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女英雄杜金婵如何评价?

小龙女5505


晚清女英雄杜金蝉是捻军首领张乐行的第二个夫人,大家对她可能不太熟悉,甚至有些陌生。

确实如此,她并没有像花木兰、梁红玉等巾帼英雄人物轰轰烈烈的事迹,她只是在关键时刻支持丈夫反清,更多的是张乐行的精神支柱。

张乐行是安徽涡阳人,出身于地主豪绅人家。由于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和盘剥,当时(1852年)42岁的张乐行在安徽亳州揭竿起义。

起义“聚捻成军”,逐渐发展到了中原地区,张乐行因此成为了咸丰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最后张乐行被推举为捻军盟主。

(张乐行)

说实话,捻军起义相对于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起义稍逊风骚,从规模和影响度都不可同日而语。

捻军起义在晚清规模并不大,持续的时间也不长,这都是张乐行不彻底“革命”精神造成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个赤贫者,这种人在关键时刻容易掉链子。

如果没有夫人杜金蝉的帮助和鼓励,张乐行的反清事业有可能半途而废。毕竟老张的家庭不像明末的闯王李自成,李自成不造反就会被活活饿死。

所以闯王夫人高桂英一心跟随丈夫造反可以理解。

但张乐行家境不错,他没有必要非要造反,不造反杜金蝉也会有幸福生活。

实际情况确也如此,当张提出造反时,他家族中富裕亲戚提出反对,在古代造反是诛九族的重罪。但刚过门不久的杜金蝉,用女人特有的气魄感动说服了这些亲戚。

这些亲戚看到一个女人都不怕死,我们这些大老爷们还怕什么呢?于是纷纷赞助和加入起义队伍,张乐行开局顺利应该感谢夫人的鼎力相助。

(杜金蝉)

为何杜金蝉铁心要反清呢?

原来杜金蝉才是真正的“穷苦人”,她从小成为了富户人家的童养媳,甚至父母穷得没能力给她起个名字。杜金蝉这个名字还是嫁给张乐行后起的。

杜金蝉心想:“如果丈夫造反成功,就可以为百姓谋福利,为实现理想,不付出努力怎么能行呢!”

就是这种朴素的想法激励着杜金蝉,包括张乐行也是这样认为的。

到后来捻军和太平军有了联系,张乐行向太平天国学习,也组织起了女兵,杜金蝉出任女兵首领。在多次战斗中女兵接应大部队,多次突破了清末第一勇士僧格林沁的包围,捻军盛势震惊了朝廷。

(捻军起义)

清廷见剿不行,转而派安徽巡抚周天爵进行招抚,周天爵是山东人,从前和张乐行有过交集。

周说:“张老弟,只要你投降朝廷,我保你‘高官得做,骏马任骑’。

当时张乐行有点心动,这时杜金蝉走进客厅,向周天爵下了逐客令,并说:“你死了这份心吧,捻军盟主不是贪生怕死、贪恋权势之人。”

周巡抚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转眼到了咸丰七年(1857年),起义军接连失利,反清斗争陷入低谷,一些高级将领意志动摇,提出退守皖北。

鉴于种种不利因素,杜金蝉提出联合太平军,他说服众将,终于促成和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联合,随后大败湘军。

咸丰十年(1860年),张乐行被洪秀全封为沃王。

张乐行在夫人激励下死磕清军,咸丰皇帝到死都没把捻军消灭掉。

(杜金蝉)

咸丰死后,其子同治继位,慈禧掌握了大权,老妖婆一手举着棒槌,一手拿着糖果,对捻军恩威并重。

慈禧欲用武力和官衔招降“捻匪”,一些将领禁不住诱惑投降了清廷,但张乐行和夫人坚决不降。

由于被叛徒出卖,张乐行最终被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击败,张乐行、杜金蝉和其子被清军施行了剐刑,捻军被镇压,起义最终失败。


秉烛读春秋


杜金婵,乳名大金,祖籍江南,后随家人迁居皖北,是捻军女兵总首领,是捻军起义领袖张乐行的夫人。因为家境贫苦,幼年大金就被卖到张财主家当丫环。又因为她有副好嗓子,财主一高兴,给她重新起了个名字:大蝉。大蝉长大后,被张乐行看上了,便将她娶了过来。张乐行还将大金与大蝉联系起来,将名字改为杜金蝉。

杜金蝉嫁给张乐行不久后,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捻军起义。虽然杜金婵作为女子,却有着雄才大略,在整个捻军起义到过程,可以说杜金婵的贡献不可磨灭。

一,杜金蝉是一个雷厉风行,心怀大义的巾帼女杰。张乐行起义前夕,张氏家族中田产较多的人都不同意张乐行揭竿起义,害怕丢产坐牢。张乐行举棋不定,愁眉不展。金蝉见此情景,一边细心地照料夫君的起居饮食,一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张乐行痛下决心,早成大业。从杜金蝉鼓励丈夫揭竿起义可以看出她的坚毅果敢,懂得大义。

