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为何千年来没人敢动?

秉烛读春秋


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叫定城砖。一直以来,流传着很多有关这块砖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是监工郝空想迫害工匠易开占的故事:

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就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者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嘉峪关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其实这是个漏洞百出的故事。监事官如果想害易开占,他是不会听易开占的解释的。况且,治易开占的罪并不需要搬动搬动定城砖,所以城楼不会塌掉的!这个故事只是人们脑洞大开的杰作而已。

关于这块砖的官方说法是:这块砖是一个纪念品!

这块砖为什么没人敢拿?

首先这块砖是做了防盗措施的,一般人不借助工具是拿不到它的。另外,在古代,嘉峪关是军事重地,擅闯军事重地是要掉脑袋瓜子的,所以常人是不敢靠近那块砖的。

到了现在,嘉峪关已是著名的景点了,平时不仅没有单独下手的机会,而且还有摄像头24小时监控。所以没人敢动那块砖。

但最重要的,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砖,它只在嘉峪关城墙上才具有特殊的意义。离开城墙,它就失去了身份证明,只是一块普通的砖了,谁又会拼了老命去偷一块普通的砖呢?


扬生解史


那块砖至今放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500多年了一直没动过,百姓口中称“定城砖”,当年修西城楼竣工时,仅剩下一块砖,由于监工严苛,剩料是要扣工钱的,于是工匠称这块砖是神仙所赐的定城砖,放置于此,挪动城楼会倒,于是放置至今。

图为嘉峪关的那块定城砖。

我们今天看到的嘉峪关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只建了夯土城,弘治年间,筑起了关楼,正德年间修筑了东西城楼、官厅、夷厂、仓库等,嘉靖年间重修关楼,筑罗城与瓮城,雄伟的嘉峪关屏障终形成,而今天嘉峪关放置的那块砖,就是正德年间修西城楼时多出来的。

嘉峪关“天下雄关”碑,当年肃镇总兵李廷臣所留。

嘉峪关的建筑,结构非常严密,建筑非常得法,不仅从设计、运输到施工体现了农动人民的智慧,连砖料的使用都能准备无误。正德元年,修建嘉峪关城及东西城楼,当时有位工匠叫易开占,不仅技术高超,非常善于设计和计算,他经过周密的调查,仔细估算,精心设计,提出了极为精确的用材方案,当时的监工根本不相信这么准,以人头相威胁。

图为嘉峪关游击将军府。

结果嘉峪关城全部工程完成时,所有的砖、瓦、木、石等材料恰好用完,人工费也恰好开支完,只剩下一块砖,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当监工还想着拿多的这块砖说事时,易开占编造出了此砖神仙所赐,这是天意的说法后,人们把这块砖放置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一处狭窄的檐台上,可望见而不易取,宣称是“定城砖”,其实也是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图文绘历史


嘉峪关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不少朋友都去过,眼尖的朋友或许会发现后檐台上有一块砖,孤零零地放在那里,显得有些突兀。


不少游客心中不免有疑问:“这块砖是建筑垃圾吗?为何工作人员不把砖清走呢?”

其实这块砖可不是垃圾,而是非常稀有的宝贝,它是块古董砖,距今已有600年历史了,倘若谁把它当做垃圾处理掉,怕是要被判个毁坏文物罪了!

关于这块砖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

当年负责修建嘉峪关的,是一个叫作李端澄的官员。嘉峪关地处甘肃沙漠地带,举目望去,全是沙子,施工条件非常之差,砖需要从几百里外运输过来,颇费周章。


李端澄不清楚需要多少块砖,担心运的多了,还需要将多余的砖再运回去,如此以来,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工程本身预算就不足。

于是,李端澄征召能工巧匠出谋划策,这时候有个叫作易开占的建筑高手,他想到了一个绝妙主意。

他说可以先绘出嘉峪关的小模型,然后将小模型放大到实际比例,然后再根据放大了的比例计算出实际用砖量。

李端澄觉得此法很妙,于是就让易开占计算用砖量,要求他必须计算精确,倘若计算的不多不少,赏金五百两;倘若计算的少了一块或者多了一块,那就要挨五十皮鞭。


这是场赌局。艺高人胆大的易开占接受了这项挑战,他启动了大脑,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终于计算出了工程的用砖量—999999块,数字非常吉利。

