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幸運兒張耳,三代為王侯,它死之後的張家怎樣了?

引言

若要說起漢初新起的權貴之家,那不可不提張氏一族。

秦末漢初之時,天下烽煙四起,同時也英雄輩出。而在這眾多的逐鹿英雄之中,張耳則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勝利者,從一介布衣最終獲封王侯,顯貴一時。他的王侯之位也得以傳給後人,雖然只經歷了一代,但在漢初異姓諸侯王寥寥且往往下場極慘的歷史背景之下,張家的子孫失去王位後卻依然不失封侯之位,這在漢初的歷史當中是極為少見的,可謂漢初特殊的外姓權貴之家。那麼,漢初盛極一時的張家,它具體是如何興起,最終又是如何走下歷史的舞臺?本文便來詳細講述這段歷史。

歷史的幸運兒張耳

張耳這個人一生都很幸運,他的人生至少經歷了四次幸運,而每一次的幸運都幫助他實現了自己人生的轉折,因此稱他為歷史的幸運兒是毫不為過的。

歷史的幸運兒張耳,三代為王侯,它死之後的張家怎樣了?

張耳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張耳第一次的幸運,是他年少之時曾做過魏無忌的門客。魏無忌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稱信陵君,他為人謙遜,能夠禮賢下士,急人所急,因此在天下贏得了極高的讚譽,很多人都是他的"粉絲",其中就包括日後的漢高祖劉邦。史書中雖然沒有記載張耳是什麼時候做的魏無忌的門客,也不清楚他在其門下又做過哪些事情,但張耳的這段"履歷"毫無疑問對他的人生有巨大的影響,也給他帶來了很多的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便是結識了劉邦。張耳年少時即與劉邦相識,時劉邦為布衣,在張耳定居外黃之時與其相處數月之久,由此立下了兩人非同尋常的交情。而他們相識的原因應該與信陵君有關,劉邦非常仰慕信陵君的為人,但史書並未記載他曾見過信陵君,因此劉邦對信陵君的仰慕一方面是來自於傳聞,另一方面應當來自於張耳的講述,這也是他們二人早年相識相友的一個重要基礎。同時也正是因為與劉邦的這層關係,日後劉邦飛黃騰達之時,張耳在其的幫扶下,依然屹立不倒。

歷史的幸運兒張耳,三代為王侯,它死之後的張家怎樣了?

劉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信陵君"門客"的身份也為早年張耳的人生規劃有一個很好的鋪墊,在居於外黃(今河南民權縣)時,張耳被一位富豪給看中了,他認為張耳此人日後定有一番大的作為,此時他的女兒正好喪夫,於是便決定將女兒嫁給了張耳。張耳在外黃娶了一個富家女,這是其人生的又一個轉折,因為原本張耳只有名,沒有錢,但現在的張耳名利雙收,他依靠妻家雄厚的財力,廣交賓客,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聲望,併成功做到了外黃縣令的位置。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魏國即被秦國所滅,張耳也失去了外黃縣令的官職,而且數年之後秦朝聽聞張耳與陳餘為魏國名士,便下令懸賞千金捉拿二人,張耳、陳餘被迫逃亡到了陳縣(今河南淮陽縣)。曾經的盛名不想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但張耳很快就改變了這種命運,因為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幸運。

張耳第二次的幸運,是遇上了秦末亂世。亂世對於普通人而言是悲慘的,但對於張耳這類人物來說,則是其大顯身手的好舞臺。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揭開而起,打響了反抗秦朝統治的第一槍,起義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陷了陳縣,並建立了張楚政權。張耳、陳餘抓住時機投靠了陳勝,從而成為最早參加反秦義軍的人物之一,奠定了其在天下反秦義軍中的地位。而後,張耳、陳餘勸立武臣為趙王,正式脫離張楚政權,成為獨立一方的割據勢力,張耳等人也成功躋身將相之位,擁有了主宰一方的權力。張耳等人的迅速成功,與亂世的驟然而起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他們原本就是享譽一方的名士,要糾集眾人並不是難事,他們缺少的只是一個機遇。張耳一生,經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大勢,然而十數年之後,天下竟然再次陷入大亂,並給了他一個施展身手的舞臺,對其個人而言,的確是他的幸運。

