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迭的?

话铺词馆


若说清史在我印象中只有三件事:

1、虽远必割,从“日射野兔三百只”的康熙开始到“老佛爷”结束,清朝四舍五入总共割弃五百多万公里的土地,中国积累四千年的江山大半败坏在这帮满清主子手上。

2、开海禁闭关锁国,清朝海禁与明朝不同,乃是“迁界海禁”具体如何不做评价,真相如何仔细查一下就可知。

3、八旗子弟,这八旗制度就相当有趣,说是八旗,其实是满蒙汉三族,每族各有八旗,一共是二十四旗,清朝之所以能够占领江山,与这“二十四旗”制度密不可分,首先是军政一体,直接保证大汗能够掌控全族,闲时各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统领满族监工,“泥堪”做工,保证满清经济与后勤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最早起源于“老建奴”(明朝对于满族入关之前的官称)努尔哈赤的一旗制度,其具体名称不可考究,根据明朝与朝鲜的记载,当时努尔哈赤所打的旗号为黑色,故而称之为正黑旗也可以,但根据某些“正史”记载,当时努尔哈赤其实按照五行之说组建了白、黄、红、青、黑五色的旗帜,但从逻辑来讲并不可能。

因为没有办法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人数,彼时为努尔哈赤创业初期,据记载刚起兵时相当寒酸,彼时明朝属于天朝上国,部落也能活下去,没有愿意随他起兵,故而“十三副盔甲”可见当时的寒酸。

且女真分为三个部落,一个为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也可称为“熟女真”,在明朝嘉靖正统三年于其所在地抚顺地区建立建州三卫,此建州三卫既是努尔哈赤所起兵所领之部,若说人数连并老弱妇孺不足10万,此时再分五旗,则每旗统领能战的青壮估计不足1万,故而五旗之说大抵是不足为信。

后于1601年重新做出军政制度改革,将整体族人重新分配,将原来一至五旗重新分成正色,白、红、黄、蓝四旗成为日后八旗的基础,其中努尔哈赤为四旗旗主同时也统领正黄旗,白、红两旗由其两个儿子分别掌管,其弟舒尔哈齐统领蓝旗,此时的努尔哈赤部落不再是刚刚起兵时期的柔弱的部族,相反在他的领导下建州女真部落变成了草原上一群可以吃人的,攻伐其他部族的狼。

明万历二十六年,(1615年)由于满清势力扩大,努尔哈赤再次扩充“旗数”,在正色四旗原有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了双色镶黄、白、蓝、红四旗,致此伴随清朝数百年的八旗制度正式成型,固然皇太极时期再次扩充蒙汉各八旗,却仅属于满族八旗的补充。

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

天命三年(1619年)正月,努尔哈赤帅军对叶赫部发起进攻,明朝命杨镐为主帅统领最后的“家底”辽部二十万大军进攻努尔哈赤,出师之前杨镐对于努尔哈赤下了绝迹了千年的战书。

此事有两种说法:

1、牵制努尔哈赤,杨镐并未做毙功于一役的准备,出兵只是为了吓退努尔哈赤。

2、杨镐乃是腐儒之辈,只知仁义不通兵法,随后就兵分四路准备围歼努尔哈赤,却被努尔哈赤逐一击破。

说到此处一直有个疑问:“杨镐到底懂不懂得用兵,若说不懂却知对付游牧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围歼;若说懂,怎会不提醒部将提防逐个击破。

至于萨尔浒之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努尔哈赤拾得明朝的“遗产”彻地统治东北地区,关于努尔哈赤用兵如神懂得不易分军之说个人觉得很可能是无稽之谈,原因是就算其想分兵却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可让其分。

得到了明朝遗产的努尔哈赤可以说是统治了整个东北地区, 在努尔哈赤死前,正黄旗与镶黄旗由努尔哈赤自己统帅,两旗之下各有45和20个牛录(清朝官职名称,每个牛录各统治300人)。

正白旗由四贝勒皇太极统治,其下18个牛录;
正蓝旗换成五贝勒莽古尔泰,其下21个牛录;

正红旗由其次子代善接任,手下25个牛录;
镶白旗由诸英长子接管,其下15个牛录;
镶蓝旗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接任,手下33个牛录;
镶红旗由其孙岳托接手,手下25个牛录;

以上所统计牛录皆为满族牛录,也是皇太极继位前八旗势力的分布,此时所谓的八旗皆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私军”。

相较于明朝的卫所制度,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无疑先进许多,在保证绝对的统治力量的同时还保证了族人的战斗与后勤能力,但这套制度仅适合草原部落或势力范围较小的时候使用。

当势力变大的时候无法保证旗主的忠心,同时新老皇帝权利交接的时候,八旗旗主的权利将在此时无限放大甚至可以挟天子,最好的例子便是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情况。

在努尔哈赤死亡前期,其将两个黄旗打乱,将45个牛录打乱,意图让多尔衮、多铎同母兄弟共属,剩余牛录统为自己的亲军,有人认为此事努尔哈赤托孤之举,意为扶持多尔衮继位。

然努尔哈赤其余16子在其死后作乱扶植皇太极登位,此期间或许组建了八王议政制度,既八位旗主共同议政,然而无据可考,仅有史书记载,八位旗主同位而作,与雍正时期八王之乱有人提出回复祖制八王议政制度,仅此而已。

八旗制度的完善与更迭

皇太极继位时期首先其进一步的完善了八旗制度,组建蒙八旗与汉八旗,与其说是同属八旗军队不如说是满八旗仆从军,蒙汉八旗没有旗主,其中牛录多由满人担任。

其次压制其他同属爱新觉罗的旗主,如杀莽古尔泰,压制打乱多尔衮所统治的正白旗,直到其死亡之后,被压制的多尔衮于新旧王权交替时期再次乱政。

杀豪格,将正蓝旗于自己所属的正白旗进行混编重分,致此八旗势力分布正式定型,再无改变。

多尔衮去世,一番明争暗斗以后,在大玉儿的支持下,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掌权,收回并打乱正白旗,将正黄、镶黄、正蓝、正白四旗混合充分,正式确定上三旗的地位。

