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乾隆他妈的事

说说乾隆他妈的事
<section>

电视剧《如懿传》的播出,一代风流君主乾隆帝的后宫韵事又登上荧幕。之所以谈到“又”,在于涉及乾隆家事的野史传闻太多了。除了《甄嬛传》里,出身卑微的弘历为了得到父皇的重视,投靠了“大女主"甄嬛,并为其马首是瞻。还有《书剑恩仇录》、《功夫皇帝方世玉》、《戏说乾隆》等等影视剧安排他是“汉族血统”,只是出生之后被雍正皇帝调了包;或如台湾作家高阳的形容,他本是雍正偶然临幸过的丑女所生,丑女乃是热河行宫的一个宫女。文豪胡适也颇为认可上述说法,专门把这事记在日记里,通过《胡适之日记》对外公开,使得乾隆的真实身份成为了清朝宫闱的一桩疑案。

乾隆的老妈到底是谁呢?坊间有三种说法:

说说乾隆他妈的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浙江海宁陈世倌之妻说

看过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人都知道,本书是围绕乾隆皇帝身世的线索展开。当年雍亲王(即位前的雍正)的福晋分娩,汉臣陈世倌的妻子徐潮生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由于陈家和雍亲王家关系密切,雍正让陈世倌把他的孩子抱到王府。等王府把孩子送回来,徐潮生发现自己家的儿子莫名其妙变成了女儿。这个被偷梁换柱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这种杜撰并非金庸原创,原是出自1925年上海出版的《清宫十三朝演义》第三十三回后半部的“换娇儿气死陈阁老”。“陈阁老”即陈世倌,康熙中期入朝为大学士,因学识出众受雍亲王看中。雍亲王为了夺嫡,就用了此法。民间还有传说,陈家换来的女儿长大之后嫁给了江苏常熟大姓蒋廷锡的儿子蒋溥,所住的楼阁被后人称为“公主楼”。

上述言论经历史学家孟森考证,纯属无稽之谈。陈世倌确有其人,浙江海宁人,在雍正二年出任山东巡抚,政绩出众。陈世倌的侄子陈用敷官至巡抚。但是陈家真正发达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曾经有子孙官至刑部尚书。到了清朝康雍执政,陈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乾隆即位时,陈家为相者多已谢世。陈世倌尚存于世,并未得到乾隆的格外关照。乾隆初年,身为内阁大学士的陈世倌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陈家在清朝做官不足以作为乾隆出自海宁陈家的根据。

二、热河行宫的宫女李金桂说

关于乾隆生母是热河避暑山庄的粗使宫女的说法,在1944年就有人根据晚清遗老冒鹤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提及。后来被台湾小说家高阳形容得有鼻子有眼,一时间纷纷扬扬,成为热谈。作家周黎庵、台湾学者庄练亦一致认同:乾隆的母亲是一个容貌非常丑陋的宫女,名叫李金桂。由于雍正身为皇子时曾随康熙至避暑山庄,在狩猎的过程中喝了一碗鹿血,鹿血大补,雍正情欲激荡之下不择食,随便找了个宫女“出火”。该宫女得以怀孕,被康熙得知大为震怒,质问:“种玉者何人?”经追问,雍正承认是自己干的好事。此时宫女就要临盆产,康熙怕家丑外扬,让人将她带入草棚马厩,在那里生下了乾隆。

这种言论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大得民心。在乾隆朝时,就有人怀疑他出生在避暑山庄之外的狮子园(狮子园是雍亲王一家在热河的固定住处)。那个人叫管世铭,是乾隆四十三年的进士,后在军机处当值,做到了军机章京。他经常随乾隆去避暑山庄参加木兰秋狝,期间写下了34首诗,其中第四首是:“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解释说:“狮子园是乾隆皇上的降生之地”。包括乾隆的继承者——他的儿子嘉庆也认为乾隆生于热河。嘉庆登基的第一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诗庆贺,并亲自作注:“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山符仁寿,京垓亿垓,绵算循环,以估冒奕祀。此中因缘不可思议。”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把乾隆的出生地、出生时间都说得更明确:“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跃龙兴庆,集瑞钟祥……”

直到十几年后,嘉庆才把乾隆的出生地改为了雍和宫,同时更新在官方权威典籍《实录》和《圣训》上。《清高宗实录》最终写道:

“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即指乾隆)于雍和宫邸”)。嘉庆这么改是乾隆生前死活不承认自己生于热河,口口声声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座落在北京城的东北,现在是喇嘛庙,曾经是雍正做皇子时住的雍亲王府。乾隆登基后,把他爹雍正的画像供奉于雍和宫神御殿,每天派喇嘛念经,自己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进去呆一会儿。乾隆还作诗说:“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正月初七。意思是在正月初七那天,他要到雍和宫拜一拜,也纪念一下自己的出生地。

