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离开后,为什么反而有更多的人才投奔曹操了?该怎么理解呢?

骑蜗牛走高速


陈宫只因曹操一句"宁叫我负人,勿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而弃曹而去。只言片语有时候是能看出一个人的行为本质的好坏,所谓斗秤量轻重,言语量人品。陈宫一点带面,只看到他当时行为的心黑手辣,而忽略了他的雄才大略和远大的政治报负。十八路诸候的散盘,董卓的飞扬拔扈,蔑视皇权迎造了当时特有的社会氛围。人们急需一个有能耐而且有一定实力的人靖清环宇,荡平贼寇。曹操因为织建了青州兵做后盾,恰恰具备了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少文人志士常常报怨生不逢时。这就是曹操得到施展报负的好机会。同时社会與论也造的非常成功,清君侧,除奸佞,扶汉室,保社稷。根正苗红,名正言顺。饱读史书的纵橫家也急需一个发展平台和施展才华的好机会,最要紧的是要吃饭啊。所以闻风而动,相互推荐。最终成就了枭雄曹操的一代霸业。



竹影临风


据史料记载,陈宫是最早追随曹操的谋臣之一,陈宫本是东郡东武阳人,公元191年,曹操因在东郡平寇有功而授封东郡太守,曹操上任后便征辟了当地名士陈宫为幕僚,当时二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要好,后来曹操能顺利入主兖州,其首功之人便是陈宫,故曹操一直视陈宫为心腹。然而这样一个曹操的心腹之人却在曹操入主兖州仅一年后便背叛曹操而去,那么陈宫为何要背叛曹操呢 ?我们先弄清楚这个问题,再来谈该如何理解:“陈宫离开曹操后,为何仍有许多人才投奔曹操。”

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

行“背主”之事历来为世人所不耻,若主上非昏庸无能之人,则行背叛之事者多为奸佞小人。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像陈宫与曹操便是一对特例。曹操并非昏聩之主,而历史上的陈宫是个怎样的人呢?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典略》

史载陈宫为人正直,刚烈,他的朋友多为当时天下的名士,可见陈宫也绝非奸佞宵小之辈。自古明主难求,陈宫既遇明主又为何叛之呢?对于此事,小说演义中杜撰了一个故事向我们说明了这其中的缘故:演义中写到曹操曾与陈宫结伴逃亡,途中曹操偶遇好友吕伯奢,时吕伯奢好心收留曹操,然曹操却因疑心吕伯奢图谋不轨而将其一家杀害,尽管后来曹操知晓是误杀了好友吕伯奢一家后,但却没有丝毫悔意,而是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彻底让陈宫心寒,自此陈宫与曹操断交。这个故事将曹操的狠毒与自私暴露了出来,而这正是陈宫要离开曹操的原因,这个故事虽说是虚构的,但其背后道出陈宫背离曹操的原因却与真实的历史非常相似。

公元194年,曹操领军东征陶谦,留守在兖州的陈宫与张邈一同引吕布入主兖州,公然反叛曹操。陈宫为何这么做呢?源于曹操先前做下的两件错事——“屠城”和“杀士”。

公元193年,曹操因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手下所杀,故大举兴兵讨伐陶谦。《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本来为报私仇而大举兴兵便是不义之举,且曹操在东征徐州期间为泄私愤又大肆屠戮徐州百姓,则更是行不仁之事。故当时兖州民众对曹操行如此不仁不义之事后多有非议,其中一些兖州当地的名士则更为突出,而当曹操面对这些负面议论时又是如何处理的呢?那便是暴力镇压,据史料记载,当时曹操杀了不少兖州当地的名士,其中便有与孔融齐名的名士边让。“屠城”、“杀士”,这两件事做下来是彻底让陈宫心寒了,一来曹操行如此不得人心之举,二来陈宫自己的不少朋友也被杀,故陈宫萌生了反叛之心。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说陈宫如此正直之人都弃曹操而去了,为何后来还是有很多人才投奔曹操呢?个人认为是曹操改变了。有道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从哪里看出曹操改了呢?

