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直善良下去(一)

【敬告:本文含有不完全式劇透,不喜莫入,入讀必得】

《1917》,一直善良下去(一)


頂尖的電影人,一直在探索和嘗試電影的新制作、新拍攝的方法,孜孜不倦,屢敗屢戰,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相對來說,西方電影人更敢於探索未來(所以西方電影多數是回到未來,科幻電影更是),敢於吃螃蟹。許多實驗電影就是這樣產生的。

如《荒野獵人》利用自然光、自然聲、自然環境,不怕燒錢,人等天,才拍出劇情不怎麼的,但新嘗試新玩法令全世界的評委們喜歡啊,欣賞啊,青睞啊,就把無數獎頒給這部電影,來個綿上添花了,把小李子再推了一個新高度。

又如《諜影重重》,玩的就是心跳,快得讓你少有透氣的時候,不光打鬥精彩(不斷嘗試新地方、新玩法,就像在廁所裡生死搏鬥),人物出彩,劇情好看,一個字,牛!

電影一牛了,自然就拍續集,成系列了。《第一滴血》如是,《諜中諜》如是,《007》就更不用說了。系列電影多如牛毛。

再如《敦刻爾克》,同樣是戰爭片,玩的就是不同視角,海陸空,講大撤退。這可新啊,還沒人這樣玩過。

最經典的電影人就是非科班出身、看錄像帶看成大導演的昆汀了,玩混搭,而且玩的特別溜,令他名揚天下的就是《殺死比爾》系列。

其實在際《殺死比爾》之前,昆汀就不斷嘗試《低俗小說》、《落水狗》啊等等,不斷邊玩邊耍邊學習,最終修成了另類電影大師。

人牛了吧,就得有點性格,才能更牛。所以《好萊塢往事》就是不改,不上影也不改,就是不剪。愛咋咋的,爺就這樣!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好電影,好的電影人。在本文這裡都是打醬油、路人甲,所以在此略過。

又玩新的了。

《1917》。

光是宣傳語就已經非看不可了。“這是人類電影史上,整部電影一鏡到底的新嘗試。”撰寫這句廣告語的,正是本人。這句廣告語,直到現在,才公佈於眾。

有很多部電影,都玩過一鏡到底(就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不中斷,不切換)。

網上有大神統計了一下,最早玩一鏡到底的是《帝國大廈》,當時是架好機器,對準帝國大廈,早08:00-14:00,全片485分。沒主角沒配角沒故事沒劇情,純屬玩票,勝在敢嚐鮮,自然就吸引眼球。

還有希區柯克的《奪魂索》、《俄羅斯方舟》、《約翰娜的7333秒》、《時間密碼》(2000)、《餘命85分》(哥倫比亞)、《奪寶群英》(土耳其2008)、

《寂靜的房子》(烏拉圭)、《Agadam》(印度·2013)、《鳥人》(2014)、《維多利亞》(2015)。電影《極寒之地》(2017)裡面也有一個一鏡到底的打鬥鏡頭。

等等。

導演薩姆·門德斯就自豪地說:《1917》,就是一個鏡頭。用一個鏡頭來講120多分鐘故事的電影,在《1917》之前,確實還沒出生。

一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迄今為止,確實是“技術上最難”。

總之,蛋疼。

當遇到困難時請記起:一切皆有可能。(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