歷史的幸運兒張耳,三代為王侯,它死之後的張家怎樣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張耳第三次的幸運,是遇上了項羽。張耳一生中最大的危機,莫過於鉅鹿之戰。武臣死後,張耳、陳餘擁立了原趙國王族之後趙歇為王,此時的秦軍主要將領章邯,於定陶一役中大敗楚軍,殺死項梁,然而他並沒有乘勝追擊,滅亡已經元氣大傷的楚國,而是渡河北上,進攻趙國,併成功將趙王與張耳圍困在了鉅鹿城中。隨後,秦軍主力齊聚趙國,天下各路援軍也都馳援趙國,秦軍與義軍的決戰一觸即發,而張耳就在這個決戰的風暴眼之中,這成為其一生中最為兇險的時刻。然而幸運的是,此時楚軍的實際指揮者是項羽,正當趙國萬分危急,列國援軍遲疑不敢前進之時,項羽率領楚軍渡河與秦軍決戰,九戰九勝,大破秦軍主力部隊,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場以少勝多的神話。趙國之危解除了,張耳也順勢投靠了項羽這個當時天下的主宰,之後他隨同項羽入關,併成功獲封常山王,實現了由出將入相到獲封王侯的重大人生轉折。

歷史的幸運兒張耳,三代為王侯,它死之後的張家怎樣了?

項羽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張耳第四次的幸運,是找到了劉邦做靠山。由於之前與陳餘反目,陳餘率軍攻打張耳,張耳被打的棄地而逃,然而幸運的是,此時的劉邦已經還定三秦,並準備出關與項羽爭奪天下。憑藉之前與劉邦的交情,他順勢投靠了劉邦,這是張耳人生的又一次幸運。張耳人生中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參加了井陘之戰,在這一戰中韓信背水一戰,一天全殲趙國主力,殺陳餘,滅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這場戰役最大的受益者則是張耳,他原本只是輔佐韓信,結果在戰後被劉邦封為趙王,重回王侯之位。張耳之所以能夠如此幸運,和劉邦對其的眷顧是有很大關係的。劉邦需要在趙國立一個親漢的政權,而張耳無疑是最佳的人選,劉邦可以很有效的控制他,不必擔心他會投靠項羽。而憑藉這種幸運,張耳神奇地再一次位列王侯之位。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在劉邦登基稱帝的那一年(據《漢書·高帝紀》的記載,張耳在劉邦繼位之前就已經去世了),張耳去世了,他重回趙王之位雖然不到兩年就死了,但是聯繫到劉邦之後消滅異姓諸侯王的歷史來看,張耳的早逝,也許也是他的幸運之一吧。

歷史的幸運兒張耳,三代為王侯,它死之後的張家怎樣了?

張耳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柏人風波

張耳死後,他的兒子張敖繼位成為趙王。相比於其父的傳奇經歷,張敖的人生就顯得平常了許多,而且他的性格也較為忠厚懦弱,與其父親相比,他的確是遜色不少。

然而張敖的一生也是幸運的,首先,他有一個幸運的父親。因為有這樣一個父親,張敖白白得到了一個王侯之位,這一點是秦末漢初很多豪傑可望而不可求的。例如韓信,他拼死拼活為劉邦立下了赫赫戰功,好不容易自封為了齊王,結果在項羽被滅之後立刻就被劉邦奪了齊王之位。後來雖然改封為楚王,但也很快就被貶為了淮陰侯。與韓信相比,張敖的王位得來的太過於輕鬆了,這是他的幸運。

其次,張敖娶了劉邦的女兒為妻,而且這個女兒很不簡單,是劉邦與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張氏也因張敖迎娶魯元公主而與皇室關係更為親密,因魯元公主是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獨女,張敖與劉邦也形成了翁婿關係,這既是繼承劉邦與其父張耳特殊交情的體現,也同時是關係進一步提升的表現。此外張敖與魯元公主所生的女兒又嫁給漢惠帝劉盈為皇后,這又等於是親上加親,這也是張敖與劉邦之間的蜜月期。這是張敖的又一個幸運。

最後,張敖有一個赤膽忠心的臣子貫高,這可以說是他人生最大的幸運了。

歷史的幸運兒張耳,三代為王侯,它死之後的張家怎樣了?