其一:善待陈宫家人。在我们看来,陈宫背叛曹操情有可原,但当时对于曹操而言自然是恨透了陈宫,曹操视陈宫为知己,陈宫却趁他出征把他的基业拱手送人,这事得让曹操多寒心啊。然数年之后曹操击败吕布,生擒陈宫时却早已释然了当年陈宫的背叛,时曹操有意劝降陈宫,当然最后陈宫只求一死,但陈宫死后,其家族后人却是曹操一直在照料。这一举动体现了曹操的大度和宽仁。


其二:不再屠戮无辜。曹操征战一生,除昔日征徐州有记载屠戮无辜,造成“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这种惨烈景象,之后的战事则不见有如此记载。可见曹操对当年滥杀无辜,而招致民怨以致丢失兖州是有充分认识的。

曹操本来便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识人之明,当然人无完人,难免会有错,然曹操知错能改,自然能吸引四方有才之人来投,从而成就一番霸业。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引言:

陈宫离开后,为什么反而有更多的人才投靠曹操。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陈宫的离开,二是为什么人才都投奔曹操。首先可能是我个人的原因,除了《三国演义》我并没有查阅到陈宫离开曹操的记载。

而人才为什么都投奔曹操原因就简单了曹操手中有汉献帝,其次南征北战招降了很对昔日对手的武将和谋士,因此曹操上将千员、谋士过百。



陈宫离开曹操

依据《三国志》并不存在曹操和陈宫杀吕伯奢一家的事,但我也不否定《三国演义》的记载。把小说当成野史,然后正史和野史互相结合阅读也是非常有趣。关于陈宫离开曹操这件事《三国志》中的记载。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摘自《三国志•武帝纪》

其中并没有记载是谁在中牟县为曹操求情,也没有记载曹操路过其父义弟吕伯奢家。在小说这段剧情里曹操曾说“宁可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的话,但是无论是小说还是正史抛除吕伯奢事件,没有任何事是验证“宁可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的。小说把曹操刻画为奸雄是为了体现刘关张的情谊,而正史中曹操是位当之无愧的枭雄。



为什么天下人才都来投靠曹操

曹操逃回家乡后散尽家财招募军队,同时曹操也得到了宗族的支持。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宗族大将都跟随曹操一起发展,这些人也是跟随曹操最早的一批武将。

曹操迎接汉献帝入许都,这又让曹操得到一批效忠汉献帝的谋士和武将,而且也给了天下名士来投靠曹操的理由。而曹操唯才是用,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会给予不同的官职,力主让这些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曹操一生中南征北战,打败了很多的对手。曹操在征战中招降了很多昔日的敌将,曹操对他们广布恩信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效力。例如曹操帐下最著名的张辽曾是吕布手下的大将、张郃乃是袁绍手下的大将等等很多人才都是招降而来的。曹操号称上将千员、谋士过百也并不是虚言。

总结:天下的人才投靠曹操一是因为曹操有招募天下之士的胸襟、二是曹操知人善用,他们的才能能得到施展。而说陈宫离开曹操,这也无从查证。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曹操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家族力量曹氏曹仁曹洪,夏侯氏夏侯惇夏侯渊聚兵起家。曹操积极网络人才,求贤若渴。曹操除性格残忍狡诈以外,年青的曹操还是积极向上,有目的地努力奋进。在讨伐董卓时有勇有谋,声名在外。特别在迎接献帝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图取中原。天下有识之士,忠于大汉之臣,希望仰仗曹操之力,能为大汉效忠,都凝聚到曹操身边。只是后来时局变了,事情的本质变了,也没有人左右得了曹操。。。曹操行刺董卓乃英雄所为,出逃后在中牟县被衙役所俘,报县令陈宫得知,陈宫为人正直,足智多谋,深恨国贼董卓,愿为国出力,只是孤掌难鸣。今有热血青年,何不救他一起共事,陈宫挂印辞官,私放曹操,一起出逃。来到曹操父亲曹嵩好友吕伯奢庄上,吕老热情招待,还亲自出外沽酒,曹操听吕家人说要绑要杀,疑似害己,杀了吕氏一家,后发现厨房绑了一猪,误会。与陈宫离开,在路上遇到沽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老吕杀掉,免得走漏风声。。。多疑,残忍,连猪狗不如,陈宫在心里是这样对曹操说的,是我陈官看走了眼,陈宫借故其它事情与曹操分手,也不能明说,怕曹操加害,二人各奔东西,曹操直接回老家,以家族势力拉起人马。陈宫碾转投靠吕布,做了吕布的军师,得到了吕布的尊重。陈宫不耻曹操的为人,教吕布与曹操为敌,就是在下郅战败被擒,也誓死不降曹操。。。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只有陈宫见证,陈宫是正派之人,不揭他人之短,况且说来也无人相信。陈宫离开后,与曹操发展力量,凝聚人才是毫无关系,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在西,招纳人才在东,不能东拉西扯。曹操的凝聚人才和力量的发展,在于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手段。