李端澄大喜,于是就让人按此数字运砖,两年很快过去了,明天就是嘉峪关完工的日子了,用砖量不多不少,恰好就是999999块。

这时候,李端澄动起了歪脑筋,他想把五百金子独吞,于是他命人连夜偷偷地运过来一块砖,特意放在了后檐台不起眼处。

第二天,嘉峪关顺利完工,这时候李端澄把易开占叫了过来,对他说:“小易啊,今个工程完工了,该兑现奖励了,你说用砖量是999999块,走咱们去现场看看,有没有多余的砖?”


一行人到了现场,这时候李端澄故意走到了前一晚放置砖的地方,故作吃惊道:“呀!这下面怎么多了一块,怎么回事啊?”

众人朝下面望去,发现真的多了一块砖,众人齐齐瞅着易开占,都替他捏一把汗,按照约定,他不仅一分赏金都没有,还要遭受五十皮鞭处罚。

只见易开占神情自若,他早就算到了这一层,只见他大声地说道:“大人有所不知,此砖乃护城砖,可保此城无虞,若没有此砖,此关不保!”

大家齐声附和,交口称赞,都觉得好有道理,只见李端澄灰溜溜地,脸红一阵白一阵,心中不是滋味。李端澄如意算盘落空了,只得给易开占兑现了五百金子。

从此以后,这块护城砖就一直放在那了。


一半秋色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关于嘉峪关城墙上放的那一块砖,如今成为了个旅游景点,很多去嘉峪关游玩的人都会尝试着去寻找这一块砖。其实想找到这块砖并不难,因为在这块砖附近立着一块碑,上面记载着这块砖的来历:

在修建嘉峪关的时候,有位工匠叫易开占,技术非常厉害。他对整个嘉峪关的工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预算,所需要的材料都列个清单出来。结果嘉峪关完工后,发现所有材料里面只剩下了一块砖,于是大家就把这块砖放在了西翁城“会极”门楼的后檐上,用来纪念劳苦功高的工匠。

嘉峪关始建于1372年,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时间,并没有像题目中所说的“千年无人敢动”。

不过在这几百年时间里,这块砖一直被放在这里的原因引起很多人的猜测:

  • 有人认为这块砖放的位置非常险要,不容易触碰到。其实要想动这块砖完全是可以的,没有技术难度,大家可以看放砖的这些城墙上安装的电线和管道就可以知道,现代技术工人是可以接触到这块砖的;

  • 有人认为这是一块“定城砖”,有这块砖放在这里可以保嘉峪关的安泰。这是一个迷信的说法,自古以来,保护嘉峪关的是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保护着这个关口,为中原百姓带来安宁的生活。

关于嘉峪关城墙上那块砖的真相或许已经很难查清,但当年修建关城的工匠们肯定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汗水,用这块砖来纪念他们的功劳,让后人记住“天下第一雄关”的来历。

在嘉峪关除了这块砖的故事,还有“击石燕鸣”的传说:

嘉峪关柔远门内有一块大石头,据说敲击这块石头就会听到有燕子鸣叫的声音。

这个传说最开始不是敲击石头,而是敲击城墙,后来因为太多人去敲城墙了,担心把墙面破坏掉,所以才放置了一块石头在那里。

最初的时候,有两只燕子生活在柔远门内。有一天雄燕子出去找吃的,傍晚才回来,当时城门已经关闭了,它就在门外拼命地啄城墙。城内的雌燕听到啄墙的声音,也发出“啾啾”鸣叫声进行回应,但雄燕最终没有进来,死在了城墙外,雌燕也一直悲鸣至死!