張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在攻打匈奴時,因輕敵而準備不足,受困白登山達七天七夜之久,最後靠陳平之計才得以逃脫。解圍後劉邦途經趙國,趙王便作為諸侯行諸侯禮接待劉邦,極盡君臣之禮和翁婿之禮待之。然而劉邦卻表現的非常無力,甚至因敗仗之故遷怒於張敖,對其百般辱罵,此種無禮的行為引起張敖手下對劉邦的不滿。趙國相國貫高等人對張敖忠心耿耿,便決定瞞著趙王替他雪恥。於是他們暗自約定在柏縣刺殺劉邦,但機緣巧合之下被劉邦躲過一劫。之後,刺殺行動被洩,貫高等人連同趙王一起入獄。

張敖雖然有著皇親國戚的身份,但盛怒下的劉邦絲毫沒有想要饒恕他的意圖,縱使呂后等人百般求情也無濟於事。

當我們聯繫此時劉邦在大舉肅清異姓諸侯王的政治舉措的歷史背景之時,就可以明白劉邦為什麼非要至張敖於死地。他不光是憤怒於他的屬下想要刺殺他,更是想要借這次機會徹底廢掉張氏趙國,好為將來立一個劉氏趙國鋪平道路。趙國是當時天下的一個強國,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劉邦不可能讓一個異姓人長久地掌管趙國。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張敖是必死無疑的了,但是他的丞相貫高卻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一口咬定張敖並沒有參與行刺之事,縱使經歷了百般拷打他也絕不改口,這就使得定罪張敖缺少一個重要的證據。貫高的堅持最終打動了劉邦,他赦免了張敖的死罪,但趙王之位被奪,也算是達到了他消滅張氏趙國的意圖。張敖雖經此一劫,但成功保住了性命,雖失去趙王之位,但獲封宣平侯,算是保住了榮華富貴之位。與同時期的其他異姓諸侯王相比,張敖能夠逃脫被殺的厄運又保住了榮華富貴之位,可謂不幸中的大幸。因此,能夠遇到貫高,可謂是他與張氏一族人生中最大的幸運了。

歷史的幸運兒張耳,三代為王侯,它死之後的張家怎樣了?

白馬之圍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盛極一時的張家

劉邦死後,呂后掌權,被貶後的張敖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因為張敖素來對呂雉孝順有加,再加上魯元公主是呂后唯一的女兒,所以她也對張敖一家格外照顧。

在張敖死後,呂后賜諡為魯元王。又因其子張偃的母親是魯元公主的緣故,故呂后取其封號封其繼續做魯元王。魯元王張偃當時年尚小,呂后可憐其孤苦,所以又分封張敖其他姬妾生的兩個兒子張壽為樂昌侯,張侈為信都侯。至此張敖的三個兒子均為漢朝所封,此時張家人似乎又重獲新生,這在當時也是少有的。

歷史的幸運兒張耳,三代為王侯,它死之後的張家怎樣了?

魯元公主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張氏在呂后時期能夠繼續保持顯貴,與其特殊的外戚身份是有關係的,然而高後逝世後,呂氏族人篡奪朝柄,陰謀奪權,最終被劉氏宗族及大臣們誅除,由於張氏與呂后非同一般的關係,所以魯元王張偃以及樂昌侯、信都侯成為了呂氏之亂的犧牲品,均被朝廷廢除。

但是張氏家族終究不是呂氏一族,他們雖然與呂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們還有著另外一層身份。魯元王張偃雖被廢,但他畢竟是魯元公主的兒子,是漢高祖劉邦的親外孫,縱使在呂后時期投靠了呂氏一族,但血統畢竟在那,大臣們也不好對其趕盡殺絕,只是褫奪了他的王侯之後。而且在諸呂之亂平息後,漢文帝即位,隨即就分封張偃為南宮侯,以延續張氏的後代。張氏的顯貴地位依然得以延續,可謂因禍轉福。而張偃死後,其子張生繼承了南宮侯爵位,漢武帝時,張生有罪,封國廢除,至此張氏一族才最終退出了封侯的群體。

東漢漢和帝時期的名臣張酺,據說是當年張偃的弟弟樂昌侯張壽的後代,而張酺的後人一直在朝中為官,其曾孫張濟在漢靈帝是官至司空,張濟之弟張喜在獻帝時也曾官至司空。而西晉時期的張軌,為十六國中前涼政權的實際奠基者,據傳他是張偃的另一個弟弟信都侯張侈的後代。如果他們的家譜記載不誤的話,張氏一族的歷史更可謂是貫穿秦漢直至魏晉北朝,可謂百年之大族。

結束語

縱觀張氏一族,其靠著與皇族的親密關係從而奠定了漢初極其顯赫的政治地位,但同時也給其帶來了禍端。但張氏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屹立不倒,保持著榮華富貴的社會地位,除了他們幸運的人生際遇之外,忠厚敦篤的性格可能也是其能盛極一時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史記》;林劍鳴《秦漢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