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你认可吗?

一绿浮芳


我认为其实最好的作品依旧是《声声慢》。

李清照作为古今以来最伟大的女词作者,虽然前后期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她的每首词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永遇乐》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与之前元宵佳节的热闹情节的对比,表现出自己身世的悲凉之感,用强烈的对比,渲染出了极强的艺术感。

虽然《永遇乐》很优秀,但是《声声慢》在历代宋词的地位都很高。

《声声慢》的地位排名

在《唐宋词的定量分析》中,对宋词进行了排名。这本书根据词作的选本、评点、网络搜索率等等对诗词的排名进行了整理,宋词在当代前五的排名如下:苏轼的《念奴娇》、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声声慢》、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铃》。

《声声慢》经典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历代的词学家和词评家选录的结果。

《声声慢》的历史地位的演变

在《声声慢》从诞生起,经典地位就开始不断的提升,这和苏轼的《念奴娇》不同,苏轼的《念奴娇》从诞生起就有很高的地位。

宋朝的时候,《声声慢》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到了清朝时期,《声声慢》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声声慢》在不同时代地位变迁的原因

《声声慢》地位不断提升的原因是由于历代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同导致的。

《声声慢》着重于叠词用韵,元明时期对《声声慢》的接受还是在对宋代《声声慢》理解的继承。但是清代不同,在清朝许多词评家对《声声慢》的评价很高,这也是《声声慢》地位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永遇乐》自成一格,将故国的山河之痛和个人的身世紧密结合,用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昔盛今衰之感和自己身世的悲凉之感。

但是作为李清照压轴之作的《声声慢》工于声律,以叠字取胜,在情感方面也映照出了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同时又蕴含出了李清照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


小年学习武术


《声声慢》因一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千古流传,然而很多词评家认为《永遇乐》才是李清照炉火纯青之作,为什么?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奏出声调哀怨的《梅花落》曲。

中州盛日:指北宋末年太平盛世,汴京在中原腹地,旧称中州之地。

偏重三五:特别看重正月十五元宵节。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以翠羽装饰帽子,以金线修饰配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头饰,雪白形如柳。

大约创作于1150年,此时李清照已65岁了,流落江南,寓居杭州,此时宋金已经议和,南宋临安也恢复暂时的平静与繁荣,但萦绕在词人心头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并未消除,当别人都沉浸在元宵节的快乐中,唯词人有意躲避在冷清的角落,慢慢平复战争带来的创伤。


1 这首词独特在哪里?

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样,浓墨重彩渲染元宵节的繁盛与热闹。

同写元宵节,很容易想到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元夕》,甚至有共通之处。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如同熔化了的金子般光彩夺目,闪耀璀璨,暮云如无暇的璧玉,静穆皎洁,这比“夕阳无限好”的直白更饱含热情与激情,八个字写景,高度凝练,新丽奇绝。强调夕阳的绝美,又强调暮云的沉静,动与静的结合,是黄昏十分最吸引人的时刻,何况又是元宵佳节,夜晚的降临,便是盛大节日的开启,这八字将节日的自然之美营造得壮丽而祥和。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特别的节日里,姑娘们个个盛装打扮,插金带翠,整整齐齐,纷纷竞艳,何等亮丽!何等尽兴!这几句写尽昔日北宋时元宵节的盛况。用词很是秾丽精致,沉浸故国往昔的热闹,带着些许的自豪,也带着词人少女般的情怀与美好,更可窥见对故国对旧友的那一份深情。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同样写节日的少女们盛装欢庆的场景,异曲同工。

