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1917》是一部營造芸芸眾生面對戰爭殘酷時最真實反應的電影,將於今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因為故事的原型是鬆散地基於導演童年時爺爺敘述的參戰經歷,為了將一個簡單的送信故事延伸為跌宕起伏的生死考驗,相比於許多同類題材的電影,尤其是諸如《光榮之路》,《聖誕快樂》這些殿堂級的神作,在人物的刻畫和思想內核的深度上還是顯得淺薄。

但是,通過營造的一戰中戰壕和無人區慘烈的視覺效果,充分展示了生命在戰爭面前的脆弱和人性在殘酷中的歷練。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01 《1917》故事及背景

影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巧的是這一天也是美國一戰的參戰日,美國參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確定的一點就是表面上是為了捍衛自由民主,實際只是怕英法輸了還不起戰爭期間找美國買的債券。

16歲的英國士兵和同伴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

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藥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1917》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而主角作為信使的任務就是在電話線被切斷的情況下,將上級撤銷進攻的命令傳達給在戰線另外一頭準備進攻的德文郡二營,否則1600人將喪生於德軍的火炮之下。

歷史上,1917年的歐洲西線戰事依舊膠著,而東線沙俄帝國在轟轟烈烈的布爾什維克革命下逐漸分崩離析。因此,隨著東線壓力的減輕,德皇威廉二世決定將法國前線的部隊後撤到由德國人自己修建的,更為堅固的興登堡防線上來優化資源分配和部隊整備,於此同時,重啟無限制潛艇戰的戰略,企圖用封鎖海上補給的方法耗死英國從而取得勝利。

這個代號為"阿爾貝里希"的戰略撤退行動從2月開始到4月為止,德國軍隊趁著夜色在2個月的時間裡將10-14個師的兵力從索姆河戰役之後在阿拉斯和聖昆汀之間凸出的佔領區撤離至興登堡防線,將德國的戰線後退了40公里。

撤離期間,為了確保向前推進的英法聯軍不會佔到便宜,德軍採取了焦土政策,一週時間砍伐了佔領地區的所有果樹,汙染水井,將村莊夷為平地,用樹木封鎖公路,並把所有的鐵路和橋樑炸燬。佔領區生活的約125,000名青壯平民被運送到法國和比利時其它地區工作,而兒童,婦女和行動不便的老人則被德軍留下,只給了很少的口糧苟活於戰場當中。

電影《1917》中的種種場景就是對這一段歷史的還原。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由於此次德軍撤退的規模之大和行蹤隱秘,英法聯軍的指揮官面對這般"空城計"十分困惑,這也嚴重打亂了兩軍原定於春季的進攻計劃,前進路上德軍設下的陷阱和阻礙也嚴重阻礙了英法兩軍前進的信心,而《1917》也是受這個歷史事件的啟發,在德軍撤退的大背景下,營造了一段步步驚心,暗藏危機的危險旅程。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02 信使是信仰和職責之所在,更是戰爭和生存的逼迫

主角史科菲爾德和布萊克下士是英軍來往於部隊之間遞送信件的信使。

一戰時期現代科技運用的大爆發,坦克、飛機、新式火器、醫療等都在戰爭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然而,這時期的通信技術依舊沒有長足的進步,最成熟的電話線技術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失效。

而剛剛發展起來的無線電不光保密性很差,運用也很有限,因此,大部分時候依然是"通訊靠吼,傳令靠走"的方法來傳遞信息。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這也更加凸顯了信使的優勢:比靜態連接的電話線更加可靠。

人作為信息的載體,不光可以記住更復雜的信息,避免攜帶的文件被破壞,也能在關鍵時刻銷燬信息防止被敵人截取,最重要的是,信使的靈活性能確保信息傳遞到戰場上最危險,最難以觸及的角落。

也正因為如此,要經常性地穿梭於前線和無人區的信使可以說是一戰中除了衝鋒突擊隊以外最為危險的職業。

而因為這個職業本身所承載的巨大危險性,信使通常是由軍銜較低的優秀士兵擔當,《1917》中的主角史科菲爾德就是一個在索姆河戰役中活下來的下士,能在那場戰役中倖存的士兵屈指可數,也側面證明了他足夠擔當起這麼一項重要的傳信任務。

曾在法國服役的美國中士亞歷山大·麥克林托克在1918年的一份報紙上描述過前線信使的編制:

"通常來說,同時派遣兩到三個信使或是按不同的路線分別派遣三個信使是前線傳遞信息的基本原則,這樣至少能保證一個人肯定能將信息傳達到目的地。"

他還講述了不按規章辦事的可怕後果:

"曾經有一次,在一支部隊即將對德國陣地發動攻擊前,一名軍官最後一刻改變了進攻計劃,並只派遣了一名信使去傳達信息,結果那名信使在穿越無人區時被德軍打死了,他的消息便沒有被傳達。結果,一個營在沒有火力掩護的情況下攻擊了德國人,在幾分鐘內造成了高達600多人的傷亡。由於這個可怕的錯誤,幾名軍官被送上了軍事法庭。"

《1917》的故事很大程度上也是受這個故事啟發,這也是為什麼片中史科菲爾德會拼上性命去傳遞信息,因為如果他手上那一張薄薄的紙沒有及時送達前線,那麼就是數以千計的生命將白白犧牲。