可是乾隆就是生于雍和宫,也没有证据证明他妈出身高贵。虽然《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清宫档案则写着:“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把《实录》和档案放在一起对照,会发现乾隆的生母从姓“钱”变成了姓“钮祜鲁”。由于《清世宗实录》是大学士张廷玉奉旨在乾隆六年纂修完成,并由乾隆本人钦定,后人没少揣测乾隆的生母有“李代桃僵”之嫌——乾隆出生之后,雍正嫌弃他母亲的卑贱身份,就把孩子抱走交给了别的妃嫔。也或者是乾隆他妈母以子贵之后,被雍正册封为妃之前特别赐予了满族的姓氏。有一个人就比较支持后者,就是晚清的学者王阉运。他在《湘绮楼文集》中的《今列女传》中提道,乾隆的母亲是热河民间女子,家贫无奴婢。她十三四岁时混进宫中入选了秀女,后来被分到雍亲王府做丫鬟,后来得宠生下弘历,就是乾隆。这种言论在道光朝曾被强行制止。迄今史学界也不太信服。

说说乾隆他妈的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三、典仪官凌柱家女钮祜鲁氏说

清朝官方记载,乾隆的生母着实是钮祜鲁氏,其父是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在清代,皇族人生育子女,三个月上报一次,写明出生时间和生母,每隔十年,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添写一次皇室族谱《玉牒》。在这《玉牒》及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乾隆是“熹妃钮祜禄氏”生下的。乾隆本人更有大量的御制诗文称颂其生母的养育之恩,母慈子孝,史册多有记。但是钮祜鲁氏虽然属于满姓"八大家",但是乾隆母亲的先祖只是开国元勋额亦都的一个命运平庸的叔伯兄弟,到了康熙末年,已然沦落成了一介白丁。乾隆的外祖父凌柱,也是乾隆刚刚即位,尊生母为圣母皇太后,推恩到他才封了“一等承恩公”的爵号的。钮祜鲁氏在雍正登基之前,一直以“格格”的身份呆在王府。

这个“格格”可不是《还珠格格》里类如小燕子那般的尊贵,干得就是侍女活,保持了整整二十年。就传世的《慈宁燕喜图》中老年钮祜鲁氏的画像来讲,她方面大耳,心宽体胖,容貌算不得标致,只有弘历一个儿子,看得出来也不是多受雍正眷恋。

钮祜鲁氏的长相在康熙眼里却是不可多得的“福相”。康熙曾经召见过钮祜鲁氏,对她细细观看,边看边赞叹“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后来钮祜鲁氏果然成为清朝最有福气的太后,长寿健康且享尽荣华富贵,享年八十六岁。

搞笑的是,乾隆在位时,他的母亲境遇顺心意遂。乾隆朝之后,她却被各种谣言与猜测搞得身世难辨。这主要在于她的宝贝儿子乾隆,得罪了太多的文人。

乾隆的基因,来自他爹雍正的优秀成分数不胜数:智商高,自制力强,精力旺盛,锐意进取,勤政爱民。同时也有阴鸷与狭隘的一面。乾隆发现雍正因为过于察察为明,得罪了很多官员。导致他的勤政少有人纪念,反而是“弑父逼母、迫害手足、好色诛忠、贪财嗑药”的谣言满天飞。所以,乾隆管理官员一方面继承了他老爹对于贪污的惩处力度,一方面在舆论方法察申甚严。

比如乾隆以前,惩处官员贪污案实行《完赃减等条例》,凡是挪用公款的犯官,一年之内将贪污的公款全部补赔,就可以免死从轻发落。如果一年之内没有全部补上,还可以再宽限一年,继续筹款。如果第二年还不能补上,犯官才会进监,其妻子继续补赔,直到家产尽绝,才被处死……乾隆二十三年,则是废除了上述条例,代之《完赃不准减等》:不管你多有钱,只要贪污白银满了1000两,即判处斩首,绝不宽待。而且家产全部充公。使得无数贪官人头落地。其力度之大、执法之严仅仅次于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对官严,对民宽,乾隆是对官严,对民也不允许越级上访。

乾隆热爱秩序与稳定,他讨厌老百姓有事没事告御状。曾有河南夏邑人刘元德向巡视山东的乾隆告状自己的父母官赈灾不实,乾隆立刻想到的是地方缙绅利用百姓,企图扳倒朝廷命官,紊乱国家秩序。他反而命人把刘元德锁了起来,严刑拷打,最后得出是夏邑县的两个秀才对贫民唆使,后来牵连上了前江苏布政使、已退休的官员彭家屏。乾隆以彭家屏私藏禁书,“从宽赐令自尽”,抄其家杀其子以儆效尤。这之后,乾隆大开文字狱,对于一些妄议朝政的读书人处以严刑。

前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曾编印《清代文字狱档》一书,共出九辑,收六十五案,多为乾隆朝之事。林铁均的《清朝文字狱》一书统计:康熙雍正两朝文字狱大约三十起,乾隆年间触犯文网者,则有一百三十多起。犯事的多是下层知识分子和稍微了解文意的平民。乾隆口口声声说:“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然而他提醒地方官最多的,就是注意地方上的“失意文人”,小心他们出位妄言。