与《声声慢》一样,饱经沧桑后的敏感,自悲,哀怨尽现笔端。

“人在何处”:可是我又沦落在哪里?极尽笔墨写繁丽后又来一句自问,与这景格格不入,然而却是真情无意识的流露。元宵佳节,美丽的黄昏,映入眼帘的是美景,可词人似乎另有所思,节日正值离人归来时,可等的人在哪里?又沦落在何处?这是没有了故国与亲人的词人在热闹的黄昏更觉身单影只,没有归属的凄凉与孤苦,“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如几许”:但见眼前绿柳如烟,朦朦胧胧,春意添得几分。这八个字的含蓄与凄美,与开头“落日熔金”刻意的渲染与遣词截然不同,更符合李清照温婉清丽的词风。春意如许,然而词人的眼光却停在了盛开的春梅里,想起了不合时宜的《梅花落》的哀怨笛音,“庭中多杂事,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虽是元宵天气尙好,但谁敢说不会风云突变呢?看似写天气,实则写际遇。原本幸福的生活,却突然靖康之难,国破家亡,亲人亡故,哪一件又是事先有征兆的?正如这个美丽的黄昏和暂时的热闹,只是表面的繁华,词人的忧虑与不安是对家国动乱的深思,尽管酒朋诗友们以香车宝马相邀,词人又有何兴致而前往?

“如今憔悴,风鬟霜鬂,怕见夜间出去”:如今风烛残年,面容憔悴,发髻蓬乱,鬓发如霜,害怕在这繁华之夜出去让人笑话了。这句话很是心酸,词人却似调侃,大半辈子的风风雨雨,凄怆苦楚,一句苦笑而终,令人动容。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还不如待在家里,透过帘儿听他人的欢声笑语。以他人之乐写自己之苦,虽是寻常话语,俏皮活泼,娓娓而道,却有说不尽的情怀,蕴涵的况味,“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罢了。

今昔对比,刻意强调昔日的盛与眼前的乐,是为了表现个人的悲,既有个人遭遇的感伤,亦有家国盛衰的概叹,既有人乐我悲,老无所归的心境,更有经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渐趋于平静的无奈。一层一层细腻入微,语出清淡,情思极苦。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说:余自辛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2 与《声声慢》有何不同?

这首词是李清照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上。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创作具体时间不可考,但依风格,也应是李清照后期经历国破夫逝,再婚败散后的作品,与《永遇乐》差不多。

这首词最妙之处在于一开头的惊艳,连用七组叠词,古今未有。从外在环境到自身动作再到内心深处,层层递进,真情自然流淌,表现一位独居妇人晚年无限的凄凉与孤苦无依,精神无处着落的茫然迷惘无奈。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两词比较,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内容上,抒发感情大致相同,一个内敛,一个直接。

都有故国之思,家破国亡之痛,只身漂零,无处可依之苦,然而《永遇乐》从遣词造句上更为刻意精致,有词人因受节日欢庆气氛的感染而沉浸于往事的温情,更有融入人群的欲望,奈何愁思太重,宁愿躲起自悲,悄悄痛哭,这是晚年词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平复却又无法彻底放下的结果,从结尾一句的调侃,可以看出,词人仍存的生活热情。而《声声慢》更像是万般愁苦的肆意放纵,遣词造句自然而然,意象也是物是人非般苦涩,结尾“怎一个愁字了得”简直就是词人无法忍受却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呐喊!

手法上,一个精思,一个自然。

《永遇乐》有借鉴有对比,有明丽的词句,是用了表现技巧的,用昔日故国的乐,今日他人的乐来反衬自己的格格不入与愁难自抑,《声声慢》似乎没有,更为直白的抒情,一组萧瑟的意象,都在倾诉一位老妇人无尽的伤。

梁启超说《声声慢》:“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从诗词艺术上说,《永遇乐》是词人多年的沉淀之作,厚重内敛,有境界有思想,而《声声慢》更为感性,愁思浓结,以情动人,在我看来,更能打动人心。


一绿浮芳


我赞同《永遇乐》超《声声慢》,但不是在遣词造句上超越,而是在格局上超越,但我不认同这是李清照最好作品,我认为李易安最好的作品是《题八咏楼》。


🖊 《声声慢》里的悲伤痛苦

我们再评价一首诗词的时候,其创作背景是一个半点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①1127年,夏五月,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靖康之耻刻在北宋文人墨客心头;

