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说到佛爷,
自然联想到佛法无边,普渡众生这类的词汇,


然而谁又能想到历史上佛也曾遭受过法难,
而且不止一次,今天先聊聊这杀僧灭佛之事
以及唯一皇家建造的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总共四次大的灭佛运动,由于时间久远,只能借助史书洞窥一二,
但离我们最近的当属WG破四旧,砸烂旧世界的那次运动。
据说这十年里对佛教的破坏是全面的、持久的
佛教在这次浩劫中又一次遭到了无比惨痛的打击
成为第五次灭佛法难


照片为作者实地探访云冈石窟拍摄
黑白照为百年前最早的云冈石窟影像
新老辉映,不过百年之隔,相差巨大
更突显出运动之厉,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先上一张最经典的云冈石窟主佛经典照。应该很多朋友都在这里打过卡吧。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这张则是百年前的云冈石窟主佛影像。和现在的区别很大。

接着聊。前四次灭佛为什么要灭佛?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一百多年前的云冈石窟影像,那时候的地上建筑远比现在多。

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于汉明帝时。佛教自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起初佛教极度疯狂,贪奢淫欲,大肆宣传割肉饲鹰、铁钩挂体、剥皮书经、烧身供佛等残忍行为,当时人们对佛教极端狂热,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

在这样的狂热下,唐朝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今天。然而盛极必反,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女婢,奴隶等特权,这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会昌灭佛时就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另外,由于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女婢。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而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东侧地面建筑掠影。

继续聊聊第一次灭佛运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正是这次运动,直接导致了后期的兴佛运动云冈石窟的建造。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铁骑踏平四国,一统北方。当时佛法广传,很多人出家修行。他438年下诏,令50岁以下僧侣还俗,以解决兵源;444年,又以佛法搞“迷信活动”为由(诏曰:“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下诏驱逐僧侣。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同时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好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魏道武帝、魏明元帝、魏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以期使后魏帝王容易接纳。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魏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也许应了“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的规律,不听同僚苦劝,极力推动灭佛运动的崔浩,走上了凄惨的结局。崔浩是汉人,自恃功高藐视鲜卑族贵族,他动用巨资把他的书和他主编的国史刻成碑林显扬,暴露国丑,触怒了权贵。帝亲自审问,才华自比张良的崔浩除了承认贪污,竟惶惑不能应对。450年,这位三朝老臣和他三家姻亲被灭族,他死前受刑、受辱,号呼一路,当时人们都说他灭佛遭了报应。


两年后,如日中天的太武帝,竟被宦官杀死,年仅44岁。他两个儿子(太子和恭宗)也相继死于宦官之手。452年文成帝继位后,即挽回祖父的错误,再兴佛法,云冈石窟就是他下诏建造的。从此国泰民安。

下面带您游览一下如今的云冈石窟。也算作是云旅游吧。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昙曜是北魏高僧。
早年出家,在凉州修习,在《魏书·释老志》中记载:公元453年,佛教高僧昙曜奉旨来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一天,风尘仆仆的法师在大路上巧遇文成帝拓跋浚的车队,导行的御马竟然走到高僧的面前,将他的袈裟用嘴衔起。文成帝细询其人,对昙曜以师待之。这就是《马识善人》的故事。也许传说中故事的真伪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佛教的这段佳话却开启了营造云冈石窟的序幕。。当时是北魏武帝灭佛之后,拓跋晃很礼重他,下令于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开凿云冈石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昙曜本人是石窟寺的创始者。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突然看到巨大的佛像,内心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看左下的游客可知佛像的巨大。这是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太多这种被风化的不成样子的佛像。
云冈石窟的佛像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使许多佛像损坏相当严重,现在很多都看不清楚了。
回来查史料得知原因有三:佛像本身的材质:当年为了雕刻的便利性,选在石头硬度相对较低的云冈,使得佛像较不耐风吹雨打。灭佛运动,盗佛等人为因素。不适当的维护:清朝时为了保护佛像,曾大规模的重新泥塑。工匠将木桩打入佛像并绕上绳子,以类似今日的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方式进行维修。但当泥层脱落时,木桩就外露,使得佛像千疮百孔。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五次灭佛后的皇家石窟,千年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一个民族的悠远记忆,
一个王朝的显赫背影,
时光抹去了工匠们的名字,
但创作的艺术早已成为了永恒。
希望借一缕佛爷的慧光,
照亮今生,走向坦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