黄色二旗与正红旗,此三旗直归满清皇帝统御;

确定下五旗旗主世袭罔替的家族:

正蓝旗归多铎家族;
正红旗归代善家族;
镶蓝旗归济尔哈士朗家族;
镶红旗归岳托家族;
镶白旗归豪格家族;

此事又于乾隆时期以此为基础正式确立铁帽子王,八旗制度终归完善。


猫眼观史


满洲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罗氏掌握。具体来说,就是由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来掌控。有些人特意强调,八旗分为满蒙汉,总计二十四旗。但蒙八旗和汉八旗是没有独立旗主的,蒙汉八旗也归满旗旗主进行统领。

至于八旗旗主具体是怎么更迭的,这就很复杂了,需要详细的介绍。



两旗时代

最早的八旗制度,没有后来那么复杂,只有旗主和佐领两级。并且也没有八个旗,只有一个旗。

努尔哈赤起兵后,先建立了一旗部队,旗色不清楚,有可能是黑色旗。

后来他消灭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一支新旗,旗色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红色旗。

于是,努尔哈赤就将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给了亲弟弟舒尔哈齐,然后他自己统帅新建红旗。后来改红旗为黄旗。

于是,最早的八旗雏形就出现了。一共只有两个旗,两个旗主,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同母弟舒尔哈齐。两人在当时被时人并称为“二酋”。

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各自统领的属人、阿哈是一样多的。这两个旗的旗色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按照推断,努尔哈赤的旗色应该是黄旗。而舒尔哈齐的旗色应该是黑色,后改为蓝色。(据说是由于黑旗在夜间不便区分,于是就改作了蓝旗。具体什么时期由黑旗变改为蓝旗,有待考证)

三旗时代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达部。他把哈达部的人丁编为一个旗,让自己的长子褚英和哈达部的首领吴尔古代(哈达纳拉氏)共同管理。这个哈达部的旗,旗色为白色。这便是正白旗的由来。

不久后,褚英废除吴尔古代的首领地位,他自己独自成为旗主。同时,舒尔哈齐的正蓝旗得到了进一步扩充,这些蓝旗新归附的人丁,被封给了太祖的次子代善。所以这一时期,代善是正蓝旗里的“小旗主”。

这个时期的三旗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蓝旗——舒尔哈齐,代善(小旗主);

正白旗——褚英;


四旗时代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正蓝旗旗主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幽禁。正蓝旗的格局就因此发生了变化。


注意了,下面的内容很重要。

在正蓝旗中,原属于舒尔哈齐的佐领,一多半被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继承。

剩下的原属舒尔哈齐,但没有划归给阿敏的佐领,则划归到了代善的名下。

代善之前在正蓝旗中的原班人马,加上新划给他的人马,一起脱离出正蓝旗,独立为一个新旗,旗色为红旗。后来屹立二十多年不倒的正红旗也就是这么来的。

正红旗成立后,也就有了四旗。这个时候的四旗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蓝旗——阿敏;

正白旗——褚英;

正红旗——代善;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1年),努尔哈赤将自己的长子、正白旗的旗主褚英幽禁,所以正白旗也发生了变化。

正白旗大部分佐领被封给了皇太极。而剩下的一部分佐领,被褚英的长子杜度继承。于是皇太极就成了正白旗的旗主,而杜度则是正白旗的“小旗主”。

这个时候的四旗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蓝旗——阿敏;

正红旗——代善;

正白旗——皇太极,杜度(小旗主);

八旗时代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下令将四旗扩充为八旗。他自己的黄旗分为正黄、镶黄两旗,均由他亲自统领。

代善的红旗,也分成正红、镶红两旗,由代善和代善的儿子们统领(代善的儿子岳托和硕托均是镶红旗的小旗主)。

原蓝旗的旗主阿敏,成为镶蓝旗旗主,属人没有变化。

正蓝旗的旗主则由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担任。另外,莽古尔泰的亲弟弟德格类担任小旗主。

正白旗旗主不变,仍由皇太极担任。

镶白旗旗主由原正白旗小旗主杜度担任,同时努尔哈赤把自己的第七子阿巴泰也塞进了镶白旗,与杜度共同组成了镶白旗(阿巴泰是小旗主)。

这里额外插一句,当时的八旗的旗子,应该是没有图案的,也就是一面只有颜色的旗帜。四镶旗是在旗子中间加一条龙。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八旗旗子的样式,是公元1622年之后才确定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八旗旗主分别是:

两黄旗——努尔哈赤;

两红旗——代善,岳托、硕托(小旗主);

正白旗——皇太极;

镶白旗——杜度,阿巴泰(小旗主);

正蓝旗——莽古尔泰,德格类(小旗主);

镶蓝旗——阿敏;

努尔哈赤晚期的八旗变动

后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努尔哈赤按照女真人“嫡长子继承皇位,嫡幼子继承财产”的传统。将自己的三个嫡幼子:18岁的阿济格、11岁的多尔衮、9岁的多铎,纳入自己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并将两黄旗拆分,分别封给他们,使他们成为小旗主。

当时努尔哈赤的两黄旗一共有60个佐领,他把正黄旗的15个佐领封给阿济格,另外15个佐领封给多尔衮。再从镶黄旗分出15个佐领封给幼子多铎,剩下的15个镶黄旗佐领由他亲自统领。

然后努尔哈赤立下遗嘱,等他去世后,他自己统领的15个镶黄旗佐领,也交给多铎继承。相当于就是说,阿济格为正黄旗旗主,多铎为镶黄旗旗主;多尔衮没有位置,于是努尔哈赤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好让多尔衮继承镶白旗。