刘坤忠120


为什么陈宫离开后,反而有更多的人才投奔曹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出身士族

曹操出身于宦官世家,父亲曹嵩曾官至太尉,历侍四帝,名望很高。曹操自己年轻时就机智过人,应变能力强,并且到处拜谒名流,桥玄就曾称赞曹操为乱世安国之人。

正是因为曹操的出身比较高贵,所以他所接触的圈子都是当时的读书人,像河北的袁绍也是他年轻时的好友。后来曹操立业后,凭借着出身和知名度,自然很多人才望风来投。



知人善任

大量人才投奔曹操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曹操能够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人才在他手下不仅得到了极高的礼遇,而且能够给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

官渡之战时,许攸来投,曹操高兴得连鞋子都顾不上穿,赤脚走出帐门去迎接他。而许攸献计,让曹操先攻乌巢,最终以少胜多,打赢了官渡之战。

曹操不仅对士族礼遇极高,对待下品寒门同样尊重。这在当时,无疑是给寒门一个出头的机会。所以吸引了大量人才投奔。



名正言顺

董卓造逆后,汉天子献帝蒙难,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昌,自己名义就是奉天子之命讨伐贼寇。

古代兴兵都讲究名正言顺,出师无名的话首先在舆论上就站不住脚。曹操此举,不仅可以兴有名之兵,而且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汉朝的擎天保驾之臣)。

有此背景,以忠君爱国为宗旨的读书人自然会投靠曹操,因为投靠他就是投靠朝廷,报效祖国。



势力影响

曹操背后站着曹家与夏侯家两大家族的势力,开始立业时,实力就比较雄厚。而人才也是在一步步的征战中积累下来的。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人才投奔曹操也是因为看好他这支股。随着曹操实力的增强,地盘的扩大,很多人认为曹操有很大概率会一统天下,所以便尽早来投。以便在新国家建立后,按功受爵,光宗耀祖。他们的投奔实际上是因为曹操势力的原因,为的是自己的利益。



若木语

陈宫的离去只能说是和曹操“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看不惯的是曹操杀伐过于残忍,但这并不代表天下人才的都是这么想的。曹操确实有自己的能力和权谋,能够吸引和驾驭众多人才。



若木小记


这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当时,陈宫是东牟县的县令。一天,他的手下衙役抓来一个人。这人中等个子,胡须浓黑,很魁梧,穿一身普通衣裳,自称是商人,姓皇甫。陈宫认得此人,乃是朝中典军校尉曹操,本在丞相董卓手下当差。因为刺杀董卓未遂逃跑,,现正在全国通缉。心生疑感,教人下先押下去,至夜里,令亲随带曹操来,问:"我听说丞相待你不薄,为什么自取其祸?”曹操说:"燕雀怎知鸿鹄之志?你抓到我,去领赏便了,何必多问。"陈宫叫旁边人退下,向曹操表明同情之意。曹操于是说:"我祖宗世世食汉禄,怎能与董卓同流合污。我所做为是要为国除害。”陈宫问曹操有何打算。曹操说要回乡去招兵买马,号召诸侯共同讨伐董卓。陈宫表示願弃官随曹操同去。曹操大喜,于是二人带剑乘马奔曹操故乡而来。

三日后,到成皋地方,天色见晚,曹操引陈宫到他父亲的一个结义兄弟名叫吕伯奢家投宿。吕伯奢热情接待,将曹操二人安排坐下歇息,自己骑毛驴去邻村买好酒。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后院有“霍霍”的磨刀声,曹操产生疑心,与陈宫二人出外偷看,听见那边有人说:"捆好了再杀。”曹操以为是要杀自己,便与陈宫将家中八口人全部杀死。杀完,才见厨下缚着一头肥猪。二人情知杀错,匆忙逃走,途中恰遇吕伯奢风尘仆仆地买酒回来。曹操挥剑,又将其杀死。陈宫不解,问:"已知杀错了人,为何又再杀吕老伯?”曹操说:"不杀他,他回头叫人来追我们,就走不脱了。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陈宫以为曹操是个狠心之人,夜里住店趁曹操熟睡时,悄悄离开曹操独自走了。从此二人分道扬镳,至死没有再合作。

曹操回乡后,果然卖掉家产,招兵买马,号召诸侯,树起了讨伐董卓的大旗。许多人才纷纷来投奔曹操,他的势力越来越大。

为什么陈宫走后,很多人投奔曹操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曹操的思想行为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方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从根本上代表了民众的意願。曹操有很多缺点错误,但他在本质上是积极进步的;他有过错杀人,但他扫平诸侯,统一北方,又给广大北方人民造了福。这是曹操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很多人才追随他的根本原因。

陈宫是个善良正直的人,但胸怀和见识比较有限。这是他捉放曹操又离开曹操的原因,也是他的最终成就不及曹操的原因。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陈宫的离开,与有没有人投曹并无关系!