②同年三月,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为奔母丧南下金陵;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15车,与赵明诚会和,谁知兵荒马乱,待得两人会和之后,没多久,兵变突起,李清照所携藏书和赵明诚家中十来间屋子的藏书尽皆被焚毁,这对于爱书如痴的两人而言,更是一场巨大灾难。

③1129年,赵明诚病逝,当时李清照已经46岁,金兵南下,直入浙西,李清照安葬完丈夫之后,就一直避难奔走,颠沛流离,身边财产消耗殆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写出了《声声慢》,这一首词,亡国、丧父、孀居、流离的悲伤痛苦凝结心头,转入笔墨,终成就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千古绝唱。

🖊 《永遇乐》里的豪气渐生

李清照不是普通女子,在当时,女子再嫁相当罕见,不仅受人非议,还会有牢狱之灾。而李清照就敢做,1132年,快50岁的李清照到达杭州,颠沛流离的生活令其悲苦无依,这时候,张汝舟走进了她的生活,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瞬间获得了李清照的芳心,可惜张汝舟真正看中的是李清照的“珍稀收藏”,可惜多年的流离之后,那还有什么收藏呢?

等张汝舟发现这点之后,他开始家暴、谩骂,最后无法忍受的李清照一纸休书直接休夫,这在当时可就“不可能”了,休夫可是要坐牢的。所幸李清照的名头太响,朝中文人学士皆为其求情,最后关押9日获释。

尽管碰上了这种糟心事,李清照仍未意志消沉,既然儿女情怀已成虚梦,何不寄情家国天下?自此李清照文风开始逐渐变化,到《永遇乐》一词,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此等磅礴景致跃然纸上的时候,“豪放”的雏形已经慢慢出现了。

🖊 《题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这是李易安的绝唱,已经不再是词,而是一首诗了。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终于放下了爱恨情仇,放下了家国天下,不再“薄雾浓云愁永昼”,也不再“不肯过江东”,她登上八咏楼,笑看江南川流纵横,心念“一剑霜寒十四州”,气魄顿生,只道“江山留与后人愁”。


你有读


“悟空问答”推出此题,真还有点不好回答,李清照的《漱玉词》篇篇都是佳作,但罗卜白菜各有所爱。李清照与辛弃疾同为山东济南人,有济南“二安”之美称;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她不仅善作诗词,散文也写得很好。

李清照词分为两部份:

青年时代,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词风多于离情别绪,闺中生活,风格清丽俊雅;如:《点绛唇》,《渔家傲》,《一剪梅》,《醉花阴》等。

靖康之难后,诗人夫妻南下,不久赵明诚染疾病逝,李清照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在落寞中度过悲苦孤独的晚年。她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

《永遇乐》与《声声慢》我更喜欢《声声慢》一些;你看看,词作者开篇一连多个排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句子,要在心中郁结多少悲戚才写得出来?作者敞开心扉,用这样的句子来表现自已后期所感受的人生苦难。

最后,作者在《声声慢》中写到: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开篇不写一个“愁”字,但一读便愁绪满怀;最后落笔才写: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啊,“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还有一首名诗,也值得一读:《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昌国7504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名宋代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开山鼻祖。《永遇乐落日熔金》和《声声慢》都是她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流传甚广。

其中,《声声慢》最为人熟知,原词作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整体基调忧郁而哀怨,即便是千年以后,读者依然不难透过诗词本身体味作者的怅惘与锥心的疼痛。

可见,李清照作下此词的时候,内心的悲哀已经到达了及至,以至于读者能够通过这样一首诗和词人达到一种共鸣。抑或悲伤,抑或怜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两两相叠,诉诸的是遭际悲苦,到底意难平。在这天气还暖,寒意未尽的节气里,最难保养身体。独酌三两杯淡酒,却挨不过这傍晚猛烈的寒风。雁群从天空略过,我仿佛遇见了故人般,不免伤感。

飘零的菊花堆了一地是如此憔悴,还有什么能让我摘取的呢?我独守窗前,想着如何才能熬到夜黑。黄昏中,梧桐叶落,细语打在上面,点点滴滴,未曾停歇,一个“愁”字已经无法形容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了。

