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1917》是今年奧斯卡倍受矚目的一部影片,他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7項提名,並且最終拿下了最佳視覺、音效和攝影3項大獎,豆瓣和時光的評分也均在8分以上,從各個方面評價來看,應當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影片。我懷著很期待的心情看完了全片,坦白的說應該是比較失望的,好片子確實是不假,但是配不上這麼高的分數,當然這是我一家之言,整體的感覺就是為了支撐它的特效所編排出來的一部影片。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下面具體來說說。

一、長鏡頭

長鏡頭是一種電影的拍攝手法,是與蒙太奇相對的一個概念瞭解長鏡頭,首先要了解一下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語,是“剪接”的意思,後來被引申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有了這種剪切手法,我們才能在電影或者電視劇有限的時間當中,能夠把整個故事聽清楚、看明白,而不用陪著當事人一起慢慢的熬時間。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原來的影視作品當中(當然現在也是這個尿性),每當男主女主(但也未必非得是主角)攜手步入洞房或者坐在床邊上,馬上就要做那種特別讓你期待的事情,而你心裡一激動,立即想如廁的時候;突然下一秒,鏡頭一轉,太陽就從東邊升起來了,然後呢,你就可以安心的去上廁所了。這種剪輯的方式就叫做蒙太奇,你肯定愛死他也恨死他了。

而與之相對的,能夠身臨其境的讓你作為一個窺視者,能夠大大方方的坐在電影院或者是家裡的沙發上,窺視觀察完整個過程的就是長鏡頭。當然根據鏡頭是否移動,遠近景的虛化,還可以分為固定的長鏡頭和移動的長鏡頭等等等等。這種拍攝手法肯定是代入感比較強,但是作為觀眾對於劇情推進的需求,時間融長了就容易拖沓,會產生疲勞感。如果你不是為了純粹看整個沒有劇情的電影,這種拍攝手法對於劇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在《1917》出世之前,經典的電影長鏡頭也是很多的,但是基本上都在三四分鐘左右。

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冬陰功》。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動作片雖然對於劇情的要求,可能相對於動作要弱一點,應該是給拍攝更多的機會和舞臺,但是對於演員和情景的設計要求太高,因此長鏡頭反而不被採用。託尼賈則在電影中設計了樓梯打鬥的一個長鏡頭,在近4分鐘的時間裡,他從一樓打到四樓,攝影機同步跟進,那場打鬥非常之爽,以至於過去這麼多年,現在回想起來也就是對於那段打鬥有非常深的印象,而對於劇情基本上就無感了。據說那段戲拍了6遍,每一次重拍,託尼賈都要累到癱瘓倒地。

其次就是近期基努裡維斯拍的《極速追殺》第3部,這部動作片也是勝在鏡頭的剪切和安排,劇情當然也是比較弱。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其中比較經典的一個鏡頭就是基努裡維斯在一個槍支和刀具的古董店,以一敵三,與幾個黑幫分子的一場動作戲,整個時間大概在一分鐘左右,但是讓人直呼過癮。

由此可見,長鏡頭的運用對於劇情是有犧牲需要。但是如果你作為導演,已經拿過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而且各種類型的劇情片兒都已經駕輕就熟了,偏偏就想拍一部以長鏡頭為特色的影片,你會怎麼做呢?那答案就是為了長鏡頭設計一部影片,或者準確的來說,就是為了應用長鏡頭編一出與他最貼切的劇情。

如果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貫穿始終,而劇情還說的過去的話,我想沒有比送信更合適的劇情了。如果是送信而無需對送信的背景過做太多冗長的鋪墊,沒有比戰爭中送信更合適的了(比如說是警匪片兒,你要把前因後果給講述清楚,而戰爭片基本上大家就都明白)。為什麼選擇一戰這個背景呢?下面我們做一下簡單分析。

二、故事背景和基本情節

故事背景設置在一站也是基於送信的整體考慮。比如在中世紀,戰爭的頻率沒有這麼快,不停歇的送一個信,怎麼也得好幾天鏡頭的切換就太多,無法適應長鏡頭的拍攝。二戰時期的影片確實更加引人入勝,這段時間的戰場更多故事也更加富有轉折性,送個信嘛,倒不是不行,但是很可惜的是技術上已經比較先進了,我們八路軍打仗都已經會發電報了,老美打仗更是揹著電臺到處跑,具體可以腦補一下《風語者》。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您不用跑這麼遠送信兒了,科技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因此這個事情發生在一戰最合適不過了。