题主的意思,好像陈宫很没有眼光似的。我倒觉得,正是陈宫如炬慧眼,才使得他弃曹而去。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最后代汉而立魏,恰好证明了陈宫的明智。

当然,肯定陈宫,也并不是说事曹的人才都是不仁不义的。

事不事曹,取决于人的追求。

当初,董卓弄权,祸乱朝纲。曹操为大汉社稷,天下苍生,舍生取义刺杀董卓。未果,被董卓画像缉拿。曹操在东逃时,被中牟县令陈宫捕获。陈宫敬佩曹操的忠义之举,弃官不做,随曹操亡命。只愿举义兵诛董卓扶汉室。

这是陈宫事曹的初衷!

后来遇故人,因曹操心生疑,误杀数人。陈宫心中大悔。曹操为绝后患,又将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杀死。陈宫由此觉得曹操因己之私而滥杀,是不义。

这是陈宫弃曹的原因!

以陈宫的才能,无论何人掌朝,若要他一心求官,何愁没有高官厚禄。但他却因一个逃犯弃官不做而亡命天涯,为的是什么?是忠义!这是陈宫的追求!

他人事曹也建功立勋,青史留名,能说错么?也不能!他们事曹就是为了高官厚禄,进身之道,只能说他们的追求没有陈宫那么崇高罢了!

除却个人追求来说,再者就是时势不同。陈宫追随曹操之前,曹操在朝为官,听令行事。陈宫离开曹操后,曹操是举义起兵,有志之士有了进身之道,投奔之人自然就多了!


王楷仕


因为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尤其是寒门中的人才。

东汉末期,各军阀相互争战,本质上是对人口与人才的争夺。

有人才有实力,比如袁术地盘不大,但是人口稠密,于是兵强马壮,悍然称帝。

有了人才便有了一切,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曹操深知人口与人才的重要性,积极招揽人才与流民。人才按其能力授官,流民则分给其土地与耕牛,让其耕种。

由于曹操的祖父是太监,因此深为士族所不耻,于是曹操主要招揽寒门人才。

由于寒门人才在东汉末年普遍不受重视,而曹操却视若珍宝,故寒门人才多投曹操门下,使得曹操手下人才济济。

区区一个陈宫走了,还有千万名人才赶来投奔。



当代曹植


曹操有宰相之才是逐渐在战争博弈中磨练的,陈宫跟随时的曹操正处在事业上升期,难面开始会对下属有些拙劣不到位的手段,不像后来如此老练,恰好曹操的开始的部分拙劣正打中了陈宫内心深处的敏感之处,才使得陈宫愤然背叛别离。后来曹操逐渐改善了自己管理能力,再加上本来就在众群雄中表现的有所才能,才使得众人才欣欣向往。后来吕布大败,曹操有意招贤陈宫,也表示了自己之前的不好歉意,但陈宫有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傲骨,依旧想舍生取义不愿与曹操合流同污,也算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吧。跟人觉得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才得做法多半不可取,意气用事,难免不会被老板穿小鞋,人有才固然重要,但还应该懂得与世相处的变通,利人,利己,利社会。舍生取自己所痴迷的所谓理想,难免显得过分钻牛角尖,倔强,下场注定咎由自取。



夜绍非翁


答:杀了边让之后,让陈宫、张邈看到了曹操残忍狡诈的一面!

对于陈宫背叛曹操的动机,据史学家考证的可能性是,曹操曾经下令处死兖州数名名士,缘由是因为那些名士批议曹操本身宦官亲缘出身背景,而陈宫素来与兖州名士们有友好往来的情谊,被曹操下令处死的名士中可能有几位是陈宫的朋友。

(边让)

史学家考证的结论是经得起推敲的👍!就是这个原因。

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如: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

(崔琰)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权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

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

(孔融)

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才有了陈宫背叛曹操,而曹操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手段,使得大量的地方名士都可以接受,于是他们开始纷纷向曹操抛出了橄榄枝!这其中就有司马懿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