当李清照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晚年妇人。然而,她所面临的生活不是现世安稳,安享晚年。而是无夫无儿,流离失所的凄凉。

李清照的前半生何其精彩。她出身书香门第,在艺术和诗词的陶冶下成长为一代才女。青春时代,她幸运地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和丈夫赵明诚二人过着举案齐眉,琴瑟和谐的婚姻生活。

两个惺惺相惜的爱人在“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生活情趣中愈发珍惜彼此的缘分。他们的爱情迎来了热烈的巅峰,与此同时,宋王朝的统治也走向了穷途末路的悲歌。在风雨飘摇的国度里,他们的爱情饱受摧残,却终难破镜重圆。她无法接受自己曾经热爱的盖世英雄变成一个卖国求荣的贼子。

于是,她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般豪情万丈的句子以示决绝。从此,她孤身一人南下,带着她和夫君曾经呕心沥血搜集的字画古董颠沛流离。这一辗转,便是从故乡到他乡,从青葱到了白头。

这首《声声慢》正是她晚年的孤独与悲情的写照。李清照将后半生的悲情愁绪全部融入了这样一首词,融入了一场黄昏的一场情绪。因此,此词看似无物可赏,却能完全以情动人。

而李清照另一首同样出彩的作品——《永遇乐落日熔金》却不如《声声慢》那样出名。但是,不少人认为这首词已经超越了《声声慢》,堪称李清照最好的词作。我们不妨一起赏析一下如下原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如融化之金属,傍晚暮色四合,如白壁齐拢,雾霭将杨柳染得浓绿,笛声将《梅花落》的曲调吹响,谁知有春意几许?元宵佳节,天气尚暖,可怎知会否再有风雨?诗酒朋友们乘着马车,骑着骏马,前来邀约,我都一一婉拒了。

遥想当年,汴梁尚且繁华,每逢正月十五,我们闺阁女子便要戴上饰有翠羽的帽子,插上金丝雪柳,满头珠翠,打扮齐整。而如今的我却如此憔悴,发髻凌乱,鬓角斑白,不愿夜间外出,倒宁愿躲在帘下,听人欢歌笑语。

这首词的凄怆哀婉的基调与《声声慢》颇为相似,但又不同于《声声慢》的作品风格。

作者在这首词中通过对比南渡前后的元宵之景,抒发了自身的离乱愁苦。上片主要写景,表达触景生情的苦闷;下片作今昔对比,从个人情绪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表达了国破家亡之苦。

经历过靖康之耻的大宋王朝危在旦夕,这辗转流离的逃亡生涯丰富了作者的人生阅历,也让作者赋予其作品更为深厚的情感。因此,这一时期,作者的笔调偏向朴实清新,有一种反复归真的深厚之美。

综合这两首词作,作者用笔字字用心,极善于打磨文字,在用笔功力上不相上下。正如李调元对她的评价:“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

在风格上,两首诗各有千秋,《声声慢》兼具声韵和意蕴之美,情感表达直击人心;而《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表述则更为含蓄深厚,发人追思。两种处理方法各有其妙处。因此,我认为两首诗都是李清照词作之佳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各有其长,不能一概而论。


END.


博书


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在诗词艺术水准层面来说都是宋词中的上乘之作,对于《永遇乐·落日熔金》超越《声声慢》这种说法,就以词意主旨所表达的格局层面,我认为这首《永遇乐》确实超越了《声声慢》。

而在艺术表达层面来说,两首词略有风格不同,但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而《声声慢》开篇所用的三句七组叠字,创造了诗词曲赋史上的唯一,这也是这首词成为宋词名篇翘楚之一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以下我从这两个方面对此作了分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敌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怎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strong>

主旨格局

李清照写《永遇乐·落日熔金》时已值晚年66岁,当时已是1150年(宋高宗绍兴20年)。在那一年的元宵佳节,李清照在南宋都城临安,看着南宋朝廷佯装繁华,街巷节日气氛浓重,心中回忆起年轻时候的自己在旧都汴京(今开封),也曾精心打扮一番欢喜热闹地过节。