而一戰呢,其實關於此類的電影比較少,剛才說了,因為一戰確實沒有二戰這麼多的戰場,這麼曲折的戰疫。在為數不多的幾個戰場當中,最值得刻畫的其實也就是西線英法和德軍對峙的那麼一段兒。戰爭從14年打到18年,加上頭加上尾,也就5個年頭。

你不能選1914年,因為因為6月份爆發了薩拉熱窩謀殺事件,戰爭從8月份開始打,所有參加的國家都覺得這場仗很快就能打完,所以不知道打仗是個啥東東的士兵們是一種近乎興奮的心態,踏上這條不歸路的。

1915年也沒啥好說的,因為大家依然對於短暫的結束,這場戰爭還抱有一絲幻想。

到了1916年,戰爭的殘酷性開始大程度的顯現了。英法和德國在凡爾登和索姆河打了兩場狠仗。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從當年2月將近打到年底,打了10個月,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法國損失了50多萬,德國也沒好到哪裡去,損失了40多萬,由於戰鬥慘烈,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這場戰雙方雖然沒有贏家,但是德國進攻、法國防守,法國守住了,基本上也就奠定了不會輸的基本盤,因為在那之後德國就轉入防守了。在這10個月中,還打了一仗,這就是比之還慘的索姆河戰役,這場仗是英國和法國一起和打的,可以說主要是英國,就在英軍衝出戰壕向德軍發起反攻的時候,他們掉入了“馬克沁機槍”編制的火力網,英國一天損失了6萬人,要知道慘如諾曼底登陸,兩週盟軍也就掛了6萬。

結束了血色的1916年之後,來到了我們故事的1917年,歷史上把這一年視為一戰的轉折年,當年是從大的世界觀上來看,這一年主要是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從而退出了和英法的聯盟。雖然我們故事發生的在4月,但是當時列寧同志已經在俄國風生水起的“鬧”起來了(也有種說法,說是列寧同志是德國支持給送回去的),所以德國把更多的精力從東線對俄戰場轉到了西線。即使如此,德國由攻轉守的整體策略沒有改變。而且德國興登堡元帥,把德軍戰線稍稍向東撤退,在更狹窄的地段上佈防,這樣較好地彌補了德國兵力不足的劣勢,同時精益求精的民族性格讓這條防線固若金湯,這條防線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興登堡防線。

我們的主人公面對的就是德軍向東撤退的場景——1917年4月26日的一戰西線戰場上。經過近三個年頭的鏖戰,在這一戰場上對峙的雙方——英法聯軍和德國早已經精疲力竭,厭戰的情緒甚囂塵上。德國雖然向東撤退了,但在東撤過程中,給隨即而來的英國人留下了很多“驚喜”,塹壕內布個雷就太小兒科了,可怕的是趁著英軍跟上來的時候,殺個“回馬槍”,因此就有了那封信的由來。

服從一鏡到底的需要劇情也就非常簡單,整體上來說是兩段比較連貫的劇情連在一起的,換句話來說就是不仔細深究的話就是兩個長鏡頭:

第1個長鏡頭說的是,英國小兵佈雷德接到了一項任務要去給X英里之外的部隊送一封信,告訴他們不要去追擊潰逃的德軍,因為這實際是一個陰謀,德國人已經設下了陷阱,會對他們進行反攻。那個英軍部隊有1600人,更重要的其中有佈雷德的哥哥。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小布雷德接受了這個任務,並且他選擇了自己的好朋友斯科菲爾德,作為他同去的夥伴。然後就是像流水賬一樣的敘事方式,兩個人接受任務,打聽去的路,爬出戰壕,穿越遍地是死屍的戰場,來到德國人的陣地,不幸踏入地雷的陷阱,從坍塌的地穴當中跑出來,然後到了一個平原上的小農舍中,這裡他們非常有愛心的救了一個德國的飛行員,然後小布雷德就被這個德國飛行員一刀給捅死了。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到這裡為止,看一看進度條,基本上到了30多分鐘,劇情才進行到近三分之一,本來我認為是1號男主的已經掛掉了。到這裡才知道原來斯科菲爾德才是男1號。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然後真正的男一號開始獨自主導劇情,他遇上了一隊英國士兵,說明任務之後搭了人的一段便車,然後下車之後被躲藏的塔樓裡面的德國狙擊手偷襲,憑藉主角光環上去幹掉了狙擊手之後自己也被打昏,第1個長鏡頭到此正式結束,進度條基本上到了一半的位置。