在乾隆看来,文人功名心旺盛,读书目的就是为了荣华富贵。一旦仕途不顺,极易生出不轨之心。只有消灭了这些不安分的力量,大清王朝的统治才会没有后顾之忧。乾隆痴迷于阅读《韩非子》。韩非子明确指出,人世间一切关系都是虎狼型的利欲关系,“人之急利,甚也”。不论君臣、父子还是朋友,都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所以君主控制臣民,不能光凭道德教化,更无须“养恩爱之心”,应该手握“法”、“术”、“势”三顾缰绳,以严刑峻法强化君主手中的权力。于是乾隆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思想文化的领域。

首先,乾隆大力清扫有“反清复明”意识的民间力量。

比如徐述夔的《一柱楼诗》案。徐述夔生于清初。乾隆三年,他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由于他在《君使臣以礼》的答卷中宣扬民本思想,有“礼者,君所自尽者也”之句,被礼部查觉,以“有违碍在之处”罚停他续考进士资格。徐述夔为此愤懑,在自家院内建了一座读书楼,“中以一柱支之,众梁分架其上,楼梯筑于楼外”,取名“一柱楼”。楼名“一柱”与“易朱”谐音,流露出他对清廷的“大不敬”。再加上徐述夔经常邀集一些文人来此诗文唱和。他们所写的诗篇,后来合编为《一柱楼诗集》。其中有《咏紫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咏鹤立鸡群》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咏宣德杯》诗:“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谐“胡”音)儿搁半边”……消息传出,激怒了乾隆。乾隆将徐述夔与其子徐怀祖锉碎其尸,枭首示众,徐述夔之孙徐食田及徐食书、徐首发、沈成濯、陆琰五人被处死;涉案人江苏布政使陶易死于狱中;扬州知府谢启昆发往军台效力;东台知县涂跃龙仗一百、徒三年;沈德潜革去礼部侍郎、尚书加衔及谥“文悫”,御制祭葬碑扑倒,撤去乡贤祠牌位……

其次,乾隆通过编修《四库全书》,将民间文献“清查”得彻底

全国的藏书都要借调,进行全面检查。乾隆不仅将不利于满清的文献史实全部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途径一是由各省督抚查缴,在地方上先初步甄别是否属于“违碍、悖逆”,应该全毁还是抽毁,分门别类,开具缘由,缮写清单,具析奏进。然后把书籍逐一包封,派员解缴军机处。二是由四库全书馆从各省采进本中查寻禁书,并列出禁书目录,下发各省按月抽缴。这些书籍都要在军机处里按韵编号,咨交翰林院审查,再将“悖谬”之处写成黄签,贴在书眉上,由乾隆亲自过目批准后,将书籍或予全部销毁,或部分抽毁,或删削挖改,或抽换填补。仅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七年间,据海宁陈乃乾《禁书总录》中的统计,其毁书总数是:全毁书目2453种,抽毁书目402种,销毁书版目50种,销毁石刻24种。编撰“四库全书”开馆10多年中,被销毁的图书总数至少在10万部左右,是《四库全书》总数的10倍。

再者,乾隆对于文字问题,宁可错杀三千,绝不疏漏一个。

乾隆三十九年推行“查办禁书运动”之后,若有对康熙、雍正、乾隆的名字全部写出来者,照“大逆律”承办。如举人王锡侯曾在《康熙字典》为了给科举考试的学子们提供方便,在字典里把这三个皇帝的名字写全,结果忘了“避讳”,被乾隆要求迅速押解进京,交刑部严审,后被判斩立决。王氏被押到刑场之时,全家哭声震天,见者无不掉泪。比王锡侯更倒霉的是江西巡抚海成。他在禁书运动中首当其冲,因为受王锡一案的连累,他被革职,后被判斩监候。在乾隆的标准之下,文字忌讳如:匈奴、夷狄、贼、犬戎、胡、酋、伪、犯阙等等若有触及都是罪。乾隆甚至把视线挪到了戏曲方面,凡是戏班演出的戏剧,如果涉及政治问题,民族问题;或者剧本充斥“胡”、“虏”字样,存在丑化少数民族情节的,一律严查。乾隆四十年,乾隆在审查各地报送到京的禁书时,发现了一出叫《喜逢春传奇》的剧本,不知哪句台词犯了皇帝的忌讳,乾隆下旨说:“朕昨检阅各省呈缴应毁书籍内,……查出《喜逢春传奇》一本,亦有不法字句,……传谕高晋、萨载,于江宁、苏州两处,查明所有纸本及板片,概行呈缴。”此后,这个剧本的所有版本均消失于民间。

说说乾隆他妈的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由于乾隆在思想领域颁布了一系列严刑酷法,施政起来刻薄寡恩,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腥风血雨,文人们为此恨透了他。满清原是趁李自成攻破明朝,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向多尔衮借兵,才得到机会入主中原。汉族的士子们多有怀念前朝之情结。经过雍正、乾隆的文字狱大折腾,变得“以文为戒",为了不犯忌讳,诗不敢做文不敢写。

待到乾隆去世,文字狱的风气淡化,文人们开始在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对乾隆清算旧账,硬是把一代满族血统的君主编排得亲妈是谁都是一桩遗案。这也算是文人特色的报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