如同《1917》中描述的一樣,除了對面的炮火和子彈,信使另外一個最大的敵人便是迷失方向。

一戰的戰場缺乏如今的GPS,衛星地圖,無線電指引,信使只能靠一張或許早已過時的地圖、當地駐守時間較長的守軍的指引和自己的直覺去尋找方向。

而且大部分時候為了躲避子彈,大部分信使都選擇在晚上出發,這也是為什麼主角在接下任務一開始會對白天出發的決定表示擔憂,畢竟如果有狙擊手的話,橫穿戰場肯定是九死一生。

黑夜中迷失方向更是家常便飯,大部分信使也因為迷路常常走入敵人的佔領區而被俘甚至死於槍口下。

《1917》對於一戰信使迷路的危險描述非常精彩,史科菲爾德夜晚誤入德國佔領區,在法國村莊中躲避德軍追殺的橋段可以說是近十年來銀幕最驚心動魄的體驗之一。

但在現實中,比這更加危險的情況絕對數不勝數。

那麼,面對這麼多危險,信使為什麼還要這麼去拼命?

拋開信仰和軍人職責,唯一的解釋就是戰爭和生存的逼迫。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03 塹壕戰,無人區和疾病是戰爭的標配,更是對生命的殘忍

《1917》對戰壕這個一戰最著名的視覺元素著墨不多,但通過幾個片段和主角二人對話中的隻言片語,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前戰壕中如同地獄般的生活。

一戰之所以陷入了塹壕戰的膠著狀態,簡而言之就是落後的軍事思維和軍事技術進步之間形成的不對等狀態所造成的。

一戰爆發之初,幾個交戰帝國的戰術思維依舊還是19世紀普法戰爭期間那種依靠步兵,騎兵快速包圍殲滅的陳舊思想,殊不知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大爆發,戰爭早已不是以前那種貴族間列隊互相槍斃的遊戲。

正因為如此,一戰還沒開始幾個月,雙方的傷亡達到了驚人的幾十萬,按照這個傷亡速度亡國滅種也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意識到正面進攻只會白白葬送人力,雙方都開始深挖戰壕,鞏固防禦,前線短短的臨時戰壕逐漸變為了複雜,面積寬廣的防禦工事來抵擋敵人的炮火。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比如1914年的馬恩河戰役,1916年的凡爾登,索姆河戰役、1917年的尼維爾,帕尚代爾戰役,但這些戰役往往對戰線的發展微乎其微,以白白犧牲了數以萬計人的性命為代價而只前進了幾公里。四年中的大多數時候,戰爭以雙方戰壕的靜態僵持進行。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塹壕戰應運而生,為了確保戰壕中步兵在炮火下的生存能力,雙方長時間的僵持和不斷的炮擊,交戰雙方戰壕之間的空檔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塊不受任何勢力控制的死亡地帶:

"無人區"

無人區為一戰最具代表性的視覺元素,是任何一部一戰電影都不會缺席的部分。

交戰雙方佈置的密集的狙擊手和機槍火力網徹底封死了所有試圖直接穿越無人區的可能,而每一次突破這片死亡之地的嘗試往往只會在無人區徒增幾百具無法收回的屍體,亦或埋在土裡,亦或掛在鐵絲網上,任由風吹雨打,慢慢地腐爛,最後屍骨和火藥,彈片一同溶入腳下的泥漿中,成為這幅死亡之景的點綴。

《1917》中對於無人區中屍體混雜著泥漿的描寫,也精確地還原了這片死亡地帶那種泥濘的窒息感,讓人不寒而慄。

士兵們用身邊不斷倒下的戰友所帶來的恐懼麻木自己的神經,依靠著搖搖欲墜的紀律,而不是生命的火花活著。

除了要擔心落在頭上的炮彈,無人區等,在前線戰壕中的士兵更為擔心的則是惡劣的氣候和環境帶來的衛生和疾病問題。

由於前線的慘烈,大部分戰場上的遺體無人清理,只能慢慢腐爛,腐爛的屍體滋生了大量的細菌,惡劣的衛生條件提供給老鼠、蝨子傳播瘟疫和疾病的溫床。

寄生蟲、真菌、痢疾、斑疹、傷寒、霍亂等,似乎已是家常便飯。

《1917》中,當主角們進入了德軍休息的碉堡內時,戰壕鼠的真容,讓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們可怕的體型。

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在前線受傷沒有及時救治的話,就相當於一隻腳已經踏入了鬼門關。

因為《1917》發生的時間是在氣候相對宜人的四月,因此影片中沒有太多地表現戰場上惡劣的衛生條件,但還是利用通過穿越無人區時被鐵絲網劃傷手掌,受傷的手又跌入腐爛的屍體中這一橋段側面反映了衛生狀況這個現實。

在戰爭面前,生命如同螻蟻。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04 寫在最後

在戰爭題材的電影中,關於二戰的影片非常多,而關於一戰的影片卻少而又少,這也許是這部影片比較受人關注的原因之一。

應該說,《1917》不僅僅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反戰傑作,更是一部揭示戰爭狀態下人性的傑作。

《1917》相對真實地刻畫、還原了一戰戰場,是百年前那段快被遺忘的歷史的真實寫照。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但悲劇就是悲劇,一戰的悲劇,正如片尾麥肯錫上校所說:

"現在撤退,下週又會傳達不同的命令,要求在黎明進攻。結束這場戰爭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在毫無意義的拉鋸戰中,成千上萬的年輕生命被貴族的野心所吞噬,一次次絕望的衝鋒,就是一次次人間悲劇的重演,這也是歷史的代價。

《1917》:被貴族野心所吞噬的年輕生命是人間悲劇和歷史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