雖然說如果寫成小說來看,我所能理解的文筆即使比較好,也會讓人覺得非常的冗長和無趣;但是以一鏡到底的方式來訴說整個過程,代入感極強,整個近一個小時你與男主人公基本上是保持同步的,如果你沒有吃了巴豆喝啤酒等特別急著要處理事情的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效果還是不錯的。

第2個長鏡頭從斯科菲爾德醒來之後說起,當他醒來天色已經黑了,他繼續前行,擺脫了兩三個德國人的襲擊,把自己的牛奶和乾糧留給了這個單親媽媽,然後掉進了河裡,爬過飄滿死屍的河岸,終於趕上了報信的軍隊,然後穿過槍林彈雨,把那封信送到了上校手裡。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完成正式的任務之後,他又找到了小布萊克的哥哥大布萊克,告訴他弟弟很勇敢,然後全劇就結束了。

劇情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任何的反轉,也沒有任何的懸念,如果非要說有點什麼懸念和反轉的話,就是一開始我認為的男主在片子1/3的時候就死掉了,讓我確實有點驚訝。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看了幾篇影評,然後對於片子的思想境界拔得很高,這點我頗不贊同。

從大的視角和格局上來說,片子肯定是反戰的,從現在掌握的史料來看,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這場戰爭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結束;而且在此之前,歐洲也很長時間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年輕一代人對於戰爭是怎樣的,對於戰爭的殘酷程度完全沒有一個概念。在此之前的歐洲戰爭,雖然已經不是拿破崙戰爭時期,大家擺擺方陣,做做樣子,打敗了就做鳥獸散,不搞屠殺的紳士方式,但是戰爭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溫和的。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踏上戰場的時候,根本並不知道,面臨的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慘烈戰爭,而是懷著無處安放的青春和肆意揮發的荷爾蒙,完全去打場群架的心態。這點不僅是投入戰場上的年輕士兵,甚至是高層老毛深算的政治家,也從未想到會是這樣一種兩敗俱傷的結局。幾個國家像著了魔一樣被裹挾著,捲入了戰爭的漩渦,年輕的士兵更是陷入了一種群體無意識的狀態,就像在這部影片當中,斯科菲爾德搭上了某支部隊的卡車,士兵調侃道:歡迎你乘坐“不知道開往哪兒”的客車。導演覺得這種調侃可能還過於隱晦,不夠直接,隨後就在臺詞當中又紮了一刀。“有些人就是喜歡打仗”。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到那個時候這場戰爭已經打了將近三個年頭,無論是主動發起侵略的德國,還是被動應戰的英國,對於這場戰爭已經非常非常的厭倦。我想當看到德軍撤退的時候,他們已心中湧起了希望。這種希望是儘快結束戰爭的一種渴望,每一次這種希望來臨的時候,都能夠積攢起他們已經快要被耗乾的力量和勇氣,以一種一刀兩斷、決一死戰的心態,衝出戰壕衝向戰場。

我想當上校聽到停止進攻的命令時,他的心情應當是極度失落的。曾經也許他會認為,此次反攻是戰爭結束的一個微弱信號,他可以據此推斷出整個戰事的走向,進而看到了戰爭結束的黎明。雖然這封信令他不會墮入德軍的陷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劫後餘生;但是對他而言,這種生的折磨與痛楚反而不如決一死戰來的那樣痛快和淋漓。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從小的視角和格局上來講,對於斯科菲爾德和小布萊德也沒有什麼太多可以歌頌的地方。士兵嘛,完成自身的任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因為自己的哥哥就在那支部隊當中,完成任務搭救戰友,又是搭救自己的親生哥哥,義無反顧的去完成任務,沒啥好說的。斯科菲爾德在小布雷德死掉之後,既要完成任務,又繼承著朋友的遺願,在這個雙向夾持下,對於其責任心,責任感也沒有太多過於標榜的地方可言。其實還是要從大的角度上來看一場戰爭打到這個份上,英法已經死了百萬人,你救得了他今天,救得了他明天嗎?在如此大的一場世紀浩劫當中,個人顯得那樣渺小,親情也顯得那樣無助。

