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陳餘本可開創大好河山,只因未遇明主,而是陳勝

機遇時常就在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有時許多人認同的事不一定是對的,只要還有少數人反駁。我們都應該仔細去參考,而不是隨波逐流。很明顯陳勝沒有采取張耳、陳餘意見而是隨波逐流,所以陳勝的揭竿起義失敗了!

我們來看看張耳、陳餘都是什麼樣的人。

張耳:

大梁人(今天開封市西北)出生公元前264年,年少時張耳曾經在戰國四公子之首“信陵君”手下當過門客。自古有多少豪傑都是門客出名,如毛遂、侯贏等等。而且張耳還能在“信陵君”手下做門客,可見張耳也不是普通之輩。

張耳、陳餘本可開創大好河山,只因未遇明主,而是陳勝

張耳

後來張耳逃亡到了一個外黃地方,娶了富家千金。張耳終於從困頓中走了出來,開始廣結好友。其中包括後來漢高祖劉邦也慕名而來,在張耳家裡好吃好喝住了幾個月才離開。

陳餘:

陳餘也是大梁人是張耳老鄉,但是比張耳年齡要小許多。喜歡儒術,曾經數次遊歷趙國。有一富家翁很是看好陳餘,感覺此子將來一定不簡單。於是將自己女兒嫁給了陳餘,此時的陳餘與張耳關係亦師亦友,兩人互為刎頸之交。

張耳、陳餘本可開創大好河山,只因未遇明主,而是陳勝

陳餘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舉兵以抗王法,老百姓紛紛殺了郡守便是赴義。

陳勝舉兵攻打入陳地時,張耳、陳餘求見陳勝。陳勝亦是早已聽說這兩位名仕賢才之名喜出望外,非常開心接納了兩位名仕。

陳地的許多豪強富紳給陳勝建議:“天下怨秦久矣,將軍您率領士兵討伐暴秦。匡扶楚國江山,這樣的功勞在身旁,您應該自立為王。以楚王身份來統領天下將領,一同殲滅暴秦!”

張耳、陳餘本可開創大好河山,只因未遇明主,而是陳勝

陳勝

陳勝聽了立馬就心癢癢,可還是得問問自己手下意見。於是乎便把此事說與張耳、陳餘想聽聽兩位名仕意見。

兩人結合當下時局分析道:“暴秦殘忍無道,滅盡他人故土,好大喜功。摧殘天下老百姓,將軍你,冒著九死一生危險,才出來舉兵起義還天下老百姓一個公道,可是如果這個時候你卻自立門戶,天下的老百姓都會看出你的私心的。此時將軍你應該,引兵西進,派人立其他六國後人,多樹立黨羽,亦是給秦國增加敵人。敵人多人,秦國攻擊力量也就分散了。只要最後佔據咸陽那麼將軍你的帝王大業可成。可如今在陳地稱王,那麼百姓凝聚之心就此分散!”

張耳、陳餘本可開創大好河山,只因未遇明主,而是陳勝


思來想去的陳勝最後還是沒有聽取兩位名仕意見,而是陳地自己稱王!同時也給自己埋下了失敗伏筆。

其結局就是,石打出頭鳥。在章邯這位文官帶領下秦國官兵打的陳勝士兵四分五裂,在逃亡途中被車伕殺死。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何其霸氣,可是卻死得如此憋屈。

自古凡是敢出來第一個揭竿起義,還敢第一個自立權力的都是沒什麼好下場的。所以到了後世有句話特別實在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張耳、陳餘本可開創大好河山,只因未遇明主,而是陳勝


其實意思也特別簡單明瞭,沒事就修築城牆,廣收集糧草,待時機成熟稱王也不遲。

誰先稱王誰就是第一個被火力狙擊對象。起義士兵多是農民百姓戰鬥力低下,需要長時間練習。

起義頭領軍事素質一般不會太高,有才能之人反而少有起義。

不管在什麼時代,有才能之人都會有自己一席之地,只有那些吃不飽穿不暖之人才會迫不得已才會起義。

張耳、陳餘本可開創大好河山,只因未遇明主,而是陳勝


起義事業小成開始樂於享受,卻不知道可能也是的享受!

所以一般每個王朝第一批起義之人,都是他人的墊腳石。

先不說張耳、陳餘建議最後能不能成功。但是至少比陳勝自立稱王好多了。或許還真的成功了吶?最不濟或許還可以保住性命。真理不在人聲多,而在於極少數人裡。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主要原因還是大局觀欠佳,不是每一個起義首領都是劉邦、朱元璋

參加資料《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