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如何欣赏李商隐的《北青萝》?

一绿浮芳


李商隐《北青萝》探赜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李商隐诗,取譬用典者多,此诗却平白如话。然而语虽浅,义实深,若慢心读之,则谬以千里。试析之,如下。

“残阳西入崦”句,言日之末也。

“茅屋访孤僧”句,言僧所居之陋也。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句,(互文)言落叶满山,寒云暗淡,寻僧之路已无,僧之所在更不可知也。总言僧处山中之微也。

“独敲初夜磬”句,言僧虽知其微,而不失分内之事也。

“闲倚一枝藤”句,言僧分内之事做完,则万事不再关心也。

此两句一磬、一藤,用义极深。如“壶公”获一壶之居,“鹪鹩”得一枝之安,总言僧之微也。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句,言由僧之微,悟己之微;由僧之微内所为,悟己之微内所当为,故曰“爱与憎”,非己之所当为者也。


老马识途183228897


李商隐的寿命不长,只活了46岁,《北青萝》是他41岁时的作品,这首诗有着禅佛思想,这与他早年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

一、李商隐写下《北青萝》时,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这首诗的意思、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追求是什么?

诗的意思:残阳西落,余光照入崦嵫山,想去山间茅屋中拜访暮鼓晨钟的孤孑僧人,可只见落叶飘零,不知僧人何处去,但见苍穹云烟寒,茫茫似个不知几层路的叠加。既不见僧人,索性独自敲起僧人做晚课用的铜磬,闲暇地心无旁骛倚在藤条上,感悟十方世界里,仅是如微尘的人与事,我不执着于爱欲与憎恨的虚妄。

诗的历史背景: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唐代的长达49年的牛李之争,亦名朋党之争,这场牛李之争是唐朝两大帮派在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势,它加速了唐朝的败落。

李商隐早年名及进士之后,由好友令狐楚穿针引线结识了节度使王茂元,并得到王茂元的欣赏。王茂元不久便将女儿许配给李商隐,也恰是这桩婚事让李商隐陷入了牛李之争的漩涡,他被打入了李派受到攻击。特别是他岳父王茂元逝世后,失去保护的李商隐更是仕途坎坷浮沉,壮志难酬,受尽倾轧。

再过不久,李商隐的妻子过世,身心疲惫的他,心生尘世厌倦,早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政治主见与抱负,变成了“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追求精神层次的解脱。

《北青萝》这首诗,就是李商隐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由心情压抑而寻求精神解脱,归于禅佛感悟的作品。


二、李商隐在仕途坎坷与压迫下,在儿女情怀的诗作方面,反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且最终与其它文人一样,生命的暮年,精神层次归于禅佛。

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从“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到“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等等,这些儿女情怀的句子都为后人所熟悉。

但是史料的记载中,对李商隐的情史,或者他妻子的记载并不多,这也让学者感到迷惑,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诗句研究是为何人所说,这就成了谜团。

暮年的李商隐,从《北青萝》中,可映射他归于禅佛的层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早年的儒学思想中雄心壮志治天下,中年的道学思想中沧桑浮沉只想清净无为,晚年的佛学思想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李商隐如是,李白如是,苏轼如是,王维如是等等,这也许是我们中国儒、道、佛三家思想齐驾并驭下,人们的命运都在其中演绎,而至于功成功败,对对错错,难有定论。


我就是竹韵


在大力倡导弘扬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提出如何欣赏品评古诗词显得特别有意义。

打开网络一查,发现欣赏品评的文章不计其数,其中好文不少。但给我的感觉似乎近于千篇一律,无非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从字里行间寻找优美词句,通过大胆想象来赞美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准,诗词意境的独特等等。估计如果诗人能穿越时空来看这些欣赏品评的文章,有时都会感到肉麻。

网上的这些品评文章,包括教学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还是必须掌握的。学习古诗词除了能背诵默写,随着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得从这几方面去综合运用,从中领悟其要义。至于能悟出多少心得,那只能说因人而异了。

对于经常看《今日头条》特别是天天关注“悟空问答″的人来讲,我猜测大部分是退休或临近退休的中老年人,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对古诗词的兴趣浓淡不一。如果有人欣赏水平只达到中小学生程度,也无可厚非。我只是觉得我们这些过来人应以现代人的观点,结合自身大半辈子饱经酸甜苦辣的阅历,在古诗词里寻找有“交集”的方面,让诗词意境在现实生活中再现亮点,让我们的欣赏水平“更上一层楼”,岂不快哉。

写着写着,方觉似乎离原主题好远,言归正传,建议这样欣赏《北青萝》:试着把自己当作古代诗人李商隐,想象诗句意境,结合自身经历,像自导自演影视剧似的,上深山找高僧去吧……


