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津式高跷

营口津式高跷

营口津式高跷

  源于天津卫(天津市周围县),俗称“卫跷”。清朝末年随天津移民传入营口,活跃于营口市区西部渔民和船工中间。1861年营口开港后,由老艺人发起组织天津高跷秧歌队,主要成员有渔民、船工和手工业作坊工人。节日里走街串巷表演,偶尔为商业服务,在营口西大庙、大石桥迷镇山庙会上影响广泛,兴盛一时,逐渐成为营口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新花。

  营口津式高跷气氛红火热烈,风格古朴豪放,跷身高于其他高跷,又称“高腿子高跷”,属“冀跷”,是河北省高跷流派之一。又多有高难动作,区别于本土的辽南高跷。津式高跷表演内容大都取材于劳动生活、民间传说,情节简练、跷技精湛,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营口津式高跷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