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大家对春晚都是怎么看待的?

凯旋2151


儿时的年味很浓,原因是那时生活水平低,平常沒有什么好吃的丶好穿的丶好玩的,我们农村盼过年吃点磁巴丶豆丝,穿新衣服丶过年有时间玩乐,而现在相比天天过年,所以年味不浓了,而春晚看多了也觉得沒有以前好看


隔壁老张65


春节联欢晚会是年三十晚上的一道大餐,每年都很期待,从八三年第一届春晚开始,就和年夜饭一样,必不可少。

八十年代的春晚真的稀奇,黑白电视机都很少,晚饭之后,马上拿着小板凳去隔壁家噌电视站位置,不然待会人多了连站位都没有。那时的春晚可以和年夜饭相提并论,一个让一年到头的肚子狠狠的舒服一下,一个让空虚的精神狠狠的舒畅一下,那时自己还小嘛,生活条件还差,这两道美餐还留在记忆深处。

到九十年代,黑白电视机基本普及,有的家庭甚至有了彩电,噌电视看的少了,年夜饭后各家各户在八点后都围在电视前,时不时传出开怀大笑。那时的春晚,除了歌舞、相声等,小品开始让大家接受了,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小品,好像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很接地气,让大家在笑声中懂得一些道理。可以说春晚把小品这种表演形式带红了,春晚也因为有小品这种表演形式而更有看头,寓教于乐,很多人看春晚都是为了看相声小品,欢快的笑声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假设没有春晚,这过年就好像没法过了,缺少了欢乐,可见当时普通老百姓对春晚的重视。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智能手机及各类娱乐模式的出现,大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欣赏水平提高,欣赏方式多样化,春晚再不像原来那样是年夜饭后必看的节目。从这点上说,也是好事,督促节目组多出精品、出好节目,多做创新的节目形式,比如节目现场与在线观众多互动,让草根明星及普通老百姓多多参与,猜猜谜中中奖不是更接地气吗?

普通大众欣赏层次提高,娱乐模式多元化,但春晚依然是除夕晚上抹不去的一场盛宴。



唐同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十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舜。如今的我以步入老年的行例,说实话、啥春晚呀?过年呀?啥都比不上全家人一起高高兴兴的吃点、喝点,早起早睡、精神百倍,因为明天是正月初一,得早点起来。


净无尘158


春晚在我看来是一种习惯,一种情怀,就像大年三十的团圆饭里那一道预示着“年年有余”的佳肴一样,是熟悉的味道和殷切的期盼。

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的晚上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两件。一件是在外面放小烟花,小烟花对农村孩子来说是昂贵稀少的玩意儿,家长一般都不给玩也不给买,但是过年了嘛,对孩子们的约束稍微宽松些了。男孩子们爱放小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一通,一年的瘾就过去了。女孩子喜欢点仙女棒,一把十根,一根一根地点燃,刺啦刺啦地响着,女孩子开心地转着圈子,意犹未尽啊。

放完了小烟花,小孩子们就等在电视机前。这时候小桌上妈妈端来经过香火熏过的果盒,吃着糕点看着春晚,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春晚向来都是兼顾全国人民的喜好,并且带我们一起观看不同民族的风俗特色。节目一开始的节目都是热热闹闹的合唱,春晚的氛围一下子就搞起来了。节目的最后是铁打的李谷一老师的《难忘今宵》,近些年李谷一老师会搭档不同的年轻歌手一起演绎,大概有一种传承和同乐的意义吧。

比较有特色的节目是相声小品类的节目。这些节目中都会反映这一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但是演员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绎,啼笑皆非的话术,让观众朋友们耳目一新,而且体会到更深入人心的教育意义。小品的舞台从赵本山,赵丽蓉老前辈们交到了开心麻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演员们,相声也从马季前辈们的手中进过发展在德云社等一些继承者手中不断发扬光大。台上的演员或许新旧更替,不断变化,但是那些发人深省,令人捧腹的节目却始终是春晚最独特最深刻的记忆。

