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生共死有多難?張耳、陳餘被天下稱為賢者,卻成了反面教材

秦朝末年,張耳、陳餘為刎頸之交,被天下人稱為賢者。為何後來二人反目成仇,欲置對方於死地,淪為天下笑柄呢?下面就介紹一下他們二人之間的恩怨情仇。

張耳是魏國京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年少時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的門客。後來張耳當了外黃(今河南商丘民權縣)縣令,喜歡蓄養門客,漢高祖劉邦卑微時曾經當過張耳的門客。陳餘也是大梁人,年齡比張耳小,將張耳當作父親那樣來侍奉,二人結為刎頸之交。所謂刎頸之交,就是可以同生共死的朋友。

同生共死有多難?張耳、陳餘被天下稱為賢者,卻成了反面教材

秦始皇雄心壯志,掃蕩天下,氣吞山河,相繼滅了六國,一統九州。秦始皇滅魏國時,懸賞通緝張耳、陳餘二人。張耳、陳餘隱姓埋名,在陳地(今河南淮陽)當了守門的官吏。

秦二世胡亥繼位後,朝政崩壞,民不聊生,陳勝、吳廣首先起義,天下豪傑紛紛響應。張耳、陳餘去見陳勝,陳勝聽聞二人是名揚天下的賢者,非常高興,於是任命他們為校尉,跟隨將軍武臣攻城略地。

張耳、陳餘嫌陳勝給的官職太低,為了實現抱負,贏取功名富貴,於是唆使武臣自立為王,脫離陳勝。武臣自立為趙王后,任命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大將軍。好景不長,武臣被殺。張耳、陳餘二人不敢自己當王,於是立趙氏趙王的後代趙歇為王,但二人掌握著趙國大權。

秦國名將章邯擊敗楚軍,斬殺項梁後,接下來攻打趙國。張耳與趙王逃入鉅鹿城,被秦將王離圍困,接下來就是著名的鉅鹿之戰。投入到鉅鹿的秦國兵力不詳,大約有二三十萬。當時陳餘有幾萬兵馬,駐紮在鉅鹿北邊。王離兵多,急攻鉅鹿,鉅鹿城中的糧食吃完,張耳多次派人向陳餘求救。陳餘認為自己兵少,遠遠不是秦兵敵手,所以不敢救援。


同生共死有多難?張耳、陳餘被天下稱為賢者,卻成了反面教材


幾個月後,張耳憤怒之極,怨恨陳餘不來救援,於是派部將張黶(yǎn)、陳釋前去責備陳餘說:“我和你約定同生共死,如今我和趙王危在旦夕,你有幾萬兵馬,為何不肯冒死相救?況且還有十分之一二的活命希望!”

陳餘解釋說:“我之所以不和張君(張耳)共死,是想為趙王和張君報仇。如果一起死,有什麼益處?”陳餘說的話很理智,也很現實,以陳餘那點兵力與秦兵交戰,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無濟於事。

但是,天下皆知陳餘與張耳是刎頸之交,而且都有賢名。如今張耳被困,在張黶和陳釋眼中看來,陳餘理應去救張耳,因此二人對陳餘說:“事情非常緊急,你要和張君一起死,以彰顯你的誠信,哪裡需要考慮後面的事!”張黶和陳釋堅持勸陳餘發兵。陳餘迫不得已,但還是不敢冒死前去,於是給了張黶、陳釋五千人,讓他們嘗試解救張耳。

張黶、陳釋和張耳之間的交情本應該不如陳餘,但二人身負張耳重託,面對幾十萬秦軍,明知生還無望,還是毅然帶著五千士兵衝鋒陷陣,結果全軍覆沒,二人戰死。

當時,燕國、齊國、楚國聽聞趙國危急,都派軍支援,但又不敢與秦軍交戰。項羽殺了拖延不戰的楚軍主帥宋義,奪取了軍權,然後率5萬將士先擊敗章邯,再與諸侯聯軍俘虜了王離。項羽大勝,於是張耳得救。


同生共死有多難?張耳、陳餘被天下稱為賢者,卻成了反面教材


張耳去見陳餘,責問道:“張黶、陳釋在哪裡?”陳餘回答說張黶、陳釋戰死。張耳不信,以為陳餘殺了張黶、陳釋,多次責問陳餘。陳餘憤怒,一氣之下把將印給了張耳。張耳起初不敢接受,陳餘離開上廁所時,張耳聽門客的建議後才接下將印,取得了陳餘的兵權。陳餘上廁所回來,怨恨張耳不辭讓,於是與麾下幾百親兵在河邊打漁狩獵。張耳陳餘二人從此互相有了嫌隙。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諸侯,因為張耳名聲很大,項羽一直以來也聽聞過張耳的賢名,於是將趙國分為兩半,立張耳為常山王。陳餘的門客多次勸項羽說:“陳餘和張耳是一個整體,有功於趙。”項羽認為陳餘沒有跟隨自己入關,於是給了陳餘南皮旁邊三縣作為封地。陳餘越想越生氣:“張耳與我的功勞相等,如今張耳當王,我卻做侯。”

同生共死有多難?張耳、陳餘被天下稱為賢者,卻成了反面教材

項羽怨恨齊王田榮當初拒絕出兵幫助叔父項梁進攻章邯,所以分封諸侯時沒有封田榮為王,並將齊國分為三國。陳餘知道田榮心裡很怨恨項羽,於是派使者聯繫田榮,一起對抗項羽。

陳餘借齊兵加上自己的兵攻打張耳,張耳不敵敗逃,投靠了漢王劉邦,得到劉邦善待。陳餘擊敗張耳後,掌握了趙國全境,於是將代王趙歇恢復為趙王。趙王感激陳餘,立陳餘為代王。

漢王劉邦胸懷大志,趁楚王項羽征討齊王田榮時,揮師東進,意欲偷襲楚國都城彭城。劉邦派使者出使趙國,希望趙王出兵幫助。當時陳餘輔佐趙王,對漢使說:“如果漢王殺了張耳,我們就聽從漢王的話。”於是劉邦殺了一個長的像張耳的人,將人頭送給陳餘。陳餘幾年沒見張耳,不能仔細分辨,於是發兵幫助劉邦。

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擊敗,陳餘也聽說張耳詐死,於是立即背叛劉邦。劉邦派張耳與韓信攻打趙國,韓信背水列陣,斬殺了陳餘。其後,劉邦立張耳為趙王。

張耳與陳餘反目成仇,萌芽於陳餘不肯解救被困在鉅鹿的張耳,那麼陳餘該不該去救張耳呢?

陳餘和張耳是刎頸之交,如果張耳有難,陳餘哪怕要赴湯蹈火,肝腦塗地,也應該在所不辭,這就是所謂的信和義。況且陳餘和張耳二人賢名遠揚,既然約定同生共死,如果陳餘不守信義,勢必會讓世人恥笑。

陳餘如果不去救張耳,想留著有用之軀為張耳報仇,應該設定一個期限,到時候無論有沒有成功報仇,都在張耳墳墓前自殺,也不算失了信義。但結果張耳沒死,這樣陳餘就尷尬了。

參考資料:《漢書·張耳陳餘傳第二》《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