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三世的一己私欲,是如何让英国失去北美人心的?

文|笑春风

01乔治三世继位,欲扩张权力

公元1714年,欧洲新兴的君主立宪国家——英国迎来了他的新一任君主,来自德意志汉诺威的选帝侯乔治一世,以及他的妻子,英王詹姆斯二世的姑表姐妹索菲亚。乔治一世夫妇的到来,在英国议会成员来看,无疑是他们政治生涯当中值得大书特写的一大妙笔。因为这对夫妇的新教信仰,同英国政坛敌视天主教势力的思潮相契合,同时,新任君主对于英伦国内情况的陌生,也使得乔治夫妇不得不在实施统治方面依赖与英国贵族的合作。这样,光荣革命以来的政治成果得以保持,贵族精英们也可以从容地腾出手来,把更多精力投向海外殖民扩张的事业当中。

贵族们的想法很好,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乔治一世获得王位也的确是最好的结果。不过,让他们未能预料到的是,乔治一世的后代、他的宝贝孙子乔治三世,在1760年继承王位后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却险些断送了贵族们所极力维护的君主立宪政体。

乔治三世的一己私欲,是如何让英国失去北美人心的?

(英国议会开会场景)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还得放宽历史的视角,从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讲起。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大陆,正普遍笼罩在专制主义的政治阴霾之下,一方面,不少先进的思想家提出了三权分立等政治模式,引起了思想界不小的震动,可另一方面,社会上层在经历了这种震动之后,即又迅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在多数政治家看来,同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相比,寄望于君主个人的开明专制,可能更稳定,也更具有可行性,在这方面,连自由知识分子伏尔泰亦表示支持。而在以保守主义著称的英国,这样一种思潮体现最为明显。

当时的英国,在与法国、西班牙等欧陆传统强国作战中刚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获得了北美与印度的大片土地,势力急剧膨胀,而作为当时英国君主的乔治三世,更是希望借助海外霸权争夺的胜利,来给自己扩张权势造势。同他的祖父与父亲"统而不治"的执政风格所不同的是,他更希望像法王路易十四那样,可以自由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到帝国的任何一个角落。

乔治三世的一己私欲,是如何让英国失去北美人心的?

(英王乔治三世)

02收买议会成员,确立国王权威

该如何贯彻呢?乔治三世权力欲望很大,但他更懂得审时度势,来循序渐进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识到,英国议会对于自己扩张权力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但直接同其叫板又不可取。因此,他决定从内部先分化瓦解议会势力,然后通过议会中国王的支持者配合,来逐步夺回失去的权力。

当时的英国议会中,两党制衡的模式形同虚置,议会的辉格党此时已经取得了对托利党的绝对优势,将托利党主力干将尽数驱逐出议会,遭遇挫折的托利党被迫暂时偃旗息鼓,退回到英国广大农村中积聚实力,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辉格党独掌大权后,因缺乏竞争对手而腐化堕落,贪污腐败丑闻不断,很快又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不满,恰在这时,英王乔治三世向后者抛来了橄榄枝,答允协助他们对付辉格党执政者,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议会内部很快就形成了一个自称"国王之友"的政治集团。不少辉格党的反对者一看到有人肯出头,还有国王给站台,自然是积极靠拢。辉格党很快衰落下去,

议会的主要议席逐渐被乔治三世的支持者所垄断,专制主义思潮急剧上升,君主立宪政体,面临着他自光荣革命以来最大的挑战。

不过,取得议会支持的乔治三世也深知,虽然表面上议会的政治精英认同自己,可是英国制约王权的政治传统与议员个人利益的考量,仍有可能让他们重新变成国王的敌对者。因此,要想站稳脚跟,必须创造更大的政绩,来凸显国王的权威。就在这时,北美爆发的一场反抗伦敦政府的民间斗争,给了乔治三世这样一个机会。

乔治三世的一己私欲,是如何让英国失去北美人心的?

(北美独立战争)

03官逼民反,乔治三世强硬镇压北美革命

17世纪以来,北美大陆逐渐形成了数量庞大的英国新教徒群体,不过除此以外,其他欧洲国家移民,也占据着一定的比重,他们在阿拉巴契亚山脉以东开垦土地,建立住宅,英国通过海外战争从法国手中夺取加拿大后,取得了对北美大陆的控制权,至此,北美才算真正成为构成英国政府海外霸权中的重要一环。

但是,长期的战争让英国政府负债累累,精疲力竭,所以在取得了对北美的控制权后,仍然以维持战争前状态为主,对于加拿大的法国移民,他们也网开一面,允许其保留自己的法律与宗教信仰。所以,北美还是较为安定的。