结果这次调动还没有完成,努尔哈赤就突然死了。皇太极瞅准机会,迅速让儿子豪格抢占了没有旗主的镶白旗。这一下,皇太极父子就抢到了两白旗。

这里额外插一句,这次分封后,由于正黄旗分给了阿济格和多尔衮,镶黄旗成了努尔哈赤唯一亲领的旗。因此镶黄旗就变成了八旗的头旗。很多人经常问,八旗之首是哪个旗?看到这里应该就知道了——是镶黄旗。




皇太极时期的八旗变动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这位新任大汗是个狠角色,为了打压不服他的人,皇太极对八旗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调整——两黄旗和两白旗互换。

这次调旗很简单,就是皇太极的正白旗、豪格的镶白旗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两黄旗对调。因为皇太极是后金大汗,他认为黄旗只有大汗才配使用。所以,继承了汗位的皇太极就逼着多尔衮三兄弟与自己对调了旗色,以彰显自己的“正统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调整只换旗色,也就是两白旗换两黄旗,服装颜色对调;两黄旗换两白旗,服装颜色对调。而旗主之下的附属人员没有进行变动。



第二次调整——镶蓝旗旗主换人。

永平之战后,阿敏(舒尔哈齐的次子)逃回关外,皇太极借此机会整肃阿敏。他召集众大臣及贝勒,给阿敏定了议十六项大罪。最后处理结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并将其圈禁在家。其所属镶蓝旗则赏给跟皇太极穿一条裤子的堂弟济尔哈朗。

由于济尔哈朗也是舒尔哈齐的儿子,这次换旗主,镶蓝旗没什么异动。



第三次调整——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混编。

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正蓝旗的旗主莽古尔泰病逝,正蓝旗的旗主由原先正蓝旗小旗主莽德格类继承,而莽古尔泰的佐领也由莽古尔泰的儿子继承(小旗主)。

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正蓝旗的旗主德格类病死,同年有人告发莽古尔泰、德格类一门谋反。皇太极趁此机会将莽古尔泰和德格类一门剥夺旗权,顺便将正蓝旗没收为己。于是正蓝旗就被皇太极给吞并了。

吞并正蓝旗后,皇太极将原正蓝旗的八个佐领封给儿子豪格,又拿出三个封给镶黄旗小旗主阿巴泰,加强了原镶黄旗的实力。同时也削弱了正蓝旗的凝聚力。

没过多久,皇太极将正黄旗的一半与正蓝旗的一半进行捏合,组成新的正黄旗。将正黄旗和正蓝旗剩下的一半捏合,组成新的镶黄旗,都由皇太极亲自统领。

镶黄旗归皇太极后,原镶黄旗旗主豪格带着自己的佐领改为正蓝旗,成为正蓝旗的旗主。原镶黄旗的小旗主阿巴泰,也同样成为了新正蓝旗的小旗主。


这次调整之后,八旗旗主如下:

两黄旗——皇太极;

正蓝旗——豪格,阿巴泰(小旗主);

镶蓝旗——济尔哈朗;

以上四旗是皇太极的嫡系人马


正红旗——代善;

镶红旗——岳托,硕托(小旗主);

两红旗在代善的统领下,保持中立。


正白旗——多铎;

镶白旗——阿济格,多尔衮;

两白旗与皇太极暗中较劲



多尔衮时期的八旗变动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权。他和皇太极是一丘之貉,掌权之后也是大肆吞并其它旗。具体的调整有两次。

第一次调整——两白旗混编。

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然去世。他去世之后两个月。多尔衮仗着自己有权有势,趁机没收了亲弟弟多铎在正白旗的15个佐领。

多尔衮手上本身就有15个佐领,没收多铎的15个佐领后,多尔衮就具有了30个佐领,即一个整旗的实力。

之后多尔衮的将自己所领镶白旗的与多铎的正白旗进行对调,自己成为正白旗旗主,而原属正白旗的多铎,则换色为镶白。

本身就在原镶白旗的阿济格并没有参与此次换旗。多铎换到镶白旗后,他是旗主,阿济格变成了镶白旗的小旗主。



第二次调整——两白旗与正蓝旗混编。

争储事件后,多尔衮和豪格结了梁子。为了搞死豪格,多尔衮下了大力气。大清顺治五年二月(公元1648年),多尔衮将豪格打下大狱,没收了他的正蓝旗。(还抢了豪格的小老婆)

豪格的正蓝旗被没收后,多尔衮没有上交给顺治皇帝,而是被他以“俟归政,然后隶于上”的名义私吞了。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镶白旗旗主多铎病逝。多尔衮便将两白旗和正蓝旗一起混编。原本属于豪格的正蓝旗佐领和原本属于多铎、阿济格的镶白旗佐领对调。

对调之后,新的镶白旗没有旗主,多尔衮当仁不让的自领镶白旗旗主,加上正白旗,他就成为了两白旗的旗主。

而新的正蓝旗则由原镶白旗的阿济格、多铎的次子多尼、阿巴泰第三子博洛、阿巴泰第四子岳东四人共同管理。这四个人中,多尼名下的佐领数量最多,所以他是旗主,另外三人是小旗主。


另外,正红旗旗主代善于同年病死。他的儿子镶红旗旗主硕托在三年前被处死(岳托死后硕托继任)。因此两红旗的旗主也都换了人。正红旗旗主为满达海(代善儿子)、镶红旗旗主为罗科铎(岳托孙子)。



这一系列震动之后,八旗旗主如下:

两黄旗——顺治帝;

两白旗——多尔衮;

正红旗——满达海,勒克德浑(小旗主);

镶红旗——罗科铎,尼堪、硕塞(小旗主);

正蓝旗——多尼,阿济格等人(小旗主);

镶蓝旗——济尔哈朗;