那时还是南渡之前北宋时候,彼时的清照有相爱的丈夫,无忧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无数憧憬。然而这一切都因为金兵的铁蹄而彻底改变。如今回首种种遭遇,看着表面暂时的繁华盛景,曾为贵族女子的李清照无心参与其中。她谢绝了乘着“宝马香车”的贵族友人的相邀,为自己的遭遇飘零、为如今都城的表面繁华、为曾经的旧朝故都,她深深的痛惜忧伤,自哀神伤,于是写下了这首《永遇乐》。

整首词通过元宵佳节时自己在昔日旧都和如今新都,不同心情和状态的对比,表达出怀念故都,抨击南宋朝廷不主北伐、只顾今宵有酒今宵醉的朝廷现状。反映了当时个体漂泊流离、朝堂不明、国土不安的黑暗无奈现实。

关于《声声慢》有说法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晚年所作,也有说法是中年时因赵明诚纳妾而写的闺怨词。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后一种,清照的词风整体是清丽缭绕的,但所表达的忧愁和创作方式在南渡前后是有区别的。清照前期词虽写忧郁但并不悲苦,反而是一种信手拈来淡淡诉说的的感觉。《声声慢》全词凄婉悲苦,从风格来看更符合清照南渡之后,历经飘零后的创作风格。

相较于《永遇乐》,《声声慢》全词是将悲苦愁绪倾诉而出,读来似乎只为诉愁绪,不做其他想。如果不是了解北宋灭亡带给李清照的巨大变故,很难从词面挖掘到除闺怨愁绪外其他更多的情绪立意,这也是关于《声声慢》的时间创作背景至今有两种说法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以感受到,《永遇乐》相较于《声声慢》,因其词的表达主旨明确,表达出浓烈的家国情怀,所以就格局而言,我认为《永遇乐》是超越了《声声慢》。<strong>

艺术表达

<strong><strong>李清照在《永遇乐》中通过描写同为佳节时当下往昔的强烈对比,达到了抒发家国情怀、抨击南宋朝廷的目的。词中上阕中“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后接“次第怎无风雨”的转折写法,直接达到了讽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目的,展现出的是一个才气高绝忠烈女词人的风骨。

《声声慢》中开篇三句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创了古今诗词曲赋的唯一,这七组叠词的运用也直接奠定了这首词在诗词文学艺术上的超高地位。七组叠词让悲苦愁绪如珠玉般撞入人的心门,加之清照一贯娓娓道来、缭绕婉转的写法,使整首词在抒发愁绪的情感上起到了听者可落泪,闻者可伤心的效果。

《声声慢》中因其七组叠词在诗词史上的稀缺唯一性,和达到的艺术效果,我认为在艺术表达上是超越了《永遇乐》的。

最后关于《永遇乐》被认为是李清照最好的作品这一说法,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清照,其流传诗作堪称篇篇经典、首首名作,后人因个人喜好观点,心中自然有不同的答案了。


听雪话诗词


先说我的观点,李清照这两首词,总体上《声声慢·寻寻觅觅》要比《永遇乐·落日熔金》品质高很多,景与情的结合更凝练、更深沉,用词用句也更洒脱、大胆,将一个古代知识妇女的形象、居家场景和个人自省的情与思融入一炉,抒情、写景、思想层次分明,又意味深长,可谓宋词的巅峰之作。而《永遇乐·落日熔金》相对于《声声慢·寻寻觅觅》来说,则显现的平庸一些、浅和窄了一些,没有那么惊艳之处。两首词的艺术价值高低,其实还是很明显的,不难判断。