这就是击石燕鸣的传说,非常的凄美。后来有人研究过“燕鸣”的原理,发现是由于墙体的特殊结构,造成击墙的回声很特别,听上去就像燕子啾啾的叫声,并不是雌燕的回应。

结束语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关口,如今也是5A级的旅游景区,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特别是想要了解古西域历史的朋友,可以去嘉峪关感受一下雄关的风采,去看看有趣的“一块砖”和“击石燕鸣”。


水煮汗青


这块砖并非放在嘉峪关城墙上,而是突兀的放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它也没有千年的历史,这块砖与城楼距今524年,而嘉峪关距今也不过才647年,因此“一块砖千年来没人敢动”的说法没有依据。

去过嘉峪关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块砖是整个景点的一大看点,游客纷纷与这块砖合影留念。这块砖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砖,它见证了嘉峪关五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很多人不禁要问,这块砖为何要放在城楼上?

众所周知,嘉峪关地处沙漠戈壁,是古丝路上的交通要塞,也是明长城的最西头,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比山海关早九年。这是当年冯胜在西征之后,向朱元璋提议修建的。

修好的嘉峪关,由内外城、罗城、瓮城及城壕组成。自建成后,嘉峪关便成为西部军事重地,守卫着河西走廊的安全。在长达120多年的时间里,嘉峪关只是一座没有城楼的黄土夯筑的要塞,这块砖还未出现。

直到明弘治八年,时任肃州兵备副使的李端澄才奉命在西罗城正门顶部平台上修建瓮城关楼。在李副使的精心主持下,城楼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修建完成。一座三层三檐式巧夺天工的大楼矗立在西门之上。

在戈壁滩上修建木式或砖式建筑,其取料难度可想而知。正因如此,嘉峪关在修建城楼的过程中,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块砖的故事”。

据说,当时负责修建城楼的李端澄,为了能如期完成修建工作,他在全国招募了数百名的能工巧匠。本着省工省料的原则,李端澄让大家集思广益进行讨论方案。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提出了绘制模型的方案。

他首先将整个城楼的图样绘制出,再根据图样按比例制作出模型,然后依据模型对工程用料进行了精确的计算。易开占胸有成竹的向李端澄汇报说,他已算出城楼所用砖的数量为五个九,也就是缺一块一百万。

对于易开占的精确预算,有很多的工匠抱有怀疑态度。于是有人便故意偷偷的藏了一块砖,准备在竣工时刁难一下易开占。结果没想到,工程在收尾时正好少了一块砖,李端澄一看相差不大,另找一块砖补上。

城楼上放着的这块砖,就是当年被偷藏的那块。关于这块砖的传说,还有“定城砖”一说。传说工匠易开占精于九九算法,而监工郝空是个极为刁钻之人。他要易开占准确的算出建城所需的砖块的数量。

如果竣工时砖块数量有误,要拿所有的工匠问罪。易开占经过计算,得出了999999块砖的数量。在关楼建好后,正好多出一块砖,易开占便将这块砖放在城楼上,结果被郝空在检查时所发现。

郝空正要拿这块砖向易开占问罪时,易开战灵机一动大声说,那块砖不能动,那叫“定城砖”。神仙曾托梦于我,如果那块砖被人拿走,整个关楼将会倒塌。郝空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但他也不敢拿性命开玩笑。

易开占将砖放在门楼时,为了防止有人取这块砖,他把东西两头的两块砖故意没有坐灰干摆上,如果有人企图取中间的这块砖,就会从没有砌好的砖上摔下来。郝空此人心胸狭窄,据说不久后便气绝身亡。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当时的老百姓并不能理解易开占精确的设计思想,认为易开占神仙下凡,于是编出了这个传说。当时修建关城的用料量确实很大,仅用土就达八万多立方米,都是用牛车来运送。

几百年过去了,嘉峪关西瓮城门楼上的那块定城砖至今仍在,谁也不敢也不愿拿掉,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见证,也是嘉峪关数百年来变迁的见证。如今这块有五百年历史的砖已成为游客心中的网红。


野史也是史


中国长城有三大雄关: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现在我们看到嘉峪关是由外城、内城和瓮城构成一个整体景观,每天到这里旅游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瓮城城门楼后檐台上,孤零零放着一块砖,据说600年来无人敢拿开。(如图)



一块普普通通的砖为何600年无人敢动呢?