八旗旗主的最终确定

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历经二十几年的调整,此时的八旗已经面目全非,跟最早的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正白旗旗主原本是褚英,结果褚英被努尔哈赤弄死,正白旗的人马交给了皇太极和褚英的儿子杜度继承。到了八旗建立时,杜度调任镶白旗,褚英当年的人马就变成了镶白旗。后来努尔哈赤为了给多尔衮挪位,把杜度挪到了镶红旗,褚英一系的人马又调到了镶红旗。这变来变去的,八旗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八旗了。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秋后算账,又对八旗做了一次大的调动。

第一步,他先是把多尔衮的两白旗没收。正白旗整旗被顺治皇帝收走,同顺治亲自掌控的两黄旗一起变成了所谓的“上三旗”。

第二步,将镶白旗,也就是原属于正蓝旗豪格的佐领,交给了给了自己的侄子,豪格的儿子富绶。

第三步,顺治因怒迁恨,对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下了死手。把他夺爵治罪,他所属的佐领分别拨入了正白、镶白、正蓝三旗。

自此也就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说法。其中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领,下五旗由豪格、济尔哈朗、代善、阿巴泰、多铎、褚英等人的后裔统领。

具体来说,如下: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皇帝统领;

镶白旗——豪格后裔统领。豪格是努尔哈赤之孙,皇太极长子;

正红旗——代善后裔统领。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

镶红旗——岳托、硕塞、褚英后裔统领。其中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努尔哈赤之孙;硕塞是皇太极的儿子,努尔哈赤之孙;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和皇太极的大哥。

正蓝旗——阿巴泰、多铎后裔统领。阿巴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皇太极的哥哥;多铎是努尔哈赤的嫡幼子,皇太极的弟弟。

镶蓝旗——济尔哈朗后裔统领。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努尔哈赤的侄子,皇太极的堂弟。



康熙继位后,为了进一步的削弱诸王对下五旗的掌控。他大力推行了皇太极时期开创的都统制度,让都统取代旗主。因为都统是朝廷委派的流动官员,没有世袭权利。于是原本属于各旗旗主的旗权,在康熙时期就基本让都统给夺去了。(都统可以让非宗室的人担任,属于从一品)

然后,康熙又将皇子分封到下五旗,去下五旗做小旗主,继续分化下五旗。比如雍正就当过镶白旗的小旗主。雍正继位之后,他儿子洪昼还当过正蓝旗的大旗主。此政策一直延续到了道光皇帝时期,才算是把八旗完全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中。



总结:清初时期,旗主对本旗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为了巩固皇权,从皇太极开始,清代皇帝就开始分化旗主们的旗权。在乾隆皇帝的中晚期,旗主已经名存实亡。到了道光时期,已经没有所谓的旗主了。

至于什么人才能担任旗主,一句话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只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后裔才能担任旗主。这两群人全部都是拥有系黄带子特权的皇室宗亲。


Mer86


八旗演变在顺治时期才最终定型,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1)一旗变八旗时期。

【一旗】:最早的满洲军队,只有一旗,即努尔哈赤统领的黑旗。

【二旗】:一旗变二旗,由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率领。

【三旗】:二旗变三旗,由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统领。

【四旗】:三旗变四旗,四旗旗主分别为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两个儿子代善,皇太极,舒尔哈齐之子阿敏统领。

【八旗】:四旗变八旗,最早的八旗旗主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代善父子,阿敏,莽古尔泰,这里面只有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其余的七旗旗主是努尔哈赤父子。

(2)八旗旗主剧烈变动时期。

这八旗里面,正红镶红两旗始终无变化,一直归代善家族掌握,其余的几旗变化是因为皇太极顺治父子和多尔衮家族的权力争夺,过于复杂,旗主的变化简图见上图。

(3)最终定型时期。

多尔衮死后,顺治时期最终定型八旗旗主以及排名。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多铎后裔。

镶蓝:郑亲王。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后裔。

八旗里面最牛的其实是代善家族,无论风雨如何飘摇变化,代善以及子孙始终稳坐两旗旗主,也是世袭的铁帽子王。


师明礼


有趣的是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算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磕头啊。”这句经典台词便是抽着大烟的金爷说的。


和珅是什么人,乾隆的宠臣啊,可谓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就算是皇亲国戚也得礼让三分,凭什么给他下跪?但和珅还真得给金爷跪。

金爷到底有何魔力竟让大名鼎鼎的和珅金膝跪地呢?而这个能力却只源于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正红旗旗主。

旗主到底有什么特权,使其竟如此嚣张呢?

满族人建立起的大清帝国算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中原向来是汉族人统治,行汉族礼仪文化,由汉族制度统治。

对于满族人来说要想让这样一个数字庞大的人群,井然有序的遵守满清制度而被满清帝国所用,就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制度,这便有了满清八旗。

八旗最初是用于满洲(女真)人狩猎组织时创立的,后来演变为满清的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于1615年正式创建。

最初其实只有一旗,即努尔哈赤用来统帅满清军队的黑旗,但由于黑旗在夜晚不好辨别便改为了蓝旗。


1601年他又增了3旗,红、白、黄这三种颜色,这便有了四旗,形成了八旗的雏形。

随着不断的征战,部落也随之扩大,努尔哈赤便于1615年再增四旗,将黄、白、蓝3旗镶以红边,将红旗镶以白边,加上之前的蓝、红、黄、白四旗,合称八旗。

八旗在清初有显赫地位,各级首领都由贵族担任。清朝的建立不得不说除了旗主的正确领导之外,还要有八旗子弟的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努力。

彪悍的八旗子弟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八旗子弟不仅仅只有满族人,还有汉人和蒙古人。为什么满族攻打的是汉族统治的王朝,汉族子弟还要充当满族的八旗子弟呢?