二,杜金婵是一个德才兼备,有勇有谋的女将军。在捻军起义后,杜金蝉因领军有方被推为黄旗捻军女旗主。她整肃军纪,训练出了一大批女英雄,为捻军壮大了声威。捻军的发展离不开杜金婵的管理与谋划,这足以说明她的军事管理指挥能力。

三,一八六二年冬,僧格林心集大量精兵驻毫境。战云密布,一场决战势不可免。乐行对于能不能打心怀顾虑,犹豫不决。杜金蝉击节说道;“好盟主!拥众百万,不能一战,何以为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杜金婵的雄心壮志和不惧生死的勇气,虽为女儿身,不输男儿事。

从杜金婵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在当时的时代下,杜金婵有着坚韧无比的内心,自身性格豪爽,心胸开阔,仗义疏财,不愧为巾帼英雄,被后世称为一代“奇女子”。


南风未至时


要想评价杜金蝉,不能单独评价她本人,需要从她丈夫的事迹着手。杜金蝉并非是穆桂英或者是梁红玉一类的巾帼女英雄,她的主要功绩其实是作为丈夫张乐行的后援力量。

杜金蝉出现在晚清之时,正是列强视中华为鱼肉,各路起义不断之时。

而杜金蝉与丈夫张乐行的婚约更是透着封建残余。杜金蝉乃是张家的童养媳,从小被卖到张家,自身命运的凄凉加上时局的动荡,造就了杜金蝉不同于一般女子的见识。张家乃是一个财主家,生活富裕,不像当时的天平天国,是因为清廷的赋税太过繁重因而造反。所以张乐行完全没有造反的理由,但是杜金蝉的眼光和见识却不一样。

杜金蝉认为,虽然张家生活稳定富庶,但是若是为了天下百姓,还是值得起义。而这种想法与张乐行的是不谋而合,再加上杜金蝉一意孤行的气魄,撼动了百般阻挠的族人,成功的促成了张乐行的起义。

在天下大乱之时,杜金蝉能够不安分于现有的、暂时的、个人的安定,反而以天下之民忧而忧,将天下百姓放于首位,从这一点上出发,杜金蝉已经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后宅女子。

其次,杜金蝉的存在促成了张乐行为天下大义的坚持。虽然捻军并未达到太平天国起义之时的声势浩荡以及在历史上留下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捻军也是撼动了清朝的统治,成为咸丰皇帝的心腹大患。但是这其中,张乐行却多次想要放弃。

张乐行所带领的捻军节节胜利,清廷见状派使者前来选择和谈。对方的连番引诱,使得张乐行想要放弃现有的成就,投奔清廷为清廷效力。关键时候,正是杜金蝉冲了进来,轰走了清廷使者,中止了谈判,更是一番说辞,使得张乐行感到羞愧,从此坚定了起义之举。

这是杜金蝉的第二个贡献,使得张乐行的起义一直持续进行,直至咸丰皇帝去世都未能解决。

张乐行毕竟是半道子起义,其兵力与马力远远落后于清廷。刚开始之时,士兵士气高涨,自然是节节取得胜利,之后清廷便占了上风。此时,还是杜金蝉瞄准时机,果断选择与太平天国结为同盟,共同对抗清廷,才免遭屠灭的危险。

之后,杜金蝉向太平天国的女兵学习,在捻军中组织女兵,自己琢磨出一套组织管理方法。在捻军多次与清廷作战过程之中,女兵成为后方主要的援助力量,成为捻军不可或缺的一只独立力量。

这是杜金蝉的第三个贡献,组建捻军的后援部队,使得前方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作战。

捻军在当时所发挥出的力量,其实可以与太平天国相媲美。只是咸丰皇帝去世之后,慈禧把控大局,捻军之中出现了意志不坚定的宵小之辈,将捻军出卖,最后张乐行和杜金蝉死于清廷之手。

但是无论如何,杜金蝉这个站在张乐行背后的奇女子,在奄奄一息的清廷身上又推了一把,更加促使了清廷的衰亡。


小镇月明


杜金蝉晚清捻军起义首领张乐行之妻、捻军女兵首领,豪爽刚烈仗义疏财,巾帼胜须眉。但一家都悲壮惨烈,为清将僧林沁格重兵围捕致失败被俘,受尽十大酷刑仍坚贞不屈、铁骨铮铮、宁死不降,最终与儿子、丈夫同惨死于凌迟之下,她也成了我中华民族又一位死的悲壮惨烈的巾帼英雄、女中豪杰。


小龙女5505


杜金婵,是捻军女兵总首领,是捻军起义领袖张乐行夫人。杜金蝉乳名大金,祖籍江南,后随家人迁居皖北,住在雉河集(今涡阳县城)郊。因为家境贫苦,幼年她就被卖到张财主家当丫环。又因为她有副好嗓子,财主一高兴,给她重新起了个名字:大蝉。大蝉长大后,被张乐行看上了,便将她娶了过来。张乐行还将大金与大蝉联系起来,将名字改为杜金蝉。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扩大队伍,积极活动。杜金蝉因领军有方被推为黄旗捻军女旗主。



西瓜籽视频


不认识此人


西铁城7


她是晚清的武术大家,有一本连环画叫侠女柳枝婵应该说的就是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