去年国庆节放假后,我曾到嘉峪关一游,专门看了这块砖,同时想研究一下这块“特殊”的砖。

当时导游说这块砖叫做“定城砖”。他说“这块砖看似和城墙砖没有区别,实际里面大有玄机,这是工匠易开占专门定制的一块砖。”

我问易开占是谁?他为何要定制这这块砖呢?随后导游为我讲述了一个传说,下面我贴出来,供大家欣赏。

据史书记载:明嘉峪关长城始建于正德年间,就是那个朱元璋败家子孙、荒淫无耻建立“豹房”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执政期间。

亲们想想看有这样的皇帝,他的手下官员能好到哪里呢?

相传负责修长城的官员十分贪婪,总想克扣、少给甚至不给工匠们的工资,工匠们的工资成了他们囊中之物。



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校尉郝空找到了工匠易占开,易占开在当时号称“赛鲁班”,是全国闻名的能工巧匠。

相传他手中有一本鲁师爷的秘籍《独一门》,其深谙书中的精髓,所修的桥梁和宫殿坚固耐用。

郝空从找他组织工人修长城开始就想坑他一把,他让易占开预算需要多少块砖,如果到最后多一块或者少一块就扣工钱,这不是难为人吗?

易占开也知道郝空的为人——狠毒贪婪。

但易占开对预算门清,并不怕郝空出难题。他丈量长度、高度后通过计算,告诉郝空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不多不少。

郝空心中大喜,心说这次又有克扣工资的理由了,原来他打算偷偷多运来一块砖。

老易开始了施工,到最后剩下两块砖时他才明白,郝空搞鬼多运来了一块砖。

如果这时自认倒霉,工人的工资就无法兑现。怎么办呢?

易占开突然想起鲁师爷《独一门》书中有秘诀,对付无赖主家有办法。一是在墙里砌“巫蛊”,另一种就是用智慧。

易占开决定用智慧对付郝空。



此时郝空来到了现场,嘿嘿冷笑道:“老易,城墙还需要一块砖就竣工了,现在咋还剩两块呢?

易占开早就想好了办法。他拿起一块砖说道:“这块砖是我施了咒语的,不同于其他的砖,重量是经过我计算的,多一两少一钱都不行。”

郝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易占开趁热打铁说道:“你马上把工人的工资结清,否则我砌上最后一块砖,不放下我手中的这块定城砖,所有的城墙就会失去平衡倒塌,大人你看着办吧!”

易占开这是没办法在威胁郝空结算清工人们的工资。郝空怕误了工期被皇上砍了,只好把工人们的工资结清了。

易占开砌好最后一块砖,急忙把手中的定城转放在了后檐,同时告诉郝空不允许任何人动这块砖,否则嘉峪关城墙会倒塌,所以600年来从来没人敢拿开这块砖。



故事讲完了。大家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

其实这块砖就是易占开向郝空索要工人工资的砝码,哪有什么“定城砖”之说?这反映出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这块砖从此成了嘉峪关城墙的一个看点。

文/秉烛读春秋


秉烛读春秋


1.这块砖的来历很有趣,修建明代长城的工匠易开占,是一位很有名的建筑师,所有的建筑经他的计算,用料从来不会有多余的。在建造明长城时,监视官想要刁难易开占,让易开占精确的算出用料,等到易开占算出精确的用料后,又不信任他,还说如果到最后多一块或者少一块,都要砍掉易开占的头,还要惩罚施工的工人。

2.完工后,多了一块砖放在西翁楼后的城墙上,监视官知道后很高兴,想着可以借此杀了易开占,谁知道,易开占解释说,多的这块砖是神仙放在这里的定城砖,没了它,城墙就会倒塌。监视官一听也不敢再追究了,从此以后,这块砖就放在这里,没人敢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了。所历代皇帝对于定龙砖都很重视,不管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一反面可以皇帝也会图个心安,另一方面,稳定百姓的心,不引发暴乱。