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两首词的意蕴和特色。

先看《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

上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解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这是写景,一天的落日时刻,暮色正在和晚霞合拢,第三句“人在何处”,其实是作者自我感慨,有一种天问的意味:我在哪里?流露出找不到自我、找不到归处的茫然感。“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第一句仍然是写景,傍晚时分,炊烟袅袅,暮色渲染青柳,天地间整体的景色显得浓郁,第二句是情景结合,耳闻远处《梅花落》的笛声阵阵,觉得那笛声颇为幽怨,犹如自己的心情,最后一句“春意知几许”,则是一种感慨,和前面的“人在何处”的感慨差不多一个意思,仍然是一种自我天问式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发问:春意还有多少?你还可以将这句理解成作者自我发问“青春时光还有多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三句是简单的叙述句和疑问句,元宵佳节,天气温和,一会儿不会刮风下雨吗?“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喝酒与诗词的朋友们发出邀请,用香车宝马来接,我谢绝了。

下半片: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解析:“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中原,河南,网上有解释认为此中州一词指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开封在河南,河南是中州的中心区域。这句意思回想曾经在汴京的盛大节日时分,闺蜜们有空大家一起游玩,最开心几天就是正月十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三句是描写那天女人们的服饰打扮,大意即戴着翠玉冠帽、穿的都是镶金嵌银的裙衫,个个打扮的很整齐漂亮。“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人都老了,显得憔悴了,鬓发都斑白了,怕人看到所以常常夜晚出门。“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我不如躲在门帘后面,窃听人们的欢声笑语。

评析:上半片诗人多借景抒情并发出“天问”,表达更多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下半片诗人回忆了年轻时的风光风流,并感慨韶华不再、年华老去。放眼全宋词,这首词的整体水准仍然较高,整首词完整、自洽,写景、抒情、自省和立意,顺序表达、层层递进。只是相对于李清照自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样的顶尖品质词作,这首词就显得平庸一些,词句方面更加显得平常、平淡,李清照有多首词的用词用句都显得极具灵性、才华卓越,但这首词就不那么有灵性,才气显得不足。

现在我们再来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介绍说它有两个版本,这里我选了第一个版本:

上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解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开始的三句,意思上并不多么晦涩,字面意思理解完全可以,只是你如果能够在阅读时挖一点意蕴,寻寻觅觅可以解释为作者对世界一种天问,寻觅人生的意义,却终究发现周围都“很冷清”,喧哗过去了,浮躁消散,一切就可能显得凄凉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两句的意思仍然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即刚刚寒凉时节,日子是最难熬的,不容易吃好睡好。“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凭几杯酒,怎么能够挡得住夜晚时的大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着一行大雁过去了,不由得伤心,却似乎那大雁也是旧时相识。

下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第一句写景,园里地上快堆满了凋落的黄花;后两句感慨:花树都显得憔悴了,如今还经得起人摘吗?“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在窗下看着外面,怎样才能挨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下雨了,透过梧桐树看那雨丝更细了,到黄昏时分了,雨还是滴滴答答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情景,岂是一个愁字可以形容的?

评析:上半片开始三句可谓超凡脱俗的词句,简直就是大白话直接铺陈,貌似还显得啰嗦,但当你朗诵它,却又觉得颇有韵律、节奏,味道其实不错,再一咂味,你会愕然惊觉,其实意味深长——此寻觅,不是平常寻觅,而是诗人在说我一生寻觅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寻找人生伴侣,可人一走,我的周围就冷清了,这个冷清不仅仅是是指环境空荡荡的那种冷清,还指人生失去了意义、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上的那种冷清,那种深刻的寂寞和孤独,所以其实是一种凄惨悲凉。简单的词句,一上来就让这首词浓郁而情感深厚而压抑。偏偏用词如此的任性、洒脱、简直到了无拘无束的地步。整首词从上半片到下半片,其实只有一个场景,即作者在家里,看着窗外,时间大约接近傍晚,到傍晚将过,下了雨,坐在窗口,看着地上,心思复杂,各种感慨。不像上面那首《永遇乐》里有天上地下的各种景色描写、还有回忆、有当下的感慨,还有年老后的自卑自恋。但这首词似乎更简单一些,场景只有一个,情感抒发理性思索也集中在对失去丈夫后的对人生价值的怀疑,却写的格外深沉、凝聚,时时给人一种彻骨深寒的意味,而这种彻骨深寒的意味,诗人偏偏以一种最平淡、最朴素、最大白话的词句,淡淡的说话一样的写出来。