其实成为八旗子弟待遇是很高的,他们不仅可以赚钱养家糊口,而且就算自己犯罪被剥夺了八旗子弟的身份权利,你的后代也不会受影响,任然可以成为八旗子弟。

这种不连罪的制度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就显得非常诱人,所以汉族子弟也就纷纷加入。但对于八旗子弟是有要求的,旗主和八旗子弟之间必须保持着上下级或者说主奴之间的关系。



不论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旗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八旗制度在,就必须按照八旗制度给旗主行礼。

而金爷是红旗旗主,而和珅出生于正红旗。这就不管无论金爷到底是不是皇亲国戚或者败落到当乞丐,和珅也不得不拜啊。

八旗旗主竟然这么牛,都有哪几家最终掌握?又是哪家最强呢?

八旗旗主和排位在实行过程中错综复杂,因为面对众多且繁杂的人群,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具有强烈的封建等级制度。

为了能使八旗制度顺应时代变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改革创新,不断调整部署,最后是在多尔衮死后,顺治时期才最终定型。

其中的正黄旗、镶黄、正白旗旗没有旗主,都是黄帝亲自统帅。不过有时候黄帝会把大权交给比较信任的皇子,但是只是指挥权利,名义上“旗主”还是皇帝。此举一般代表着此皇子有了接管皇位的机会,而且很大。
▲由其他答主整理,很详细了

另外的下五旗,正红是礼亲王世袭,即代善后裔;而镶红是克勤郡王,即代善长子岳托后裔;镶白为肃亲王,即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正蓝是豫亲王,即多铎后裔,这些家族是旗主最后的定型。


多尔衮时期,满清八旗变化比较复杂。旗主的更改比较多,之所以变动如此之多,一般都是因为上任旗主突然死亡,或者因为政治斗争而死。其他人会通过各种手段,去抢得旗主位置,一般都是各大贝勒。

尤其是多尔衮曾经在架空顺治之后,曾经想过要做皇帝,还威胁顺治叫“爸爸”。他对八旗影响非常大,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过频繁的调整。这个时期的变动,基本上都是多尔衮主张。后来顺治成年后,基本上算是定型。

但无论外面怎么骚动,其他旗主如何变化,代善家族始终稳坐两旗旗主,风雨不动,可谓是八旗里最牛的了。那么上文提到的金爷就是代善家族的后裔吧。

虽然说八旗制度很厉害,但后来却消失了,它们为何消失、消失去了哪里呢?

清朝可谓是兴于八旗也败于八旗,因为分为旗主与旗奴,旗奴始终是受身份限制,就算飞黄腾达,就算自己旗主是街头流氓也得对他行大礼,这就引起了许多八旗子弟不满。
▲末期的八旗子弟

随着战争的结束,也就没有立功的机会。而旗主都是一些皇亲国戚,贵族子弟,几乎都是满族人。

那么汉族人民和蒙古人民也就不需要再挣着抢着去当八旗子弟,血液得不到更新,自然矛盾也就越来越多。八旗制度也就慢慢衰落。但真正消失是在道光年间,还是一个军机大臣直接造成的。

清朝有个叫松筠的大臣非常受道光帝的器重。但松筠一日却放下了手中的政务请了假,穿着孝服坐在门外,帮忙敲鼓招待客人。

一个军机大臣地位显赫、职务重要,理应忙于处理朝中事务与皇帝商讨国家大事,却在这里干这种事,由此可见八旗制度弊端已经非常严重了。

道光帝深感耻辱,于是便下旨废除了八旗制度,八旗也就从此消失了。

每一个制度都有其优缺点,如果改革调整得当使之顺应时代便可以发展下去,但八旗制度始终还是未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被废除了。


史之策


旗制度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最开始只有两个旗,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领的黄旗和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所领的黑旗。后来由于黑旗在夜间不便区分,所以就改成了蓝旗。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大,旗下人口不断增多,为了便于管理,于是又增添了一个白旗。三旗旗主分别是:

  • 黄旗:努尔哈赤;

  • 蓝旗: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 白旗:努尔哈赤长子褚英;

后来,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舒尔哈齐和褚英都相继获罪被处死。努尔哈赤将原来的三旗改为黄、白、红、蓝四旗。不久后,又在四旗的基础上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初步形成。最初八旗旗主分别是:

  • 正黄旗、镶黄旗:努尔哈赤;


  • 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

  • 正蓝旗: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

  • 镶蓝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

  • 正白旗: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

  • 镶白旗:努尔哈赤之孙(褚英之子)杜度

天命八年(1623年),当时努尔哈赤已经六十多岁了。于是他将自己亲领的两黄旗大部分授予他和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18岁)、多尔衮(11岁)、多铎(9岁)。努尔哈赤还明确表示自己去世后,由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另赐一旗给多尔衮。镶黄旗成了努尔哈赤唯一亲领的旗,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且在此后一直被称为八旗之首。

但是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在众人拥护下继位。皇太极将镶白旗旗主改为他的长子豪格。同时,为了体现黄旗“国主之色”,皇太极将属于他们父子的两白旗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两黄旗进行对调。不过所改变的仅仅是名称和旗号,各旗旗主所统领的人事关系并没有改变。

  • 正黄旗:皇太极

  • 镶黄旗:皇太极长子豪格

  • 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

  • 正蓝旗: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

  • 镶蓝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

  • 正白旗、镶白旗:努尔哈赤之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天聪九年(1635),有人告发已经去世的原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德格类谋反,皇太极趁机剥夺了莽古尔泰、德格类一门的旗权,并调任豪格担任正蓝旗旗主,两黄旗则由他亲自统领。从此,八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作为皇帝的亲兵,由皇帝直接统领。此时,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其余是下三旗。

  • 正黄旗、镶黄旗:皇太极

  • 正蓝旗:皇太极长子豪格

  • 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

  • 镶蓝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

  • 正白旗、镶白旗:努尔哈赤之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清朝入主中原后,多尔衮成为满清第一号人物。小皇帝顺治(皇太极第九子)对他又恨又怕,无奈地尊称他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诬陷豪格,将其下狱。同时,他调任多尼(多铎次子)、阿济格顶替豪格成为正蓝旗旗主,而他自己则担任正白、镶白两旗旗主。此外,他还将正蓝旗调出上三旗,将自己的正白旗调入。此后,上三旗和下五旗未再变动。