3.关于定城砖的故事还有人说,定城砖也叫定龙砖,是定龙的,长城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匍匐在中国的土地上,龙是桀骜不驯的物种,定城砖的作用就是镇住这条龙,镇住它的龙气,可以维持皇帝的基业,让皇帝坐稳皇位。这就和每次新的朝代建立都会寻找龙脉来建陵墓,为了收集龙气,来维持皇家的基业是一个道理。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的说法,一个朝代的存亡全在统治者的统治上,在位者为民做好事才能长存不久。





历史哈哈哈


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多出来的这块砖叫“定城砖”。传说这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若搬动的话,城楼就会坍塌。


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古人精致的建筑工艺、严谨的建筑施工流程、高超的设计预算能力的见证。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这里因为地势险要被还称为河西咽喉,“天下第一雄关”。

当年明朝人修建嘉峪关的时候,可谓千辛万苦,牺牲非常大。我们知道明朝用于修建长城的砖,都是由专人烧制、运送、检验,要求非常高,有一整套质量追溯体系,有些砖上甚至要印上烧制工匠的姓名,每百块砖抽检超过3块次品,整批次的砖都要废弃。


在建嘉峪关的时候,负责建筑材料预算的工程师叫易开占。

由于他精通九九算法,所有的建筑经过他的计算,可以准确地估算出所需的施工材料。所以这就大大地控制了成本,对城砖生产也赋予了更为规范的生产计划。

但是这样一来伤害到了监督修关的监事官得利益。因为从建筑设计,到需要多少砖、安排生产多少砖,都变成了清晰可查可追溯的账目了。这中间便也没有油水了,因为无法浑水摸鱼了,无法再跟朝廷要银子,追加砖块生产,以及工期迟滞,这些问题上打主意了。

所以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便刻意为难易开占,让他准确估算出建嘉峪关西瓮城门楼,所需要的砖头,要求一块不能多,一块不能少。一旦出现误差,就借此由头,弹劾换人。结果经过易开占的仔细测量计算,给出了一个数据99999块砖。


结果建成以后,监事官们喜出望外,因为多了一块砖。

于是监事官们立马上报朝廷,弹劾此事。而当朝廷得知此事后,竟然惊为天人,因为这个误差率低到了十万分之一啊,结果恰恰表彰了易开占,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

而这块砖便被永久地留在了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被称之为“定城砖”。由于历史悠久,一直都没有人挪动过那块砖,所以民间传说那是块定城砖,挪动了,城楼就会坍塌。


实际上,这块砖摆放的位置也注定了,它不会被人挪动。

而这块砖留在那里,恰恰见证了古人精致的建筑工艺、严谨的建筑施工流程、易开占高超的设计预算能力。



炒米视角


嘉峪关城墙上一块砖有什么不敢动的,搬掉就是了,所以不是没人敢动,而是没有人愿意去动。这块砖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大小也算个文物,普通人犯不上爬上几十米高的城墙,再冒险犯个破坏文物的罪名,去做这样一件不值当的事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纵观嘉峪关城墙,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就多了这么一块砖。难道是当年修城墙时出了什么问题吗?亦或是这块孤零零的城砖背后还有什么故事吗?

还真的有故事呢,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经历了漫长的修建时间,当时也是为了防止北方蒙古人的南下侵略,皇帝想通过建立关隘的方式保障境内安宁。修建城墙的任务就落在了当时的兵备副宪李端澄身上,他感到极为为难,倒不是政府没有拨足银两,而是嘉峪关所在的甘肃地区到处都是沙漠,根本就不产砖。

如果需要砖的话,还要千里迢迢从内地运来,如果计算不好的话,往来运送,多费钱粮,他是要担责任的。所以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搞清楚,建好嘉峪关城墙到底需要多少砖?他肯定是不会算了,必须找一个会算的人。

这个人很快就找到了,此人名叫易开占,在当地还有些名气,精通各种算法。经过测算之后,易开占报了一个数字,李端澄拿到这个数字后有些疑惑,真的有这么精准吗?一块不多,一块不少?易开占拍胸脯打包票,说如果多一块砖,他和他的团队工钱可以不要了。