如果说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瑰宝,那么春晚便是最宏达的艺术展览馆。每年的春晚都会精心打造一些推陈出新的精品节目,给予观众朋友们在视觉听觉上接受艺术的洗礼和心灵的升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顶级演员的高超技艺。例如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系列,龙年春晚的《龙凤呈祥》,武术和杂技类的表演,每次观看都叹为观止,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

春晚,全称春节大联欢,那么各民族和各阶层的人民生活都会有呈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姊妹是一家”,少数民族的节目让我们更加了解其它兄弟民族的特色,生活以及变化。“白云黑土”赵本山和宋丹丹这类的乡土节目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喜闻乐见,这些反应了在国家的各项政策推进中,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农村乡貌的变化也在日新月异。

在春晚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绝伦的节目,还可以看到其它地方的人物风情,还可以和身边的家人一起交流讨论。平时和家人一起坐下来专注的看着同一种节目的时间何其地少,但是大年三十的春晚时间必不会缺席,一家人热热闹闹,暖暖和和地围坐在一起是何其地温馨美好。每次看完春晚都觉得是一种大圆满,感叹国家的越来越强,越来越好,感叹这一年自己的小日子也是过得很充实,很圆满。


星火烧


近日,央视新闻公布了2020年春晚总导演为杨东升,而2020年春晚语言类节目也已经迎来了终审。担任过多届央视春晚的杨东升导演无论是经验还是能力,想必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而且每年年底,春晚节目名单也是很受大家最关注的,网上总是会传出各种版本名单。我认为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大家不一定会挤在春晚那个时间段去看晚会,但是由于从小养成的习惯,或者春晚具备的话题性,会让大家不由自主的去关注。

现在即使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和多种娱乐方式,能给我们提供精神上的享受,但是,春晚的仪式感和喜庆气氛是所有网络替代不了的。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磕着瓜子,唠着家常,看着春晚,我想这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了。

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每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有几点很重要的意义:

一、从团结上来看

维护组国统一,团结所有华人,迎接新的一年。让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看到一个更好的中国,春晚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观众群体,世界上恐怕没有一家电视台能举办如此规模、广受关注的晚会。

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

国家找到了自己承载文化发展的新形式,老实说,春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也是中国传媒最早的一次变革。现在大众所喜爱的综艺小品,明星歌舞,都是春晚慢慢衍生出来的,这就像一个文化大餐,一个文化奇迹,在歌唱着祖国的繁荣富强。

三、从教育题材看

每年春晚会呈现多元化题材,就小品而言,题材大多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其中就有农村题材、职场题材、医疗教育题材、养老育儿题材等等,广泛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去了解相关领域,共建一个更好的社会。

四、从过年方式看

春晚,已经成了在外拼搏的人心中一个美好的寄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因为通讯技术的发展,如今的8090后已经没有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感。但是,忙了一年,我们仍然会选择,提着大包小包挤火车,赶飞机,想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亲人身边。一个春晚,总是连接着你和家。

结语:现在的春节联欢晚会承载了太多,凸显了更好的愿望。这是春晚最初的主创者们所没有想到的。我觉得春晚不仅要长久地办下去,还要带给世界更多的影响。最后,新的一年快来临了,祝愿大家2020年活出真自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感谢朋友的关注!


