,遊戲難度逐漸增加,拍攝難度也隨之增加。

在某些時候,故事戛然而止,出現了一些熟悉的面孔——科林·費爾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馬克·斯特朗,他們的戲份不多,登場後說上幾句話,就像遊戲中的NPC

「1917」,过誉了吗?

與其說[1917]的主題是“戰爭”,不如所它關注的是“混亂”本身,長鏡頭的作用,在於引導我們體驗戰爭的恐怖。

一部好的戰爭片,它的內核應該是反戰的,而不是歌頌暴力。

「1917」,过誉了吗?

從這個角度來看,[1917]被過譽了嗎?

我認為有一點。

在[1917]之前,戰爭片擁抱技術的示範級成果展示,有彼得·傑克遜的[他們已不再變老]和諾蘭的[敦刻爾克]。

「1917」,过誉了吗?

[敦刻爾克]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將100多年前的一戰照片重新上色,調整了幀率,並將其升級為3D;[敦刻爾克]摒棄了傳統的敘事方式,為了讓觀眾體驗不同的人從敦刻爾克撤退時的感受。

「1917」,过誉了吗?

[他們已不再變老]

技術也好,噱頭也罷,[1917]作為一部“體驗派”電影,給了21世紀的觀眾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來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可能比電影的內容更有意義。

畢竟戰爭片這個類型,吃力不討好,不惜代價結合新技術,就像在極盡全力翻新一輛老爺車,並想著把它開到賽道上和超跑比比速。

不信你看去年的[決戰中途島],羅蘭·艾默裡奇已經在好萊塢拿不到投資了,靠著中方資產才勉強拍完。

「1917」,过誉了吗?

[決戰中途島]

自[西線無戰事]獲得第3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以來,戰爭片一共拿下過12次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僅次於劇情類長片。

「1917」,过誉了吗?

如果[1917]這一回如願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既是技術的勝利,但我更願意說,這是戰爭片的榮光返照。

如何評價電影[19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