贪心的李端澄见有利可图,就按照易开占提供的数目把砖给拉回来了,工人们也开始干活了。这一干就是好几年,直到有一天,易开占来找他,说工程已完工,请他验收,然后付工钱。

李端澄带着易开占前前后后走了一圈,什么问题都没有,但是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檐台,居然发现多了一块砖。这下子李端澄可逮着机会了,质问易开占,你这里怎么会多出一块砖来?你可是有言在先,多一块砖,一分钱工钱都没有。

其实这块砖是李端澄早年藏在身边,昨天派人放上去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给易开占工钱。哪里知道能掐会算的易开占早就料到了这一切,说,此乃定城砖,我特意放在这里的,不能轻移,一移城墙就塌了,不信李大人你就试试吧。

李端澄哪里敢试,万一真的塌了,他的脑袋也就保不住了,这样一来,他就不得不照实付工钱了。从此,那块孤零零的砖就真的变成了谁也不敢动的定城砖,几百年来,没有人会去动它,直到今天。现在就更不会有人动了,成了文物了,碰一碰就犯法了。

再说把这块砖放在那里,也能为嘉峪关增添许多的话题,引来更多的旅游者不是。每当人们来到这里,听到关于这块城砖的故事时,总是会发出会心的一笑,为沉闷的旅游增添些许的乐趣。


小小嬴政


在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上,有这样一块砖常年放置在城墙上,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但让人疑惑的是,多年以来这块砖不但没有被清理掉,还被当做嘉峪关的一种传说广为流传,这块砖究竟什么来头呢?为什么数百年没有被拿掉?

这块砖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明正德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这块砖放在城墙之上拥有特殊的地位,还要从下面这个故事说起。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朝廷为了巩固西北的边防,决定着手修建嘉峪关。主持修建嘉峪关的是当时的将领李端澄和校尉郝空,据说这个校尉郝空对工匠十分残忍,经常无故残害工匠。

嘉峪关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修筑难度成倍增加,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原材料的运输。由于运输成本增加,对所需原料的计算就尤为重要了,当时李端澄找到了一位叫易开占的师傅。传说易开占在当时非常有名,技艺超群而且对于用料的计算十分精准。李端澄希望易开占可以计算一下建造嘉峪关所需要的材料,免得在原料过程中多运或者少运。

此事就这样落到了郝空手里,郝空霸气十足的询问易开占就建嘉峪关前后一共需要多少块砖,易开占十分有把握的给出了九十九万九千九百块的数字。郝空满不相信,冷笑道:“你所需要的这些砖我如数拨交给你,哪怕是多一块或少一块,我都要砍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各服苦役三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嘉峪关终于到了竣工的日子,但意外却出现了,工程收尾时,发现少了一块砖。原来有人不相信易开占能算的这么准,偷偷从运来的砖中拿出一块藏了起来,李端澄一看和易开占计算的没有多少出入,就另找了一块砖补上了。藏砖的人内心十分震惊,就将砖又拿了出来,说明情况后,这块砖就被放在了门楼可望而不可及的檐台上,作为纪念和展示。<strong>

还有一种说法是郝空为了诬陷易开占,专门多运了一块砖,等到完工的时候拿出来质问易开占,要依照当初的约定责罚易开占。结果易开占机智的回答说多出的那块砖是定城砖,一旦拿开整座城就会坍塌,这一下吓住了郝空,谁也不敢轻易尝试,这块砖就这样被留在了城墙上。后人称这块砖为“定城砖”,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可望而不可取,用作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无论是哪种传说,这块砖中都饱含工匠们辛勤的汗水,拥有纪念工匠们辛勤工作的含义。同时,由于关于这块砖的传说有很多,赋予了这块砖不一样的意义,这块砖也因此保留了下来,又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可望而不可取”一般人也无法将其取下。就这样,这块砖历经五百余年依旧被放在嘉峪关的城墙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