三、主創陣容

1、薩姆門德斯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門導是非常牛B的導演,如果從NBA選秀的角度來看是屬於那種像鄧肯式的球員,一出道即是完美。1999年他憑藉處女作《美國美人》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一出手就攬下了人家一輩子為之奮鬥的目標,你說要都是這樣的人物,你讓人家咋混?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當時,我還在上大學,因為這張海報相當長一段時間對花瓣有一種莫名的憎惡。

然後門導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拍了很多片子,拿了很多獎,跟很多大牌的演員也有合作,比如湯姆漢克斯、小李子等等。近期拍片子比較受關注的是007系列的兩部《大破天幕危機》和《幽靈黨》,個人認為算是中規中矩,不如《大戰皇家賭場》好看。門導拍的片子整體來說質量是比較高的,有些東西雖然照顧了商業化,但也不至於太過庸俗和俗套,整體來說就是講故事講的特別好,而且對於整個人物的細節把握非常的到位,我覺得能做到這兩點的導演,可以說每部都是精品,比如雷德利斯科特。門導已經通過無數個鮮活的事例證明了他是一個特別會講故事的人,因此這次他特別想講的是一個鏡頭的故事,因此才為了長鏡頭設計編排了這麼一個劇情(此處點題)。

2、喬治麥凱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這位1米93的“帥哥”在此之前出演過一些小眾的影片,本人看電影算是比較多了,對於有點個性的臉,也基本上能做到過目留跡,但是對於他這張臉是一點印象也沒有。後來查了一下,在我曾經看過的過的一部恐怖片裡面,曾經露過臉。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這夥計在整個影片當中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所謂的一鏡到底雖然不可能是全片同步拍攝下來的,但是對於每一個子鏡頭的延展度,肯定有比一般電影更高的要求;也就對演員對於每一句臺詞和每一個佈景的熟悉程度要求更加的苛刻。這哥們能把整個片子拍下來,自然要習慣在幾分鐘內把一個場景拍上n遍,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意外或卡殼都可能導致ng,想想他不吐,我都想吐。但即使如此,我還是要說,從外形來看,這哥們確實缺少點巨星的氣質。當然靠一部影片紅起來的畢竟是少數,你身材好又不是個女星,脫了也沒人看,所以紅不起來的才是大多數。

3、迪恩查爾斯查普曼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這夥計就是演戲演到快一半死掉的那個假的男主角。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有點眼熟,後來查了一下竟然是演過《權遊》,算是二皇子,也就是喬佛裡那個讓人恨得牙根癢癢的傢伙死掉之後,他繼了位,還娶了小玫瑰。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除此之外,沒演過什麼像樣的片子。值得一提的是,他演這個角色還是個“插班生”,《權遊》換角色的並不多,但是這份名單裡面他得算一個。如果不換的話,他就更沒什麼存在感了。還是像前面的男一號一樣在他身上,我看不出有任何的巨星氣質,請恕我眼拙。

4、其他配角們

配角們就比主角們強太多了,可見門導的人緣不錯,英國老鄉們都過來給他捧場。

卷福,在片子的最後露了一臉,扮演了那個叫做麥肯齊的上校。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馬克斯特朗,“馬強哥”可以說是黃金配角,特別是演大反派,這次在劇中扮演了一個路過的軍官,臺詞給人印象的就那麼一句,有些人就他媽喜歡打仗。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科林費斯,“國王哥”也來捧場演了,仔細看都沒發現,演了一開始給他安排任務的那個摩爾將軍。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查理麥登,“少狼主”還是戲份多的,演了那個假男一號小布雷德的哥哥大布雷德,演的還行。

《1917》——一部為長鏡頭編排的電影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