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每一位家長都是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養育孩子的,但結果往往不如人意。

不少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忽視了孩子性格的養成。有些孩子從小就表現的“膽小怕事”,不僅會讓爸媽感到頭疼,還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和成長。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孩子對什麼都懷有“畏懼之心”,不希望別人注意到自己,遇事不敢嘗試,容易怯場等退縮行為,都是孩子膽小怕事的表現,也被稱為鼠變效應。

鼠變效應是多發生於兒童的心理障礙,以<strong>社交行為退縮為主,表現的膽小退縮,不願意與其他人交往,更不願意到陌生的環境中去,通過把自己封閉起來獲得安全感。

那麼,是什麼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孩子膽小怕事的3個原因

1、先天性退縮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氣質特徵,這種氣質特徵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活動。氣質主要分為<strong>抑鬱質,膽汁質,粘液質和多血質4種類型。

其中抑鬱質的寶寶,有著高度的情緒易感性,在困難面前很容易產生畏懼心理。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2、父母極少鼓勵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strong>獲取安全感的主要來源是父母,父母的鼓勵、支持對自己是最大的認可。

孩子總是渴望自己的表現,能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認同,但父母的指責和一些反話會慢慢磨掉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認為自己很差勁,什麼都處理不好。

遇事就會膽小怕事,做什麼都畏手畏腳,難以擺脫鼠變效應。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3、保護過度

家長們都會傾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撫養孩子,總是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

擔心孩子吃的東西不衛生,走路會磕到碰到,讓孩子能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少。當孩子走出父母的這個保護圈後,面對外界的刺激沒辦法適應,就會失去安全感,形成鼠變效應。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如何防止孩子產生鼠變效應?

第一、創造良好的環境

產生鼠變效應的孩子都對陌生環境有牴觸情緒,或是生活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中。

父母要儘可能多的呵護孩子,讓孩子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成長環境裡,試著引導孩子給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經過不同環境的接觸,孩子對其他的陌生環境就不會過於膽怯。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第二、多給予肌膚的撫觸

研究表明,在5分錢硬幣大小的皮膚上有<strong>1000多個神經末梢。

在寶寶神經發育階段,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觸碰,皮膚神經就會處於一種“飢渴”的狀態,增加孩子的敏感度。

在與孩子接觸時,多撫觸他的皮膚,儘可能多的給孩子提供觸覺,這也是一種主要的情感溝通手段。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第三、經常鼓勵孩子

在引導孩子走出鼠變效應時,家長要注意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面對孩子產生的反應,學會耐心地陪伴,進行適當的鼓勵。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家長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構建自信心的基礎,讓孩子相信自己的一個重要過程,孩子的內心也會逐漸強大起來。家長要學會利用繪本、讀本等工具,通過故事讓孩子懂得人生的道理,青青推薦《爸媽不是我的用人》這套讀本,用孩子的思維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認知,養成好性格。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其中,《做最好的自己》、《告訴自己我能行》、《辦法總比困難多》等冊讓孩子走出鼠變效應,學會勇敢面對一切,遇事時懂得尋找解決方法,擺脫膽小怕事的性格。拼音標註可以幫孩子實現自主閱讀,搭配精美的圖片,更容易孩子理解。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從小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也十分重要,哈佛大學這種百年名校從來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專門設立了1400個遊戲,從不同的角度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逆向思維,難度從簡到難,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就能鍛鍊思維,適合<strong>8-14

歲的孩子。


孩子“膽小怕事”,多是這3個原因,家長要謹防“鼠變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