  • 正黄旗、镶黄旗:皇太极

  • 正蓝旗:多尼(多铎次子)、阿济格

  • 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

  • 镶蓝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

  • 正白旗、镶白旗:努尔哈赤之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终于扬眉吐气,立即对死后的多尔衮进行了清算,原来由多尔衮所领的两白旗也重新易主。首先正白旗作为上三旗之一,收归皇帝本人统领。镶白旗则由豪格之子富绶担任旗主。

  •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顺治

  • 正蓝旗:豫亲王(多铎世系)

  • 正红旗、镶红旗:礼亲王(代善世系)

  • 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之子)

  • 镶白旗:肃亲王(豪格世系)

清初时期,旗主的权力还是非常大的。后来经过几代皇帝的不断分化,从清朝中期开始,八旗实际控制人都是皇帝本人了。


历史至上


满清八旗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中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故用天地日水代表蓝黄白红。另外满清王朝有八大姓分别是佟,关马索赫富那郎八大姓,努尔哈赤生前的旗主分别是正黄镶蓝是努尔哈赤,正红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镶红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是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奇次子阿敏,正蓝旗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正旗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镶白旗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长子杜度。也就是说满清八旗都是由爱新觉罗氏掌握,具体来说就是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来掌控。在以后的历史中八旗的掌握者发生了许多变化。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把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归到自己手中,加上皇太极传给他的正黄镶蓝两旗,他拥有了三支旗的掌控权,所以以后清朝历代皇帝都是这三支旗的旗主。而正黄镶红一直在代善的子孙中世袭,其中正红在代善后代礼亲王一脉流传,镶红在代善后代克勤郡王一脉流传。正蓝在多铎后代豫亲王一脉传承,镶蓝在济尔哈郎后代郑亲王一脉传承。



阿杜谈古论今


先来回答作者的问题,满清的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都是掌握在满清政权的统治者爱新觉罗家族的手中,而旗主的更迭也是遵照传统由皇帝任命,进行世袭罔替。

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制发展,并且在努尔哈赤时期逐步形成了八旗势力分布与归属的最初格局。

努尔哈赤以“一旗”起兵,最终发展成为“八旗”。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开始起兵征战,此时是以黑旗为帜,即“黑旗军”,此为“一旗”阶段。

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随着势力的壮大,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此为“两旗”阶段。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的传统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并以纯色为辨,划分为黄、白、红、蓝四旗,此为“四旗”阶段。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势力进一步壮大,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整,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至此,满洲八旗制度建立。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八旗制度为根本,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努尔哈赤也成为了后金大汗。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旗主的势力分布,造就了整个清朝八旗归属与铁帽子王世系传承的雏形。

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势力的分布是这样的:

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掌管;

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及其长子岳托掌管;

镶蓝旗(33牛录),由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掌管阿敏;

正蓝旗(21牛录),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掌管;

正白旗(25牛录)由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掌管;

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初被选定为继位人,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除去努尔哈赤本人以及他的两个孙子岳托和杜度,剩下的四位旗主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而努尔哈赤晚年将亲统的两黄旗的大部分授于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自己统帅做亲军,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的指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后赐一旗给多尔衮。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经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尔衮继任镶白旗旗主,只是后来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后,趁机将镶白旗夺到了自己麾下,成为了自己的势力。

皇太极时期,八旗的归属经历了第一次大的调整变革。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改元天聪,并于1636年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期间,八旗的归属经历了四次大的调整与变革:

其一,黄白互换。满洲人以黄色为尊,因而皇太极继位之后,将属于自己的两个白旗与属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的两个黄旗进行的颜色的调换,还换为由皇太极统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尔衮三兄弟统领两白旗。

其二,免去阿济格镶白旗旗主职务,改由多尔衮统领。

其三,除掉莽古尔泰,夺取莽古尔泰手中的正蓝旗。同时,皇太极将自己手中的正黄旗与原属于莽古尔泰的正蓝旗进行混编,组成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由自亲自统领,同时改豪格统领的镶黄旗为正蓝旗。

其四,除掉阿敏,由舒尔哈齐的第六子、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继承镶蓝旗旗主之位。

而在皇太极称帝之后,改掉了原有的旗主贝勒的称谓,按照汉族政权称王的传统开始称其为亲王和郡王,所以,在皇太极去世前,八旗的势力分布为:

正黄旗、镶黄旗,由皇太极亲领;

正红旗、镶红旗,由礼亲王代善及其孙子颖郡王阿达礼(代善第三子萨哈廉的儿子)掌管;

正蓝旗,由肃亲王豪格统领;

镶蓝旗,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

正白旗,由豫郡王多铎统领;

镶白旗,由睿亲王多尔衮和英郡王阿济格掌管。

与此同时,皇太极在位期间,在努尔哈赤时期的基础上发展并创立了蒙古八旗以及汉军八旗制度,至此,满洲、蒙古、汉军各为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顺治时期,经过多尔衮摄政专权以及清算多尔衮势力后,最终形成了八旗势力的分布格局。

多尔衮专权期间,除掉了肃亲王豪格,随即对豪格的正蓝旗进了重组。

顺治五年(1648年),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身亡,原属于豪格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由自己亲自统领,同时,改原属于多铎的镶白旗为正蓝旗。至此,八旗颜色最终确定,再无改变。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重新进行了八旗的势力划分,最终形成了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随即在济尔哈朗等人的主持下,开始了对于多尔衮的清算,收回了原属于多尔衮的两白旗,并将正白旗归为皇帝亲属,同时将镶白旗重新还给豪格世系。

至此,八旗势力的归属彻底明确,同时,也确定了皇帝亲领的正黄、镶黄、正白的上三旗地位;而由其他宗室王公统领的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也被称为下五旗。