萧寒ZXQ802090


问“‘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如何欣赏李商隐的《北青萝》”,我们可以从这首诗的诗人生平、创作背景、诗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来全方位“吃透”《北青萝》。

一、关于作者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曾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最终病逝于郑州。

他是唐朝为数不多的可以追求诗美的诗人,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比如流传至今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

唐代白居易曾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金元时期元好问“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从后人评价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李商隐的文学成就。

据史料可查,828年,李商隐曾有一段玉阳求仙学道的生活。在山中访问僧人的途中,忽悟弹理之事,所以就创作了《北青萝》。

二、简析《北青萝》

北青萝

唐·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1.词语解释

①北青萝:是个山名。在王屋山中。

②崦(yān):崦嵫,古时候传说太阳落山的地方。

③初夜:黄昏。

④宁:为什么

2.译文

夕阳落山,我去茅屋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的落叶,僧人在哪儿呢?寒云缭绕,还有多长的山路?

黄昏时分,听到他独自敲着磬,闲来无事交流时,倚靠在一条青藤边。

大千世界,人就像是一粒尘埃,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3.整体感知

首联“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夕阳西下之际,诗人去拜访住在茅屋里的孤僧,此时的诗人,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时候,所以可以推出他是想从这位不厌孤独的僧人身上得到一些启发,与佛来个精神碰撞。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所经之路和所见之景,不仅表现出诗人在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情,一心追求禅理的举动,也侧面表现出孤僧远离红尘的生活情调。

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独”和“孤”相照应,“初夜”和“残阳”是一个意思,这句可以看出这位孤僧虽然自己一人住,但也没有怠慢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此时站在茅草屋外的诗人,听到这清脆悦耳的磬声,再加上日落黄昏的天空,深深感到佛界的静谧和安详,仿佛置身天地外,再无红尘琐事的烦扰。等到僧人办完佛事,诗人走进茅屋,和他交流,僧人是“闲倚一枝藤”的状态,可见僧人生活虽清苦但过得安闲自取。

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是说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佛教认为,大千世界,人只不过是一粒微尘而已。诗人领悟到这点,看开了“爱与憎”,以淡泊的胸怀面对仕途荣辱和生活的遭遇。

可移驾主页参考笔者2月5日(昨天)16:58回答的“诗中的起承转合是什么”一文

整体来看,此诗语言凝练,层次清晰,蕴含哲理。先写出访,也就是诗歌结构中的“起”;然后写途中,即“承”;再写遇僧,“转”;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即“合”。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独居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禅理的领悟,淡泊的心态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细细想来,现实中有多少事,我们又何尝不是庸人自扰呢,只有看淡一切,从容生活,即便是一粒微尘,也不爱憎自扰,方能成就旷达人生。


不定时读书


谢谢你的提问,我这个牛奶接到猫主子的任务,就来发表下自己小小的见解。望能帮助你了解一二。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这句出自李商隐的《北青萝》这首诗。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译文:夕阳在崦嵫山落下,我去茅屋里拜访孤独的僧人。满地落叶,僧人何在?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对于李商隐大家肯定在语文课本上学习到过他的诗,例如《无题》、《夜雨寄北》等。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1]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这首写在诗人处在庙堂党派之争时候,身心疲惫,这时候去拜访僧人,扫去自己心烦意乱时候写的。


文字赏析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落叶”一般是在秋季,点明了诗人在秋季,去拜访僧人,看到落叶,自己就如同那落叶。看看这深山,不知道还要走多久?又看不到僧人。

写出诗人的孤寂,漂泊的生活。在这孤寂中诗人是想走出去,但是不知道要走多久。

写出诗人当时处境,感叹自己的渺小。


孤寂,只能靠自己

古人,面对自己生活,会找人排解,会写诗抒发。

时过进迁,网络发达现在,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都会遇到让自己心烦意乱的事情,我们文笔不一定那么好,写不出“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但是我们会有很多方式可以排解自己内心。去逛商场,喝奶茶还是看一场经典电影都会是不错的选择。

也可以一个人去猫咖店,看看猫猫。我自己养猫,想哭的时候,抱着猫大哭,猫也不会挣扎,反而用自己爪子安抚自己。开心时候,抱抱猫,它会发出咕噜声音,听着就很治愈。

面对自己漂泊的生活,只能靠自己去解决,无论怎么解决,都可以让自己舒服,那就可以了。


牛奶猫不喝牛奶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此句出于唐代李商隐的《北青萝》一诗中的颔联。

颔联解:

时当深秋,满山林木落叶纷纷,诗人此时入山去找寻那位孤僧,但却不知人在何处。于是出现了寻找期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情景。而孤僧为了躲避红尘喧嚣,就悄隐于这片高山丛林之上。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层层盘旋而上,行至顶峰。高居离尘的僧人此时在诗人笔下隐约而现,这也是此诗中堪藏的妙笔。

