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扭秧歌


散文:扭秧歌


在东北过年,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还是远方的来客,看秧歌可称得上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情。每年正月,北方一些小镇的傍晚,夜幕还没降临,还没看到穿得红红绿绿的人影,秧歌队的唢呐锣鼓镲就把欢快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酒足饭饱的人们,穿皮衣戴棉帽,陆陆续续地迈出家门。连平日不咋出门的年迈老人,都穿得暖暖和和来到街上看秧歌。妇女们把幼小的孩子包裹得厚厚的一坨,紧紧地抱着,抱着小的领着大的,着急忙慌地出门瞧热闹。玲珑的小城,虽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没有那么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没有新奇时髦的娱乐场所,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那传统的大秧歌,依然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东北的风俗习惯是年三十(除夕) 儿子一家回父母家团聚,初一给亲朋好友拜年,初二去看望岳父岳母,正月里或正月十五看扭秧歌。

傍晚,丰盛的美味佳肴还在人们的味蕾间缠绕,便被外面热闹的声音吸引,三一帮俩一伙地来到镇中心的广场。此时华灯初上,扭秧歌和看热闹人涨潮般越聚越多。吹唢呐的被热闹的气氛鼓励着,鼓鼓的腮帮,隆起的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咚咚的鼓声,仿佛是种舒畅的回响。这种秧歌,由来已久,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不单过年,平时庆典丶开劳模会等,许多单位也都组织人扭秧歌。


散文:扭秧歌


扭秧歌时,人的情绪被兴奋点燃,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如同彩蝶般翩翩飞舞,唢呐的乐曲撒了欢似的不断变换腔调,扭秧歌的人和队伍也跟着不断的变换姿势。走在最前面的“秧歌头”, 十分“卖力” ,在队伍中,他至关重要。他的形象往往是一副武丑打扮,手持大扇子,服饰别具特色,彩色的秧歌服外边披着一袭玫瑰紫色镶边的金丝绒披风。他幅度较大地踩着鼓点,动作夸张,一招一式,透出特有的美感,后面的队员以他为核心,变换队形,扭什么样式都跟着他的感觉行进。

队员们身着色彩各异的绸装,排着整齐的队型,轻快地踏着鼓点,有条不紊地扭着,跳着,浪着。彩扇当头挥舞,如朵朵祥云;手帕飘飞,像朵朵鲜花盛开。队尾往往是一个活跃的小丑,脸涂得红白分明,身着红绸袄,手持折扇,随着鼓点扭着十字步,一走一退,做着鬼脸,风趣幽默滑稽。随着观看的人越聚越多,秧歌队开始掀起一次次高潮,吹唢呐的喇叭匠子使出全身的解数,调门时高时低,时悠扬,时高亢,时婉转,时激昂,锣鼓也紧跟着一会儿急一会儿缓,扭秧歌的人也忽快忽慢,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着。

扭秧歌的人中,有男扮女装,轻摆腰肢的,有温文尔雅轻摇羽扇的书生秀才,有脚踩高跷身披袈裟手执佛仗的唐僧,有前蹿后跳挥舞金箍棒的孙悟空,有挺着大肚扛着钉耙的八戒,还有衣着龙袍头戴皇冠的皇上……这似乎是展示中国各年代经典故事的大杂烩。

大秧歌散发着淳朴的黑土地风情,甩动着豪放的灵性和热情,扭的泼辣、幽默、俏皮,看的兴奋丶快乐,跃跃欲试。看着看着,有的就情不自禁地跟在队尾有模有样地扭了起来。每年正月,小镇的大秧歌,给过年的人们增添了很多欢乐的气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