捕娱一线


历届春晚都在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也获得了许多好评,但是伴随着好评常常也有骂声。褒贬不一无可厚非,事物具有两面性嘛,可是近几年骂声越来越响,甚至盖过了叫好声。春晚越来越显得无聊乏味。

春晚不怕吐槽,更不怕“不完美”,就怕缺乏诚意,就怕停止创新。观众能看出“不完美”,说明春晚的正面因素是主流,说明春晚够接地气,老百姓容易参与。

其实,春晚从某一方面而言,它倒像是拉近家人彼此之间团圆和睦的融合剂,一家人围在一起,看看春晚、聊聊家常、唠叨唠叨便是一种幸福,这或许也正是我们一年又一年不断吐槽却又坚持来年去看春晚的原因吧。

年复一年,央视春晚已成为除夕之夜国人阖家团圆时,年夜饭里的一道“大餐”。尤其是语言类节目,既有针砭时弊的犀利,也有笑中带泪的温情。既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有社会进步的展示。这些节目受到群众关注,不仅因为它是春晚的笑点担当,也承载着广大群众的民生新需求、新期盼。




寄居蟹呀


其实春晚就是给全国观众奉献一道绝美的晚餐,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需要一定的精神食粮,是除夕过的丰富多彩。但是春晚越来越不好办了,百姓要求的口味越来高了。所以我们也不要要求太高!高兴快乐就好!










老杨红


春晚从1983年开播以来,一直倍受国人关注,已成为国人过年的习惯性情结,也确实产生过好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勿容置疑的是,春晚的热度将持续走低,最终消失的可能性极大。

原因之一,这是由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1983年到2003年这二十年间,我国改革开放是逐步见到成效,但当初的经济发展并不像现在这么好、这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是很高,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文化生活也相对匮乏,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交通不发达,旅游业不兴旺,大家回家过年,最先进的娱乐形式也就是守着那台电视机,经济条件差点的还没有电视。83年的春晚乍一举办,那种形式国人以前何曾见过?立即全国轰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持续二十年,热情不减。2003年到现在,春晚每年也都有,但热度正在持续走低,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春节去外地旅游的就越来越多,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将许多人从电视机前拉走了,春晚不再是春节的“独宠”,国人观看的人数是逐步减少的。

原因之二,这是由年轻人这个群体的特点决定的。爱看春晚的,或者说春晚情结比较重的,绝大多数是60年代前后的人,一大部分是70后,小部分80后,总之,越往后的年轻人对春晚的兴趣越小。主要原因是,越往后的年轻人,越喜欢参与式的娱乐,比如KTV、电子游戏、互联网抖音、交友等等,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在他们看来,这些比春晚的节目要有趣的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的观众越来越少那是必然,以致最后可能出现不必再办的情况。

原因之三,这是由春晚节目内容自身缺陷所决定的。春晚的节目虽然都是精心编排,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质量也不低,但是,一台大戏给全国人民看,就显得单薄了。人的文化修养不同,层次不一,爱好各异,用此一味来调全国人民的众口似乎有些武断和主观,也照顾不过来啊!在二、三十年前那个时代,人们娱乐资源不足,人们也无从选择其他,尚可理解。现在可完全不一样了,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想看什么节目有什么节目,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私人定制,还非得在春节那天晚上,守上四五个小时,去看那些节目吗?


文化点心


春晚,全称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始直播形式春晚到目前为止以陪伴国人走过了37个年头。留下了许多得经典作品和美好回忆,可见春晚在新时代国人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届春晚都在创新完善不断的发展,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好评越多,骂声越高,毕竟什么事情都是两面性,近些年开始骂声已经高出了叫好声,网上一片片的吐槽春晚演的都是什么玩意,确实近些年我也不看春晚了,但并非是春晚变味了,而是如今的21世纪网络太发达了,人手一个手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导致现在新一代年轻人眼中春晚可有可无,反正也不怎么看。节目再好也没用。






坑坑说王者


春晚现状:

35岁以上的,都是奔着看看小品、相声,更喜欢看看牛群、陈佩斯、郭达、姜昆、赵本山、巩汉林的。否则就打麻将、打盹去了。

35岁以下的青年们,都是对春晚不感兴趣,他们手里玩着游戏,上着微信,有人约的话,就出去喝酒、逛街、约会、打牌、去娱乐厅了。

孩子们有的玩游戏,有的等着红包,有的吃东西,跟本就不看春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