全诗如下:

《北青萝》唐: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此诗文笔凝练,简单清晰,层次分明。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然后以自已的思想作为全诗的结尾。直笔集中在探访的描写上,显现出僧人的生活状态。而以“独敲”一联勾勒,与“一”字呼应出下句中的意孤。用其"闲"字展示了僧人对红尘物欲的不作为。最后诗人用自己所有的参悟求得一份解脱,淡泊从容去面对所有人世间的沉浮起落,抛开爱憎,寻觅内心的出世宁静。




境美而意浅的一首诗。

《北青萝》 (唐)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 ,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 ,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 ,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 ,吾宁爱与憎。

入崦(yan一声):日落。

初夜:黄昏。

微尘:《法华经》“书写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

爱憎:《愣严经》“人在世间,直微生耳!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也。”

青萝:山名或山物,江淹《江上之山赋》“挂青萝兮万仞,竖丹石兮百重。”

首联,寻访的时间与对象。

残阳西下,一抹余晖,层林尽染,光影交错,踏着落日的余晖,去寻访山中的茅屋,那里独居着一位僧人。

环境的幽静虽带着残意,却有远离世俗的清净之美,可见僧人也是一位淡泊的隐士。

一开句,便是温馨迷离,清静古朴的气息。

颔联,沿途的风景。

已是深夜,叶落满地,寂静的山林里,没有人的足迹与喧闹,只有倦鸟归巢的啁啾。

清寒的雾霭层云,弥漫缭绕,润湿了山路弯延,层层叠叠,向林深处延伸。

路途谈不上多好,甚至有叶落秋风萧瑟之感,却不觉得悲凉,反而幽深空灵的山林中,连心也澄澈而干净。

颈联,初见僧人。

到了僧住的茅屋,已是夜色渐近,能远远地听到敲击的清脆的磬音,到了跟前,才见僧人悠闲的拄着一枝藤杖。

他在这密林深处,独居茅草屋,敲打的钟磬是这山中唯一的乐音,

一个远离尘嚣,悠然自得,洒脱优雅的孤僧便出现了!

清幽雅静的深山,超凡脱俗的孤僧,是不是能忘却尘世的烦恼,顿悟生命的真谛!

尾联,暂得解脱。

既然大千世界人如微尘,还谈什么功名,荣辱,爱与憎,还有什么不能抛舍的,率性而随心的生活!

诗人从现实的苦苦纠缠中得到了片刻的解脱。

寻访孤僧之路,成了自我解脱与救赎的历程,就算回去,再次纠缠于俗尘,但短暂地自我安慰与领悟,也是一种人生的豁然开朗。

这首诗沒有一句典故,没有一处忧苦,更没有李商隐一贯的欲言又止,隐晦曲折的风格,是简单平淡,一丝彻悟的温暖与宁静,于李商隐而言,短暂的忘却,也是生命的暖色。

这在李商隐诗中,是很少见的,也是这首诗可贵的地方。

清代学者姚培谦评价:“结茅西崦,在落叶寒云之外,可谓孤绝矣。清磬深宵,老藤方丈,静中是何等境界。”

漫漫路途,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停下,放下,不想,不争!


一绿浮芳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北青萝》一诗,全诗如下:

北青萝 【唐】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在李商隐的政治生涯中,曾因自己的一桩婚姻被卷入激烈的党派之争中。官场的黑暗,使他郁郁不平。红尘的种种纠葛,使他身心疲惫,苦闷彷徨。这些,都为诗人后来的“茅屋访孤僧”埋下了伏笔。

首联,“残阳入西崦,茅屋访孤僧。”写诗人进山,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里的僧人。“茅屋”,可见僧人居处的简陋。“孤僧”,说明僧人安于远离市井的孤独。这时,诗人早已不堪红尘的负累,身心疲惫,需要的正是佛家的清静。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诗人寻访僧人途中的经历。正值深秋时节,落叶缤纷,诗人要找的人不知道住在哪里。山路盘曲而上,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往上爬,说不清爬了多少层。“寒云路几层”不但写出了僧人高居尘上的超脱,而且写出了诗人不辞劳苦,一心追寻内心宁静的渴望。此联景中含情,情中有诗人与僧人的影子,意蕴深邃。

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不知经过了多少周折,诗人终于找到了僧人。初夜时分,僧人孤身一人在茅屋中敲磬诵经。僧人不因独处而懈怠佛事,可见他对佛的虔诚。这时,诗人站在门外,听着清悦的敲磬声,渐渐地被笼罩在一片静谧与安详的氛围之中。待僧人佛事圆满,诗人走近僧人。“闲倚一枝藤”,是说僧人安闲地拄着藤杖。僧人的这份安闲,不正是诗人身上所欠缺的吗?