下五旗的传承又是按照,正红旗归属礼亲王代善世系、镶红旗归属于克勤郡王岳托世系、镶白旗归属于肃亲王豪格世系、正蓝旗归属于豫亲王多铎世系、镶蓝旗归属于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来进行传承,世系罔替,并且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最终厘清了爵位名号和传承世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铁帽子王”制度。

起初的八旗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权力有所削弱,但是依然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逼宫所拿出了所谓“八王议政”的祖制,要求雍正交权,当然,历史上也确实没有什么“八王议政”,但是却有着另外一个名词来形容旗主王爷们的权力,就是满洲贵族议会制度,或者成为八旗议会制度。

起初,满洲贵族议会的权力非常大,举个例子,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后,最开始是四大贝勒“南面并座”,同受朝贺、共同议政,只是在相继除掉莽古尔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后,皇太极才“南面独坐”,独掌大权的。而皇太极的能够登基为后金大汗、顺治能够继位为皇帝,也是满洲贵族议会这些旗主王爷贝勒们推举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康雍两代帝王的改革,满洲贵族议会旗主们的权力也被极大的削弱了,特别是在雍正建立军机处制度之后,旗主们的权力激进被架空,彻底无法干涉国家的正常运转。

尽管权力不在,但是拥有铁帽子王身份的旗主王爷们依然拥有极高的地位,除了皇帝,那怕当朝受宠的重臣,见了他们依然也要行礼叩拜,毕竟,他们的身份是从八旗制度创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经确定的。


雍亲王府


两黄旗——努尔哈赤;

两红旗——代善,岳托、硕托(小旗主);

正白旗——皇太极;

镶白旗——杜度,阿巴泰(小旗主);

正蓝旗——莽古尔泰,德格类(小旗主);

镶蓝旗——阿敏;



一支烟007


清朝发迹于关外,爱新觉罗家族充分利用内外环境,找准时机入关,成功问鼎中原,成为200多年的中国大一统王朝。

在清朝入关直至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八旗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清军的主力军,政权的支撑力量。那么八旗制度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如何分配军权呢?

八旗制度的创立者是努尔哈赤,最初只设立黄、白、红、蓝4色旗,形成四旗。

后来随着完成对女真部落的统一,人员增加,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这样最终确立为八旗。

随着女真(满洲)和蒙古部落的联合、以及攻占辽东的汉地又出现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清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清王朝也随着八旗的腐化逐渐衰落。

为了把控军权,一般由大汉(皇帝)统领两黄旗,其余六旗由爱新觉罗家族其他皇室成员统领,一般是皇帝的儿子和喜欢的侄子。


清顺治皇帝亲政后也把正白旗纳入自己控制,习惯上两黄旗和正白旗因皇帝统领成为上三旗,而另外五旗虽然旗主不是皇帝,但为了维护皇权,要不是皇帝的亲信,要不就是皇帝在其中安插了自己的人。

而八旗旗主的更迭并没有什么规律,也不存在兄终弟及、父终子及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皇帝或者实际掌权日人(如多尔衮)根据内部权力分配形势来废、增旗主,如努尔哈赤晚年就很喜欢自己的大妃阿巴亥,就把自己控制的上三旗分配给阿巴亥的三个儿子。

而皇太极即位后,为了控制自己的权力,想办法让自己的大儿子成为旗主,极力压制阿巴亥三个儿子获得的旗主地位。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权,他又不能扩充自己的地位。他死后,顺治皇帝获得实权后,又开始扩充自己的实力,把多尔衮控制的正白旗又划给自己。

八旗旗主的变化完全是因为清朝(后金)内部权力的分配而言,一般不存在继承的情况,只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康熙皇帝即位后,为了防止各旗旗主威胁皇权,他大力推行了都统制度,用都统来代替旗主管理八旗。

而都统只是皇帝任命的官员,并不一定是皇族宗亲,因此不存在世袭的情况,他们属于皇帝的人。


逐渐都统夺走了属于旗主的权力,皇帝也逐步完全掌握清王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清(后金)初,努尔哈赤为了加强军事管理,创立了八旗制度,权力集中在他和他的子侄们。

后来的皇帝为了控制军权,要么把各旗控制在自己手里,要么就是消弱旗主的权力。到清道光年间,事实上已经没有旗主。

清朝的八旗制度兼顾军事和户籍管理,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但随着入关后,八旗子弟不尚武、吸食鸦片,这个大清帝国的军事支柱逐渐瓦解,到清末已经不能参加战斗了,成为政权的寄生虫。而没有军事支持的清政权也随着衰落,直到被武昌起义推翻,皇帝退位。


策神历史


八旗,就是甲昆固山,读jakungusa,但是旗主并不是固山额真,固山额真读gusaenjen,仅仅算旗务的总管,并不是旗主,旗下人是旗主的财产,不是固山额真的财产,固山额真仅仅是管理者。旗主拥有的是所有权,牛录和旗是可以继承的财产,固山额真是管理权,股东和职业经理人关系。固山额真有很多姓氏当过,但是满清历史满洲八旗旗主仅有两个姓当过旗主,佟姓和爱新觉罗姓,其他回答者回答的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尤其是八旗早期历史,和满文老档不符!

我文章特别长,请耐心看,因为篇幅关系,我不列举文献出处,有疑问可以评论区问我。

第一,先讲一下八旗演化历史,反驳其他回答者说的满洲八旗历史,

首先批评一下百度百科的八旗,词条,完全错误,与满文老档和清史稿等等正规历史记载不符,谁编辑的?!