我们都知道,即便是古人,写作格律诗词,因为有格律,就难免要炼字炼词,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诗词,其用词用句都力求简练但浓稠,恨不得一个字可以表达几百个意思,所以大多数词句都是生造词、都是个性词、很多都是明显长句子浓缩成词句的,古人还好用典故,但诗词就只能这么几个字,又不能真的讲故事一样铺陈出来,所以典故也往往几个字甚至一、二个字来表达,如果后人阅读不了解那些典故,他这首诗词你很可能怎么也理解不了。而这样的诗词,你也很难批评它不够水准,只是和苏轼、李清照、李白等人的诗词相比,就总是缺乏一种毫不刻意的挥洒自如的、却照样意境高远的超凡脱俗的才华——“返璞归真”,仍然是形容古典格律诗词之最高境界的有效评语,它的反面就是“浓词艳句”,也就是说,表达出同等意蕴的两首诗词,其词句达到“返璞归真”等级的朴素平淡,就是上乘水准,而显得“浓词艳句”,就落了下乘,那么即不够“返璞归真”,却也谈不上“浓词艳句”的诗词,则就只好评判其水准为平庸,即中等。

所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已经达到了上乘艺术境界,那么她自己的那首《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水准,就只能评定为平庸了。


天淞子


我想评价诗词不能不结合作者,为什么呢?因为诗词凝聚了作者的情感。而情感从何而来呢?自然从人生的经历中来,所以有必要看一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者,她出生于1084年。1127年,北宋灭亡,李清照与丈夫南渡。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世。所以她接连受到了国家灭亡和亲人离世的打击,生活十分凄苦。

《永遇乐-落日熔金》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两首词都反应了她的生活境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声声慢》写的是丈夫去世后的那一种凄凉孤寂,而《永遇乐》是对故地思念后的感怀。

相较而言,《声声慢》更显出凄凉,应是李清照在他丈夫去世之后不久写的。此时最感孤单,于是开篇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将这种心境全然托出,仿佛将读者置于一个昏暗清冷的阁楼中,周遭寂静,只有几分朦胧的月光,又兼孤身一人,夜来风急,身心俱凉,甚是悲戚。所用意象不多,却皆是秋物:大雁、黄花、梧桐、细雨,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时的作品。她已在江南生活了多年,到了自己的暮年,想起故地,却感到有生之年再无可能踏入故地,因此伤感。开篇便是“落日、暮云”,仿佛正是暮年的自己,然而思绪却回到了年轻时。她正站在繁华的开封街头,此时正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妇女们各尽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突然笔锋一转,写回暮年的自己,容貌憔悴,两鬓都是白发。相比之下,差别甚大,以至于连门都不敢出了。

《声声慢》大概是一气呵成的,把积攒多时的情感一股脑儿宣泄出来,所以使人感到一阵猛烈的情感冲击,也不由得悲凉起来。相比于《声声慢》的猛烈,《永遇乐》则要舒缓一些,似乎是细细斟酌之后才成就的,其中的意象更为细致,如同妇女打扮,将许多首饰放在面前,来来回回挑选之后,才戴上去的。到了暮年,看遍了红尘世事,心中情感虽起伏强烈,然而写入诗词中,也让人不觉突兀。

孰优孰劣却是难讲,都是当时作者情感的反映,只能说在不同的年纪对于不同的情感表达出来也不尽相同吧。


每日一讲


  《颂*李清照*》

酥手香袖      递妙文

风花雪夜      皴红尘

婀娜多姿      胭脂泪

疏影孤酒      弹幽琴

写尽天下      缱绻心

汗颜古今      追梦人

《李恭觉~2019年4月12日*三月初八*1O时10分于北京》











汉子诗人


无论诗词,第一品向就是自然流畅,看不出为了格律而强行断句强行韵脚的生硬痕迹,显然李清照此词差了一些。一般说词坛双峰之作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李煜的《虞美人,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看出此二首,完全看不出为格律而拼凑的痕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