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写诗人从僧人那里得到了启迪。《愣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大千世界俱是微尘,自己为什么要对爱憎耿耿于怀呢?

李商隐的这首诗,层次清晰,情景交融,非常凝炼。诗人首写出访,次写寻访,再写拜会,最后写这次拜访僧人所受到的启发。诗人笔下,情与景水乳交融,十分凝炼地表达了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决意抛却爱憎,以求内心之宁静的思想感情。


寻芳11


哀莫大于心死,那个曾经痛快讽刺"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把情感寄托在求神问佛中,心里的光熄灭了,得过且过吧。关于李商隐的诗,初读都只有一个感觉"美",有一股缥缥缈缈的仙气弥漫其间。再细读呢,就有一种读不懂的晦涩之感。别怀疑,不是你一个人读不懂,解李商隐的诗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要不然也不会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了。

这句"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出自五言律诗《北青萝》,全诗如下: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全诗语言凝练地表达了一种不辞辛劳、追寻禅理、淡泊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对僧人清幽简单的生活进行了赞美,又对表现出诗人悟禅问道的领悟。文字层次清晰,蕴藏深沉。

首联点明诗人寻访僧人之事及时间地点;颔联写诗人寻访路程及所见景色;颈联写寻到僧人的时间以及僧人简静的生活;尾联写诗人获得的的思想启迪。

诗词赏析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是2个问句,当时深秋傍晚,满山落叶,山高入云,不见前路。这两个小问句,一层意思是表现了寻访不易,另一层意思其实是诗人对人生不易的发问。"人何在",表现了诗人于丛林落叶间举目四望的神态,显示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住处的幽藏,愈发表达了僧人避世而居、远离红尘的状态;对句更是进一步将僧人的居住环境进行了渲染,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桓而上,而僧人究竟在何方?

而颔联的这两问,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前路进行的询问。"人何在",究竟"我"所向往寻觅的那种远离红尘纷扰、宁静简单的生活在哪里?眼前这么多的烦心事纠缠着"我",这样的生活还会找得到吗?"路几层",官场生活太复杂了,"我"的仕途究竟会怎么样?前路会一切顺利吗?诗人寓情于写景之中,一语双关,堪称妙笔

寓意感悟

此时的李商隐因被迫陷入"牛李党争"而在官场上遭受排挤,仕途曲折坎坷,虽然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却无人欣赏。内心郁闷消沉的他将自己的心力投入到对佛教的心里寄托中,一度还想过出家为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这两个问句是诗人的"自问",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看,这两句诗里带有佛教的禅意。在禅宗中,描绘禅的三种境界的第一境界便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是象征寻找禅的主体而不得的情况,诗人用句暗合禅旨,神来之笔

而他的"自答"是在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上句源于《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对句源于《楞严经》"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诗人通过自问自答,领悟了禅机,开解了自己的心绪,告诉自己一个道理:

世间之事,唯"放下"二字,那许多的爱恨情仇只是徒增烦恼罢了。(一往文学作者:盛夏)


一往文学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太阳即将落山,诗人迎着落日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来到一座茅屋外,拜访这里独自修行的一位僧人。深秋的树叶随着一阵阵的秋风,纷纷落下,要寻访的僧人不知去了哪里。在寒云里翻过山路几层,才看到这位僧人坐倚在一枝枯藤下,在余晖里独自敲打着磬。突然在这个时刻,在大千世界中,人是多么的渺小啊,就像空气中漂浮的尘埃,所有的爱与憎都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读李商隐的这首比较有感觉的是“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记得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刚高考完之后没多久,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当时觉得前途未卜,迷茫忧郁的厉害,心情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那时我家住在城市里一个丘陵上,属于市里地势最高的地方,在这里有个工人体育场,经常回去那里踢球。心情最郁闷的时候,午后一人就独自坐在体育场的看台上,因为地势比较高,因此向远处看过去就显得非常的空阔。那个地方,看向远处,在看看头上的蓝天百元,突然有种感觉,这个宇宙世界好大啊,我看向远处,远处的房子都像米粒般大小。我当时就在想,如果在天上这个时候看我,是不是我比蚂蚁还小啊。

顿时有种感觉,在这大千世界中,我其实就是很渺小的一粒尘埃,自己算个啥啊。于是心中的那些郁闷和不快也就突然消散了,感觉到自己畅快了许多。

所以后来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很容易想到当时的我的情况。试想诗人,在秋天的山里,云层几许,山路蜿蜒,无边落木萧萧下,孤僧独敲初夜磬,我是万千世界中的一粒尘埃,而此时心中的爱与憎于一生的经历相比,就是尘埃中的尘埃。

有时候我经常会劝慰自己,人这一辈子,很多烦恼都是自己把自己太当回事了。如果你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放下自己,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