八旗开始于1584年,最开始只有一旗,旗下分多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满清第一个旗是黑旗,黑旗。满洲八旗早期旗子就是纯色旗子,和我们后来看到的八旗旗子不同,很质朴。后来带龙的八旗是很久很久以后才有的,

当时旗下直接就是牛录,旗满语读gusa,牛录读niuru,固山牛录两级,后来变为三级,固山和牛录之间还有甲喇。

第二,1589年为黑白二旗,这个时候因为是初期,换的特别快有点乱,努尔哈赤开始直接掌握黑旗,舒尔哈齐掌握白旗,后来二人旗色互换,努尔哈赤白旗,舒尔哈齐黑旗,后来努尔哈赤白旗改红旗,舒尔哈齐黑旗改蓝旗,后来努尔哈赤红旗改黄旗,总之几年时间乱改一气,1589年到1601年,乱的不行,但是请注意,仅仅是旗子颜色改变,人员和牛录没有变动,很稳定,皇太极时期,才是旗子颜色牛录各种乱改开始。

这里补充解释一下舒尔哈齐,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弟弟,努尔哈赤还有代尔哈齐等其他弟弟,为什么舒尔哈齐能和努尔哈赤平起平坐?因为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一起当过明朝九大边镇之一辽镇总兵李成梁的奴才,家丁,舒尔哈齐还把女儿献给李成梁当小妾,努尔哈赤起家靠的是李成梁支持,军事支持和经济支持,李成梁让努尔哈赤家的明朝敕书可以使用,家的敕书变成有效的,努尔哈赤经济起飞,获得了互市之利,一举腾飞,称霸女真,比如何和礼就带着丹东宽甸一带女真部落投降了努尔哈赤,何和礼被封为努尔哈赤五大臣之一,荣耀终身,顺便一提,因为何和礼的投靠,努尔哈赤和朝鲜接壤,造成了,努尔哈赤听从李成梁安排,给明朝皇帝上书,申请抗日

努尔哈赤差点就成了抗日援朝英雄,事实上,努尔哈赤还真抗日了,日军小西行长一路攻下平壤以后,到明朝边界就停了,另一路攻入丹东,和努尔哈赤发生战斗,被击退,日本和朝鲜中国历史都有记载,不过都没有给努尔哈赤署名,仅仅提女真部落击退日军。努尔哈赤申请抗日援朝,也是因为,感觉日军不难打,轻松击退,才敢申请。

努尔哈赤是明朝抗日英雄啊,哈哈哈哈,

但是因为明神宗不批准努尔哈赤去朝鲜抗日,这事黄了,努尔哈赤没能抗日援朝。

第三,1601年,努尔哈赤人口激增,牛录很多,所以再次扩充八旗,从二旗扩展成四旗,努尔哈赤的黄旗,努尔哈赤大儿子啫英白旗旗主,舒尔哈齐蓝旗旗主,努尔哈赤二儿子代善红旗旗主,并规定每个牛录三百丁,请注意是三百丁,不是300人!一个牛录上千人,能打仗的男丁300,规定,五牛录一甲喇,五甲喇一固山,一个旗,gusa,一个固山,25个牛录,但是实际上,一直到入关前,平均每旗都是15个-20个牛录,除了努尔哈赤亲领的黄旗,没有任何一旗满编过25牛录(正白旗镶白旗在多尔衮多铎时30个牛录,那是因为多铎的镶白旗就是努尔哈赤时代正黄旗!,后来多尔衮的正白旗抢了镶白旗15个牛录,也变成30个!牛录,话说连正白旗都是镶白旗改的,有点乱,我第七点详细说!)

请注意,所有旗主都是努尔哈赤家人,八旗是努尔哈赤家族财产,何和礼等投降部落酋长可以当五大臣当总兵不能当旗主,

补充解释一下,八旗一直都有总兵,参将,游击将军等等明朝官职,并行牛录额真固山额真和总兵参将游击将军这些官职,努尔哈赤是李成梁家丁出身,祖父父亲也都是明朝受封官员,当然一直用明朝官职,

第四,1609年,努尔哈赤因为猜忌舒尔哈齐实力强大,弄死了舒尔哈齐,舒尔哈齐儿子阿敏领蓝旗,这里再说一下为什么阿敏他爸犯罪死了,儿子还能继续当旗主,

前面解释过,旗主和固山额真不同,旗主是股东,是旗下所有人和财产的拥有者,牛录和旗是家产,和汉族的政府组织不同,概念要理清,牛录是每个主子的财产,

后来锗英也因为势力强大,被猜忌处死,红旗归了代善,

第五、1614-1615年,八旗再次改编,扩充为八旗,正黄旗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正白旗努尔哈赤八儿子皇太极,正红旗镶红旗代善,镶白旗努尔哈赤儿子十二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同母大哥哥),正蓝旗还是舒尔哈齐儿子阿敏,镶蓝旗是努尔哈赤五儿子莽古尔泰,

旗主全是努尔哈赤家人,

补充解释一下,皇太极实际是黄台吉,蒙古名,皇太子的意思,蒙古人大汗儿子叫黄台吉的很多,台吉本身也是蒙古部落首领称号,有黄金家族血统的蒙古部落首领不够资格叫汗,就叫台吉,努尔哈赤同时期著名台吉有,炒花台吉,经常进攻辽东和河北一带,名声显赫,后来汉族大臣为满清美化,硬翻译成皇太极,

同理还有贝勒这个词,就是金朝的完颜阿骨打,他们那个勃极烈,满清的八贝勒会议,就是金国的勃极烈会议,勃极烈会议决定全族大事是女真传统,也是汉族大臣硬翻译成贝勒,不让人联想到金朝和岳飞。

第六,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号称“天命抚御四方列国英明汗”(我满文水平差,翻译不精确大家谅解一下),

请注意,直到建国八旗旗主都是努尔哈赤家人,都是一个姓,佟姓,努尔哈赤姓佟,这是从元朝到明朝,努尔哈赤家族一直拥有的高贵的皇帝赐姓,努尔哈赤向明朝上书请求抗日,也是自称佟姓,直到后来,才有了爱新觉罗这个新姓,觉罗不是一个姓,是女真部落称号,伊尔根觉罗,很复杂的来源,我不详细解释了,总之,八旗旗主一直都是佟姓和爱新觉罗,

第七,皇太极时期,各旗变化,先说明一下,努尔哈赤后期,杜度也当过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