可是,战争毕竟造成了巨大的开销,这笔钱该让谁来垫付?一部分伦敦的政治精英认为,北美的英国移民,理应当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说干就干,很快形成了相关法案。可是,面对伦敦的税款索要,北美殖民地居民则要求必须附带对己方有利的政治条件,否则一分钱也不给。

这下双方就有了矛盾,而且一步步扩大,直到一支英军试图偷袭北美民兵军火库被察觉,双方交上火后,经济领域的矛盾,终于扩展成了一场席卷北美社会上下的全面战争。

客观的说,当时英国本土大多数政府成员并没有想到事态会扩大到脱离自己的控制,曾经响应他们对法战争的北美民兵,居然又拿起枪指向自己。因此,镇压北美的叛乱,成为了一项重要议案,可是,围绕是否通过议案对北美增兵,议会意见并不一致,乱作一团。直到他们得知北美的民兵在邦克山击败英国正规军,同时又攻打加拿大时,伦敦方面才缓慢派出了远征军,前往增援。

乔治三世的一己私欲,是如何让英国失去北美人心的?

(英军想不到自己竟会惨败)

北美事态的扩大,正中乔治三世下怀,因为他认为,镇压叛乱正是自己提升国王权威的大好时机,除此以外,他的家庭教育也对他的专制思维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都让他在对北美增兵一事上持有强硬态度。议会中的国王盟友一看乔治三世的态度,也纷纷倒向支持镇压一方。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态度变化,也让北美的独立运动领导者彻底抛弃了对英帝国最后一丝眷恋之情。双方兵戎相见。

英军内部当时是极度排斥这场战争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刀枪不应该用来杀自己的同胞,更何况他们前不久还并肩作战过。这种心态,在增援北美的生力军统帅威廉·豪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威廉·豪在纽约长岛同华盛顿的大陆军对峙数日,本来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全歼对方,他的几个手下也是跃跃欲试,怂恿其全力进攻,但都被他所否决,直到华盛顿意识到久待无益,主动撤离。从此,双方在北美大陆腹地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战争(1776—1783)。

乔治三世的一己私欲,是如何让英国失去北美人心的?

(爆发的独立战争)

04惨遭兵败,乔治权威坍塌

乔治三世本来打心里瞧不起这些武器落后的叛乱者,而纽约与加拿大等地区的小胜,又使得他愈发的骄傲,当然了,此时,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反悔了。如果他像后世史家所假想的那样贸然叫停这场战争,也许只会加速自己权威的倒塌。因为此时,英国曾经的敌人法国、荷兰等都纷纷出钱出枪,协助北美的独立武装作战,而北美大陆军战斗力的迅速提升,则与其破格重用来自德意志的军事顾问有着不小的关系。无论如何,英国此时已经不再是在打一场内战,而是一场对抗半个欧洲的国际战争。而种下这苦果的,正是乔治自己。

英军在登陆北美后,一开始也俘获了不少大陆军官兵,但始终没有捕捉到华盛顿的主力,就在其徘徊于是否扩大搜索时,忠于大陆军的地方民兵又展开了对英军的游击战,持续消耗着英帝国尚未由七年战争中恢复过来的元气。最终,双方在约克镇战役彻底摊牌,英军蒙受重创,乔治三世与受他操纵的议会,也遭到国内反对派和民众的群起而攻之。当停战协议签订,英军狼狈撤出北美大陆之时,

乔治三世已经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把战争失败的锅甩给议会。

乔治三世的一己私欲,是如何让英国失去北美人心的?

(受降仪式)

05托利党再起,立宪民主回归正轨

议会的"国王之友",在这时展现出了比国王还要高超的"智慧",他们一看大势已去,连忙主动辞职,不给国王甩锅的机会,乔治恼火之余,又想扶植一个新的内阁来忠于自己,几经挑选,他决定起用一度被边缘化的托利党后起之秀小皮特。小皮特二十出头,血气方刚,乔治自以为此人乳臭未干,正便于自己的控制。可是,他又错了,和之前主动请辞的阁员一样,小皮特不等国王来干预内阁人选,就先行宣布举行议会选举,这场选举的结果以托利党大获全胜告终,国王伸向议会的手被斩断了。乔治的支持者们和之前的辉格党一样,被驱逐出局。英国的议会重新摆脱了国王意志的左右,巩固了君主立宪政体,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正是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军的失利。

福兮祸兮?以往我们在讲述北美独立战争时,多将视角局限于北美革命者身上,却全然不知,这场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竟然也在无形之中,把英国的立宪民主,拉回了正轨。从此,英国在议会民主保驾与工业革命影响下重新崛起。至于乔治三世本人,则在海外战争失利的冲击下惶惶不可终日,直到患上精神病。这倒也暗合那句名言——“对权力的热衷会使人疯狂”。此言不虚矣。


参考文献:

1 钱乘旦等《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12月

2 约瑟夫·J·埃利斯《革命之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